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13秒時間裡,兩棟最高達64米的大樓轟然倒下,變成一堆廢墟,而周邊建築安然無恙。2012年12月25日,老海航大廈的成功爆破,讓不少人對城市爆破拆除頗感好奇。日前,南國都市報記者邀請此次爆破拆除總工程師胡少愚,為大家揭開了爆破拆除的神秘面紗。
爆破拆除有驚無險
「在外行看來,爆破拆除驚天動地,看似很危險,但在我們內行來看,其實是很安全的。」擁有19年爆破拆除工作經驗、曾擔任海南省爆破服務公司總工程師的胡少愚說,新中國的爆破拆除已經走過50多年歷史,技術已十分成熟,而隨著器材不斷革新,爆破拆除安全性越來越高。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一直把爆破與火藥、火雷管、導火索等緊密聯繫。但在現代工程爆破中,這種極易引發爆破安全事故的爆破器材已被國家明令禁止使用。取而代之的則是廣泛使用高科技的電雷管、電子雷管、數碼雷管等安全可靠的爆破器材,耐溫、耐壓、抗水、延時精確。
「以此次老海航大廈爆破拆除為例,我們使用的是半秒差延時技術,即每隔半秒延時起爆。現在已經有了毫秒級(即千分之一秒)等間隔雷管,可以更精確地控制起爆順序,今後數字雷管等更先進的器材也將在拆除爆破領域廣泛應用。」胡少愚說,爆破器材的不斷改進,不僅保障了施工人員的安全,而且為爆破技術的進步提供有力保障。
「其實大樓爆破拆除並不像人們所想的那樣,直接將大樓炸塌,而是將大樓炸出一個或多個切口,讓大樓因自身重力失穩後,以設計好的方式倒塌。」胡少愚介紹,他們這次只是在老海航大廈副樓的1到6層和10、11層以及主樓的1到3層和13、14層安裝了炸藥,通過控制起爆間隔,控制樓體按炸開的缺口依次坍塌,實現逐步倒塌的效果。
鬧市區爆破高樓如虎口拔牙
據介紹,此次老海航大廈爆破拆除是海南歷史上首個A級爆破拆除。按照國家標準,樓高50米以上,裝藥量達200公斤就被列為A級爆破,老海航大廈最高64米,使用了500多公斤炸藥,遠超上述標準,而且大樓地處市區繁華地帶,距離東、北方向的酒店、居民樓僅五六十米,周邊有居民2萬多人,環境複雜,可謂「虎口拔牙」。
因此,在爆破設計階段,他們就進行了大量的計算,並預先通過電腦模擬各個設計方案的效果。「這次爆破,主副兩棟樓都是向北倒塌。初期設計,讓副樓向東倒、主樓向北倒,這樣成本低、施工簡便,但我們通過電腦模擬發現,如果這樣做,率先倒塌的副樓會頂住將要倒塌的主樓,造成危險。」胡少愚說,最終該方案被否決了。
確定了爆破拆除設計方案,就要對樓體進行預拆除,即把非承重的結構進行人工拆除,這樣就可以減少炮眼和裝藥量,增加可靠性。接下來就要按照圖紙在承重結構上標記布孔,工人根據孔位進行打眼,孔徑、孔深、孔間距都必須十分精確,9000個孔鑽完後,還要驗孔籤單,然後才能將炸藥填在洞孔中。
「裝藥也必須非常小心,首先要將藥包與雷管綁紮牢靠,然後用木製炮棍將藥包輕輕送到孔底,最後用溼度適宜的沙質粘土做成炮泥進行堵塞,導爆管雷管的連接由技術人員進行。」胡少愚說,裝藥的時候,每一步都要小心謹慎地進行。
層層防護減少危害
「任何爆破拆除都有飛石、地震效應、衝擊波、毒氣、噪聲、粉塵等幾大危害。」胡少愚說,為控制飛石,他們在設計階段就進行藥量計算、現場試爆,儘可能減少裝藥量,在施工階段除用舊地毯包裹裝炸藥的炮眼外,還會在樓體爆破缺口掛上兩層鋼絲網,通過防護措施把飛石控制在爆破物體內部,減少對周邊的威脅。
為防止地震效應,最主要的措施就是要讓樓體逐步塌落。「老海航大廈樓體重量高達5000多噸,如果整個樓體一起倒地,會產生多大震動,因此它是分四段先後垮塌。」胡少愚說。
同時,他們還剷除了大樓將要垮塌地的水泥地面,改為土質地面,並在爆破大樓四周挖了2米多深、1米多寬的減震溝,割斷地震波在地下的傳播。此外,還在爆破大樓四周安放7個測震儀器,對爆破地震波進行監測。結果表明,此次爆炸的最大震速是1.5釐米/秒,遠低於國家規定的4.2釐米/秒。
對於爆破炸藥產生的毒氣,一般在起爆5分鐘後,就可充分散去,完全不必擔心。胡少愚說,他們在爆破警戒接觸後,使用消防車對周圍路面進行清掃。
爆破工作越幹越膽小
談及此次老海航大廈爆破拆除的經歷,胡少愚頗有感觸地說,最耗費精力的工作其實並不是爆破拆除技術本身,而是溝通、解釋、勸說,「我向周圍居民解釋,爆破很安全,居民卻說,100%也不行,萬一出事呢,怎麼辦?」
「其實,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的家門口要爆破這麼一棟大樓,我能不擔心嗎?因此,周邊居民的這些擔心、疑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胡少愚說,除耐心地說服周邊居民,經受各個政府部門、監管單位的審核、檢查,也需要有極大耐性。
「做這一行壓力非常大,而且做得越久,就越膽小、越要細心,這是搞爆破人的通病。現在一般的土石方爆破,起爆時我都不敢在現場,心理承受不了。」胡少愚說,爆破老海航大廈,直到起爆一瞬間,他還感覺心懸在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