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講述慰安婦的電影終於能看了,有多少人哭著打五星

2021-02-19 有部電影

可能有些老朋友還記得,在去年點評《鬼鄉》的那篇文章中,我曾提到過一部名叫《三十二》的紀錄短片。它聚焦的是日軍侵華期間,被迫淪為「慰安婦」的中國受害者的晚年生活,「三十二」便是當時全國公開身份的受害者數量。

左為《鬼鄉》劇照,右為《三十二》劇照

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數字還在逐年減少,直到現如今只剩下「八」名倖存者後,導演郭柯的紀錄長片才終於在眾多熱心人的支持下走進中國院線。與同期其他電影相比,它排片少、關注低早在我的意料之中,也正因如此,才更有發聲的必要——《二十二》。


坦白來說,這並不是一部「好看」的作品。一方面,因為通常來講,紀錄片的觀賞性、娛樂價值要比商業劇情片低一些,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導演有意剔除了無謂的「故事和衝突」。於是全片充斥著大量瑣碎的生活細節,對老人們日常狀態的呈現近似於白描,但卻有不少觀眾看後給了五星。

那些辛酸的往事、悲慘的經歷、苦難的歷史,不再是電影關注的焦點,導演拍攝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控訴或抗爭,而只是純粹的記錄、溫和的捕捉。鏡頭掃過老人們布滿皺紋的面龐、參差不齊的牙齒、充滿善意的微笑,仿佛在向觀眾訴說著這樣的事實——除了社會與歷史強加在身上的「慰安婦」標籤,她們其實和尋常老人、和我們的奶奶沒什麼兩樣。

而這種去標籤化、去戲劇化、去苦難化,回歸當下、回歸於人本身的處理方式,正是我最欣賞本片的一點。它剔除掉所有自以為是的憐憫與煽情,拒絕所有想像中的苦難與淚水。簡言之,片中沒有苦大仇深的老年「慰安婦」,只有一個個無比真實的老人:

家住太行山區的李愛連老人年輕時曾兩次被抓進日軍慰安所,幾十年過去了,她早已習慣把苦難掩藏於心底。餵養幾隻無家可歸的小貓成了老人晚年生活的頭等大事,好吃的都要先留給貓,有時她還會溫柔的跟貓咪對話——「你咋一個人來了?孩子呢?」

李愛連老人院裡

同樣,來自韓國的老人毛銀梅因為戰爭原因,滯留中國70年,而在背井離鄉、經歷重重磨難的她的眼中,你也完全看不到仇恨與憤怒:

她坦然的接受了遺忘——說一口流利的湖北方言,但關於母語只記得幾個單詞和幾首歌謠;她很願意跟人聊天,分享自己的秘密與情緒——「我本來姓樸,後來跟了毛主席的姓,毛主席愛我們,我們也愛他。」

毛銀梅老人跟大家聊天

老人林愛蘭曾參加共產黨,成箱成箱的從日本人那裡給我們的部隊偷子彈,如今一把年紀了仍然一臉英氣,接受採訪時雙眼永遠炯炯有神。但她也會害怕——怕家裡進小偷,所以在牆上掛滿了刀;怕「抗日戰爭紀念獎章」丟掉而將它們藏起來,以至於後來自己都找不到;也有脆弱——提到鬼子面不改色,但一說起被殺害的親人馬上抑制不住哭泣。

林愛蘭老人

而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韋紹蘭老人與導演郭柯之間的故事。年逾九旬的韋紹蘭住在家徒四壁的小屋裡,三個月才可以領到政府90塊的救濟金,於是劇組去的時候就給了老奶奶500塊零用錢。等到告別的時候,老人顫顫巍巍的從口袋裡拿出四個紅包,說「要過年了,你們拿著回去給家人買點東西吃」——郭柯打開一看,每個紅包裡都裝著100塊錢。

韋紹蘭老人

當然,類似的事情還不止上面一件,所以經過長時間接觸,郭柯與老人之間的關係摻雜進更多的私人感情因素,而他要做的正是帶領觀眾體會自己曾受到的觸動,從情感而非歷史、從私人體驗而不是宏大敘事的層面來接近這群老人——

「她如果是你奶奶,能問您是怎麼被強姦的麼?她們心裡埋藏那麼深的秘密,你為什麼要挖掘,你作為一個後生,憑什麼挖掘,從這個角度看應該理解這個片子,或者變一種人物關係,比如你把她們看作你的親人,你會理解她們的情感是什麼。」

李美金老人和土龍村村民請劇組吃粽子

正因如此,導演本著不窺探、不獵奇的原則,並沒有選擇撕開結痂多年的疤痕,整部《二十二》給人的感覺並不沉重——片中涉及到慰安經歷的回憶細節很少,並且只要老人表現出一點不舒服,導演就不會再追問。

大部分時間裡,片中只有零零碎碎的絮絮叨叨,於是家國恩怨在柴米油鹽面前變得輕之又輕,所有的情緒都歸於平淡生活裡的一抹微笑,一聲嘆息。

可以說,《二十二》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紀錄片,它所傳遞出的所有信息都建立在真實之上,建立在對老人們的充分了解與尊重之上。它試圖扭轉部分國人對於「慰安婦」受害者這一群體的刻板印象——也許生活艱難,她們未必全部心中悽慘無比或是深陷強烈悲痛無法自拔;她們未必仍舊對日本人懷恨在心,有的人早已在歲月面前選擇釋懷。

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讓人印象深刻,說的是一位老人偶然看到一張日本人的照片,就在身邊的人都以為她要發飆的時候,老人笑了笑,然後雲淡風輕地說「他們也老了,連鬍子都沒有了」。

而其實不止是這一位,《二十二》裡幾乎所有的老人在談到日軍殘暴行徑時都是輕描淡寫,真正讓她們動情的通常是家人,是劇組人員與志願者哪怕很短時間的陪伴。

2017年導演看望韋紹蘭老人

在導演不動聲色的敘述下,這些痛苦仿佛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它和老人們的樂觀坦然一樣真實,在打動人心的同時也喚起觀眾的思考——曾經經歷深重苦難的她們,此時此刻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麼?物質賠償?真誠道歉?更多的關注又是否會帶來更多的打擾?

是的,《二十二》也不僅僅局限於呈現,它安靜的鏡頭背後滲透著強烈的情緒力量,以溫柔的方式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對受害者的消費,也揭示出歷史與現實的隱痛。從技術層面來講它也有不完美的地方,但在它所帶來的巨大正面價值面前,這種不完美又顯得無足輕重。

別的不說,作為首部在大陸公映的「慰安婦」題材影片,《二十二》至少做到了讓觀眾看到「慰安婦」受害者——這類常年被拋棄在時代與主流視野之外,又值得關注和尊重的群體的真實面貌。她們是如此的蒼老而虛弱,樸素而尋常,如果不是透過自述,你可能無法想像這群可愛的老奶奶曾遭遇過怎樣的痛苦,又是如何面對生活的摧殘而一路走到現在。

所以《二十二》的第一個價值,便在於帶領觀眾了解這群被忽視的人、了解中華民族那段屈辱的歷史。而了解,又是正視歷史的開始。這樣說來,本片的第二個價值便在於它傳遞出一種正面的、積極的歷史觀——銘記不是為了恨,而是有些重要的東西不該被遺忘。

導演從始至終都沒有煽動仇恨與憤怒,也沒有用傷痛撩撥觀眾的民族情緒——儘管有發行方從票房的角度一度建議這麼做,他也只是以一種謙卑的姿態,在觀眾與受害老人之間架起一道橋梁。通過這道橋梁,過去與現在可以彼此凝望,歷史的記憶得以傳承。

說白了,影片的上述兩個價值都依附於「稀缺」之上,即在我們的國家,在當下太缺少這樣的作品。於是,我眼中《二十二》的第三個價值也跟事情的「緊迫」有關——

從2012年的「三十二」到2014年的「二十二」再到如今的「八」,我們都知道這個數字在並不遙遠的未來就會變成「零」。而正如在電影的開場和結尾,前後呼應出現的葬禮所暗示的——如果我們再不看她們一眼,她們就會像被一場雪覆蓋的山野,默默隱去。

從這個角度看,導演郭柯所做的其實是一種搶救式的記錄工作,他搶救的是老人們最後的集體影像,也是一段無比珍貴的歷史記憶。或許當所有「慰安婦」受害者都去世時仍未能看到公義的到來,但至少她們生活過的痕跡被永遠的保留了下來,她們的記憶印在了更多年輕人的腦海裡。

所以我推薦更多人觀看這部電影,而影片所傳遞出的精神內涵也值得被所有人銘記——面對傷痛,不終日怨恨,但亦一刻不忘,因為仇恨並不能讓我們強大,而強大才能讓那段歷史永不重演。



往期精彩內容請點擊:

相比爛到五雷轟頂,更可怕的是平庸無奇

這部上不了院線的燒腦電影,可能是今年最好的華語懸疑片

這部既直白露骨又清新脫俗的小片片,送給你們

這個可男可女(我是說真的)的殺手故事你只能猜中一個開頭

國產類型片都這麼拍,出一部我挺一部

夏日看這部清涼好片你必須備好紙巾

辦公室的同事們為什麼要這樣對我?

今天,我和這個男人在酒店房間裡單獨待了一個小時

說這部劇爛是你的自由,但不要以惡毒之名

這個白富美設下的騙婚陷阱,你跳嗎?

長成這樣的喪屍片你見過麼?

當警察被女流氓色誘該怎麼辦

這部讓人看了想死的電影憑什麼值九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這部講述慰安婦的電影,值得被歷史銘記!
    今天來看一下歷史上值得永遠被銘記的一個群體——慰安婦。當她們被拍成了電影,就成了人們心中的一道碑。這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中最醜陋、最骯髒、最黑暗的一頁,是世界婦女史上最為慘痛的記錄,數千年人類文明史上,找不到第二例。
  • 這部電影講述了22位還健在的中國慰安婦的故事,歷史需要傳播
    《二十二》在京舉行首映活動,導演郭柯與電影明星資助人張歆藝、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副館長陳俊峰、「中國慰安婦民間調查第一人」張雙兵、《看電影》主編阿郎、《二十二》中韋紹蘭的孫女、3萬多眾籌者的代表共同出席本次活動。
  • 一部講述「慰安婦」的韓國禁忌電影,為什麼好電影沒人看呢?
    ~不累,不累那麼晚了現在出去玩耍也晚了,不如叫上朋友三四,喝上小酒靜靜的打開大鵬影院看會電影唄~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是韓國一部低成本靠眾籌火的電影這也是許多人一直在等著的電影,是一部禁忌題材,名字叫《鬼鄉》。
  • 這部韓國慰安婦主題電影,讓女人哭花了妝
    bGnj9d48Ws今年八月份一部《二十二》以平靜又克制的視角講訴了當下中國最後一批慰安婦的生存現狀,這段歷史只需要陳述都足以讓人覺得震撼和深刻。而這個題材,其實韓國電影也多有涉獵,2015年一部《鬼鄉》更是沉痛地賺走了無數眼淚。
  • 「慰安婦」案件唯一一次勝訴,終於等來了這部電影!
    二戰期間,日本政府及軍隊大規模、有組織地誘騙和強迫婦女,充當日軍的隨軍妓女。 除日本本土外,大部分慰安婦來自中國大陸、臺灣和朝鮮半島等地。只在中國,就有至少20萬婦女被迫淪為日軍的X奴隸。圖片來自網絡總有一些歷史被刻意掩蓋,也總有一些人奮力揭開真相。韓國有電影《鬼鄉》《雪路》《我能說》《最後的慰安婦》,用不同視角訴說了那段不為人知的過往。
  • 這部講述慰安婦的電影,在韓國影史上又添了濃重的一筆
    這部電影的主創裡沒有有實力的導演,也沒有知名的演員。 這部電影改編自1943年發生在被日軍擄走的朝鮮慰安婦少女身上的故事。導演為影片取名「鬼鄉」,意在撫慰亡靈,召喚這些受害少女魂歸故裡。 比起賺錢,電影拍攝的初衷還是想讓更多的人們看到它。 參演《鬼鄉》的演員們包括在日僑胞,都是自發的參與者。 女主角金荷娜的媽媽表示:如果是別的電影,說不定就不會讓女兒參加拍攝了,但是這部電影關係到韓國的歷史,有傳播正確地歷史認識的作用,所以她覺得一定要拍。
  • 這部眾籌拍攝的慰安婦電影在韓國炸鍋了!!!
    要說這部電影究竟有多名不見經傳? 導演趙廷來! 所以,製作方將參與眾籌的7萬5000人的名字全部列在了片尾鳴謝名單中! 據導演趙廷來講述, 電影創作靈感來自韓國慰安婦受害者姜日出奶奶的畫作《被蹂躪的少女們》。
  • 看完這部」慰安婦「電影,準備好的眼淚拼死也要忍住!
    Hey點擊上方噹噹關注~ 置頂小當,每晚九點~與你不見不散哦近來電影市場吵吵鬧鬧,有票房破紀錄的《戰狼2》,有《三生三世十裡桃花》院線和粉絲的恩怨情仇。然而,還有這樣一部看似不起眼的電影悄然上映。它叫《二十二》,是一部關於「慰安婦」的紀錄片。
  • 一部講述慰安婦的電影,《鬼鄉》無鬼,它只是女人的地獄!
    社會的愚昧和偏見成為另一種折磨於是,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現代,一個十六歲的少女,被入室搶劫的男人強姦,女孩得不到安慰,反被母親暴打。最後還被送走。「老奶奶們告訴我,如果我要把她們的故事拍成電影,就一定要拍好。這是我拍這部電影的最大動力。」
  • 韓國又出高分慰安婦電影《我能說》,讓縉哥哥看得又哭又笑
    「慰安婦」這個話題在近兩年一再被提起,有前一陣子熱議的《二十二》,也有韓國眾籌拍攝的《鬼鄉》。
  • 它讓多少人無腦打五星
    它讓多少人無腦打出五星,無數腦殘粉看一集就給出滿分好評。腦殘粉真多,煩死了,都學我 @舊約你們可不可以不要無腦打五星啊????我都是深思熟慮才打五星的好吧 @波大叔最簡單總結下,《怪奇物語》第一季是打怪,第二季就是驅魔。當然,不是下面這種驅魔人。
  • 《二十二》|一部講述慰安婦故事的紀錄片 了解老人的過程,有我們直面歷史的態度
    ►《二十二》是一部講述慰安婦故事的紀錄片。每種電影都有價值,商業片保證電影的現實活力,藝術片負責探索電影語言,紀錄片反觀我們的生活。這是一段從驚心動魄的苦難中走出來的人,她們在現在的陽光裡,坐在椅子看街上的人;站在院子裡,看樹上懷孕了的貓;在坐在家鄉的土炕上,唱故鄉的歌;坐在床邊,講述那些驚恐、苦難和屈辱,一字一句,語氣和緩。►《二十二》這部講述慰安婦故事的紀錄片,最終說的是,活著。
  • 愛沐新片這部韓國「慰安婦」題材電影,讓中國導演羞愧不已
    《鬼鄉》是一部講述韓國慰安婦苦難經歷的歷史題材影片。只因這部電影的的題材是——慰安婦。《鬼鄉》改編自 1943 年日軍擄掠朝鮮少女到中國充當慰安婦的真實歷史。有已經看過這部電影的小夥伴對這部電影的製作水準頗有微詞,如果你了解這部電影背後的故事,大概就會理解。在韓國導演圈裡,趙正萊可謂名不見經傳,他的另一個身份是韓國國樂說唱團伴奏鼓手,他也常以此身份參加演出。
  • 《狗十三》這部青春片,能把所有成年人看哭,五星推薦
    給大家推薦一部最近大熱的電影《狗十三》豆瓣8.5,歷經五年塵封,堪稱中國最神秘的青春電影終於上映了。五年裡,關於青春的電影也拍過不少,就拋開爛片不談,我覺得至少有三部作品堪稱優秀的。《中國合伙人》——以俞敏洪等人為原型,講述了商界大佬的風雲人生。
  • 韓國這部慰安婦題材電影,直面歷史半個世紀的隱痛
    鬼鄉》,講述的便是被日軍搶去做「慰安婦」的一群朝鮮女孩,電影直面那段被悲慘的血淚歷史。這部電影由於題材敏感,不夠商業不夠大眾性,拉不到投資,只能上網發動眾籌,最後7萬5千多位網民募集了12億韓元,歷時十四年才得以拍完。
  • 這部小成本大尺寸的慰安婦電影,竟擊敗了美國大片《死侍》
    很多觀眾在影片結束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他們認為:這是韓國人一定要看的一部電影。這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影片的題材——慰安婦。如果是別的電影的話,說不定就不會拍攝了,但是這部電影關係到我們民族的歷史,有傳播正確的歷史認識的作用,所以我覺得一定要拍才行。影片在結尾時,出現了一份7萬5000人的鳴謝名單。
  • 《大寒》灑淚重映:熬過亂世嚴冬卻難討公道,慰安婦的立春何在?
    如今在多方的努力下,《大寒》終於有了再度上映的機會。但在大片連連的暑期檔,這部電影似乎仍舊難逃慘澹收場的命運。 經過半個月的宣傳,這部影片的曝光量依舊少得可憐。甚至在正式上映的前一天,微信的「電影演出賽事」評分數據顯示,只有不到6000人想看這部影片,人數少得讓人不勝唏噓。
  • 每當小日本否認慰安婦的存在,就用這部電影打他們的臉丨毒藥頭條
    姜荷娜的媽媽說如果是別的電影的話,說不定就不會拍攝了,但是這部電影關係到民族的歷史,所以一定要拍。講述了1943年日本侵佔朝鮮時期,14歲少女正敏以及一群女孩們被日軍強行帶走後成為慰安婦的悲慘故事。影片的開頭,一個做針線活的老嫗聽到電視中有慰安婦在訴說當年的經歷。
  • 港臺這些「慰安婦」主題電影值得看
    港臺這些「慰安婦」主題電影值得看 2017-08-24 11:23:19來源:新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高辰
  • 這部講慰安婦的電影讓所有觀眾都留到了片尾曲放完
    《二十二》  Twenty Two這部電影是一部紀錄片。是一個我並不擅長的題材,可能我個人不太能給出比較專業的意見,但是這次我可以以一個影迷的角度來給大家講一講我看完之後自己的感受。黑底白字,看著22位老人的名字一一在銀幕上出現,又一個個的被打上框,沒打框的逐漸隱去。你才知道這部電影的製作,是在與時間賽跑,一位位老人才留下了這樣永恆的影像。據我所知,好像現在倖存者已經只剩下7位的樣子。也就是在電影製作完和正式上映的這個空檔,又有幾位老人離開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