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電影《前任攻略》裡,開頭有這樣一個場景很是滑稽搞笑。一對夫婦結婚的時候,特別準備了兩桌酒席,前男友桌,前女友桌。
前男友們在那躍躍欲試,盯著前女友桌尋找新的獵物,並且暗地裡分配好目標,達成協議。
前女友們在那摩拳擦掌,互看不順眼,彼此挑刺詆毀,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曾經的男人竟看上眼前這個貨?
你是否在生活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就是你在選擇戀人的時候,也會有自己那一套獨有的標準。列出需求清單,便不難發現,你每一次選擇的戀人,似乎都有著相近的特徵。比如:高高的,瘦瘦的,不戴眼鏡的,斯文的,謙謙公子。亦或是不太高卻壯壯的,有肌肉的,長著小鬍子,霸道有男人味的。
遇到《親密關係》這本書,這一切便都有了答案。原來,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真正的動機在於需求。 而這樣選擇的動機,在於他可以彌補你自身的不足,更能彌補你內心的需求。
《親密關係》這本書中也明確指出:我們每個人都是「製造夢想的機器」,在孩童時代我們就已經在不停的輸入需求清單了。
也就是說,我們從小到大繪畫出的理想情人的模樣,為我們後來選擇戀人指明了風向標。我們多半會去對標籤,誰對上的標籤越多,越符合我們理想情人的要求,就越有可能發展成為我們的戀人。
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我們的前任們都有著相似的特徵了。那是因為我們在選擇上早已定好了目標,那些不符合標準的在最開始就被淘汰了,符合的才來到了我們的世界裡。
也不難理解,電影裡那些看似素末平生,生活毫無交集的前任們,其實他們有著同樣的需求,他們本質上是一群磁場相通的的人。所以,前任愛上前任的故事,就不是什麼稀奇難以捉摸的事了吧!
誰都不會無緣無故愛上一個人。愛情,無非是需求與需求碰撞出來的火花。
這種需求到底會影響我們多久呢?我們的需求在一生中會不會發生變化?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講:「人的需求分為六個層次,並且是不斷向上滿足的。」 確切的說,一個需求,在沒有被滿足之前,它就會一直存在,甚至會被無限放大。
隨著我們不斷成長,需求的購物車就越來越負重。這些需求就會在無形之中,影響著我們現在的生活,甚至是掌控著我們的命運。直到它們被發現,被看見,被重視,被滿足,才不會成為我們一生都找不到的痛點。相反,需求被滿足的越多,幸福感就越強,實現自我價值的程度就越高。
那原生家庭又是怎樣影響我們現在的選擇?曾經的不幸,是否會延續我們的一生呢?
《親密關係》一書中是這樣闡述的:在童年時期,我們的需求沒有被滿足。那這個需求的空洞將由未來的伴侶來滿足。
我們普通人如此,那些名人亦是如此。
在愛情裡,選擇白玫瑰還是紅玫瑰,張愛玲也難逃原生家庭的宿命。
張愛玲,一個叱吒文壇的奇女子,她的愛情故事,似乎就不像她寫的文字那樣讓人拍案叫絕了。相反,很多人都為她叫屈,不值。
「於千萬人之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中,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這說的就是張愛玲與胡蘭成吧!
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兩個惺惺相惜的人,要相愛的人總會想方設法穿越世間的一切去相愛的。這世間什麼也沒有,只有他們兩個互相取暖的人。
所以,不介意你漢奸的頭銜,不介意你有家有室,不介意你同我父親一樣的年齡。我可以愛你,只要能愛你,我可以卑微進塵埃裡。這就是張愛玲的愛情。
她愛的那麼沒有原則,沒有自我,那麼卑微,但她卻不覺得辛苦,不覺得委屈,更不覺得不值。相反,只有在胡蘭成那裡她得到了久違的愛。
那些來自遙遠的,永遠不可能得到的父母的愛。胡蘭成,恰巧彌補了這一切。讓她覺得自己的生命在變的完整,變的厚重。
胡蘭成不僅是她的愛人,更是她童年傷痛的彌補。哪怕他的愛如同罌粟,她也願意沉淪墮落,甘之如飴。這世上,唯有他胡蘭成,可以讓張愛玲覺得自己真切的活著。
《你是人間四月天》寫出如此溫暖純淨詩篇的林徽因,也同樣有著不幸的童年。父親寵妾滅妻,也阻止不了她努力向上取得父親疼愛的腳步。
長大後更是力甩渣男徐志摩,與摯愛梁思成共結連理,百年恩愛,與藍顏金嶽霖發乎於情止禮的情誼,更是讓人津津樂道。
同樣亂世紅塵,不幸的原生家庭,卻造就出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奇女子。
張愛玲的內心是灰暗的,冷漠的,悲觀的。她死死抓住愛情的模樣,卻讓她看起來是那麼的不幸。
林徽因的內心是陽光的,溫暖的,樂觀的。她一生有人寵有人愛的模樣,讓我們相信愛情是存在的。
張愛玲如此不世出的才女,為什麼卻愛的那麼卑微如塵。而同樣被譽為才女的林徽因,卻能愛的有餘地,有選擇。
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原生家庭對親密關係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如影隨形,滲透到生活的點滴裡。
那些惺惺相惜的背後,那些以為命運推波助瀾的緣分。其實不過是需求的滿足,愛與被愛的欲望。
然而,按照《親密關係》一書指導的那樣:當一個人能夠正視童年的傷痛,通過尋找到愛人的彌補,敢於坦露自己脆弱的一面,允許不幸的存在,相信愛的力量,寬容過去,那麼她便可以解開一生的結。她就會感覺愛在身體裡流淌,她便脫離了過去不幸的苦海。
《身體從未忘記》一書中也闡述了同樣的觀點。所有現在的不幸,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時代。所有的疼痛,身體從未忘記過。
張愛玲的不幸,在於她永遠不敢正視自己內心的傷痛,也沒有人帶領她走進那個灰暗的世界,曬一曬隱藏在她心底的秘密。
林徽因的圓滿,在於她勇敢的接納自己的一切,美好的,齷蹉的,現在的,過去的。而她遇了真正愛她的人,在這個過程中,與自己的愛人建立起了互敬互愛的親密關係。往日點點滴滴的難堪,一處又一處傷痕,都用偉大的愛將它療愈了。
所以,想要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讓童年的不幸止步,有四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學會允許
不要害怕不幸,不要害怕問題的存在。我們要學會對自己說:「允許。」
允許,自己如此卑微,允許自己如此脆弱,允許自己不如別人。
允許疼痛,允許犯錯,允許放下。
允許,允許一切可允許的,允許一切已經存在的,允許一切將要發生的。
其次:正視問題的存在。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想要活的自由、舒暢、灑脫。不想被問題纏繞,不想深陷問題中,更不想被問題扼住命運的咽喉。
然而,每一個人只要活著,就會有很多問題接踵而來,等待著我們去解決。
解決問題並不是簡單的給出一個答案,問題就不復存在了。
而是應該從問題本身去發現,去挖掘其本質。只有正視了問題,從源頭去解決,不讓問題產生連鎖反應,才能活得相對的自由。
再次:改變自己
如果,你也一樣有過不幸的遭遇,念念不忘。如果,你也一樣過的不盡人意,看不到希望。如果,人生不再像你想像的那麼美好,甚至脫離了你的掌控,請這一刻停止不必要的懊悔,試著去學會改變。
不在與命運較真,不在於問題較勁。而是換一個角度、思維去生活。在問題中學會成長,做一個情緒成熟的人。並不斷釋放自己的天性,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最後:相信愛
遇人不淑也罷,喜結良緣也好,只要活著,我們就應該相信愛。相信愛,可以穿越一切障礙,相信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莎士比亞說:「愛情是一種瘋狂。」
金庸在《神鵰俠侶》中這樣寫到:「你看天上白雲,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復如斯。」
周總理也曾深情繾綣的給他的妻子寫下:「我這一生都是堅定不移的唯物主義者,唯有你,我希望有來生。」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然而緣起緣滅,聚散終有時。無論結局是否符合世俗的好壞,愛情,也從來不該用對錯去衡量。只要滿足了當事人的需求,未嘗不是另一種幸福!
所以,愛情也回好壞,詮釋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