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殺人如麻的遊俠,到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唐朝詩人的俠客夢

2020-12-27 好玩的國學

每個少年都有一個俠客夢。

大漠邊關黃沙漫天,一人一馬仗劍天涯。

於塞外,則鬚髮皆張縱馬疾馳的江湖豪客;

於江南,則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白衣劍客;

俠客是醇酒美人,俠客是良劍駿馬;

俠客是浪漫青春,俠客是自由精神。

無俠客之夢,則無少年之魂。

中國文化中的俠客精神來源於春秋戰國時期。那時的遊俠們大多是個人英雄主義者,他們以義為精神圖騰,崇尚「士為知己者死」,重然諾輕生死,夢想一人一馬為諸侯排憂解難。他們身上有一正一反兩種精神,正的是急人所難的正義,反的是任情越法的反體制精神。因此,統治者多看重前者而對後者心有餘悸。

遊俠在春秋戰國時期達到了鼎盛,但西漢之後,在帝國統治者的打擊之下漸趨式微,直到大唐盛世的出現,遊俠以及所代表的精神,再次迎來了高峰。

與短命的隋朝相比,唐朝疆域空前擴大,經濟高度繁榮,文化政策空前寬鬆,這讓唐人心中瀰漫著豪放之氣。唐人的價值觀變化了,知識分子不再忍受寂寞冷坐書齋而白首章句,而是渴望走出書房走向邊關大漠,讓大漠風雲滌蕩心靈。他們堅信「功名只應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是他們嶄新的人生選擇。放下書與筆,扛上刀與槍,騎著駿馬去邊關與沙場,讓邊塞大漠和血色沙場成為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

唐人就是這麼豪橫!

青春的大唐帝國,青春的時代精神,知識分子們普遍感到生命的短促,在那個時代,不在長安的街市上策馬狂奔,不在胡姬壓酒的酒肆中一醉方休,簡直辱沒了青春。

唐朝似乎註定是遊俠的黃金時代。隋朝搖搖欲墜天下紛爭,正是遊俠們建功立業之時。唐高祖李淵與唐太宗李世民身上的胡人血統,讓他們有俠客的豪氣幹雲,戰爭又讓他們選擇了眾多輕生死重然諾武功高強的遊俠,一大批遊俠因此成了開唐的功臣,名字被掛上了凌煙閣。

被李世民盛讚為「移動書櫥」博學多才的虞世南,乃遊俠出身;被武則天破格提拔的郭元振,甚至是名震一方的江洋大盜;其他如狄仁傑、婁師德等,都出身遊俠。他們的成功,為社會樹立了榜樣。原來讀書致仕並非唯一的出路,快意恩仇的遊俠照樣可以出將入相直上青雲。因此,遊俠已經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來自四川的陳子昂,繼承了家族的遊俠之風,少年時練劍習武做遊俠;同樣來自四川的李白,年輕時修道學劍甚至是「殺人紅塵中」;來自江南浙江義烏的駱賓王,也天生一副俠肝義膽;高適曾經走馬飲酒賭博於江湖之上;連一向文質彬彬的杜甫年輕時也曾經裘馬輕狂。

千古詩人俠客夢。

無遊俠,不盛唐。

遊俠精神的核心是「義」與「勇」。義則急人所難,勇則難免殺人犯法。但唐人覺得這兩方面都很不錯。按理說,殺人的事情應該秘而不宣,但是唐人卻把殺人當成一種榮耀。李白公開宣稱「少任俠,手刃數人」,他認為俠客的最高境界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多情種子中唐的元稹認為俠客就是大搖大擺的豪橫。《俠客行》:

俠客不怕死,怕在事不成,事成不肯藏姓名。

我非竊賊誰夜行,白日堂堂殺袁盎。

做大俠就是要大搖大擺地殺人,不遠走高飛隱姓埋名,更不需要蒙面夜行,遊俠就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幹。

唐朝遊俠的生活儀式感很強,對青春蓬勃的盛唐人有很強的吸引力。遊俠精神已經從內心的自尊自強轉移到社會生活當中,遊俠已經成為一種流行文化,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做遊俠除了打架殺人之外,還有更為詩意的生活。

他們要縱馬打獵,他們要出入青樓,他們要狂飲一醉,他們要鬥雞走馬。儒家的中庸之道小心翼翼文質彬彬不見了,道家的清心寡欲無為自守消失了,代之以狂野的青春和自由的意志。

一身佛氣的王維羨慕的是長安少年的狂野生活:《少年行》:

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李白不僅要飲酒,還必須要去有胡姬做女招待的酒店一醉方休。《少年行》:

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

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在另外一首詩中,李白描述了遊俠的詩意浪漫的生活。

君不見淮南少年遊俠客,白日球獵夜擁擲。

呼盧百萬終不惜,報仇千裡如咫尺。

少年遊俠好經過,渾身裝束皆綺羅。

蕙蘭相隨喧妓女,風光去處滿笙歌。

驕矜自言不可有,俠士堂中養來久。

好鞍好馬乞與人,十千五千旋沽酒。

赤心用盡為知己,黃金不惜栽桃李。

桃李栽來幾度春,一回花落一回新。

府縣盡為門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

男兒百年且樂命,何須徇書受貧病。

男兒百年且榮身,何須徇節甘風塵。

衣冠半是徵戰士,窮儒浪作林泉民。

遮莫枝根長百丈,不如當代多還往。

遮莫姻親連帝城,不如當身自簪纓。

看取富貴眼前者,何用悠悠身後名。

原來,俠客可以鮮衣怒馬,俠客可以醇酒美人,俠客可以揮灑青春,俠客人格自尊不受權力權貴的欺壓,俠客可以傲視王侯,俠客可以憑一己之力取富貴功名,不必寄希望於虛無縹緲的身後與將來。

在這種充滿狂野青春詩意的生活吸引之下,好多你想不到的詩人,其實都想做遊俠。人淡如菊孟浩然也羨慕遊俠的生活:

珠彈繁華子,金羈遊俠人。

酒酣白日暮,走馬入紅塵。

專門寫紅粉曖昧的花間詞的溫庭筠也做過俠客夢,《俠客行》:

欲出鴻都門,陰雲蔽城闕。

寶劍黯如水,微紅溼餘血。

白馬夜頻驚,三更霸陵雪。

連那個一天到晚唉聲嘆氣騎在驢背上找詩的苦吟詩人賈島,也有豪壯悲涼的俠客之夢: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與春秋戰國時期個人英雄主義的遊俠不同,唐人又將遊俠的自由意識與家國情懷聯繫在一起。遊俠從游離在體制之外的孤獨劍客,變成了「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戰士。於是遊俠們加入軍隊奔赴邊關,讓邊關成為他們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他們為國為家為民族,成了真正的「俠之大者」。

王維崇尚的是縱死猶聞俠骨香的精神: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王昌齡盛讚西陵俠少年:

西陵俠少年,送客短長亭。

青槐夾兩道,白馬如流星。

聞道羽書急,單于寇井陘。

氣高輕赴難,誰顧燕山銘。

邊境有急國家有難,少年心中只有報國之壯志與殺人之豪氣,誰會在乎燕然山上勒石會不會有自己的名字呢?

從輕生死重然諾的死士到慷慨赴國難的戰士,從醇酒美女與自由意志,到心懷天下家國一體的愛國情懷,唐人的遊俠精神完成了精彩的蝶變。

相關焦點

  • 江湖評跋 | 俠之大者
    《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俠,俜也,從人,夾聲」,俠的本初意義,即是「以力輔人」。後又發展為指尚武重義、急人危難的任俠之人。 遊俠之風始於禮崩樂壞弱肉強食的春秋時代。遊俠的特徵,在於遵循其固有行為準則,以行動實現正義,以武力扶危濟困。
  • 喬峰、郭靖、楊過,金庸武俠裡的大俠,誰是真的「俠之大者」?
    首先,我們看看「俠」的定義是什麼,西漢司馬遷著《史記》,專有一篇記錄各類俠客的《遊俠列傳》,裡面有布衣之俠、鄉曲之俠等,這些被稱之為俠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受到了司馬公的讚美:「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
  • 從「俠以武犯禁」到「俠之大者」,如何理解「俠」的對立敘事?
    每每人們提起俠客的時候,往往會想起兩句話:或是帶著幾分稱讚地引用金庸借郭靖之口說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要麼是搖搖頭說「俠以武犯禁,儒以文亂法」。有趣的是,「俠」在前半句裡被描述成了心懷天下的義士,在後一句卻被定義成了類似於黑社會一樣的社會秩序破壞者。
  • 【古風歌曲】《千秋蹈火》俠,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
    俠的最高境界,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中國人都有個俠客夢。俠客總是生活在江湖中,「江湖」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口句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這裡的「江湖」已非一般地理意義上的江湖,而上升為一種人文所指,它蘊含莊子哲學的真諦,啟迪了後來與俠聯繫在一起的「行道江湖」。
  •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郭靖真的這麼做了嗎?蕭峰才當之無愧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句話本身是有矛盾的,在郭靖眼裡為國和為民是一致的,沒什麼區別,但是在江湖豪傑如黃藥師、周伯通等眼裡卻是兩回事。國是皇帝的國家,民則是老百姓。反觀大宋,除了給他一個不堪回首的童年,還給了他什麼?被他骨子裡血統的束縛,背叛了安達和青梅竹馬,背叛了蒙古人,是不是有點不義,有點不忠?如此之人也當不得一個俠字吧。郭靖和蕭峰是同樣的人,是一個鏡像。郭靖是儒家,蕭峰是佛家。
  • 晚清第一詩人感嘆江湖無俠客,寫下一首詩,有著無盡悲涼
    這類群體當中,有心懷仁義,胸藏家國,為了實現大我,能夠犧牲小我的,可稱之為俠。自司馬遷為荊軻等人在《史記》中列傳之後,許多市井布衣之徒,看到了名留青史的機會,於是以「俠」標榜自己,規範自己。小的俠客,行走江湖,扶危救困。俠之大者,能夠以一己之力,為國為民,做出巨大的貢獻。俠在古代一直十分活躍。
  • 何為「俠之大者」?
    金庸構築的武俠夢裡,江湖中人的最高境界,並非武林盟主、天下無敵,而乃「俠之大者」。何為「俠之大者」,答曰「為國為民」!《神鵰俠侶》中,蒙古鐵騎兵鋒壓境,大宋江山危如累卵。英雄遲暮的郭靖,拼將一死扛起孤守襄陽的重任,他說:襄陽是大宋半壁江山的屏障,此城若失,只怕我大宋千萬百姓便盡為蒙古人的奴隸了。
  • 敬悼金庸丨遊俠的背影
    記人間苦難,諷時局之殤。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斯人已逝,俠義長存。筆下已成江湖,俠客亦未遠行.「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太史公以淚和墨、飽蘸深情寫下了對遊俠的讚頌。在俠客身上閃耀著一種人格之美。
  • 潮生紀錄片 | 青蜂俠: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潮生紀錄片 | 青蜂俠: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2020-07-03 11: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李白的俠客夢,叛逆與豪情,解析李白為何任俠,最後一個讓人心疼
    王和尚讀詩:李白為何崇尚俠客?李白,滿足了後代詩人的所有幻想。他「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難怪大詩人賀知章一見他就說:公非人世之人,乃天上謫仙也。他一生漫遊大江南北,恣情山水,求仙訪道,出入紅塵。他佩戴寶劍,跨名馬,揮金如土,不事產業,輕財重施。他曾經東遊維揚,不到一年,散金三十餘萬,經常接濟落魄公子。他在詩中說「千金散盡還復來」,何其瀟灑!
  • 日本武士道與中國俠客夢
    尚武之風、任俠之氣在戰國的亂世可以有一定的生存空間, 但在秦漢「廢封建,行郡縣」以後就漸成絕響。漢代政府正式取締了遊俠, 自《後漢書》開始, 官史就不再為遊俠作傳。從本質上說, 大一統的專制體制一方面已經沒有必要蓄養武士集團, 而同時又必然不能容許民間有強悍不羈之氣, 只能逐漸使一般百姓日益貧弱, 又使其中極少數人得以通過「治權」的開放進入官僚文人集團。
  • 邱華棟:俠之大者——《十俠》的寫作經驗
    活動主題 俠之大者——《十俠》的寫作經驗活動時間 2020年12月26著有長篇小說《夜晚的諾言》《白晝的躁動》《正午的供詞》《花兒與黎明》《教授的黃昏》《單筒望遠鏡》《騎飛魚的人》《賈奈達之城》《時間的囚徒》等十二部。發表中短篇小說兩百多篇,出版小說集、電影和建築評論、散文隨筆集、遊記、詩集等一百多種單行本。多篇作品被翻譯成日文、韓文、英文、德文、義大利文、法文和越南文發表和出版。曾獲第十屆莊重文文學獎、《上海文學》小說獎等。
  • 王宇翔/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李榮《英雄訣》讀後
    他是榆林全市僅有的十餘名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之一,詩詞曲賦聯等作品在全國各類徵文活動中屢屢獲獎,可見他的傳統文化功底是很好的,不意在小說創作方面也能有所成就,這在陝北七零後中青年詩人作家中是比較少見的。《英雄訣》是一部以元末白蓮教反元鬥爭為歷史背景的長篇武俠小說。
  •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儘管在武俠小說裡,人們對俠的武藝加入了很多超自然的想像,甚至還出現了玄幻與仙俠題材,但總體來看,人們對俠的道德觀念的關注還是要大於對其武藝高低的關注。金庸先生曾借郭靖之口定義「俠」:「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種個人英雄式的救世者,就是經典的、中國人所推崇的大俠形象。
  • 學會之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致敬這些抗疫英雄!
    學會之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致敬這些抗疫英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在此,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謹向這些抗疫英雄致敬! 「疫」不容辭,逆行擔當人民至上, 英勇奮戰面對未知的病毒他們是埋頭苦幹的人是拼命硬幹的人是為民掙命的人......人民不會忘記,歷史不會忘記!
  • 「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漫談遊戲中的「俠」文化
    只盼你心頭牢牢記著「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日後名揚天下,成為受萬民敬仰的真正大俠。
  • 神鵰俠侶: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巨俠不僅僅只有郭靖
    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乃是本分,但這只是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稱我一聲'郭大俠',實因敬我為國為民、奮不顧身的助守襄陽,然我才力有限,不能為民解困,實在愧當'大俠'兩字。你聰明智慧過我十倍,將來成就定然遠勝於我,這是不消說的。只盼你心頭牢牢記著'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日後名揚天下,成為受萬民敬仰的真正大俠。"
  • 歷史上俠客的退化與金庸武俠的進化|文史宴
    誠如韓非所言:「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遊俠既是國君們的心腹大患,也是社會管制不穩定的重要來源之一,堪稱國家的敵人。遊俠一度於秦漢之際達到歷史巔峰,其後隨著後世皇權加強,開始逐漸走向衰弱。對遊俠的第一次大規模摧殘,始於漢景帝時期。梁啓超在《中國之武士道》如此敘述西漢朝廷對遊俠的濫刑濫殺:「故文、景、武三代,以直接間接之力,以明摧之,以暗鋤之,以絕其將衰者於現在,而刈其欲萌者於方來。
  • 中國古代十大傳奇俠客
    所謂權行州裡,力折公侯者也」——在古老的社會中,遊俠是一群跳出了綱紀法度的存在,他們有著自己的獨立觀念和原則,行為雖然常常出入於律法之間,然而言必信,行必果,諾必誠,可以為了毫不相干的人赴湯蹈火,也可以為了國之存亡勞苦奔波。「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懲奸除惡」,無論「大俠」「小俠」,在古老社會的百姓心中,俠客已然成為了律法之外正義的化身。
  • Top10 中國古代十大傳奇俠客
    所謂權行州裡,力折公侯者也」——在古老的社會中,遊俠是一群跳出了綱紀法度的存在,他們有著自己的獨立觀念和原則,行為雖然常常出入於律法之間,然而言必信,行必果,諾必誠,可以為了毫不相干的人赴湯蹈火,也可以為了國之存亡勞苦奔波。「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懲奸除惡」,無論「大俠」「小俠」,在古老社會的百姓心中,俠客已然成為了律法之外正義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