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三十二》和《二十二》是同一部嗎?三十二和二十二的區別

2021-01-08 閩南網

  我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題材紀錄電影《二十二》於14日,「世界慰安婦紀念日」當天正式上映。從2012年的紀錄短片《三十二》問世,到2014年籌備紀錄長片,到如今《二十二》將正式登陸全國主流院線,五年裡電影曾面臨資金短缺、艱難拍攝的窘境,通過眾籌得到了觀眾們的支持。

紀錄片《三十二》(片長43分鐘)介紹>>

  《三十二》試圖走進一位「慰安婦」的內心世界,是一部紀錄影片。「慰安婦」這三個字,曾經在多少中國人心裡被披上「中國恥辱」的外衣。曾幾何時,又是多麼敏感的一個詞。多少人想揭,卻不敢活生生揭開;多少人想拍,又怕打擾到她們的生活。這是一段疼痛的歷史,每個中國人心知肚明。

  2012年12月,80後導演郭柯以「慰安婦」為題材,歷時兩年,拍攝記錄了這位生活在廣西桂林的「慰安婦」韋紹蘭與她的中日混血兒子。

  當時全國僅剩32位「慰安婦」倖存者,故將片名取為《三十二》。(以上來源百度百科)

紀錄片《二十二》(片長99分鐘 公映版)介紹>>

  《二十二》是由四川光影深處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推出的一部關於在日軍侵華戰爭中中國倖存的「慰安婦」長篇紀錄片,由郭柯執導,二十二位「慰安婦」參與拍攝,也是中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紀錄片」。

2012年,他曾拍攝紀錄短片《三十二》,因為當時全國僅有32位公開身份的「慰安婦」倖存者。兩年後,當他著手拍攝新紀錄片時,這個數字減少到22。這也是影片片名《二十二》的由來。(以上來源百度百科、現代快報)

《三十二》和《二十二》是同一部嗎?有什麼區別?

  《三十二》試圖走進一位「慰安婦」的內心世界,韋紹蘭的故事,在《三十二》裡告一段落了,但還有更多慰安婦倖存者的故事值得我們聆聽。導演郭柯在兩年後,又開始籌備新的一部紀錄片。只是,數字從《三十二》變成了《二十二》。短短兩年,倖存者中有10位老人相繼辭世。就在這個月,數字已經進入了個位數的倒計時。

在《二十二》之前,郭柯曾拍攝短片紀錄片《三十二》,以韋紹蘭老人和她的「日本兒子」為主角。當時的拍攝中,郭柯只有短短幾天時間,會讓老人擺拍一些鏡頭。但在《二十二》裡,這些都沒有了,只剩緩慢的、安靜的記錄,甚至有些太過平淡。《二十二》劇組以拍攝為目標,關愛為目的,從2014年1月至7月陸續在中國五個省、二十九個不同的地區紀錄全國各地的「慰安婦」倖存者,通過與這些老人的深入交流,影片突破了歷史資料和證據收集的局限性,從客觀、人性的角度,紀錄這群倖存老人當下的生活狀態。(以上綜合自現代快報、長江日報)

責任編輯:蘇仕穎

相關焦點

  • 國內首部慰安婦電影:從三十二到二十二,我們來的太晚,她們走的太快.
    同時也是中國倖存「慰安婦」受害者生活現狀紀錄電影——《二十二》上映的日子。這部低調的電影沒有過多宣傳,直到臨近上映,通過馮小剛、舒淇、何炅等明星自發在微博上的主動呼籲和傳播,才使得它被更多人知道。好在有31850名善良的網友參與了眾籌,也有不少明星藝人被故事所打動,自發為《二十二》籌資宣傳,電影才得以面世。如果說《三十二》致力於描繪個體,那麼《二十二》描繪的則是群像。我們只看過「慰安婦」這三個抽象的字,而太少看到背後的群體,更忽視了她們如何度過餘生。
  • 《二十二》《三十二》《鬼鄉》,這個「禁區」總得有人進入
    上映的第二天,《二十二》單日票房達到1340萬,成為內地首部單日票房破千萬的紀錄片。這個數字大概是讓當初眾籌的人意想不到的,他們起初只是希望這個片子能夠成型、上映。至於票房,那都是後話了。影片的敘述克制、平淡、隱忍。「日本人老了,鬍子也沒有了,以前是有鬍子的。」一位老太太看著老去的日本軍人照片輕描淡寫,不露痕跡。
  • 從三十二到二十二再到八,她們還沒有等到那個道歉
    「二十二」沒有別的意思,就只是一個數字,導演郭柯在2014年啟動團隊拍攝這部紀錄片的時候,中國公開身份的「慰安婦」倖存者只剩下22人,於是這個數字就成了這部片子的名字。《二十二》其實有個雛形,叫做《三十二》,那是導演郭柯在2012年拍的一部紀錄片,當時國內的「慰安婦」倖存人數,是32位。
  • 從《三十二》到《二十二》,我們來得太晚,她們走得太快 | 每日一片
    >部 每 日 一 片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這 是 V 電 影 的 第 1480 部 每 日 一 片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這 是 V 電 影 的 第 1481 部 每 日 一 片我 明 白 你 會 來,所 以 我 等《三十二
  • 「公眾人物」郭柯和他的《二十二》
    ▲ 導演郭柯2012年的微博截圖《三十二》是郭柯的第一部紀錄片,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期間被強徵成為慰安婦的韋紹蘭老人。意識到慰安婦老人們正在一一離去,郭柯拍攝第二部紀錄片《二十二》,用鏡頭記錄下了仍在世的幾位老人。
  • 郭柯:從《三十二》到《二十二》
    其實《二十二》這部紀錄片應該以什麼樣的角度去拍攝,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我也很糾結。但是隨著長時間跟這些老人接觸,和她們相處,我堅定了當初的想法,就是把她們當作自己的親人一樣去記錄。就像這個海報上那四個字:深情凝視。大家好,我是這部紀錄片《三十二》的導演郭柯,這部片子是2012年拍攝的。
  • 紀錄片《二十二》主人公韋紹蘭去世,此前在房間摔傷骨折
    當時,由郭柯導演的另一部講述慰安婦故事的紀錄片《二十二》在國內公映。上映僅兩周,《二十二》票房達1.7億元,創造了國內院線放映紀錄片的最高票房紀錄,韋紹蘭老人是其中的主角之一。而促使郭柯導演拍攝紀錄片《二十二》的原因之一,是他在2014年拍攝紀錄短片《三十二》時被老人樂觀、堅毅的品質感動。《三十二》講述侵華日軍「慰安婦」受害者韋紹蘭和她中日混血兒子羅善學的故事。
  • 紀錄片《二十二》:22位還健在的中國慰安婦的故事 穀雨推薦
    而自從2012年開始關注慰安婦,他已拍攝了《三十二》和《二十二》兩部紀錄片,這兩部作品讓他嘗遍了各種窘境:因為沒有把慰安婦的生活拍得苦大仇深而被投資人「嫌棄」;受訪的慰安婦不願回憶往事,拍攝一度進行不下去;《二十二》臨開拍前,澳洲投資方覺得他的思路不靠譜,決定撤資;為了籌錢,他花了一天的時間才敢將一條短短一百字的簡訊發給演員張歆藝,借到了100萬……▲中國內地倖存
  • 【電影】《二十二》,一個沉重的數字和不被忘卻的歷史
    《二十二》片名的這個數字,指的是在影片拍攝結束時,中國還在世的在二戰期間在日軍慰安制度下遭受性暴力的受害者人數,該片出自四川80後紀錄片導演郭柯之手。2012年,青年導演郭柯開始關注「慰安婦」制度受害者,並為其中之一的韋紹蘭拍攝第一部紀錄短片時,國內「慰安婦」倖存者尚有32人,他因此把片名定為《三十二》——韋紹蘭是其中一個,也是每一個。
  • 專訪《二十二》導演郭柯:別止於凝視
    最關鍵的,這個四川漢子,對涼皮的底線是「要放很多很多的辣椒」和「絕對不要麻醬」,於是,手捧一份北方標配的微辣+麻醬涼皮湊活的郭柯顯得有點委屈。但是眼下,顧不上那麼多了。拍攝《三十二》和《二十二》兩部紀錄片後,郭柯就沒寧靜過。影片上映之際,郭柯與《二十二》甚至成為了一種效應,從央視、人日到「毒舌電影」,從馮小剛、張一山到萬千素人,皆成了「自來水」。
  • 首部慰安婦題材電影《二十二》上映, 獲多方力挺!
    今天也是紀錄電影《二十二》公開上映的第二天。作為我國第一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題材紀錄電影,從上映前就引發了極大的關注。 其實早在2012年,導演郭柯就拍攝了一部名為《三十二》的短片,三十二是那一年全國「慰安婦」倖存者的人數,這些老人都年逾古稀。2014年,紀錄電影開拍,兩年間有十位老人辭世,片名因此改為《二十二》,到今天電影上映第二天,片中二十二位老人中的十四位都已經安詳地告別人世,黃有良老人是在電影上映2天前去世的。數字的改變,是無法阻攔的時光流逝,卻時時提醒每一個人不忘歷史。
  • 電影《二十二》上映,這是對「慰安婦」受害老人最後的深情凝視
    從《三十二》到《二十二》:用紀錄片追趕時間黃有良老人最後留在公眾視野裡的影像,是 8 月14 日在國內上映的「慰安婦」倖存者紀錄片《 二十二 》。對於這部紀錄片,《 二十二 》的導演郭柯的定位是:「這不是一部販賣磨難和眼淚的電影,只是希望大家能給這些老人最後一次深情的凝視。」 1931 到 1945 年日軍侵華期間,至少 20 萬中國婦女被迫淪為日軍性奴。這些被日軍稱為「慰安婦」的受害者至今沒有得到一句來自日本政府的道歉,數量卻在不斷減少。
  • 電影《二十二》:這世界這麼好,現在我都沒想死
    這世界紅紅火火的,會想死嗎,沒想的。沒得吃的慢慢來——《三十二》韋紹蘭老人電影《二十二》已經上映兩天了,我去查了本地電影院的拍片,沒有在熱門推薦裡發現《二十二》,不知道還會不會有排片。很想聊一聊它,但是好像沒多少人看過這部電影。
  • 紀錄電影《二十二》:不動聲色的力量
    好久沒更新了~小冥有些犯懶了呢不過今日小冥想給大家推薦一部十分值得去看的紀錄電影——《二十二》說起《二十二》這部電影呢,那就不得不從其導演——郭柯,說起了。2012年,紀錄片導演郭柯偶然讀到一篇名為《世界上唯一公開身份慰安婦:兒子至今未婚》的文章,受到了觸動,並找到文章中的韋紹蘭老人,記錄下她的生活狀態,從而完成了紀錄短片《三十二》,此後,為了及時記錄慰安婦這個群體,他又拍攝了《二十二》,全劇沒有一句解說,卻用一個個鏡頭打動了千萬人,創造了中國國產紀錄片票房的新紀錄。
  • 除了《二十二》,這些「慰安婦」電影你也應該知道
    為什麼叫《二十二》? 然而就是這樣一部紀錄片,因沒有明星又缺乏商業元素,剛上映時排片非常低。 外事兒(微信ID:xjb-waishier)的兄弟部門小夥伴採訪了紀錄片導演郭柯及片方宣發團隊,他們的要求低到令人心酸: 只要求得「1%」的排片,約600萬票房,這意味著有20萬人進影院,這樣就夠了。
  • 一個男人與二十二個「慰安婦」的故事
    它是《二十二》,中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題材紀錄片。2012年,導演郭柯的紀錄片《三十二》在網上引起了不小的話題,之所以叫《三十二》是因為開拍時國內僅剩32位「慰安婦」倖存者。該片在豆瓣上獲得9.3的高分,同時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永久館藏,並在展廳內循環播放。
  • 一個男人與二十二個「慰安婦」的故事
    電影《二十二》上線銀河電視了。所以今天,我必須要說一說它。《三十二》是2014年上映的一部以「慰安婦」為題材的紀錄片。之所以起名《三十二》是因為當時中國公開身份的「慰安婦」,只剩下了32位。紀錄片《三十二》,講的就是韋紹蘭的故事。2014年,當郭柯再次探訪這些老人時,發現其中的11人已經去世。
  • 《二十二》:這部電影口碑已經超過了戰狼2,值得所有中國人看
    而在這些大片之中,有一部非常低調,排片少得可憐,也幾乎沒有任何宣發的紀錄片,卻打敗了一眾大片,佔據了微博電影想看榜第一的位置。評分9.3分,上座率已經超過了《戰狼2》。它的名字,叫做《二十二》。初看這個名字,你也許想不到它有著多麼深沉的主題。
  • 紅星探訪《二十二》主人公韋紹蘭:"這世界真好,吃野東西都要留出這...
    新聞背景三年前,講述侵華日軍「慰安婦」制度受害者韋紹蘭老人和她中日混血兒子羅善學故事的紀錄片《三十二》上映,並在國內外獲得多個獎項。8月14日,由郭柯導演的另一部講述慰安婦故事的紀錄片《二十二》在國內公映。上映僅兩周,《二十二》票房高達1.7億元,創造了國內院線放映紀錄片的最高票房紀錄。
  • 真實的力量--《二十二》影評
    導演郭柯的鏡頭一直在追趕時間:幾年前,他拍了一個「慰安婦」的故事,以《三十二》命名——當時全國僅有32位公開身份的慰安婦倖存者。兩年後,這個數字減少到22。他把鏡頭對準了這22位慰安婦,片子取名《二十二》。而就在我們在院線看到這個電影的時候,這個數字減至9。而應該在不久的將來,這個數字是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