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平元年(194),在曹操擊敗袁術屯兵定陶不久就出了一件大事——
他老子曹嵩死了,而且還是被人暗害的。
回顧這對父子,從各類史書中的記載來看,曹操沒有多愛戴他這位父親,這位父親也不那麼看重自己這個兒子。雖然到不了互相看不上的地步吧,但在曹嵩眼裡,他這個兒子太能折騰,給他捅了不少簍子。
從棒打蹇圖的那一天開始,曹嵩就有預感,這孩子將來肯定得給我惹大事。
你越不讓他幹啥,他就偏要試試。可是行走官場、帶兵打仗這事是鬧著玩的嗎?玩不好自己腦袋搬家是輕的,重的曹氏全族都得跟著受連累。
曹嵩一琢磨,我呀,惹不起您,躲得起您。
所以自從曹操起事那時候(陳留),曹嵩就帶著小兒子曹德及一家老小跑到了徐州的琅琊郡避禍。
曹嵩大家都熟悉,這個曹操的弟弟曹德簡單說一說。據裴松之注引《世語》「謙兵至,殺太祖弟德於門中」這一句可知,曹德是曹操的弟弟。《後漢書 · 應劭傳》和《後漢書 · 曹騰傳》都有對曹德的記載,不過很不幸,都是其被殺的記載,且都是短短一句話。
曹操跟這位弟弟恐怕感情也不是很深,據曹操《善哉行》之「自惜身薄祜,夙賤罹孤苦」一句可推測曹操自幼孤苦,可能是親生母親去世得早,父親又不待見,曹操自己的成長模式屬於「散養」。如果曹德是他的親弟弟,那麼無論在他的言行還是後世的史書中,都應該有所記載。但是沒有。
所以推測,曹德可能並非其親兄弟,應該是同父異母的兄弟。
話說回來,曹嵩一家子在琅琊郡避難,看上面地圖,琅琊郡是屬於徐州地界的。徐州是誰的地盤,是陶謙的。陶謙何許人也?
陶謙,字恭祖,丹陽(今安徽宣城)人。史書記載其為人剛直,有節氣,年少便舉孝廉,拜尚書郎,除舒(今安徽廬江縣西南)令,遷幽州刺史,徵拜議郎,和車騎將軍張溫一起討過韓遂;黃巾之亂後,被委任為徐州刺史。再到後來董卓亂京師,遷都長安,遷安東將軍,徐州牧。
《三國演義》中,把陶謙此人描繪成一個善良、正直、識大體的一方州牧,徐州百姓也安定富足,其實不然。《三國志 · 陶謙傳》記載:
徐州百姓殷盛,穀米封(豐)贍,流民多歸之,而謙背道任情。說徐州本是富足之地,但陶謙到來之後,並不能很好地治理徐州地面的良好風氣。陶謙疏遠忠義之人,親信小人,導致:
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漸亂。所以說這位陶謙陶省長,並不像《三國演義》裡描述的那樣。
曹操越來越能折騰,他爹曹嵩發現這琅琊也不是個平安之地了。看地圖知道,歸屬於徐州的琅琊和兗州接壤,很近。
而且最重要的是,曹操和陶謙在這之前交過火。怎麼回事呢?
當袁術北伐而被曹操打跑到九江的時候,有個叫闕宣的下邳人聚眾起事,燒殺擄掠,其活動地點就在曹操控制的兗州和陶謙控制的徐州一帶。陶謙聯合闞宣,共同舉兵,拿下了泰山華縣、費縣等。陶謙就這樣,「一不留神」打到了曹操的領地(華縣、費縣都屬兗州地界)上去。這在《三國志 · 武帝紀》中是有明確記載的:
(初平四年夏)下邳闕宣聚眾數千人,自稱天子;徐州牧陶謙與共舉兵,取泰山華、費,略任城。這個舉動有點挑釁了,無論你陶謙是真的「一不留神」還是故意在曹操領地上以討逆做事情,都是曹操所不能容忍的。
這時的曹操在幹啥?還在玩兒命地追打袁術。一聽見後方有這消息,立刻不追了,整頓兵馬,進攻陶謙。曹操手下的青徐軍十分彪悍,連克徐州地面十餘座城池,陶謙見敵曹操不過,便放棄交火,令各地城池閉門死守。曹操見久攻不下,糧食也都快吃完了,便下令撤軍,回定陶整頓。
這是發生在初平四年(193)秋天到興平元年(194)年之間的事。
曹操自己風風光光打了幾場勝仗,他自己居然忘了,他老爹還在琅琊。您把人家陶謙陶省長欺負得夠嗆,自己親爹還在人家省下屬的一個市裡面避難。
關鍵是曹嵩以為這倒黴兒子會派人來接他一家老小,人家曹操可倒好,一看糧食吃完了,抹抹嘴兒回去了。
給曹嵩給氣的!他是又氣又怕呀!
他氣的是你知道老子在人家地盤上,還在那打打打,你打之前告訴老子一聲啊!打完了就撤,還不把老子接(救)走,這不成心讓我在這等死!他怕的是自己這腦袋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得讓陶謙派人給削了去!
曹嵩氣了半天,心想我這光氣也不行啊!這倒黴孩子我是指不上了,現在只有一不做二不休——趕緊跑路吧!於是曹嵩帶著一大家子,往兗州而來。
誰知就在這跑路的路上,曹嵩一家被陶謙給做了。
消息來的太突然,曹操本人非常悲傷,一度昏厥好幾次(不知道是不是演的)。
曹嵩之死在歷史上有很多種說法,可以說是個謎案。各種史書記載不一,下面就梳理一下並作以猜想。
範曄的《後漢書 · 應劭傳》記載:
徐州牧陶謙素怨(曹)嵩子(曹)操數擊之,乃使輕騎追嵩、德,並殺之於郡界。《後漢書 · 陶謙傳》記載:
時(陶)謙別將守陰平,士卒利(曹)嵩財寶,遂襲殺之。《後漢書 · 宦者列傳》記載:
及(曹嵩)子(曹)操起兵,(曹嵩)不肯相隨,乃與少子(曹)疾避亂琅邪,為徐州刺史陶謙所殺。陳壽的《三國志 · 武帝紀》記載:
初,太祖父(曹)嵩,去官後還譙,董卓之亂,避難琅邪,為陶謙所害,故太祖志在復讎東伐。《三國志 · 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世語》記載:
陶謙密遣數千騎掩捕。(曹)嵩家以為(應)劭迎,不設備。謙兵至,殺太祖弟德於門中……闔門皆死。《三國志 · 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韋曜《吳書》記載:
太祖迎(曹)嵩,輜重百餘兩。陶謙遣都尉張闓將騎二百衛送,闓於泰山華、費間殺嵩,取財物,因奔淮南。太祖歸咎於陶謙,故伐之。上面一共六條記載,我沒有把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也放上去,因為沒有參考價值。
看完了上面的史料記載發現,作為事件主角之一的陶謙同志的個人傳記《三國志 · 陶謙傳》裡並沒有一個字的記載,而是直接記載的後來曹操兩次伐徐州。——這就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陳壽為什麼在發生了這麼大一件事的當事人的傳記裡隻字不提曹嵩的死因。
基於曹嵩的死和陶謙本人無論如何脫不掉干係,下面就來分析一下。
先說範曄《後漢書》中的記載。
《後漢書 · 應劭傳》。應劭是泰山太守,曹操聽聞老爹來投,就派應劭前去迎接。可是還沒等到應劭接到曹嵩一行人的時候,他們就被殺害了。應劭害怕,便棄官投往袁紹處。《應劭傳》中說的很明顯,說陶謙怨恨曹操和他爹很久了,抓住曹嵩逃亡的機會派遣輕騎兵在(琅琊)郡邊界將其做掉。
《後漢書 · 陶謙傳》說陶謙的陰平守將覬覦曹嵩的錢財(跑路嘛肯定要帶金銀細軟了,況且曹嵩堂堂前太尉,想必金銀應不少),於路上殺掉曹嵩。注意,這裡面沒有提到有陶謙本人什麼事。可以認為是陶謙暗中指使,但是記載中沒有提到,暫且不論。
《後漢書 · 宦者列傳》中說了曹嵩帶著兒子曹疾(大部分記載為曹德,後面統稱曹德)避難至琅琊,被陶謙所殺。很直接,沒說怎麼殺的,也沒說具體誰殺的,只是說死於陶謙之手。
再來看陳壽《三國志》中的記載。
《三國志 · 武帝紀》中說的很明確,曹嵩父子亦是被陶謙所殺,具體是誰幹的,也沒說。後面還補了一句,說曹操因此攻打徐州是為了報殺父之仇。
《三國志 · 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世語》的記載更狠了,說陶謙暗中派遣(密遣)數千輕騎兵將曹嵩父子殺害,而曹嵩父子以為對方是曹操派來的應劭來「接駕」的,根本沒有提防。可是這數千輕騎兵,好傢夥厲害了,如若此事為真,可見陶謙恨曹操之入骨。
最後一個,《三國志 · 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韋曜《吳書》寫的比較細。說曹操「迎駕」老爹,但輜重過多,陶謙向曹操示好並派部將張闓護送曹嵩等趕路。然後張闓覬覦其輜重財物,將其殺害於泰山華縣、費縣之間,逃往淮南。兩種可能,一種是陶謙暗中指使張闓殺曹嵩,即借人之手除掉他;另一種可能是陶謙完全不知情,僅僅是因為張闓個人貪圖錢財而起了殺心。最終無論怎麼樣吧,冤有頭債有主,曹操自然將此事歸咎於陶謙,畢竟殺人是你的部下,我不找你找誰去,於是下令攻徐州為父報仇。
一件事,六種史書記載均不相同。有大方面的不同,也有細微部分的參差。看來這件事究竟是很隱秘沒有多少人知道啊還是明確知道但是史官不能下筆去實時記載呢?這個我們現在不得而知。
雖然不能判定此事件一個最終確切結果,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些事件的前因後果、蛛絲馬跡來分析最接近真相的那一面。未完待續,請關注下篇《曹嵩之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