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冰瑩:愛晚亭

2021-02-13 桃溪有聲微刊

文|謝冰瑩     圖|網絡

蕭索的微風,吹動沙沙的樹葉,潺潺的溪水,和著婉轉的鳥聲。這是一曲多麼美的自然音樂呵!

  枝頭的鳴蟬,大概有點疲倦了,不然,何以它們的聲音這樣斷續而悽楚呢?

  溪水總是這樣穿過沙石,流過小草輕軟地響著,它大概是日夜不停的吧?

  翩翩的蝶兒已停止了它們底工作躺在叢叢的草間去了。惟有無數的蚊兒還在繞著樹枝一去一來地亂飛。

  淺藍的雲裡映出從東方剛射出來的半邊新月,她好似在凝視著我,睜著眼睛緊緊地盯望著我──望著在這溪水之前,綠樹之下,愛晚亭旁之我──我的狂態。

  我乘著風起時大聲呼嘯,有時也蓬頭亂髮地跳躍著。哦哦,多麼有趣喲!當我左手提著綢裙,右臂舉起輕舞時,那一副天真嬌戇而又惹人笑的狂態完全照在清澄的水裡。於是我對著溪水中舞著的影兒笑了,她也笑了!我笑得更厲害,她也越笑得起勁。於是我又望著她哭,她也皺著眉張開口向我哭。我真的流起淚來了,然而她也掉了淚。她的淚和我的淚竟一樣多,一樣地快慢掉在水裡。

  有時我跟著蝦蟆跳,它跳入草裡,我也跳入草裡,它跳在石上蹲著,我也蹲在石的上面,可是它洞然一聲跳進溪水裡,我只得悵惘地痴望著它很自由地遊行罷了。

  更有時鳥唱歌,我也唱歌;但是我的嗓子幹了,聲音嘶了。它還在很得意很快活似的唱著。

  最後,我這樣用了左手撐持著全身,兩眼斜視著襯在蔚藍的雲裡的那幾片白絮似的柔雲,和向我微笑的淡月。

  我望久了,眼帘中像有無限的針刺著一般,我倦極了,倒在綠茸茸的嫩草上悠悠地睡了。和煦的春風,婉轉的鳥聲,一陣陣地,一聲聲地竟送我入了沉睡之鄉。

  夢中看見了兩年前死去的祖母,和去臘剛亡的兩個表弟妹。祖母很和藹地在微笑著抱住我親吻,弟妹則牽著我的衣要求我講《紅毛野人的故事》,我似醒非醒地在覺傷心,嘆了一聲深長的冷氣。

  清醒了,清醒了,完全清醒了;打開眼睛,滿眼春色,於是我又忘掉了剛才的夢。

  然而當我斜倚石欄,傾聽楓聲,睨視流水,回憶過去一切甜蜜而幸福的生活時,不覺又是「清淚斑斑襟上垂」了。

  但是,清風吹乾了淚痕,散發罩住著面龐的時候,我又拾起頭來望著行雲和流水,青山和飛鳥微微地苦笑了一聲。


  唉!

  我願以我這死灰、黯淡、枯燥、無聊的人生,換條欣欣向榮,生氣蓬勃的新生命,我願以我這煩悶而急躁的心靈,變成和月姊那樣恬淡,那樣幽閒,我願所有的過去和未來的淚珠,都付之流水!

  我願將滿腔的憂憤,訴之於春風!

  我願將悽切的悲歌,給與林間鳴鳥!

  我願以綿綿的情絲,掛之於樹梢!

  我願以熱烈的一顆赤心,浮之於太空!

  我願我所有的一切,都化歸烏有,化歸烏有呵!

  淡淡的陽光,穿過叢密的樹林,穿過天頂,漸漸地往西邊的角上移去,歸鴉掠過我的頭頂,嗚呀嗚呀地叫了幾聲;蟬聲也嘈雜起來,流水的聲音似乎也宏大了,林間的晚風也開始了它們的工作,我忽而打了一個寒噤,覺得有些涼意了,站起來整理了衣裙,低頭望望我坐著的青草,已被我蹂躪得烘熱而稀軟了。

  「春風吹來,露珠潤了之後,它該能恢復原狀吧?」我很悲傷地嘆息著說。

  我提起裙子,走下亭來,一個正在鋤土的農夫,忽然伸了伸腰,迴轉頭來目不轉睛地望著我──一直到我拐彎之後,他才收了視線。

一九二六年春於麓山之昆濤亭
(選自《麓山集》,光明書店1934年版)

 註:本期圖文資料來自網絡,如侵權請後臺聯繫

謝冰瑩(1906年9月5日-2000年1月5日),原名謝鳴崗,字鳳寶,出生於湖南省新化縣鐸山鎮(今屬冷水江市),1921年開始發表作品。在謝婉瑩、蘇雪林、馮沅君等「五四」時期崛起的女作家中,她是小妹妹。而在這些作家中,她的人生和創作道路是最壯美、最坎坷的一位,也是和中國的命運連得最緊密的一位。她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女兵,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兵作家。

謝冰瑩一生經歷了三段感情,可謂情路崎嶇。儘管如此,她依然創作了數量可觀的文學作品。據不完全統計,謝冰瑩一生出版的小說、散文、遊記、書信等著作達80餘種、近400部、2000多萬字。代表作有《女兵自傳》等,相繼被譯成英、日等10多種語言。其中《小橋流水人家》被選入2013年人教版實驗教科書語文第八課。

相關焦點

  • 謝冰瑩:愛 晚 亭
    1921年開始發表作品。在謝冰心、蘇雪林、馮沅君等「五四」時期崛起的女作家中,她是小妹妹,而在這些作家中,她的人生和創作道路是最壯美、最坎坷的一位,也是和中國的命運連得最緊密的一位。謝冰瑩一生經歷了三段感情,可謂情路崎嶇。儘管如此,她依然創作了數量可觀的文學作品,堪稱近代女子的一個傳奇。
  • 走近謝冰瑩故居
    同時,為深挖銻都人文資源,擦亮「冰瑩故裡」名片,激發冷水江人的自豪感,小編還將陸續在本號刊出有關謝冰瑩介紹及懷念她的系列文章,敬請您關注本號,感謝支持與轉發! 走近謝冰瑩故居 守園百餘年來就一直靜靜地橫臥在冷水江的山崗上,而它的村莊,卻有一個很張揚的名字,鐸山鎮龍潭村。
  • 謝氏人物傳記——女兵作家謝冰瑩
    謝冰瑩10歲時候開始走進塾館,當時的謝冰瑩長得俊俏,穿著整潔,又有大家閨秀模樣。小冰瑩和男生分開而坐,當時塾館授課,和現代完全不同,是先生點名「某某生」,學生即捧著書站到先生桌前,先生指著課本斷句、解釋,然後,學生回座位高聲朗讀課文,讀熟了,又捧書站到先生桌前背書。她很少高聲朗讀,默讀兩遍即能背了。
  • 愛晚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糞土當年萬戶侯。 這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古典園林式亭子,它按重簷四披攢尖頂建造。重簷即兩套頂,這使得亭子氣勢高亢,雄渾天成;四披採用四條斜邊,這使得亭子端莊穩重,方正敞亮,攢尖頂使得亭子具有了一種向心的凝聚力。
  • 冷水江人謝冰瑩之女獲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章
    謝冰瑩與謝冰心的不同,在於謝冰瑩敢上抗戰前線  謝冰瑩與謝冰心,名字僅一字之差,兩人同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女作家,不少人經常把兩者視為同一人,其實籍貫福建的謝冰心(原名謝婉瑩),與湖南妹子謝冰瑩,無論性格、經歷,還是文字迥然相異。
  • 謝冰瑩:二次從軍,三次下獄,四次逃婚,提筆女作家,握槍女將軍
    戎裝謝冰瑩北伐戰爭期間,謝冰瑩遇到了自己的初戀符號。兩人雖為戰場上的戰友,但卻是以筆友的身份對彼此產生好感,拉近距離。在戰火連天中,謝冰瑩和符號都喜歡在《中央日報》副刊(主編孫伏園)和《民國日報》副刊(主編茅盾)上發表小說和詩歌,聊以慰籍,寄託情感。
  • 謝冰瑩作品專輯|我的故鄉(一)
    文|謝冰瑩 1、故  鄉 故鄉,有如一個溫柔多情的少女;故鄉,好似一個慷慨的兒郎;故鄉,有清朗的明月,閃爍的繁星;有四時不謝的鮮花,有清脆宛轉的鳥聲。她似一幅畫,又像一首詩;她是我心上的永久戀人,我時時刻刻不能忘!
  • 謝冰瑩 北平之戀
    鳳凰雅集秋日清供[蘆花草堂]圖 北平之戀/謝冰瑩   凡是到過北平的人,沒有不對她留下深刻的印象;離開北平以後,沒有不常常懷念她的。        北平,好像是每個人的戀人;又像是每個人的母親,她似乎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魔力在吸引著每個從外省來的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