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更新了~小冥有些犯懶了呢
不過今日小冥想給大家推薦一部十分值得去看的紀錄電影——《二十二》
說起《二十二》這部電影呢,那就不得不從其導演——郭柯,說起了。2012年,紀錄片導演郭柯偶然讀到一篇名為《世界上唯一公開身份慰安婦:兒子至今未婚》的文章,受到了觸動,並找到文章中的韋紹蘭老人,記錄下她的生活狀態,從而完成了紀錄短片《三十二》,此後,為了及時記錄慰安婦這個群體,他又拍攝了《二十二》,全劇沒有一句解說,卻用一個個鏡頭打動了千萬人,創造了中國國產紀錄片票房的新紀錄。
《三十二》或許是一個感觸過後的創作衝動,《二十二》卻是郭柯感受到了必須拍成的使命感之後的作品。投資方撤資,郭柯面臨著各式各樣的困難,也想過放棄,卻又不得不改變思路,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
不動聲色的敘事藝術與視聽語言
紀錄電影《二十二》在2014年開拍之時,郭柯便完全將鏡頭交給了這些苦難倖存者,讓她們自由訴說。影片中,郭柯並沒有依照劇情片導演的本能去積累戲劇情節,創造戲劇衝突以引起觀眾激烈的情感,而是將鏡頭拉遠,放長,平淡客觀地去記錄老人真實的生活。
影片的鏡頭語言在不動聲色中卻給以觀眾如驚雷般的觸動,如影片中葬禮的那場雪,雖是巧合,但是卻給影片帶來了更深一層的悲愴的視覺衝擊;再如在影片中導演藉助門框構圖,狹窄的空間給人以逼仄感,壓在心頭般的沉重感,以此突出敘事對象,傳達人物的情感;影片中大量出現的空鏡,在將觀眾帶入老人的回憶之時又以空鏡將其拉回現實,衝淡影片悲傷的情感基調,卻更以此襯託出整個影片的悲傷。影片中大量的人物近景或者特寫鏡頭,使觀眾能夠清晰的看到老人臉上的褶皺,歲月在她們臉上留下了痕跡,歷史的厚重感無一不呈現在觀眾的眼前。
紀錄電影的美學價值
紀錄電影講求的是&34;,在記錄真實生活的同時引發人們對生活背後的思考,它不會給觀眾強制性的引導,而是在不動聲色中帶來的力量讓觀眾能夠自發、獨立的思考與判斷。在影片中,老人回憶往事,這無疑是揭開老人心中的傷疤,說到傷心處時老人默默流下了淚水,對鏡頭說不要拍了,不說了,這時郭柯並沒有繼續拍攝下去以老人的淚水來觸發觀眾的情感,而是停止了拍攝將鏡頭畫面切換到一個遠景或者空鏡。他採用了一種沉靜而審慎的表現手法,通過空鏡及一些溫暖的鏡頭讓大家看到在戰爭中受害的女性逐漸恢復平靜的晚年生活。
紀錄電影的創作特點和郭柯的創作理念不謀而合,他認為不動聲色的現實生活就能自顯動人的力量,克制隱忍的呈現就是對現實最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