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許可馨這位留學生在「冷處理」的過程中再次「火」了起來,從三月末的火爆,到四月份的沉寂,再到現在的「火爆」經歷了四十來天了,這也讓很多人在評論區感嘆許可馨的能量之大,或者可以說是許可馨父母的能量之大,讓此事處於「冷處理」之中,打卡的網友們已經堅持了四十多天,不可能輕易放棄,這也讓此事一直持續到了現在。
許可馨種種言論造成惡劣影響,更是對一些社會資源的分配以及家庭背景進行嘲諷。諸如,「其能走到今天,一是靠其父母的人脈和錢,二是靠蘇州得天獨厚的經濟條件和資源,個人努力似乎不值得一提。」這一言論既讓人們的視角轉向其父母,網友紛紛去扒其父母背景,也是將矛頭指向了蘇州,讓人不禁懷疑,究竟有啥城裡人的資源。
心理學中常常講到「第一印象」,什麼意思相信大家也都知道,是指在陌生人的交往過程中,得到的關於對方的最初印象,這也很可能決定別人對你一生的印象。我想許可馨在網上爆火之後,相信給大家帶來的第一印象絕對是差到了極點,知道此事的人肯定都想口吐芬芳了。
最近,教育部副部長在教育大會上點名到許可馨事件,並提到家庭教育以及學校老師教育應該從此事中反思,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其母校更應該進行反思。不僅如此,達州一中學高中語文材料作文將許可馨化名為徐馨,簡明扼要地將許可馨之事說了個明白,自稱「恨國黨」,炫耀顯擺父母的「金錢和人脈」,作文中提到讓學生以一個高中畢業生身份給她寫一封信。
筆者認為此作文材料的角度一定是「以小見大」,許可馨個人這樣的「一件小事」去反映大的社會問題,我們知道高中語文作文應該充滿思辨性,作文立意一定要是正面的,批評肯定是少不了的,另外,筆者認為學生更應該對此反思,將作文上升一個利益,不用「無病呻吟」,而是直戳此事痛點,直擊要害,表明自己的態度,相信老師也是一個愛國人士,出題也是想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為出題老師點讚!
我們作為社會人,固然不用去寫作文,我們多看一些網評文章,多多了解此事打卡就好。但是我們從這件事出發一下,思考假如讓你送一句話給許可馨,你會說什麼呢?是從愛國主義角度?還是家庭教育角度?還是從其本人角度呢?又或者說你還有什麼更好的立意嗎?對此,我想給出的一句話是,多多認識自己,不要妄自菲薄!對此,您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評論、也希望您閱讀的同時留下您的真知灼見,這將對創作者我們有很大的幫助,感謝評論、閱讀!
許可馨網評:改名回國、被教育部點名批評,估計真相不遠了
「許可馨」事件發展:送給許可馨們一句話:認識你自己!
許可馨之事還想「火」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