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屬的植物有約30個種,主要分布在北溫帶,我國各地均有分布。中國李和歐洲李是全世界栽培最廣泛的兩個品種,其次是杏李、櫻桃李和美洲李。
據悉,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李」字,距今約三千年的金文中也有「李」字的記載,位於河北商代遺址也曾出土過鬱李或歐李的核仁。《詩經》中「華如桃李」、「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等詩句中李子作為禮物和審美對象頻頻出現在古詩詞中。從側面表達出了在這個時期李樹的數量已非常多,但這些李樹應該是以野生的居多。直到魏晉時期才有更多與李樹種植有關的文字記載。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擴修上林苑的時候,各地進獻的「名果異樹」其中包括紫李、綠李、黃李等十五種李樹,這些都是各地培育出的李樹品種。北魏末年的《齊民要術》中記載當時的李子已有近三十個品種:「李,有紫李、青李、鬱黃李、牛心李...」李實有離核、合核、無核之異。小時青,熟則各色,有紅、有紫、有黃、有綠,又有外青內白,外青內紅者。大者如杯、如卵,小者如彈、如櫻。其味有甘、酸、苦、澀之殊。
歐洲李(西梅)源於高加索等中亞地區,這裡部落遺址曾出土過大量人類食用的李子核,約在古希臘、古羅馬共和國時期由西亞傳入羅馬等歐洲各國,十字軍東徵時西歐的戰士、商人從西亞帶回更多種子種植,直到今天法國西南部的小城阿讓等地還以出產西梅著稱。1856年法國種植園主路易斯將西梅樹苗引入北美,並與當地李樹原種進行嫁接,品種在美國得到改良,美國加州也形成了大規模的西梅種植園。歐美主要將鮮果製成西梅乾食用。現法國、美國、智利都以出產西梅和西梅幹著稱。同樣是製作果乾蜜餞,我國和歐美的製作方法不同。歐美流行食用的西梅幹指的是李子不去核、不發酵,直接高溫脫水就被製成西梅乾食用。而國內流行的則是去核、發酵做成的李子幹、話梅之類。
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的陳玉玲研究員告訴小農,除了傳統的李子之外,有一種雜交的「杏李」目前在市面上十分搶手,不僅鮮食味道好,營養價值高,由於罕見,在市面上深受消費者喜愛。
雜交「杏李」指的是杏和李種間雜交新品種的簡稱,特點為以李子基因為主,口感品質多接近於李子,含李基因75%以上,杏基因25%以下。
杏李适應性強、耐瘠薄、省工好管理,結果早。在當前大宗水果相對飽和的情況下,李、杏李是果樹中比較少見的供不應求的樹種。杏李的優勢較為突出:好管理、易結果,果實外觀豔麗、營養豐富、耐貯藏。種種優勢都為它圈粉不少。
杏李目前引入我國栽培的主要品種有:恐龍蛋、味帝、風味玫瑰、味王、風味皇后、味厚等,其鮮食品質好(好吃、好看、耐貯存),外觀好(果大、勻、豔),肉硬、耐貯運(常溫下可貯藏2~3周,2~5℃低溫可貯藏2~5個月)。杏李耐乾旱、瘠薄,西部、西北部及黃河流域獨特的地理生態條件屬於杏李優生區域,選擇優良杏李品種可以生產優質高檔果品。
圓潤飽滿的李子著實讓人垂涎欲滴,又營養又美味的優質果品,一定要越豐富越好呀。對李子更加了解之後,跟小農一起愉快的吃起來吧。
掃描下方二維碼並點擊關注,和小農邊吃邊追溯果蔬的人文歷史,探尋植物文化,從植物界中尋求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