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部慰安婦電影:從三十二到二十二,我們來的太晚,她們走的太快.

2021-02-19 每日精選

8月14日,是世界第五個「慰安婦」紀念日。

同時也是中國倖存「慰安婦」受害者生活現狀紀錄電影

——《二十二》上映的日子。

這部低調的電影沒有過多宣傳,直到臨近上映,通過馮小剛、舒淇、何炅等明星自發在微博上的主動呼籲和傳播,才使得它被更多人知道。

這部作品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拍攝的技巧,有的只是平淡而又真實的記錄。

影片中可能某個表情、某個動作、某句音樂就觸動了你。

《二十二》,以一個簡單的數字命名的電影。

中國是侵華日軍推行「慰安婦」制度最大的受害國,受害女性達到20多萬人,影片在2014年拍攝。

當時中國內地公開身份的「慰安婦」倖存者只有22人,這也是片名的來源。

14年郭柯導演把所有的慰安婦走訪完畢,影片架構都搭建好,投資人就撤資了。投資人認為一下子拍22個主角成本太高,畢竟還沒有一部電影有22個主角。

二十二,既是電影的片名,也是一個極為殘酷的數字——

1937年至1945年,至少20萬中國女性被強徵為日軍的性奴隸。到了影片拍攝的2014年,僅存22位倖存者。而到現在,僅剩8位老人

電影一開始,就是一位老人下葬的場景。

老人走得越來越多,這段歷史就被人們忘的越快。因此,記錄歷史也是導演郭柯的初衷。

這不是郭柯第一次講述這些故事,這位80後的導演第一次在微博上看到有關受害老人的故事就十分心痛。

可因為沒有投資,他只能拍攝了一部僅僅45分鐘的紀錄短片《三十二》。沒想到收到了無數好評,豆瓣評分達到了9.5

影片並沒有拍得很壓抑很傷感,導演在第一次看望「慰安婦」老人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同情心」是非常狹隘的。

在戰爭中受盡折磨,92歲的老人,卻愛唱山歌,感恩社會,「只愁命短不愁窮」。於是導演下決心要把老人樂觀可愛的生活態度記錄下來。

 

整個片子很靜,靜到打擾不到老人的生活,韋紹蘭就是這二十二其中之一。

2012年拍攝《三十二》的時候她已經92了,自己洗衣、做飯、挑水。

每三個月會長途跋涉去領90塊錢的生活費。

當提及封塵的記憶時,還是令她激動地說不出話,止不住掉眼淚。

韋紹蘭被抓進慰安所3個月,好不容易從慰安所逃出來,活了命,卻一輩子頂上 「慰安婦」 的頭銜。

她卻很樂觀,她說「這世界真好,吃野東西都要留出這條命來看」。

《三十二》問世之後,在國內外拿了不少獎,也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永久館藏,但卻沒有獲得在中國大銀幕上映的資格。

直到五年後,《二十二》的上映才圓了導演郭柯讓更多人關注到慰安婦群體的夢想。

最開始因為資金的限制,郭柯只拍了一位老人,可等到這中間十位老人相繼去世,他說自己不能再等了,拼盡全力也要拍,花光積蓄也要拍。

好在有31850名善良的網友參與了眾籌,也有不少明星藝人被故事所打動,自發為《二十二》籌資宣傳,電影才得以面世。

如果說《三十二》致力於描繪個體,那麼《二十二》描繪的則是群像

我們只看過「慰安婦」這三個抽象的字,而太少看到背後的群體,更忽視了她們如何度過餘生。

一些老人依然會在不經意間,說起日文的問候語「你好」和「請進」,甚至記得侵犯者對自己的稱呼

這是何等的經歷,才能在心裡留下如此深傷疤。

提起這些傷痛,老人們經常會講不下去,導演也就打住不問了

整部紀錄片沒有歷史的鏡頭,沒有想像中血腥的場景,沒有把國家的災難強加給個人進行升華,甚至整部片子都沒有旁白,所有的講述都由主人公完成。

帶著濃濃的口音的敘述,需要藉助字幕才能明白要表達的是什麼,也需要有很大的耐心才能看完這部紀錄片

也因為如此,在《二十二》點映之後,片子也受到了一些質疑,比如:

太無聊了,浪費了一個好題材;

故事太單一,鏡頭太平鋪直敘,像個流水帳。

其實在拍攝的時候,導演和製片就產生過分歧,製片希望增加更多的矛盾和衝突,而導演郭柯卻想還原最真實的狀態。因為他的訴求只是:

在她們面前,把所謂的創作力全部拿掉,我來聽你慢慢說。

導演郭柯和老人合影

一位老人說:「之前(其他)記者來了好幾次,都沒跟他們說這個,只有對你們」,這句話就是對整部電影最大的認可。

同是慰安婦題材,去年韓國也有一部震驚全國的電影《鬼鄉》,也是依靠7萬網友眾籌上映的。

當時,《鬼鄉》創造了票房奇蹟,票房甚至超過了同期上映的《瘋狂動物城》。

而由於國情不同的原因,《二十二》在中國卻是部幾乎註定難以獲得優質排片場次的電影,導演不敢奢求太多。

只希望全國能有20萬人可以走進電影院,因為當年有20萬位被迫成為慰安婦的受害者。尤其是孩子們

畢竟歷史的證人們一個個在離開,這段歷史再不被孩子們銘記,就真的來不及了。

最後,讓我們記住這些老人的笑容。謝謝你們,在那樣的悲痛中活了下來,告訴中國孩子這段歷史。


感謝導演拍了這部紀錄片讓我們看到,也遺憾自己知道的太晚,記錄片拍攝的時候是二十二位老人,到目前為止,僅剩下8位老人在世。

《二十二》導演郭柯表示,影片票房收益部分除去還債,將捐給上海師範大學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

在最後這個時刻

我們可否停下匆忙

給她們一次最深情的凝視

並非是為了控訴

而是為了記住

面對傷痛

不終日怨恨

但一刻不忘

- END - 

如果你有想看而又找不到的電影,歡迎在下方給我們留言

說不定波妹可以幫你找到哦!

相關焦點

  • 從《三十二》到《二十二》,我們來得太晚,她們走得太快 | 每日一片
    今天是世界慰安婦紀念日。相信大家已經被今天上映的慰安婦題材紀錄片《二十二》刷屏了。而今天V姐向大家推薦的這部短片,則是電影《二十二》的導演郭柯,在2012年開拍的同類型同題材的記錄短片。曾榮獲第三屆鳳凰紀錄片最佳短片獎。
  • 逸·推薦丨《二十二》:我們來得太晚,她們走得太快
    國內首部關於中國倖存「慰安婦」晚年生活的記錄電影《二十二》正在熱映,上映兩日,排片從1%上升到10%,超越《戰狼2》獲得工作日最高上座率,豆瓣評分9.1,好於89%的紀錄片。不用覺得不敢看 她們比你更平靜@阿鯰她們走得太快 我們能做的又太少也許最後的最後 記住她們的苦難就是我們能做的 唯一一件事情了@不是高壓鍋是蒂亞戈
  • 國內首部「慰安婦」電影,恐成絕唱!
    「慰安婦」是日本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強徵的隨軍性奴隸。而在抗日戰爭期間,「慰安婦」的強徵範圍,擴大到中國、韓國甚至越南等被侵略國家的婦女。今天是世界「慰安婦」紀念日,國內首部聚焦「慰安婦」群體的紀錄片《二十二》正在熱映!
  • 紀錄片《三十二》和《二十二》是同一部嗎?三十二和二十二的區別
    我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題材紀錄電影《二十二》於14日,「世界慰安婦紀念日」當天正式上映。從2012年的紀錄短片《三十二》問世,到2014年籌備紀錄長片,到如今《二十二》將正式登陸全國主流院線,五年裡電影曾面臨資金短缺、艱難拍攝的窘境,通過眾籌得到了觀眾們的支持。
  • 一個男人與二十二個「慰安婦」的故事
    有些事情,我們不能忘。  小壹給大家找到一部電影,  記錄了中國慰安婦的現狀以及她們那段歲月一般電影上映日都會選擇周五,因為周末正好會迎來票房的高潮。而這部電影選擇在8月14日周一上映,因為這一天是世界「慰安婦」紀念日。它是《二十二》,中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題材紀錄片。
  • 《二十二》|一部講述慰安婦故事的紀錄片 了解老人的過程,有我們直面歷史的態度
    8月14號,世界慰安婦紀念日,國內首個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題材的電影上映,名字叫做《二十二》。
  • 《二十二》《三十二》《鬼鄉》,這個「禁區」總得有人進入
    這也是導演郭柯的初衷,他在接受採訪時說到:「時間可以改變任何東西,抹平一些東西,傷痕肯定還在,但為了生活下去,不可能每天生活在仇恨中。」所以,我們看到的影片是一種狀態的呈現,她們就是一群普通的八九旬農村老太太,生活樸素拮据,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打水、做飯、洗衣。
  • 從三十二到二十二再到八,她們還沒有等到那個道歉
    於是今天我就去看,來寫了,趁它還在上的時候,趁我還能做點什麼的時候。事實上對待這樣一部電影,我從去年就已經就做好了為它當自來水的準備。讓我們在開篇的時候再提一遍它的名字,《二十二》。電影裡並沒有說她那段時光曾經給她什麼傷害,因為每每說到,老人就會陷入沉思,然後迭聲說「不說了不說了」,
  • 電影《二十二》上映,這是對「慰安婦」受害老人最後的深情凝視
    從《三十二》到《二十二》:用紀錄片追趕時間黃有良老人最後留在公眾視野裡的影像,是 8 月14 日在國內上映的「慰安婦」倖存者紀錄片《 二十二 》。對於這部紀錄片,《 二十二 》的導演郭柯的定位是:「這不是一部販賣磨難和眼淚的電影,只是希望大家能給這些老人最後一次深情的凝視。」 1931 到 1945 年日軍侵華期間,至少 20 萬中國婦女被迫淪為日軍性奴。這些被日軍稱為「慰安婦」的受害者至今沒有得到一句來自日本政府的道歉,數量卻在不斷減少。
  • 一個男人與二十二個「慰安婦」的故事
    電影《二十二》上線銀河電視了。所以今天,我必須要說一說它。《三十二》是2014年上映的一部以「慰安婦」為題材的紀錄片。之所以起名《三十二》是因為當時中國公開身份的「慰安婦」,只剩下了32位。中國公開身份的「慰安婦」只剩下了22人,這也是紀錄電影《二十二》名字的由來。
  • 首部慰安婦題材電影《二十二》上映, 獲多方力挺!
    今天也是紀錄電影《二十二》公開上映的第二天。作為我國第一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題材紀錄電影,從上映前就引發了極大的關注。 其實早在2012年,導演郭柯就拍攝了一部名為《三十二》的短片,三十二是那一年全國「慰安婦」倖存者的人數,這些老人都年逾古稀。2014年,紀錄電影開拍,兩年間有十位老人辭世,片名因此改為《二十二》,到今天電影上映第二天,片中二十二位老人中的十四位都已經安詳地告別人世,黃有良老人是在電影上映2天前去世的。數字的改變,是無法阻攔的時光流逝,卻時時提醒每一個人不忘歷史。
  • 從二十萬到二十二,再看看她們,記住她們
    據統計,2012年,中國大陸公開曾有「慰安婦」身份的老人有32位,到2014年,還剩下22位,導演郭柯用鏡頭記錄下了這22位「慰安婦」倖存者的晚年生活。《二十二》成了這部電影的片名。郭柯:平靜地記錄 不消費老人 電影《二十二》是郭柯第二部「慰安婦」題材的紀錄片,在此之前是短紀錄片《三十二》。
  • 紀錄片《二十二》:22位還健在的中國慰安婦的故事 穀雨推薦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與此同時,一個關於支持慰安婦紀錄片《二十二》公映(2017年8月14日)的眾籌項目也正在騰訊公益上展開。這部電影是由青年導演郭柯拍攝,講述了2014年尚在世的22個中國慰安婦的生活。本文轉載自騰訊娛樂。
  • 慰安婦電影《二十二》:面對傷痛不終日怨恨,活著才是最大命題
    我們來的太晚你們走的太快為倖存者悲呼為已逝者默哀8月14號,世界慰安婦紀念日,國內首個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題材的電影將上映,名字叫做《二十二》。畢竟觀眾先喜歡上這些老人,才更願意去了解她們。郭柯說:「這是她們真實的狀態,我們沒有刻意地去塑造她們。從我來說,我看到她們都是比較平靜,甚至於快樂的。」對老人們來說,歷史已經翻篇,更重要的是好好地活在當下。
  • 「慰安婦」第一次成為中國電影的主角,卻不是我們想像的樣子
    這是國內首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題材紀錄片,片中,「愛蘭」是主角之一。開往臨高養老院的車上,我一路聽導演郭柯說「愛蘭」的故事。「愛蘭」全名林愛蘭,「有個性」,14歲打鬼子,17歲被俘成為「慰安婦」。戰後去廣東做生意,60歲在一個颱風天撿回養女。房間裡掛9把刀。最珍視的東西:政府獎給的抗日戰爭紀念章,藏得自己都找不到,一口咬定被偷了,拎著刀要找人算帳。
  • 除了《二十二》,這些「慰安婦」電影你也應該知道
    因為在電影開拍之時(2014年),中國內地只剩22位「慰安婦」倖存者。 在《二十二》前,郭柯在2012年拍攝了同樣是「慰安婦」題材的紀錄短片《三十二》。 你應該明白片名為什麼叫《三十二》了。 從2012年的32,到2014年的22,再到今年的8,也許過不了幾年,只剩下0了。
  • 「慰安婦」案件唯一一次勝訴,終於等來了這部電影!
    韓國有電影《鬼鄉》《雪路》《我能說》《最後的慰安婦》,用不同視角訴說了那段不為人知的過往。出自《鬼鄉》中國幸而有《三十二》《二十二》。尤其是《二十二》,成為了中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題材的紀錄片,意義非凡。
  • 今天是慰安婦紀念日,借電影《二十二》走進這段歷史
    慰安婦,指的是二戰期間日軍進行性暴力的受害者,日軍的這種奴隸制度暴行使當時大量婦女遭受日軍的蹂躪,摧殘,處於水深火熱的處境中。慰安婦問題是屬於二戰時期歷史的傷痕,我們不應該遺忘,就讓我們借電影《二十二》走進這段歷史。
  • 猶太人小哥在看完《二十二》後,忍不住憤怒道:為何日本不認錯!
    8月14日,一部電影在影院悄然上映,一開始排片率只有1%。上映的第6天,票房破億,成為中國首部票房過億的紀錄片。這個夏天,電影《二十二》成為了一個傳奇。從1932年到1945年間,在中國被日軍強徵為「慰安婦」的女性至少有20萬。2012年,倖存的「慰安婦」只剩32人。到電影《二十二》開拍時,僅存22位倖存者,這就是片名《二十二》的由來。
  • 小美看電影|《二十二》:願忘記傷痛的是她們,記住歷史的是我們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一部沉重的電影《二十二》。電影上映的第一時間小美就去電影院看了,覺得它安靜而有力量。今天分享給大家。長久以來,我們一直說著「歷史」,說著不能忘卻的侵略,說著刻在記憶和血液裡的國讎家恨。但卻往往忽略掉當事人的感受和想法。我想《二十二》就是一種對話,一種傾聽,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