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的壽衣到底有什麼用?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很多人年輕人不懂

2020-12-22 熟史明智

前言

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少,總所周知,古人的壽命比較短暫,只有很少一部分老人能夠活到七十,「前除幼年後除老」除去幼年兒童和老年,中間能夠奮鬥和拼搏的時間實在不多,然而這一段時間又充滿了「炎霜和煩惱」。時光易逝,盛年難再來,人們難免充滿了擔心和無奈,因此唐寅這樣開解人們:請君細點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草裡高低多少墳,一年一半無人掃。

這種開解人的詩句也算唐寅獨一份了,若是想得開的人還好,想不開的人讀了難保不會更加發愁,在他看來我們周圍,每年都有人被黃土一抔掩去,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留戀,總之,人都只能活這麼就。至於那些總惦記身後事的,有多少人去世了連個祭奠掃墓的人都沒有,人生到頭一場空啊。

他說的倒也是事實,本意是勸人們看淡世事無常,把這輩子過得瀟瀟灑灑,只是這樣直白的說出來反倒沒幾個人能接受了,畢竟每個人經歷的事情和性格都不一樣,何況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把婚喪嫁娶看成人生中的頭等大事,尤其是葬禮,因為人們追求來生,為此制定了許多喪葬禮儀,其中有一項就是壽衣。那麼過世的人為什麼要穿壽衣?其中又有哪些忌諱呢?

一、壽衣件數

壽衣又叫「老衣裳」,和棺材一樣,都是子女在父母生前就會準備好的,在農村可以看到,有老人的家裡都會擺上棺材,有些不能接受,覺得人還在就準備這些東西不吉利,實際上這是兒女孝心的一種體現,連老人自己都沒有意見,甚至到了一定年齡後會督促兒子儘早為自己準備。一般來說過了60歲,這些東西就該準備起來了,畢竟這種事情誰也說不好,老人身體的不確定因素有很多,真的臨到頭了再準備難免匆匆忙忙。

壽衣也不是隨隨便便買兩套衣服就可以,雖然如今有很多壽衣店都有賣的,但會做兒女的還是要親手縫製,尤其在古時候從頭到腳必須是女子親手做,要麼是女兒要麼是兒媳。一整套壽衣包括帽子、衣褲、鞋襪,而且衣褲的套數一定要是單數,不能是雙數,起碼有個三套才行,不過在南方某些地區則是取偶數,也就是八件套。

二、顏色布料

布料顏色上也有講究,就像選墓地一樣,選墓地人們習慣找風水先生來看一眼,據說墓地選得好,對後代子孫大有裨益,甚至興旺一個家族,古代很多這樣的傳說故事。壽衣同理,在古時候,壽衣外衣的裡子得是紅色,帽子上也要有紅頂子,寓意後人紅紅火火。外衣的顏色分男女,男子大多是杏黃色,女子則多為青藍色。

布料顏色上也有講究,就像選墓地一樣,選墓地人們習慣找風水先生來看一眼,據說墓地選得好,對後代子孫大有裨益,甚至興旺一個家族,古代很多這樣的傳說故事。壽衣同理,在古時候,壽衣外衣的裡子得是紅色,帽子上也要有紅頂子,寓意後人紅紅火火。外衣的顏色分男女,男子大多是杏黃色,女子則多為青藍色。光是顏色上有講究外,顏色圖案的款式也要協調,這是人這一輩子最後的體面,切不可應付了事,衣服褲子的圖案要協調呼應,如五蝠捧壽、八仙等等。另外到了現代後壽衣又分中式和西式,如中山裝、西裝之類,中式的旗袍、唐裝配一雙皮鞋肯定是不行的。至於布料的選擇上,儘量不要使用皮草類,因為老人相信轉世投胎,如何用動物的皮毛,下輩子就會變成這種動物。

綢緞之類的布料雖然穿著舒服,製成衣裳也好看,但是活人穿就可以,做壽衣是不行的,因為「緞」和「斷」的讀音一樣,害怕以後斷子絕孫,這種說法聽起來迷信,不過也是出於善意。那麼製作壽衣最佳的布料是什麼呢?就是絹布和棉布,有「眷戀」、「緬懷」的意思,也是家人表達哀思的一種方式,縫製壽衣不僅僅是用到布料,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壽衣都是非常厚的,裡面塞著棉花,因為人在安葬後,屍體會流出液體,壽衣也有防滲漏的作用。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要非常注意,那就是整套壽衣上都用布條帶子代替紐扣來固定衣服,大家也知道古人比較重男輕女,認為只有兒子可以傳承香火,一次布條帶子的寓意就是帶來兒子,這樣家族就能一代代傳承下去,當然現在已經沒這個必要了,基本上壽衣都是有扣子直接固定的。

三、穿戴

關於壽衣的設計其實還和一個歷史人物有關,這個人就是吳三桂,據說當年吳三桂向滿清稱臣,其行為令人不齒,清朝皇帝頒布法令要求「改冠易服」,並且是強制執行,漢人和一些少數民族自然是不願意接受的。然而不接受就可能丟掉姓名,因此吳三桂也特意向清朝皇帝提了一個條件,那就是要求朝廷允許漢人在生前穿清服,死後穿明服,因此傳統的壽衣多少與明朝日常服飾有相似之處。

那麼穿戴壽衣的時候有什麼講究呢?首先要將逝者的身體洗淨,逝者的年紀越大則穿得越多越厚,然後將換下來的衣服燒掉,注意這期間的速度一定要快,扶著身體僵硬後就很難穿了。老人去世後兒女必定會很難過,然而不管多麼難過,在為死者穿壽衣的時候都不能哭,眼淚不能滴在衣服上。

這也是有說法的,一種說法是死者在黃泉路上聽到親人的哭泣聲會迷路,這樣他的靈魂就沒有歸宿了。有研究表明,人在斷氣後殘留的最後一絲對外界的感知就是聽覺,或許是為了讓死者的最後一程安心吧,還有一種說法是,淚水會讓死者出現走屍的事故,這就純屬無稽之談了,不信也罷。

壽衣穿戴完畢就要為死者整理儀容,有些地方會剪下死者的一縷頭髮,然後用麵團包住放進死者袖口,最後還有用麻繩把袖口和褲腿口紮緊,接下就是停靈了。一般來說老人過世都要要停靈,基本上是三五天左右,根據自家情況和季節來定,冬天的話時間長一點可以,夏天就不行了,放的時間長了有味道也不好,扎進衣服口子也能起到隔絕味道的作用。可見壽衣不僅僅是一種傳統殯葬習俗,還有一定的實用性咋在裡面。人們往往對死亡的話題諱忌莫深,但是又把身後事看得非常重,不得不說也是對兒女孝心的一種考驗了。

參考文獻

《一世歌》

相關焦點

  • 農村人去世時穿壽衣,老祖宗留下民間習俗,現在年輕人還知道嗎?
    在我國農村人去世之後的喪葬習俗非常的講究,老祖宗留下了很多的規矩,比如說在人去世的時候要穿壽衣,那麼各地在老人去世時穿壽衣有什麼講究呢?現在年輕人還知道嗎?下面我來說說我們當地的傳統喪葬習俗。洗澡的時候必須用艾草泡水,當然不是真的全身洗澡,主要是用艾水擦拭一下,讓老人乾乾淨淨的上路。這件事情必須是剛剛咽氣之後馬上就開始做,因為這個時候老人的身體還是軟的,沒有變得很僵硬,否則的話如果身體一旦冷了變硬了,就不好操作了。因為洗完艾水澡之後,馬上就要給他們穿壽衣。
  • 去世的人穿壽衣有什麼注意的嗎?一步錯就犯大忌,看後漲知識了
    去世的人穿壽衣有什麼注意的嗎?一步錯就犯大忌,看後漲知識了古往今來,歷史上有許多傳統的風俗,可不單單三皇五帝配享有,一些老百姓依舊是風俗的引領以及繼承者,雖然歷經了幾千年,但是直到現在仍在沿用,不得不說,文化風俗也可以算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吧,大到規則的制定,小到物件的使用,都充分體現了古代人的聰明智慧,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下古代壽衣的由來。
  • 老人去世後,子女不懂穿壽衣怎麼辦
    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是誰也逃不掉的命運安排。老人去世後,作為直系親屬的子女,自然是要為逝者穿壽衣的。可是,作為80、90後的子女,又有多少人懂得如何為老人穿壽衣呢?更不用說壽衣穿戴的講究了。那麼,老人去世後,子女不懂穿壽衣怎麼辦呢?作為從業十餘年的殯葬人,接下來給大家談一下,老人的壽衣誰給穿?什麼時候穿?如何穿的問題。【壽衣誰給穿】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老人的壽衣應該子女給穿。其實,子女給穿壽衣,也是有講究的。
  • 人死後為啥非得穿壽衣?別聽別人瞎說,其實很有科學道理
    以目前的水平來看,永生還是暫時無法實現的,因此人們普遍都很重視人的後事,如果說有人過世了,其家人再怎麼悲痛,都要讓其風光厚葬。中國有著豐富的喪葬文化,看似是簡單的葬禮,其實這裡面有很多的學問,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有很多的規矩都逐漸的消失,而且現在都是火葬,大多數規矩都只適用於土葬,消失也很正常。
  • 電影《老炮兒》中,馮小剛的六爺心中的規矩到底是什麼?
    《老炮兒》的六爺是一個按照自己準則生活的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死磕到底。合理的講義氣,恰當的要面子。兄弟磕爛了警車的燈,他湊錢給人家賠了,兄弟被警察打了耳貼子,他照樣給打回來。警察能拿他怎麼樣,一個案底累累的老流氓又那麼講義氣,抓緊去又能怎麼樣,和諧社會裡他不會危害社會治安。
  • 給老人買壽衣的人有什麼講究?老人去世後一定要女兒買壽衣嗎?
    給老人買壽衣的人有哪些講究?老人去世後一定要女兒買壽衣嗎?關於給老人買壽衣的人選,筆者根據中國傳統喪葬習俗簡要分析如下。什麼時候給老人買壽衣?在現代人眼裡,老人沒有去世就提前準備壽衣,是對老人的大不敬行為。
  • 老祖宗留下的大年初十的禁忌,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了
    過年就是圖團聚和喜慶的,所有的事情到過年都要圖吉利,因此我們的先輩們也在過年的時候留下了很多的風俗禁忌,一方面為了保證過年的歡快氣氛,另一方面也是對傳統節日的重視,今天就是大年初十了,也是民間迎春的日子,今天小編就講講大年初十都有什麼講究。
  • 老祖宗告誡「逢人且說三分話」,啥意思?年輕人不懂,容易吃大虧
    文/當年一木自古以來,與人相處都是一門學問。遺憾的是,很多年輕人往往在這一塊兒吃了虧。相反,很多老人卻精於此道,與人相處起來能夠左右逢源,正如一句話所說的,「薑是老的辣」。古人往往把這些為人處世之道,以及生活的經驗教訓,總結成通俗易懂的短句子,再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流傳至今,這就是「俗語」。
  • 「茶壺口不能衝人放,這是規矩!」德雲社弟子為郭德綱倒茶反挨批
    本來茶壺口不對著人,就有是出於一定的安全隱患來的,有時剛上的茶,一般都很燙,對著人,熱氣騰騰,容易出事故,也不要倒茶。所有才有這條規矩。有時多學一些規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會被別人讚賞的,畢竟人還是喜歡有家教好的人,也容易給人以好感。
  • 秦霄賢錄綜藝,壺嘴對人被批不禮貌,是德雲社規矩多還是封建禮儀
    這時,旁邊的于謙也是跟他解釋道:這是規矩,這得懂。視頻傳出後,也是惹起了網友們的熱議。有人認為,這些都是封建禮儀,沒有必要過多地傳承下去,也有人認為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只不過現在大多數的年輕人,是不懂得這樣的規矩的。
  • 老祖宗留下來的識人術,太適合容易害羞的人了
    老話總是說的沒錯,畢竟是古人之言,言之有理,言出那麼代表的就是已經產生過的事情了,而人們大多失敗的地方,在無法直視自己的錯誤,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下,由老祖宗留下來的識人方法,這種方法太適合社交,容易產生差錯的人們了,也包括是剛剛開學的大學生們進行交流,識人的一個小小基礎。
  • 郭德綱因飯桌規矩訓徒引熱議,網友:規矩多,太封建
    那是當秦霄賢和郭德綱于謙一起吃飯時發生的事,看完之後有一些網友認為郭德綱的飯桌規矩太繁瑣了,隔著屏幕都緊張。有些人認為不光吃飯,很多地方都是要講規矩的,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很多東西都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最適應他們生存的技能。雖然不講道理,但是都很實用。比如說壺嘴和刀尖不對人,是怕傷著人。敲門敲三下,多了會讓人煩。吃飯等長輩先動手…這些都是值得遵守的。
  • 年輕人不懂餐桌禮儀,秦霄賢不懂規矩倒茶被訓,茶壺嘴直衝郭德綱
    秦霄賢多金、帥氣,所以人氣很旺,粉絲很多。可能是因為從小太順利了,可能是因為年輕氣盛,可能是因為從小在國際學校讀書,所以他在待人處事方面有所欠缺,對老祖宗的一些基本的規矩和禮儀也不太懂。常在德雲社相聲裡聽說:臺上無大小,臺下立規矩。他們說相聲的,規矩尤其多。
  • 葬禮習俗「喪不報孝不吊,不燒紙不謝孝」,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
    葬禮習俗「喪不報孝不弔,不燒紙不謝孝」,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古人的講究很多,需要遵循的禮儀也有很多。在喪禮方面,無論男方做多大的官,一旦家中父母逝世,都要回去守喪三年,要不然就會為人所詬病。到了現代社會,很多的習俗早已被逐漸淡化,然而仍有一部分被保留了下來。
  • 老祖宗留下來的經驗
    其中有一句俗語:「不怕野花進房,就怕紅杏出牆」。初聽這句話,難免讓年輕人摸不著頭腦,那麼它具體闡述了一個什麼意思,又凝聚了老祖宗什麼樣的人生經驗呢?1.「不怕野花進房」。我們知道,一個男人除了妻子以外而另有新的女人,這種女人在民間通常被稱為「野花」。
  • 中國人一定要知道的禮儀規矩!
    從我們懂事起,我們就每天學習各種規矩禮儀,在傳統的中國裡,自古以來,老祖宗就留下來的規矩禮儀,必是將伴隨我們的一生!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今天想和大家一起溫故一下,老居士,民國國學大師,李炳南老先生的《常禮舉要》他要比弟子規更詳細,從周禮,儀禮,禮記,中摘錄的,是年輕人進入社會的必讀之作!居家長者與物,需兩手奉接。
  • 95後女孩做壽衣模特,尊敬死亡
    河南一位95後的姑娘任賽男,在畢業後選擇了一份「特殊」的職業——壽衣模特,也就是穿上壽衣直播給消費者看。人生在很多重要場合都會穿上禮服,任賽男覺得生老病死都是人必經的過程,所以會把壽衣做得跟禮服一樣,如漢服、旗袍等,每一件都很精緻。雖然現在比較坦然,但剛開始的時候任賽男甚至不敢去看那些壽衣,更別說穿在身上,畢竟是和「殯葬」相關,內心總覺得不吉利。
  • 老祖宗留下來的經驗之談
    老祖宗留下來的經驗之談!俗語,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花。俗語能夠在通俗簡潔的話語中,滲透出一些耐人尋味的道理。因此,我國民間俗語有著強大的生命力,雖然歷經千百年時光,卻依然為廣大勞動人民所口口相傳。為了將俗語文化發揚光大,筆者特意挖掘了一些對人生有所啟迪的俗語,供您參考,比如:「寡婦可娶,生妻莫談」。
  • 電影《殺生》:牛結實就是死在不懂「規矩」上,真的太可怕了
    電影《殺生》:牛結實就是死在不懂「規矩」上,真的太可怕了電影《殺生》是影帝黃渤領銜主演的,再加上任達華的強勢加盟使這部電影更有看頭,黃渤的演技也是不容置疑的。這部電影利用倒敘、敘述、回憶的手法向我們展示一場長壽村集體對一人的謀殺,只因他破壞「規矩」 。這種題材在當代中國電影中比較少見,但牛結實的死因竟然是不懂「規矩」,黃渤這個電影教會了你什麼?
  • 大年初一走親戚有講究,老祖宗留下三個禁忌,年輕人還知道嗎?
    大年初一走親戚有講究,老祖宗留下三個禁忌,年輕人還知道嗎?再過一個星期就是除夕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做好迎接新年的準備呢?可以趁著新年的時候買自己看中的新衣服,小孩子也能肆無忌憚的吃喜愛的零食。直到現在依然有很多家庭保留著大年初一去親戚家拜年的習慣,通常去的都是一些平時來往密切的親戚家裡,或者是一些家裡有上了年紀的老人的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