[26]曹嵩之死(上)

2021-02-23 歷史白話說

興平元年(194),在曹操擊敗袁術屯兵定陶不久就出了一件大事——

他老子曹嵩死了,而且還是被人暗害的。

回顧這對父子,從各類史書中的記載來看,曹操沒有多愛戴他這位父親,這位父親也不那麼看重自己這個兒子。雖然到不了互相看不上的地步吧,但在曹嵩眼裡,他這個兒子太能折騰,給他捅了不少簍子。

從棒打蹇圖的那一天開始,曹嵩就有預感,這孩子將來肯定得給我惹大事。

你越不讓他幹啥,他就偏要試試。可是行走官場、帶兵打仗這事是鬧著玩的嗎?玩不好自己腦袋搬家是輕的,重的曹氏全族都得跟著受連累。

曹嵩一琢磨,我呀,惹不起您,躲得起您。

所以自從曹操起事那時候(陳留),曹嵩就帶著小兒子曹德及一家老小跑到了徐州的琅琊郡避禍。

曹嵩大家都熟悉,這個曹操的弟弟曹德簡單說一說。據裴松之注引《世語》「謙兵至,殺太祖弟德於門中」這一句可知,曹德是曹操的弟弟。《後漢書 · 應劭傳》和《後漢書 · 曹騰傳》都有對曹德的記載,不過很不幸,都是其被殺的記載,且都是短短一句話。

曹操跟這位弟弟恐怕感情也不是很深,據曹操《善哉行》之「自惜身薄祜,夙賤罹孤苦」一句可推測曹操自幼孤苦,可能是親生母親去世得早,父親又不待見,曹操自己的成長模式屬於「散養」。如果曹德是他的親弟弟,那麼無論在他的言行還是後世的史書中,都應該有所記載。但是沒有。

所以推測,曹德可能並非其親兄弟,應該是同父異母的兄弟。

話說回來,曹嵩一家子在琅琊郡避難,看上面地圖,琅琊郡是屬於徐州地界的。徐州是誰的地盤,是陶謙的。陶謙何許人也?

陶謙,字恭祖,丹陽(今安徽宣城)人。史書記載其為人剛直,有節氣,年少便舉孝廉,拜尚書郎,除舒(今安徽廬江縣西南)令,遷幽州刺史,徵拜議郎,和車騎將軍張溫一起討過韓遂;黃巾之亂後,被委任為徐州刺史。再到後來董卓亂京師,遷都長安,遷安東將軍,徐州牧。

《三國演義》中,把陶謙此人描繪成一個善良、正直、識大體的一方州牧,徐州百姓也安定富足,其實不然。《三國志 · 陶謙傳》記載:

徐州百姓殷盛,穀米封(豐)贍,流民多歸之,而謙背道任情。

說徐州本是富足之地,但陶謙到來之後,並不能很好地治理徐州地面的良好風氣。陶謙疏遠忠義之人,親信小人,導致:

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漸亂。

所以說這位陶謙陶省長,並不像《三國演義》裡描述的那樣。

曹操越來越能折騰,他爹曹嵩發現這琅琊也不是個平安之地了。看地圖知道,歸屬於徐州的琅琊和兗州接壤,很近。

而且最重要的是,曹操和陶謙在這之前交過火。怎麼回事呢?

當袁術北伐而被曹操打跑到九江的時候,有個叫闕宣的下邳人聚眾起事,燒殺擄掠,其活動地點就在曹操控制的兗州和陶謙控制的徐州一帶。陶謙聯合闞宣,共同舉兵,拿下了泰山華縣、費縣等。陶謙就這樣,「一不留神」打到了曹操的領地(華縣、費縣都屬兗州地界)上去。這在《三國志 · 武帝紀》中是有明確記載的:

(初平四年夏)下邳闕宣聚眾數千人,自稱天子;徐州牧陶謙與共舉兵,取泰山華、費,略任城。

這個舉動有點挑釁了,無論你陶謙是真的「一不留神」還是故意在曹操領地上以討逆做事情,都是曹操所不能容忍的。

這時的曹操在幹啥?還在玩兒命地追打袁術。一聽見後方有這消息,立刻不追了,整頓兵馬,進攻陶謙。曹操手下的青徐軍十分彪悍,連克徐州地面十餘座城池,陶謙見敵曹操不過,便放棄交火,令各地城池閉門死守。曹操見久攻不下,糧食也都快吃完了,便下令撤軍,回定陶整頓。

這是發生在初平四年(193)秋天到興平元年(194)年之間的事。

曹操自己風風光光打了幾場勝仗,他自己居然忘了,他老爹還在琅琊。您把人家陶謙陶省長欺負得夠嗆,自己親爹還在人家省下屬的一個市裡面避難。

關鍵是曹嵩以為這倒黴兒子會派人來接他一家老小,人家曹操可倒好,一看糧食吃完了,抹抹嘴兒回去了。

給曹嵩給氣的!他是又氣又怕呀!

他氣的是你知道老子在人家地盤上,還在那打打打,你打之前告訴老子一聲啊!打完了就撤,還不把老子接(救)走,這不成心讓我在這等死!他怕的是自己這腦袋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得讓陶謙派人給削了去!

曹嵩氣了半天,心想我這光氣也不行啊!這倒黴孩子我是指不上了,現在只有一不做二不休——趕緊跑路吧!於是曹嵩帶著一大家子,往兗州而來。

誰知就在這跑路的路上,曹嵩一家被陶謙給做了。

消息來的太突然,曹操本人非常悲傷,一度昏厥好幾次(不知道是不是演的)。

曹嵩之死在歷史上有很多種說法,可以說是個謎案。各種史書記載不一,下面就梳理一下並作以猜想。

範曄的《後漢書 · 應劭傳》記載:

徐州牧陶謙素怨(曹)嵩子(曹)操數擊之,乃使輕騎追嵩、德,並殺之於郡界。

《後漢書 · 陶謙傳》記載:

時(陶)謙別將守陰平,士卒利(曹)嵩財寶,遂襲殺之。

《後漢書 · 宦者列傳》記載:

及(曹嵩)子(曹)操起兵,(曹嵩)不肯相隨,乃與少子(曹)疾避亂琅邪,為徐州刺史陶謙所殺。

陳壽的《三國志 · 武帝紀》記載:

初,太祖父(曹)嵩,去官後還譙,董卓之亂,避難琅邪,為陶謙所害,故太祖志在復讎東伐。

《三國志 · 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世語》記載:

陶謙密遣數千騎掩捕。(曹)嵩家以為(應)劭迎,不設備。謙兵至,殺太祖弟德於門中……闔門皆死。

《三國志 · 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韋曜《吳書》記載:

太祖迎(曹)嵩,輜重百餘兩。陶謙遣都尉張闓將騎二百衛送,闓於泰山華、費間殺嵩,取財物,因奔淮南。太祖歸咎於陶謙,故伐之。

上面一共六條記載,我沒有把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也放上去,因為沒有參考價值。

看完了上面的史料記載發現,作為事件主角之一的陶謙同志的個人傳記《三國志 · 陶謙傳》裡並沒有一個字的記載,而是直接記載的後來曹操兩次伐徐州。——這就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陳壽為什麼在發生了這麼大一件事的當事人的傳記裡隻字不提曹嵩的死因。

基於曹嵩的死和陶謙本人無論如何脫不掉干係,下面就來分析一下。

先說範曄《後漢書》中的記載。

《後漢書 · 應劭傳》。應劭是泰山太守,曹操聽聞老爹來投,就派應劭前去迎接。可是還沒等到應劭接到曹嵩一行人的時候,他們就被殺害了。應劭害怕,便棄官投往袁紹處。《應劭傳》中說的很明顯,說陶謙怨恨曹操和他爹很久了,抓住曹嵩逃亡的機會派遣輕騎兵在(琅琊)郡邊界將其做掉。

《後漢書 · 陶謙傳》說陶謙的陰平守將覬覦曹嵩的錢財(跑路嘛肯定要帶金銀細軟了,況且曹嵩堂堂前太尉,想必金銀應不少),於路上殺掉曹嵩。注意,這裡面沒有提到有陶謙本人什麼事。可以認為是陶謙暗中指使,但是記載中沒有提到,暫且不論。

《後漢書 · 宦者列傳》中說了曹嵩帶著兒子曹疾(大部分記載為曹德,後面統稱曹德)避難至琅琊,被陶謙所殺。很直接,沒說怎麼殺的,也沒說具體誰殺的,只是說死於陶謙之手。

再來看陳壽《三國志》中的記載。

《三國志 · 武帝紀》中說的很明確,曹嵩父子亦是被陶謙所殺,具體是誰幹的,也沒說。後面還補了一句,說曹操因此攻打徐州是為了報殺父之仇。

《三國志 · 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世語》的記載更狠了,說陶謙暗中派遣(密遣)數千輕騎兵將曹嵩父子殺害,而曹嵩父子以為對方是曹操派來的應劭來「接駕」的,根本沒有提防。可是這數千輕騎兵,好傢夥厲害了,如若此事為真,可見陶謙恨曹操之入骨。

最後一個,《三國志 · 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韋曜《吳書》寫的比較細。說曹操「迎駕」老爹,但輜重過多,陶謙向曹操示好並派部將張闓護送曹嵩等趕路。然後張闓覬覦其輜重財物,將其殺害於泰山華縣、費縣之間,逃往淮南。兩種可能,一種是陶謙暗中指使張闓殺曹嵩,即借人之手除掉他;另一種可能是陶謙完全不知情,僅僅是因為張闓個人貪圖錢財而起了殺心。最終無論怎麼樣吧,冤有頭債有主,曹操自然將此事歸咎於陶謙,畢竟殺人是你的部下,我不找你找誰去,於是下令攻徐州為父報仇。

一件事,六種史書記載均不相同。有大方面的不同,也有細微部分的參差。看來這件事究竟是很隱秘沒有多少人知道啊還是明確知道但是史官不能下筆去實時記載呢?這個我們現在不得而知。

雖然不能判定此事件一個最終確切結果,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些事件的前因後果、蛛絲馬跡來分析最接近真相的那一面。未完待續,請關注下篇《曹嵩之死(下)》。

相關焦點

  • 三國系列:曹嵩之死
    曹操的父親曹嵩之死是個疑案。曹操代表的兗州和陶謙代表的徐州,在曹嵩死前,就一直在打仗,爭奪中原的控制權。
  • [27]曹嵩之死(下)
    上一篇把有關曹嵩之死的幾種記載都羅列出來了,大家有一個初步的印象。這一篇就繼續上篇的內容,摳一下這裡面記載的蛛絲馬跡。
  • 曹操的父親曹嵩,本來有機會逃命,卻因為一個小女人被殺
    曹操很厲害,然而,他的父親曹嵩,曹操卻沒能保護好他的父親和家人,曹嵩在曹操接他到兗州時,慘遭殺害,為此,曹操要血洗徐州,為父報仇,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其實,曹嵩的死,完全可以避免,然而,偏偏因為一個小女人,讓曹嵩喪了命,慘遭毒手。曹嵩是東漢末年大宦官中常侍曹騰的養子,漢靈帝時,升為太尉,位列三公,地位顯赫。
  • 滕州羊莊曹王(曹嵩)墓考
    曹王墓位於滕州市羊莊鎮上曹王村後山上,為一漢代墓群。
  • 曹操老爹曹嵩為何要花一億錢買五個月的太尉當,原來這是筆保護費
    第二件事:公元187年年底,曹操的父親曹嵩用他這些年做官賺來的錢,甭管正當不正當的總共是一億的天價,競標買了個官,把自己從大鴻臚升到了太尉,成為朝廷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首。自光武帝建立東漢以來,「雖置三公,事歸臺閣」。朝廷機構設尚書臺,總覽行政權;外戚則為大將軍,總覽軍權;後又有宦官擅政,把持了秘書與傳達詔書之權。
  • 三國中死得最冤的人,只因小妾太胖而被殺 陶謙:少吃點比啥都強
    常讀三國的人,一定對東漢末年人們各種各樣的"死法"見怪不怪,從最常見的戰死沙場,到被氣死的周瑜,再到被罵死陣前的王朗,真可謂千奇百怪,但今天要說的這位,死法更加"不按套路出牌",他就是曹操的父親曹嵩,全家老小都死於——自己的小妾太胖。
  • 從曹真之死看單位二把手是如何搞死一把手的
    有說曹操他爹曹騰本來姓夏侯,後來成為了宦官曹嵩的養子,於是,後代就都姓曹了。這種說法被很多史學家認可,最初來自《曹瞞傳》,後來的《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鑑》等著名的嚴謹的史書也都用這個說法。但還有人說,曹操是曹參的後代,曹騰過繼給曹嵩是本家族內,誰說不可以的了?
  • 三國--許攸之死
    官渡之戰之時袁紹坐擁冀幽青並四洲,兵多將廣糧草充足,曹操兵少糧缺。袁紹就是乾耗也能耗死曹操。許攸獻計分兵襲取許都,端掉曹操老窩。曹操以弱勝強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很多人家的小孩,一直都長到十二歲才取名字,怕閻王從生死簿上看到小孩的名字,把小孩帶走;也有的人給孩子取個賤名,想以此不引起閻王的注意。比如大柱子、鎖頭、狗剩、驢蛋、小鳳就是希望孩子可以平平安安的長大。
  • 第四十七戰:兗州風雲(6)曹嵩禍死,張邈叛曹
    公元194年初,曹操他爹曹嵩死在陶謙手上了。曹嵩自曹操起義後就一溜煙跑到了徐州的琅琊郡避禍。
  • 兗州之亂:曹操犯下過怎樣的彌天大錯
    所以,鮑信是國家的良臣,為國捐軀而死,而陳宮也顯然有著不小的功勞。那麼張邈與陳宮為什麼要背叛曹操?曹操究竟做了什麼?曹操率兵打敗黃巾軍是在公元192年冬季,張邈與陳宮背叛曹操之時是在194年夏季。這期間發生了多少要事呢?
  • 牛逼閃閃曹丞相之《我哪懂什麼堅強,只是咬牙硬撐》
    初,太祖父嵩,去官後還譙,董卓之亂,避難琅邪,為陶謙所害,故太祖志在復讎東伐。曹嵩在董卓之亂時,避難跑到琅琊。呂思勉先生分析,這個琅琊並不是琅琊郡(今山東臨沂),而是山東諸城東南的琅琊山。因為老家譙郡,並沒有遭受戰亂,曹嵩如果去大城市琅琊郡,那還不如在老家。琅琊山,在深山之中,又靠近日照海邊,比較好藏身,也適合養生。
  • 三國百年(十九):曹操屠徐州,劉虞死幽州
    在長安的亂局中,由於皇帝在長安,那麼圍繞權力鬥爭,先有董卓之死,又有王允之死。然後王允死前,逼反了董卓的舊部,又有李郭之亂,李郭又與馬騰等人爆發衝突。在擊敗了馬騰等人之後,李郭兩人又爆發紛爭,關中陷入持續的動蕩。關東,同樣也不太平。董卓進入關中之前,成功偷襲王匡得手,王匡所部幾乎全軍覆沒。
  • 三國之「爸爸去哪兒」:馬超坑爹、呂布弒父,此人推著父棺投敵
    兒子好不容易出人頭地,可憐曹嵩卻無福享受。 不過還不算啥,曹嵩被殺並不是阿瞞有意為之。 與這三位相比,曹操是小巫見大巫。 馬騰父子3人確實死於曹操之手, 但並不是反叛曹操,而完全是被馬超坑死的。
  • 中國歷史上唯一做上了皇帝的太監,後世子孫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可以肯定的只有一點,他的親生父親叫曹嵩,而曹嵩的養父曹騰從事的是宦官這個有前途的職業,而且侍奉過東漢末年五位帝王,是宦官集團中元老級人物。僅此而已,至於曹嵩的親生父親是誰?本家在何處?原姓是甚?出身如何?則一概不知道。按理說,《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與曹操之孫曹志同朝為官,沒道理不知道這些,但陳壽還是告訴我們,這個他真不知道(「莫能審其出生本末」)。
  • 曹操為何不找張闓報殺父之仇
    而張闓見到曹嵩有很多金銀珠寶,就起了貪心,殺盡了曹嵩全家,取了財物,放火燒寺後逃奔淮南。可是令人不解的是,曹操做了丞相後,為何不找張闓報殺父之仇?網絡配圖而曹嵩幾年來一直居住在徐州轄區的琅琊郡,陶謙要捕殺曹嵩有很多的機會,可是曹嵩一直活的好好的。而曹操派去的泰山太守應劭,曾經在初平三年和陶謙一起並肩作戰,討伐李傕,兩人感情非淺。
  • 甄宓之死
    甄宓不是她的名字,她和歷史上很多女人一樣,只有姓氏,沒有名字。她是曹丕的正妻,她的兒子曹叡繼位後,封她為文昭甄皇后,也叫甄夫人。她死後十年,她的仰慕者、小叔子曹植寫了著名的《感甄賦》,後來被改為《洛神賦》,裡面有「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的句子,後人就把甄夫人也叫作甄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