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
擁抱「地攤經濟」 煙火裡的生機和溫度
個體經營戶是靈活就業的重要形式,在疫情等重大事件衝擊之下,靈活就業可以起到整體就業的緩衝器、蓄水池作用。
作者: 章軻
擺地攤,是最近不少人在琢磨的生意經。
在濟南最大地攤——環聯東方商貿城夜市攤,攤主韓文高可能沒想到自己不經意趕上了一波熱潮。
環聯夜市是濟南最大的夜市,佔地80餘畝,有1100多個攤位。「生意比去年還好!」6月3日晚,韓文高一邊招呼顧客,一邊應對前去採訪的媒體記者。
據報導,他家是夜市裡規模最大的美食攤位,有15個員工,50張桌子,日營業額3萬元左右。這樣規模的「地攤王者」,全濟南可能也很少。而更多的攤主們,一個月幹下來掙個五六千元,「省一點花」也能養活一家人。
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霾尚未散去,地攤經濟恰於此時「煙火重聚」了。
連日來,「地攤經濟」徹底火了:多地鬆綁擺攤賣貨,攤位申報火爆;城管叫你來擺攤,鼓勵佔道經營;小商品城(600125.SH)、茂業商業(600828.SH),甚至廂式貨車等與地攤經濟沾邊的概念股在A股市場中連連上漲。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合理設定流動攤販經營場所。6月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山東煙臺考察時表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3日表示:「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這些主體對於解決就業從來都是非常重要的,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蔡昉說,特別是疫情之後恢復經濟、恢復基本民生,它們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在發達國家,這種半正式、非正式的經濟在增加居民收入、穩定就業上也都起著重要作用。
城市的活力,不在於表面的整潔
蔡昉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沒有確定GDP的具體增速指標,但無論是「六穩」還是「六保」,第一條都是穩就業、保就業。從就業角度看,小微市場主體特別重要。
地攤經濟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就業難題?這種「煙火重聚」是不是應對疫情、保障民生、恢復經濟的權宜之計?
3日晚,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螞蟻金融服務集團舉辦了一場主題為「煙火重聚:中國個體經營戶新冠疫情下的復甦」在線討論會。
蔡昉認為,疫情的特殊性決定了經濟復甦的軌跡要取決於疫情的流行病學曲線變化。疫情之後,經濟復甦可能在相當大程度上要依靠內需拉動,而很多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就是為了滿足內需而進行生產的。
「一個城市的活力,不在於表面上看有多整潔。」蔡昉說,對於地攤經濟,當然要管理,但不是禁止。比如,早在3月中旬,成都就鼓勵小商小販佔道經營。
蔡昉說,鼓勵地攤經濟發展,不應成為權宜之計,不要來回變。
調查數據顯示,在疫情最為嚴重的2月份,全國範圍內個體戶的活躍商戶量與營業額均受到嚴重衝擊,下降到潛在值的50%左右,但是3月份開始推進復工復產之後,在短短一個月內,大部分地區恢復到了潛在值的80%左右。
疫情中表現出強大韌性
「販夫走卒、引車賣漿,古已有之。」在線討論會上,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講師、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王靖一說,活躍的個體經濟既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又牽扯數以億計人的生計問題。
藉助支付寶旗下的碼商(利用二維碼做生意的線下商家)數據,王靖一等多位專家最新研究發現,2018年全國個體經營戶數量達到9776.5萬戶,相較於同年第四次經濟普查統計得到的6295.9萬戶的數字,還要多出54.8%。
同時,根據第四次經濟普查戶均就業人數倒推,個體經營戶牽扯的就業人數在2.3億人的規模,約佔到同年8.06億勞動人口的28.8%。
據測算,個體經營戶全年的營收總額約為13.1萬億元,相當於當年社會零售總額的34.4%,全年發生交易839億筆。
王靖一說,個體經營戶不僅包含工商註冊過的個體工商戶,也包括沒有註冊過,但實際上在從事個體經營行為的商戶。個體經營戶是靈活就業的重要形式,在疫情等重大事件衝擊之下,靈活就業可以起到整體就業的緩衝器、蓄水池作用。
此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非正規經濟會更早地感知經濟體系的波動。作為靈活就業的主體,非正式行業可以降低負面衝擊時經濟衰退的程度和後果。非正式行業的存在,可以讓陷入衰退的經濟更快地復甦。
對於這一說法,碼商數據也提供了佐證。數據顯示,今年2月1日以來,單周新增碼商呈現上升趨勢。隨著復工復產的全面推進和消費券等扶持政策的推出,4月5日至26日三周時間,單周新增碼商數較1月26日至2月1日最低點增長79%。
「我們確實看到了個體戶群體自身所表現出的強大韌性,為穩定就業提供了蓄水池的作用。」王靖一說。如此大規模的上升,不大可能是已有非碼商戶突然開始使用碼商這一入口進行經營結算,而確實源於新增的經營者群體。
數字金融服務地攤經濟
在網購已經非常便利的當下,地攤經濟還有多大的生存空間?
研究還發現,年輕人通過數位技術實現靈活就業趨勢更加明顯。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18~24歲碼商從業者佔到整個碼商群體的24%,這一比值遠超該年齡段人群在人口中的佔比(根據2019年中國統計年鑑統計的2018年數據,15~19歲人口佔比5.09%,20~24歲人口佔比5.95%)。
在疫情衝擊之下,這一群體遭遇到的打擊也相對最輕,「某種意義上講,這一年齡群體在疫情的狂風之下,成為了真正的堅實『後浪』。」王靖一說。
同時,50歲以上的碼商數量也在快速增長。數據顯示,4月5日至26日三周時間,50歲以上新增碼商數相較1月26日至2月1日的最低點也增長了97%,增勢最猛。
王靖一說,50歲以上人群本來是數位技術的「邊緣」群體,但在疫情之下,卻能夠得益於數位技術,靈活擴展經營方式,享受技術抗疫帶來的紅利。
「真的是這樣!你現在去大菜場看看,疫情後『非接觸式』流行,攤販們都不願意收現金了,每個攤位前都有二維碼的小牌子。」北京一位居民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守著各種攤位的老年人不少。
「個體經營戶是重要的市場主體,吸納了七成新增就業。」在線討論會上,螞蟻金融服務集團研究總監林晨介紹,支付寶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全國已有1200萬小店和路邊攤收入實現了同比增長,實現V字反彈。
「這當中,數字小店的表現尤其搶眼,支持支付寶消費券核銷的小店,收入流水比發消費券前一周環比增長73.4%。」林晨介紹,在各大城市中,廣州、上海、杭州、成都、深圳實現V字反彈的小店數量最多。鄭州因為消費券的帶動作用,反彈小店數量在北方城市中列第一。
林晨表示,在數字金融的助力下,地攤經濟的「煙火」會更加璀璨,政府應進一步推動數字金融服務個體經營戶,加強數字消費券對於個體戶、夜市的支持。
王靖一等多位專家也建議,重視個體經營戶等形式的靈活就業在穩就業上的重要作用。「在防疫進入常態化的今天,攤位費、房租恢復至疫情暴發前的水平,顯然並不是讓各方獲得最優解的方案。」王靖一認為,在低需求的壓力下,房屋攤位出租者應當適當下調租金,政府引導有能力有需求的攤主進店經營,達到多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