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是不是被「金拱門」刷屏了?
今天早上有沒有去金拱門吃一頓
煎蛋肉夾饃+炸土豆餅+豆漿呀?
全民開啟吐槽模式,
見多識廣的好友們想起了
身邊的金拱門
眾「金拱門」
和躺槍的某高校
……
原來身邊潛伏了這麼多段子手
相信大多數人的內心都在吶喊:
奇葩名字毀一生,
國際大牌請你們長點心吧!
好在,昨晚八點多,
麥當勞官方微博表示
改名只是證照層面
再說,金拱門也不是第一次出現啦。
看看這個封面,
今年3月出版的,
有沒有預言帝即視感?
話說回來,
叔叔還是那個叔叔,
親媽粉可以放心啦。
不過,人們為什麼愛麥當勞呢?
推薦兩篇文章。
麥當勞金色拱門的奧秘
選摘自《標準化的偏執狂:金色拱門背後的麥當勞》,對的,就是上面那本。
如同運動系列產品上的對鉤意味著「耐克出品」一樣,看到金色拱門就可以知道麥當勞就在不遠處。這種我們習慣上稱之為「商標」「logo」的標記,背後其實是一套企業視覺識別系統:將其與企業畫等號的標記,正是企業最形象化的符號,它通過美學設計精妙地傳達企業的經營理念,將大量的企業信息濃縮於簡單的符號之中,讓顧客形成對品牌的直觀感受。
那麼,麥當勞的金色拱門奧秘何在?
顏色選擇以及獨特的搭配
人類視網膜含有杆狀和三種錐狀感光細胞,杆狀細胞對黃色的光特別敏感,三種錐狀細胞則分別對紅光、綠光及藍光最敏感。由於這種視覺結構,紅色和黃色會給人巨大的視覺衝擊力,通俗地說就是非常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同時,不同的色彩還可以引起人們不同的特殊心理反應。紅色令人駐足,醒目的金黃色則提醒人們注意。麥當勞曾對顧客做過長時間的調查,結果發現,顧客中只有大約1/4是專程來麥當勞用餐的,而其餘3/4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麥當勞醒目招牌的影響。色彩賦予麥當勞獨特而鮮明的外在形象,形象的巨大魅力召喚著顧客走進麥當勞。而在不少麥當勞的門口,還有卡通麥當勞叔叔塑像,這也成為麥當勞獨特的標誌,吸引食客不斷前來。
建築設計變更
從建立初期至今,麥當勞的建築設計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金色大拱門,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全美有1 000多座金色大拱門。第二階段,從1968年起,為了適應店內加座的設計而將金色大拱門去掉,改為斜頂的瓷磚建築。第三階段,2003年以後,麥當勞建築更為多元化,不僅立足當地的特色,並且緊跟時代潮流。
麥當勞兄弟為了讓看上去稍有些扁平的餐廳在外形上更加吸引人,添加了兩個橫跨整個建築的金色大拱門
1948年改革之後的麥當勞餐廳,選用的是單色牆面材料構造的八角形建築。當麥當勞兄弟嘗試出售加盟權的時候,應一位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首府菲尼克斯的經營者的要求,也為了升級餐廳形象,麥當勞兄弟決定重新設計餐廳外觀。在建築設計師的主持下,最終八角形的建築被改為紅白瓷磚相間的長方形,這種建築外觀更加吸引人,面積是之前八角形建築的兩倍,並且保留了麥當勞標誌性的「魚缸」式透明設計。在此基礎上,麥當勞兄弟為了讓看上去稍有些扁平的餐廳在外形上更加吸引人,添加了兩個橫跨整個建築的金色大拱門,這種設計一開始被建築設計師所摒棄,因而這次建築升級是沒有金色拱門的。1955年,麥當勞兄弟將大拱門加入了建築,並用霓虹燈點綴,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這座亮眼的金色大拱門。無論白天還是晚上,這座大拱門就像不停在招手一樣,吸引了無數顧客的光臨。麥當勞50周年時,芝加哥總部專門再現了當年的設計。
對於得來速這種季節性很強的行業而言,冬季是其營業低迷期,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麥當勞的單店營業額超過20萬美元,絕大多數收入來自夏季,冬季市場始終低迷。在聖伯納蒂諾,麥當勞的年營業額已經翻了兩番,但在冬季仍然要面臨艱難的日子。克羅克決定更改麥當勞的設計,在原來的服務區外側添加一個可以拆除的透明簡易外牆,提供禦寒功能,從12月到次年2月,仍然只有幾家店的銷售額突破12 000美元,甚至有些經營商開始懷疑冬季經營是否理智。好在適時的營銷顯現出效果,麥當勞的營業額一反低迷常態,勁升了8%,冬季經營才為經營商所接受。加入禦寒外牆這個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麥當勞轉型為室內設座的快餐店的預演。
1966年7月,麥當勞在阿拉巴馬州亨茨維爾開設了第一家室內設座的店面。隨後,克羅克批准採用磚牆結構、斜式屋頂、寬窗戶、設有室內座位的新建築代替紅白相間的屋頂樓房,標誌著麥當勞從得來速轉型成為正式的餐廳。
更現代,更本土
隨著全球擴張步伐的加快,麥當勞的建築風格也進行著現代化的調整,但醒目的黃色招牌和紅黃相配的主色調一直沿用至今。
中國杭州河坊街麥當勞門店開設在著名的老建築張允升百貨商店
在海外擴張中,麥當勞在保持標誌性主體風格一致的基礎上,積極進行本土化調整,依照選址地的建築格局改造門店裝修風格,而不是一味地尋求全球同步,以便更好地適應本土情況。中國杭州河坊街麥當勞門店開設在著名的老建築張允升百貨商店。這幢西式風格的洋樓是杭州市級文物保護建築,麥當勞嚴格按照當地文物保護部門的裝修要求對房子進行改造:保留房屋的原有結構,外立面不作改動,木樓梯、彩色玻璃窗和雕花欄杆保持原樣,裝修方案充分考慮了原建築風格並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對房子進行加固和維護花去了幾十萬元,裝修風格也與全球統一的麥當勞餐廳大為不同,而這種風格的麥當勞餐廳在全世界獨此一家。
以上是中國學者的觀察。
國外學者怎麼看?
下文來自
《漢堡統治世界?!——社會的麥當勞化(20周年紀念版)》
為何麥當勞快餐模式是如此不可抵擋?
[美]喬治·瑞澤爾 | 文
姚偉 | 譯
如今在麥當勞吃快餐確實已經成為一種「象徵符號」,即與其他很多事情一樣,這已經成為一個人是否與當代生活方式合拍的標誌。這種快餐及其就餐環境也有某種魔力或魅力。不過,麥當勞快餐模式以及麥當勞化之所以成功,在本質上是由於其具有如下四種值得我們關注的維度:簡言之,麥當勞快餐之所以成功,在於其為消費者、員工與管理者提供了高效率、可計算性、可預測性和控制。
麥當勞快餐店之所以取得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高效率,也就是它的各個環節都採取最優的方法來實現。對於消費者而言,麥當勞快餐店(其免下車窗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提供了最方便的方式來解決飢餓問題。這種快餐模式——至少從表面上看——也提供了高效的方式來滿足顧客的其他各種需要。伍迪·艾倫所說的性慾高潮誘導器就提供了一種高效的方式,使人從無欲狀態而很快獲得性滿足。
其他具有麥當勞快餐模式風格的組織也在鍛鍊、減肥、汽車加潤滑油、配備眼鏡(包括隱形眼鏡)或者交稅等方面提供了同樣高效的服務。而在麥當勞化系統中工作的員工,也與其顧客一樣,通過遵循事先設計好的程序而高效地運轉。
可計算性強調產品銷售的量的方面(食物分量、成本)以及提供的服務的量的方面(如顧客獲得產品所需要時間)。在麥當勞化的系統中,量與質已經變得同樣重要。產品與服務的項目越多,遞送速度越快,就意味著一定更好。「我們往往深信,一般說來是『越大越好』,這已經成為一種文化。」
人們先對某種食物進行量化,然後會覺得支付同樣數額的名義貨幣,就可以獲得更多的食物(最好的例子就是麥當勞快餐的「一元餐」)。丹尼公司(Dennys)曾打了這樣一個廣告,在該廣告中,一位男子說:「我願意海吃一頓,但從來不願意花太多的錢。」然而,這種計算並沒有考慮到如下重要的問題:快餐連鎖店的高邊際利潤,表明是老闆而不是顧客從中得到了最大的好處。
人們也會計算開車去麥當勞快餐店點餐,就餐,然後回家要花多少時間;他們也把這種時間與在家自己做飯所花的時間進行比較。他們常常——不管正確與否——得出到快餐店就餐比在家吃飯花的時間少的結論。這種時間上的計算性特別有利於如達美樂比薩連鎖等外賣到家的特許經營店的發展,以及其他強調節約時間的連鎖店的發展。亮視點(Lens Crafters)眼鏡連鎖店也是一種特別強調節約時間的連鎖店,其保證人們「快速配鏡,一個小時內配鏡」。H&M服裝公司也因為其「快速的服務風格」而聞名。
某些麥當勞化的組織會同時強調節約時間與節約金錢。達美樂比薩連鎖店向顧客許諾,保證其外賣比薩在半個小時內送到,否則比薩免費。必勝客則保證每位到店顧客在5分鐘內就可以吃上鐵盤比薩,否則也將免費。
麥當勞化系統中的工人更加強調他們工作的量而不是質。既然工作的質允許小幅變化,所以工人更加關注的是如何快速完成任務。與顧客的情況相似,工人期望更快地完成更多的任務,因為每份任務的工資很低。
麥當勞快餐店還提供了一種可預測性或確定性,其保證各個分店的產品與服務會在規定的同樣時間內完成。在紐約出售的煙肉蛋漢堡(Egg McMuffin),實際上與在芝加哥和洛杉磯出售的煙肉蛋漢堡完全相同。同樣,我們無論是在下個星期或下一年去麥當勞快餐店,只要點的食物的名字一樣,那麼所吃到的東西,與今天吃到的會完全一樣。這樣,顧客就感覺到很安心,因為他們知道麥當勞快餐店不會提供意外的東西,他們知道他們吃到的下一個煙肉蛋漢堡不會有多糟糕,但也不會異常地美味。麥當勞快餐店模式的成功表明很多人日益喜歡這種平淡無奇、一切都可預測與確定的世界。一位英國觀察家寫道:「如果考慮到麥當勞快餐是一種把個人置於一切之上的文化之產物,那麼這就太奇怪了。」
在麥當勞化系統中的那些工人,也是以可預測的方式在行事。他們遵循公司的規則以及他們經理的指示和命令。在很多情況下,他們所做的,甚至他們所說的,都是高度可預測的。
麥當勞快餐獲得成功的第四個要素,就是其對進入麥當勞快餐店的所有人都會施加各種控制。正如第四章將指出的,這種日益增加的控制常常來自無人技術對有人技術的替代。排隊、有限的食物品種、很少的選擇、不安逸的座位等,都導致就餐者會按經理所希望的那樣行事——趕快吃完就走人。而且,其免下車窗口還讓就餐者把快餐拿走吃。在達美樂連鎖模式中,消費者從來沒有被放在第一位。
在麥當化的組織中工作的人們也受到很高程度的控制,他們常常受到比顧客更公開、更直接的控制。他們接受培訓,只精確地從事有限數量的、被要求做的工種。而組織的建立就是為了支持這種控制,並通過技術來增強這種控制。管理者和監督者時刻監督以確保工人必須在崗並認真工作。
話不多說,最服的還是它。
小編去搶啦,
「閱讀原文」有連結,
看誰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