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粉絲的私信留言:
「22歲的時候覺得自己還很小,根本沒有把談戀愛這件事放在心上。
但是眼看自己馬上三十了還一次正經戀愛都沒談過,即便相親也都以失敗告終,心裡難免有點著急。
每次看空間或朋友圈的時候,大家不是曬結婚照就是曬娃,只有自己還單著,感覺像要孤獨終老似的。
以前還能約上朋友一起逛街、看電影、吃飯,現在他們一個個都有老婆孩子後,很難再約到了。我也因此變得很宅,更加沒有機會認識異性。
越這樣越怕過情人節、聖誕節這樣的節日,因為這些節日每次都我一個人過,感覺大家都是成雙成對,只有我一個人獨自在家睡覺。」
25歲之後還單身,每次遇到親朋好友或許都會被問:
結婚錢存夠了嗎?
你為什麼到現在還單身?
你是不是眼光太高,看不上別人?
不打算結婚了嗎?你媽還等著抱孫子呢......
這一波波靈魂拷問的背後都傳遞出一個消息:親朋好友對你婚姻大事的焦慮。
只是這個時候對方無論用哪種口氣問,你都會覺得很煩,有種被壓得喘不過氣的感覺。
事後再回想這些靈魂拷問,心裡多多少少會有點崩潰,精神也會跟著緊張起來,生活更會因此而失去規律,整個人的狀態極其不好。
為了擺脫這種痛苦,很多人都會拒絕回家,希望通過迴避的方式讓自己暫時的逃離。
但你知道為什麼很多人都會將這些焦躁源頭追溯到提問者身上嗎?
1、「原因思維」——過度理由效應
過度理由效應指: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們行為原有的內在理由而成為行為支持力量,從而行為由內部控制轉向外部控制的現象。
換句話說就是:人們都喜歡把自身的問題轉到別人身上。
所以每次遇到「大齡男青年至今單身」這些問題時都會給自己找一個合理化理由,如:
現在女人太現實,想要的太多;
男多女少,女生供不應求,自己只能單身;
現在女人太「壞」,不敢娶回家,不願當接盤俠......
當內心的因果可以匹配上的時候,我們就會很順其自然的把這些理由合理化,認為不能脫單和自己沒有關係。
但是我們用這種模式去處理脫單問題其實一點作用都沒有。
原因有兩個:
第一:這些靈魂拷問猶如在你身上插了一刀,你能不能承受得住?
很多大齡男青年無法脫單,心裡多半不好受。
這個時候如果有個人再來告訴他:你無法脫單,是因為你太窮了。對他來講無異於在傷口上撒了鹽,讓原本的痛被放大。
第二:面對問題,潛意識裡不僅拒絕回答還不願接受這個事實。
當你被問到這些問題時,你內心的定義是:為什麼條件比我差的人都脫單了,而我還沒有。
這個時候你會覺得對方的詢問是一種嘲諷:誰讓你眼光高;誰讓你那麼窮;活該單身一輩子找不到對象。
這兩個原因是決定你「為什麼無法脫單」的真實原因。除此以外也會讓你變得更加痛苦,甚至還會折磨你的心理健康。
其實關於脫單背後的真相在於:你當下最需要的不是「找藉口」迴避問題,而是先癒合自己的傷口,讓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2、被靈魂拷問傷到後,首要的任務是什麼?
面對這些靈魂拷問,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懟回去,認為這是我的事情你不該管。
想像一下,如果你看到一個人被捅了一刀後你會做什麼?
01、送醫院急救;
02、報警,質問兇手為什麼這麼做;
03、這個人為什麼會被捅?是哪裡做的不好嗎?
面對這樣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先做什麼再做什麼,可是面對「脫單」,大部分人都會直接做第二點,每天都在想著怎麼懟對方。
身邊的親朋好友都愛做第三點:喜歡背後議論人,覺得你脫不了單還不懂得自我反思。
當你被靈魂拷問「為什麼你還單身」時,也相當於你做了第二點,順帶讓親朋好友做了第三點,可是互相「掐架」的背後對你脫單沒有一點好處,只會讓你越來越狼狽。
所以這個時候不如找出問題所在,然後對症下藥。
3、脫單前——學會自我提升
01、努力工作;沒有伴侶前先努力經營自己的事業,讓自己在事業上有一定的成就,這樣不僅能在相親時加分,還能為今後的生活提供保障。
02、多讀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沒有遇到伴侶前可以利用空暇的時間多看點有意義的書籍,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這樣以後兩個人在精神上也能產生共鳴。
03、學會自尊自愛;即便暫時沒有伴侶也不要抱著破罐子破摔的心態去玩弄感情,動物會「飢不擇食」那是因為它們的生存本能,而人之所以能區別於動物,就是因為我們有自我掌控力。
沒有合適的對象沒關係,要相信努力前進的自己一定可以獲得想要的生活,即使前方道路還充滿未知,但敢於挑戰的人才是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