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儷、林志玲、楊冪、劉亦菲、唐嫣等一眾女明星的經典角色的「聲線」都曾被同一個配音演員季冠霖承包了。
文 / 詹騰宇
聲優被稱為「怪物」,和某個演員被贊「神級演技」的道理相近,是對其基本功和表演技術的由衷讚賞。
「聲優」一詞源自日語,和國內的「配音員」基本同義。在ACG文化盛行的當下,核心二次元愛好者更喜歡用「聲優」一詞,字面上更突出「用聲音演出的演員」,淡化了「配」字帶來的附屬感。動漫和遊戲的角色都是虛構的,因此這兩種配音更加強調想像力,配音員更容易「裝進」角色裡。
B站有個「中國配音演員都是怪物」Solo專輯——風格相對統一的,如配遍宮廷劇大女主的季冠霖,配遍翩翩少年的姜廣濤,配遍國漫青年男女重要角色的皇貞季、山新夫婦;反差大的,有大叔、青年男子和各種精分角色都配出花兒的吳磊和寶木中陽等人。
他們都是如今國內最優秀的配音演員,聲音的代入感、美感並不遜於日本聲優。一個聲優、一張嘴、一把聲音,是構成觀眾觀影沉浸式體驗的關鍵。寶木中陽說配音演員的使命是「讓觀眾看到、聽到,相信他的存在」,無論三次元還是二次元,無論舊時代還是新紀元,都是如此。
季冠霖——幾乎可以說是目前國內瑪麗蘇女主的御用配音。在「甄嬛」一角的配音以後確實讓更多人關注到配音行業。圖/新京報
聲優被稱為「怪物」,和某個演員被贊「神級演技」的道理相近,是對其基本功和表演技術的由衷讚賞。對配音員而言,演員在臺前用形體表演,他們在幕後用聲音表演,本質是一致的:「演」活每個角色,幾句話就帶觀眾看到一個人物、進入一些場景、觸碰某種情緒,成為一部完美演出的重要拼圖,甚至讓觀眾忘掉配音這件事——這也是他們的終極追求。
但許多觀眾並不了解的是,真正的專業配音工作,從來都不是一個人、一把好嗓子和一段獨白那麼簡單。在孤獨地居於幕後的配音演員之外,是一個行業的基本運轉規則和從業者的技術與初心。
姜廣濤,他的聲音被稱為「帥哥音」,許多影視劇中的小生都得過他的「聲援」。圖/Sohu
「好的配音員,其實就是一個好演員。」
1997年香港回歸後,姜小亮穿梭於香港和北京,主要做合拍片的國語配音指導工作,三十多年來,從配音員到配音指導,參與的影視作品逾千部。
他是1982年加入邵氏的最後一批配音員,與許多配音員一樣,他的聲音比本人更為人所知。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裡,他曾為周潤發、成龍、李連杰、周星馳、劉德華、張國榮等演員配過音,也是眾多香港國語配音員佼佼者中的一員。
從一個人配音,到為一部戲的所有角色設計整體配音效果,「不讓片子減分,用聲音為角色和片子錦上添花」是姜小亮從業三十餘年的克制而充分的自我要求,是他在一線配音和幕後指導的準則,也是他對「聲優是怪物」這句話無感的緣由。姜小亮不太認同這類強調個人化的高調表達,一個配音再強,也無法突破其表現力和功能的局限。他強調配音是團隊工作,是件「眾人拾柴火焰高」的事兒。
爾冬陞與姜小亮。姜曉亮是八九十年代港片全盛時期配音界的好手,曾為周潤發、成龍、周星馳、李連杰等男藝人進行國語配音。還曾在《雙龍會》中與前輩張佩儒為成龍分飾的孿生兄弟配音,演繹異曲同工,頗受稱道。圖/sina
姜小亮生長於藝術世家,父親姜祖麟是話劇演員,舅舅毛威是當年邵氏的配音領班。如今姜小亮已有三十多年的配音生涯,這讓他不只練就了配音的硬功夫,還積攢了影視圈裡的豐富人脈。調配配音演員、組建配音團隊並做現場指導,是配音指導的重要工作。「配音演員大多都是自由身,我根據固定班底和影片需要再搭一個團隊。」通常固定組都有老生、中生、小生,女性演員也有青衣、花旦之分。超過固定班底的配音人員需求,姜小亮就從自己的圈子裡找。
有一次一個相聲演員約好配音日程但臨時有事來不了,姜小亮拉了自己一個銀行經理朋友來配:「平時就有觀察,覺得他的聲音和表演欲都很到位,最後配下來和原來那個相聲演員語氣質感一模一樣,導演都懵了。」
配音也是演員的基本功之一。「很多大牌明星都會自己回來配,很多演員在配音上的造詣都很深。」姜小亮特別提及他在《女人不壞》《聽風者》《竊聽風雲3》裡合作過的周迅。「周迅的配音非常有天賦,一般演員能夠真實還原現場拍攝的狀態已經很不錯了,而周迅不但能還原前期的感覺,甚至能在這個基礎上有超越。」
《阿郎的故事》中周潤發的角色是由姜小亮配音完成的。圖/《阿郎的故事》
當年邵氏的配音氛圍也讓姜小亮至今懷念:「我們都是一組人在一起配音,有些演員也來參與,他們沒有大牌的感覺,也樂意配小角色,像秦沛、姜大衛、劉丹的配音功力就很深。」在姜小亮印象中,很多演員本身就擅長配音。姜大衛1975年在李翰祥執導的《傾國傾城》中飾演太監寇連材,其他人配不出角色該有的憨直感,最後姜大衛親自上陣搞定。在《傾國傾城》中扮演慈禧的盧燕,導演覺得威嚴貴氣不足,點名找姜大衛的母親紅薇出馬,因為她是正宗旗人又是配音高手。在姜小亮看來,紅薇平常說話就顯著貴氣,她的國語說出來,帶著禮儀。
蔡瀾說過:「我尊敬配音這個行業,但反對整個配音制度。」他認為配音本是演技的一部分,現場錄音的真實感是後期配音無法取代的。但姜小亮認為,現場收音的幹擾因素太多,對錄音師考驗很大;通常情況下,後期配音的製作很有必要。
李小龍與他的御用國語配音張佩山。圖/sina
早些年錄音技術落後,不能單獨收音,很多演員無法配合檔期,「以前曾志偉不僅國語,連粵語都沒親自配過,成龍也是,但周潤發和張國榮都是自己配粵語」。姜小亮至今記得當年配《阿郎的故事》的情景:「以前有個新藝錄音室,分A配和B配兩個錄音棚,經常國語和粵語同時開工。配《阿郎的故事》我在A配配周潤發,周潤發在隔壁B配配自己。我會過去聽聽周潤發自己怎麼配的,有時候他也會過來問問這句話你們國語怎麼說。」
進入新世紀,電影進入數字時代,配音技術也隨之改變,以前大家圍著一個麥克風配音的享受已不復存在,現在演員全部是單收,每個人都是配完就走……最後的對手戲配音都是湊起來的。」
每天快速適應不同節奏的表演,然後用聲音重新演一次,難度可想而知。與姜小亮有過多次合作的李翰祥導演也是配音演員出身,他曾說過一句話——「好的配音員,其實就是好演員。」
以前的香港電影,「茶水」都能上字幕,「武師」也有名字,但配音就至多列一個「領班」。近年隨著粵語配音名家丁羽榮獲香港金像獎的專業精神獎,港片配音開始受人矚目。圖/網易
「配音總是被動的」,考驗的是聲音之外的功夫。
膠片時代拍電影,無論表演還是配音都不允許輕易NG,毀掉的是一盤聲帶和在場所有配音演員的心血。當年的配音演員都必須有分小段一配到底不出錯的能力。「一萬尺的電影,一到十本,每本分成數小段大家一起練熟了才正式開始。」
香港有些配音員背劇本用的是「爬樓梯」法,念熟之後開配,快速低頭抬頭,看一句配一句,考的是反應和速記能力。姜小亮用的是另一種方法——通篇快速硬背:無論是成龍在《重案組》裡和工友的長篇獨白,還是周星馳在《家有喜事》裡和張曼玉的快速對話,都需要預先背熟。「那時候年輕嘛,記得也快。在膠片和聲帶的時代,就得有這種看畫面抓嘴型還不出錯的能力,像運動員的肌肉記憶一樣。現在數碼時代輕鬆多了,一句一句地重複錄就行。」
《家有喜事》(1992)。
出生於北京的姜小亮有一口清亮醇厚的北京腔,但他認為配音漂亮音色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就像能播音不一定能配音一樣,光是聲音好聽沒有用」。
姜小亮表示,配音最考功夫的地方在於二次創作,「配音總是被動的」。節奏、情緒、口型都要對準,稍微有點瑕疵,觀眾都會輕易分辨出來並產生違和感,影響作品的表達。
當下的專職配音演員生存環境並不樂觀,姜小亮對此也覺得無奈,「電影本該是視聽享受,現在都比較注重感官刺激,只注重視覺,比如特效,演員的表演、配音略顯次要了」。配音成了一件理所當然、不得不做的工作,重視程度不夠,預算也低。
「身邊很多配音演員也去配動畫、配遊戲,我理解,但我不會去嘗試。另外,廣告就是廣告,播音就是播音,不能籠統地說成配音,這和我們做的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在姜小亮看來,很多網絡配音、主播和視頻製作者只能將配音當成愛好。
配音員鄭煉,從事配音工作30餘年,曾在多部歷史電影中為毛澤東、鄧小平、朱德、彭德懷、劉伯承等領袖人物配音,圖為在為某款手遊角色配音。圖/網易
北京配音圈人數繁多,多為自由職業,姜小亮接觸過許多渴望進圈的業餘配音人員,但除了通過電視劇配音慢慢成長的有限的接棒人,其他的都達不到電影配音的要求。「電視劇需要的配音演員量比較大,基本上只要記得快、文字感覺好就可以,但電影要求更高,要有豐沛的情感和足夠的生活經驗。」
「我們以前配音都是看大銀幕,領班都懂得給拷貝分片,現在年輕一輩都沒看過大銀幕配音,只能看電腦,看時間碼走到幾分幾秒說話就行了,完全不懂得怎麼看畫面抓嘴型。」姜小亮感嘆道。技術進步,創作的熱情和能力反而有所倒退,可能進入新的套路限制,這對配音演員而言是新的挑戰之一。
網際網路時代提供了低門檻、高容錯、多樣可能的世界,給了非科班配音者更多展示機會。它可能是更多、更廣泛的好作品和角色的重要環節。而整個配音行業的規範化,才是留下傳統人才、培育新興人才的契機。
本文首發於《新周刊》5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