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二十二》:她們活著,至死不休

2021-02-08 秘密夢紅樓

01

新世相最近談論了一個沉重的話題:兒童性侵。

新聞裡接二連三出現的性侵事件讓我們知道,這些針對兒童的罪惡離普通大眾並不遙遠。

《心理訪談》裡談到對一個人最大的傷害是什麼?是性侵。

深受其害的人說:

「這種事兒,永遠不會過去的。跟毒瘤一樣,跟烙印一樣。不知道什麼時候它就會冒出來,狠狠給你一下子。」

改變韓國法律制度的電影《熔爐》中,受侵害的是一群孤立無援的聾啞兒童。極少有人關注他們的無聲抵抗,直到有人記錄並呈現他們的遭遇。

02

如果將厚重的民族屈辱感加諸難以啟齒的性侵呢?

那麼歷經70載依然不願提及,依然無法獲得平靜。

她們被稱為「 慰安婦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和戰時,日本政府及其軍隊強迫各國婦女充當日軍的性奴隸。中國大約曾有20萬受害女性。

如今她們隱沒在邊遠山區,和大多數孤苦的老人別無二致,說著別人聽不懂的方言。

幾年前鳳凰衛視《冷暖人生》做過一系列涉及「慰安婦」的節目,有尋找「慰安婦」的研究者,有被日軍強姦毆打並囚禁的「慰安婦」,還有「慰安婦」生下的日本兵後代。

見過觸目驚心的影像資料,從講述者的口中知道了讓人震驚心痛的屈辱歷史。當我看到導演郭柯如此平靜地呈現她們略顯孤苦的暮年生活,我是不滿足這樣克制的敘述的。

為什麼不還原事實?為什麼不更清晰地講述她們經歷過什麼?

有一條新聞說男子看《二十二》時笑場險被打。

確實從一部電影的角度出發,《二十二》不夠好看,大量的長鏡頭、空鏡頭讓人覺得無聊。

沒多少人會耐心傾聽一位九旬老人含混的隻言片語。

沒多少人會關心一位不善言辭、晚景悽涼的耄耋老人緩慢瑣碎的日常,以及深不可見的喜怒哀樂。

相較之下,韓國電影《鬼鄉》更符合人們對一部電影的期待,血淋淋的歷史重演,更能引起人們的情緒。從影片質量上來說,《二十二》無法像《鬼鄉》一樣風靡全國。

03

影片中有一位老人令我印象深刻,她叫林愛蘭,生活在海南。她是一位真正的紅色娘子軍,混入日軍部隊偷彈藥,親手殺過兩個日本兵。

遭到侵害後,終生不孕,領養了女兒,女兒出嫁後獨自生活在養老院,活動範圍就是屋裡的床到門口的距離。

九十多歲的老人,銳利的眼神中依然可以瞥見當年的剛烈頑強,兩枚勳章被她視若珍寶。

只有提到當年母親被捆綁扔到河裡的場景,她才幾近落淚,閉口不談。

還有一位韓國老人,叫毛銀梅,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她喜歡毛主席,丈夫喜歡白色的梅花。當初與母親逃難至中國,後來母親帶著妹妹回到韓國,她被遺棄在中國。

我們無法說對她們感同身受,有一位老人的兒媳婦令我感動。她說,我婆婆受過很多苦,現在她可以養養貓,孫輩們很喜歡她,會圍著她叫奶奶,我覺得我婆婆現在挺幸福的。

04

九死一生、受盡屈辱逃離日軍控制,回到家中迎接她們的是丈夫不明所以的質問:「你到外面去學壞,我以為你不曉得回來呢!」

韋紹蘭的女兒在自己被困期間死亡,回到家中發現自己懷了日本兵的孩子。遭到丈夫嫌棄之後,本想一死了之。卻在婆婆勸阻下,苟且活了下來,生下了兒子羅善學。

如今許多網友哭笑著羨慕地說,羅善學擱現在就是中日混血啊。

可是在那個年代,他可能也曾想過,自己活著就是一種罪過,母親賜予他的生命悲大於喜。他一直過著沮喪無望的人生,備受同鄉歧視,弟弟甚至說過要僱人殺死他,未組建過家庭。

哲學三大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任何一個問題對他來說,都是詰難。

在周圍人眼中他是日本人,可是他說著中國話生養在中國;

他是中國母親所生,身體裡卻又真切地流淌著日本人的血液;

他受到所有人排擠,中國尚且作故鄉,他處亦沒有通途只有死路。

05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中說,「所謂弱勢群體,就是有些話沒有說出來的人。就是因為這些話沒有說出來,所以很多人以為他們不存在或者很遙遠」。

得知她們的遭遇後,沒有人給予關懷和同情,只有無休止的冷眼非議、嫌棄侮辱和歧視排斥,導致倖存者對自己的遭遇保持沉默。

這些隱秘深山大川,遠在天涯海角的沉默的「慰安婦」是如何被人知曉的呢?

不得不提的是上海師範大學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教授,在我們看不到的20多年裡,他與夫人陳麗菲教授及學生合力做「慰安婦」問題研究,為倖存老人做口述史。

此外還有與時間抗爭的「中國慰安婦民間調查第一人」張雙兵,以及電影紀錄片《二十二年》導演郭柯。

這些人把她們看得很重要,她們的經歷有人願意躬身傾聽,帶著理解和尊重。電影中沒有呈現的是這些年近百歲的老人時隔70多年,在這些素不相識的人面前嚎啕大哭,傾吐一生的屈辱。

有人疑惑地問導演為什麼電影呈現地如此平靜?沒有戲劇般的衝突,也沒有體現人物內心的痛苦和掙扎。

導演郭柯說:「大悲無淚,聽過嗎?很多東西真正到極致,是平靜的。」

看到這些老人依然或窮苦或孤獨,這些志願者們甚至會自責:「如果知道這麼多年介入卻沒有改善老人生活,當初不如不打擾他們?」

但是所有的懂得都是從知道開始的。

06

日本留學生米田麻衣說,「如果面對那些厄運,我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可是老人卻說:

「人生只愁命短不愁窮,這世界這麼好,那麼紅紅火火,現在我們都沒想死」。

我們無法描繪她們所經歷的人生況味,何況在如此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面前?關於人生、關於命運、關於死亡,我們描繪不出,她們何其之大,又何其之小。

阿多尼斯說,童年是讓你能夠忍受暮年的那股力量。

當她們滿臉皺紋垂在死亡邊緣,唱起童年的歌謠,想起遙遠而美好的記憶。生命中少有的溫情其實早就被殘酷的命運撕得粉碎,但她們頑強地活著,維持著與生命最後的友好。

「我不信上帝,不信有比世間更好的所在」。

她們留著這條命看白雪皚皚,看春回大地,至死不休。

電影開頭和結尾,老人的葬禮在鑼鼓鞭炮聲中進行著,人群熙熙攘攘、清冷漠然。

無人知曉她們的過去,無人談論她們的悲歡,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除了曾臨痛苦深淵,她們一生平凡簡單。

作者簡介:

江楓,心理諮詢師,知乎專欄作者。來源:秘密夢紅樓(ID:mmmhonglou)相與勞苦,如平生歡。每個人都應該被看見。

相關焦點

  • 小美看電影|《二十二》:願忘記傷痛的是她們,記住歷史的是我們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一部沉重的電影《二十二》。電影上映的第一時間小美就去電影院看了,覺得它安靜而有力量。今天分享給大家。長久以來,我們一直說著「歷史」,說著不能忘卻的侵略,說著刻在記憶和血液裡的國讎家恨。但卻往往忽略掉當事人的感受和想法。我想《二十二》就是一種對話,一種傾聽,引人深思。
  • 《二十二》這部電影應該被國人知道!因為她們在等待一個道歉.
    它就是今天我們要說的這部記錄電影——《二十二》。三年後的今天,電影《二十二》順利公映,但現在還存活著的老人,卻只剩下8位。電影首映當天,以 1% 的超低排片開局,當天排片很快就升到 1.5%,上座率是驚人的 31.7%。上映第二日,8·15日本投降72周年紀念日,《二十二》的排片飆升到4.4%。首日票房 300 、兩天拿下1200萬,獲得作為一部嚴肅題材國產紀錄片的佳績。截止8月15日17時40分,《二十二》票房已破千萬。
  • 逸·推薦丨《二十二》:我們來得太晚,她們走得太快
    國內首部關於中國倖存「慰安婦」晚年生活的記錄電影《二
  • 從二十萬到二十二,再看看她們,記住她們
    《二十二》成了這部電影的片名。郭柯:平靜地記錄 不消費老人 電影《二十二》是郭柯第二部「慰安婦」題材的紀錄片,在此之前是短紀錄片《三十二》。老人內心是否真的平靜,郭柯說,「戰爭對她們來說刻骨銘心,只要活著不可能不記著,只不過她們不太願意說。」
  • 電影《二十二》| 請叫她們奶奶
    一路上,陸陸續續有許多姑娘被擄上了車,她害怕的不敢看,以為自己要死了。沒想到,後來,比死還不如。他們被送到了慰安所,她整日蒙著眼,希望這是一場噩夢,夢醒了,也許就好了。然而,漸漸地,她終於面對這一切,明白唯有靠自己,才有可能擺脫噩夢。她忍辱負重,主動為看守的日本兵洗衣,每日暗暗張望,尋找並計劃逃生線路。3 個月後她終於逃出魔窟回到了家。丈夫卻說,你還曉得回來啊。
  • 不用覺得不敢看,她們比你更平靜!《二十二》憑口碑逆襲
    ,新浪微博話題2億多閱讀量。從始至終 全場寂靜 直到字幕播完大部分人才起身離場的電影@小黃鴨08大於電影本身@春山如笑世界和平真的是好難的話題但是不管遇到怎樣儘量開心地活著總沒錯@I'm_aqi13這世界真好 但這世界對你們太不好@芝士魚魚魚14不要害怕這部電影 它平凡又深沉它善良又有力量二十二一群從過去走來的老人們
  • 慰安婦電影《二十二》:面對傷痛不終日怨恨,活著才是最大命題
    我們來的太晚你們走的太快為倖存者悲呼為已逝者默哀8月14號,世界慰安婦紀念日,國內首個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題材的電影將上映,名字叫做《二十二》。郭柯說:「她們的生活中沒有那麼多矛盾和衝突,她們晚年的生活就是這麼無聊,你不能因為它的無聊,而不接受它。」在或長或短的拍攝過程中,郭柯發現老人身上的共同點有很多——生活平靜、少有怨恨、難見眼淚,如果你真實地來到老人身邊,所見所感基本上也就這樣。在老人們身上,相比那段珍貴的歷史,活著才是更大的主題。
  • 從《三十二》到《二十二》,我們來得太晚,她們走得太快 | 每日一片
    相信大家已經被今天上映的慰安婦題材紀錄片《二十二》刷屏了。而今天V姐向大家推薦的這部短片,則是電影《二十二》的導演郭柯,在2012年開拍的同類型同題材的記錄短片。曾榮獲第三屆鳳凰紀錄片最佳短片獎。2014年啟動長片《二十二》時,僅剩22位老人。截止到今天《二十二》上映,只剩下8位老人。
  • 「慰安婦」紀錄片《二十二》:你的痛在她們的苦難面前,不值一提
    八年抗戰中華大地飽受戰爭的摧殘,中國有20多萬女性被關進慰安所受盡欺凌侮辱,2014年《二十二》開拍時,中國僅剩下22名慰安婦老人,影片便以此命名。導演的初衷是紀錄慰安婦老人在那段黑暗時期經歷的磨難,但是最後呈現出來的是老人們現在平凡的生活,她們樸實堅韌的生命意志,覆蓋了"苦難"的主題。
  • 國內首部慰安婦電影:從三十二到二十二,我們來的太晚,她們走的太快.
    同時也是中國倖存「慰安婦」受害者生活現狀紀錄電影——《二十二》上映的日子。這部低調的電影沒有過多宣傳,直到臨近上映,通過馮小剛、舒淇、何炅等明星自發在微博上的主動呼籲和傳播,才使得它被更多人知道。投資人認為一下子拍22個主角成本太高,畢竟還沒有一部電影有22個主角。二十二,既是電影的片名,也是一個極為殘酷的數字——1937年至1945年,至少20萬中國女性被強徵為日軍的性奴隸。到了影片拍攝的2014年,僅存22位倖存者。
  • 三十二、二十二、八:最後的慰安婦 | 活著影像檔案
    「慰安婦」倖存者晚年生活的紀錄片《二十二》在這天上映。根據騰訊娛樂「貴圈」的報導: 在2014年,導演郭柯決定將所有倖存者的故事都搬上銀幕時,由於一些老人的離世,片名已經由《三十二》變為了《二十二》。而在電影上映的此時,在世者不過8人。「活著影像檔案」是一個不定期更新的欄目,我們會在這裡與你回顧一些經典的,不應隨著時間流逝而被遺忘的攝影報導。今天,邀請你跟我們一起回顧這篇《真相》,銘記慰安婦歷史。
  • 20170822 聊聊電影《二十二》
    作者:古爾齊亞(來自豆瓣)今天是815光復日,訂了中午的票去看《二十二》。慰安婦是個非常沉痛的話題,就像奧斯維辛一樣,但它卻鮮明地在講述著兩個主題:戰爭的恐怖,人性的欺他。《二十二》很難說是一部愛國主義電影,人文主義才是更合適的定義。這樣關注人本身的片子,在豆瓣上受到比《戰狼2》這樣的爆米花片(無貶義,戰狼2作為中國好萊塢模式的一個裡程碑的地位毋庸置疑)更好的評價完全是沒有任何疑義的。
  • 《二十二》導演被討錢:「慰安婦」的名頭,不是斂財的工具
    我們寧願今天看不到這部電影,寧願今天沒有基金會,寧願國家不需要統計每年活著的受害者。在日韓國學者金一勉認為:「慰安婦」的總體人數在17萬至20萬人。在老人活著的時候不好好照料,在老人死後就變了臉色理直氣壯地討錢。
  • 電影分析:獨家《二十二》
    反映日軍「慰安婦」倖存者生存狀態的紀錄電影《二十二》在全國公映,這是中國「慰安婦」題材紀錄片第一次在商業院線展映
  • 從三十二到二十二再到八,她們還沒有等到那個道歉
    事實上對待這樣一部電影,我從去年就已經就做好了為它當自來水的準備。讓我們在開篇的時候再提一遍它的名字,《二十二》。在慰安所裡待了接近一年,她和還活著的其它女性一起被帶到了漢口的日本租界,日本軍隊說要帶她們回朝鮮,但毛銀梅老人自己悄悄跑掉了。之後她遇到了在武漢幹活的孝感三汊鎮農民黃仁應,來到孝感成了家。
  • 《二十二》|一部講述慰安婦故事的紀錄片 了解老人的過程,有我們直面歷史的態度
    ► 如今這個數字減至個位數,最終會成為0。劇組正式成立之前,搶拍了山西張改香老人的葬禮,可倖存者還在一個接一個離開我們。就在影片上映前兩天又有一位老人離世。「《二十二》的最後我們選擇用一場葬禮來作為結束,因為每個人都會走到這一步,她們的離開給了我某種啟示,當時我正要開始拍攝《二十二》,她們就走了,如果我們再不看她們一眼,她們就像被一場雪覆蓋的山野,默默隱去。」《二十二》的導演郭柯說。
  • 電影《二十二》,你去看了嗎?
    ,這部電影便是《二十二》。我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反映日軍「慰安婦」倖存者生存狀態的紀錄電影《二十二》正式全國公映。這是中國「慰安婦」題材紀錄片第一次在院線展映,也是公眾支持和參與的結果。在日軍侵華期間,中國有20萬婦女淪為日本軍人的性奴隸,遭受到非人的待遇,時至今日,這些「慰安婦」倖存於世的僅剩22位。
  • 真實的力量--《二十二》影評
    開場前我看了觀眾,影院坐了十之七八,上座率還算不錯,年輕人較多,女性觀眾較多,電影開場後,我換了兩次座位,先是我背後的一對情侶總是說悄悄話,換到前面,又是兩個年輕的姑娘,一直在翻塑膠袋,再翻裡面的零食,我扭頭看了她們一眼,索性坐在電影院的第二排,整個一排就我一個人,我把頭埋在座椅上,就看著電影裡的老奶奶,溫和柔軟的臉,填滿了整個屏幕,而她們緩慢流轉的眼神,慢慢把我帶入到
  • "語不驚人死不休"
    如今,有人喜歡製造名人新聞或者緋聞,越是驚世駭俗才好,甚至不動用死的字眼。前些天,就有人說,趙忠祥去世了。後來證實,是假新聞。
  • 猶太人看「慰安婦」電影《二十二》 憤怒咆哮:為什麼日本不認錯?!
    因此,他昨天(18日)在北京看完「慰安婦」電影《二十二》之後,感觸很深。他近乎咆哮地問:「為什麼日本不能認錯?!」他呼籲大家:「她們(二戰時遭受迫害的倖存者)不敢說出來,但我們不能忘記」。高佑思說,猶太人並不喜歡聊二戰時的事,但是,看《二十二》的時候,他的腦子裡全是自己家人在二戰時遭受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