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人上了年紀,動作就變慢了,而時間變快了。也許不再有年輕時的清亮眼眸,但當凝視成為日常,沉澱下來的,或許是觀察世界的另一個角度。昨天下午,一場特別的畫展「凝視·日常——阿籽奶奶的畫」在徐匯藝術館開幕,一個沒有受過任何專業訓練的76歲的老人,拿起畫筆僅僅兩年,就把她記錄下的生活之美原原本本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讓人看了忍不住心動。
兩根胡蘿蔔,一盆銅錢草,一隻不起眼的斑駁的南瓜,一根再平常不過的萵苣,在阿籽奶奶尹玉鳳的筆下,彷佛經過時間的濾鏡,自有一種治癒人心的力量。
「第一眼看到她的作品,哇,就覺得好喜歡,然後呢馬上反應就是,哎呀,我也應該畫畫了。」藝術學博士、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覽部主管項苙蘋告訴記者。
今年76歲的阿籽奶奶,大半輩子生活在中國西北邊境的新疆塔城。2016年,相守了53年的丈夫去世,生活失去重心,疾病也隨之而來。孩子們於是把奶奶接到了上海,在浦東臨港藝術園區女兒的工作室裡,阿籽奶奶和不到7歲的孫女阿籽一起拿起了畫筆。
(老照片為年輕時的阿籽奶奶夫婦)
「老頭不在了,想到就會傷心,小孫女就說,奶奶,畫畫吧,我就開始跟她學起畫畫來了」,阿籽奶奶尹玉鳳回憶,剛開始連毛筆都抓不住,不知道怎麼抓,現在每天都要畫,不畫好像睡不著覺,有的時候一個作品畫一半好像畫不出來了,園區裡的藝術家老師就都來給她指導,「我最著急的時候,一晚上可以不睡覺就畫畫,眼睛看不清楚,就扒下一片葉子擱到桌子上,照著畫,顏色一遍調不好,就調第二遍第三遍,一直調到和她本來的顏色一致了,才把它染上。」奶奶坦言,她畫的內容都比較單純,太複雜的,她還幹不了,但就是這些家裡平常的花草植物,總讓她感覺到強烈的蓬勃的生命力,「每個葉子畫的時候都好像說,你把我畫好,我有生命力的。」
花草、果蔬、盆景、器皿,一切身邊的日常之物,都成了阿籽奶奶筆下的風景。沒有接受過任何專業訓練的她,全憑自己的觀察、理解和感受作畫。看到什麼就畫什麼,常常早上四五點鐘起床開始畫,畫得不順暢不滿意時就和自己死磕到底,反覆練習,不知疲倦,渾然忘我。從2018年7月拿起畫筆至今,不到兩年時間,阿籽奶奶已經畫了五六百張畫。
女兒張平印象中,阿籽奶奶就是那一類傳統的普通的母親,在家裡面照顧子女,收拾家務,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她喜歡繡花,每當忙完家務,她就會利用午休的時間在房間裡繡花,所以家裡的窗簾啊,床單啊,花邊都是她繡的,「其實我們也沒多想,就鼓勵她有個愛好,沒想到這一年多她畫了600張,一些美術館專業人員看了就覺得不錯啊,很有自己鮮明的樸素的一種特點。」
「過去那個年代,我們家四個孩子,能吃飽就不錯了,不知道什麼叫藝術,現在好像不畫畫還睡不著,看到啥就想畫,著迷了以後什麼也不想了,就想畫畫,一畫畫把病也給忘掉了」,阿籽奶奶說。
在阿籽看來,奶奶的畫有特別好看的顏色,「她不會用特別鮮豔的顏色,她是用很多種顏色加起來,我喜歡她畫的瓜子,特別大的瓜子,很漂亮,有時候別人給她送上一點花,她就還是畫,插在水缸裡畫。」
項苙蘋認為,藝術有的時候就是這麼簡單,所謂的素人藝術家,他們的創作最大的特點就是基於這種直覺的生活的這種情感。
很多人看了阿籽奶奶的畫以後就很開心,馬上可以辨認出她畫的是什麼,可以聯想到對那個東西吃的時候的感覺,觸碰時候的感覺,就有一種直覺的反應。在項苙蘋看來,人到老年應該是享清福的時候,很多人迫於無奈,照顧孩子讀了大學、工作了還得去幫孩子帶孩子,一些老人如果沒有事情做就會覺得好像閒得慌,就坐不住,好像一下子人生失去了價值和意義,從奶奶畫畫就可以感受到,實際上每個人要好好地把握自己老年的時光,能夠好好地享清福,「像畫畫啊,或者是做文字的創作,其實都是促進你的生活品質,提升你生活品味的一個很好的方式,希望很多人包括我現在也提醒自己,在年紀越來越大的時候,要享好自己的清福,要好好把握這些自己的時光。」
據介紹,此次展覽由徐匯藝術館主辦,臨港當代美術館協辦,畫展中的桌椅盆栽和石頭物件等都是從奶奶家裡直接搬來,還原她日常使用、臨摹的場景。
有人這樣評論:把歷史切成一段段的每天,就是日常,日常是每個人都要過的,沒有傳奇。身邊伸手可及的樣樣東西,卻不一定能夠觸目可見,奶奶凝視著這些日常,也讓她們被我們所見。
展覽將免費開放至6月21日。
記者:張文菁
編輯:陳一霖
轉載請註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