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的節奏疏密有致,自寶玉挨打到小廚房風波,二三十章的篇幅內高潮迭起,諸多令讀者印象深刻的橋段均在其中。而這一切在書中的時間歷程尚不足一年,王夫人命襲人拿給寶玉換換口味的玫瑰露都還沒有吃完,又被芳官隨意拿給五兒,在原本就暗流洶湧的大觀園內引起了一場新的風波。
由於玫瑰露外形和盛放容器都像西洋葡萄酒,「胭脂一般的汁子」裝在帶螺絲銀蓋的三寸大小玻璃瓶內,而現代人所熟悉的香水、精油等蒸餾香料植物提取物大多源自西方,所以很容易認為它也是舶來品。但實際上,它很可能是江南地區的貢品,在明清時期,我國用蒸餾方法從香花裡提取「花露」的技術已經頗為成熟,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向康熙皇帝進獻「玫瑰露」,曹寅的內兄、蘇州織造李煦也曾進獻「桂花露汁」和「玫瑰露汁」,《紅樓夢》中出現的木樨和玫瑰兩種清露似有所本。
雖然早在漢代就有了蒸餾技術,海昏侯墓中就出土了一件青銅蒸餾器,但自漢到唐都不見蒸餾提取花露的有關記載。考古學家認為,漢代的蒸餾器可能和當時貴族階層流行的求長生之道有關,但注重收集的是被蒸的物體,而不是通過蒸餾產生的氣體、液體,並且當時蒸餾技術只在小範圍內知曉,未曾真正普及。五代時期,來自西域的「薔薇水」首次出現在史料之中,「凡鮮華之衣以此水灑之,則不黦,而復鬱烈之香連歲不歇」,讀過《天方夜譚》的人應該會對這一名稱並不陌生,書中常有阿拉伯貴族富豪以薔薇水盥洗的描寫。古人一度以為這種香水是將花泡在水裡做出來的,或是收集來的花瓣上的露水,後來才知道「實用白金為甑,採薔薇花蒸氣成水,則屢採屢蒸,積而為香」,這種方法對中國人來說並不算很難。阿拉伯的蒸餾花露技術宋代已經傳入廣州,當地人因地制宜,用本地特產的素馨花、茉莉花蒸餾成香氣濃烈的花露,雖比薔薇水遜色一籌,也足堪使用。當時的花露可以當香水用,也可以用於女子梳妝。
明代以來,花露仍然應用在化妝品裡,寶玉在幫平兒理妝時,拿給她的胭脂就是配了花露蒸疊成的。花露還被開發出了食用功能,人們相信這是草木之精華,對身體大有禆益。「入湯代茶,入酒增味,調汁制餌,無所不宜」,《紅樓夢》裡的吃法也來自於此,以湯水調和,「香得了不得」。當時人總結,玫瑰、茉莉、桂花、薄荷、菊花等花草都是上佳材料,蘭花雖然香,但質地嬌嫩,甑鍋一蒸就化,不容易提取。由於市場需求面廣,藥鋪製作花露蔚然成風,為了批量生產,經常是用大灶同時蒸數十套器具。富貴人家還流行自己做花露,明末名姬董小宛擅長做「花汁糖露」,不僅鮮豔繽紛,而且「入口噴鼻,奇香異豔」,可以解酒止渴。清代文人李漁發明了在剛蒸得的米飯上澆一盞花露拌勻的方法,可以大大增加飯的香味。
清代的花露以蘇州製造的最為知名,經常被地方大員進貢給朝廷,所以王夫人特意提醒襲人:「那是進上的,你沒看見鵝黃箋子?」當時蘇州花露品牌裡最響的是虎丘仰蘇樓,四時之花均可制露。有點出人意料的是,這家花露製品出自僧人之手。時人的詩中多有歌詠:「四面紅窗懷杜閣,一甌花露仰蘇樓」「攜得銀鐺瀹新茗,綠鬟笑上仰蘇樓」。滄海桑田,仰蘇樓早已毀於戰火,昔年衣香鬢影、爭買新露的景象亦成紙上煙雲,供人追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