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
權威健康資訊,因專業而信賴!
本文專家:
陳 雄,聯勤保障部隊第九00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
莊 武,福建省腫瘤醫院胸部腫瘤內科主任、教授
周向東,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呼吸內科主任、教授
(按姓氏拼音排序)
一聽到晚期肺癌、轉移性肺癌,很多人覺得求生無望,實際上有越來越多的晚期肺癌患者,也能夠獲得長生存期。
三位晚期肺癌患者
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2013年我曾接診一位51歲女患者劉麗(化名),因為間斷性胸痛就醫,做CT、穿刺後確診肺癌。」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周向東教授表示,「診斷肺癌以後要看分期,患者全身PET-CT顯示右肺病灶有2.4×2.8釐米。雖然腫瘤不算大,但有廣泛淋巴結轉移,最後診斷為3B期的晚期肺腺癌,而且基因檢測提示EGFR 基因19缺失突變,因此我們推薦她用靶向藥物。但當時患者沒有接受,做了兩周期化療後腫瘤沒有縮小,這時她才同意用靶向藥物。用了一代藥物一個月後複查CT,病灶明顯縮小為1.5×1.8釐米;又用藥一個月,病灶縮小到1.6×1.0釐米。2014年原發灶曾加做過伽馬刀放療,此後患者一直用靶向藥,到今年2月份生存期就滿8年了,情況非常穩定,還回到了律師工作崗位。」
聯勤保障部隊第九00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陳雄教授也講述了一個長生存期患者的案例。「2014年,60歲的患者張平(化名)查出肺癌後做了手術。但手術後一個月複查,又有病灶出現。做基因檢測發現,他也是EGFR突變。」陳雄教授表示,「針對這樣一個復發轉移性的肺癌,當時沒有什麼好辦法。幸運地是,這個患者符合ARCHER 1050研究篩選條件,入組了實驗組,口服靶向藥物達可替尼。後複查發現病灶全部消失。持續到目前為止患者還在用藥,已經超過6年時間,現在每半年定期隨訪,一直很穩定。」
相比前兩個病例,福建省腫瘤醫院胸部腫瘤內科主任莊武教授分享了一位更加年輕的肺癌患者的經歷:「我們十年前接診了一位37歲男性肺癌患者李明(化名),他從事銀行工作,沒有吸菸,因為咳嗽來就診,影像學檢查顯示肺癌,並已雙肺轉移。考慮到他年輕、不吸菸、父親有肺癌,我們給他做了基因檢測,發現是EGFR基因突變,就用了靶向藥物治療。雖然後來患者出現了耐藥和疾病進展,但結合化療後肺部腫瘤明顯縮小。到現在近十年時間,患者病情控制得很不錯,生活質量非常好,目前也在正常工作。」
這三位都是獲得長生存期的晚期肺癌患者,都被查出有EGFR基因突變,經過靶向治療後獲益。靶向治療,正如瞄準特定基因突變肺癌的「狙擊槍」,一擊即中。
資料圖
基因突變常見於三類肺癌患者
女性、腺癌、不吸菸者
肺癌患者中存在基因突變的比例還是比較高的。「目前來看,肺腺癌裡70%-80%驅動基因我們已經發現,亞洲人群最常見的就是EGFR突變。」莊武教授介紹,「EGFR突變最常見的是女性、腺癌、不吸菸的患者,這跟傳統認為肺癌患者具有的老年、吸菸等特徵不同。」
在發病特點方面,目前來看基因突變肺癌和普通肺癌差別不是特別大。但容易出現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患者會有一些特點:
1. 首先,是小病灶大轉移,原發灶可能比較小,但是已經出現遠端轉移;
2. 其次,臨床表現不僅集中在肺部,主要跟病灶有關,病灶出現在哪裡可能就有相應的症狀,像骨轉移導致的下肢無力、腰背酸痛,腦轉移導致的頭暈、噁心嘔吐、偏癱。
「所以我們收到的很多患者是從骨科或神經內科轉過來的,可能是患者出現偏癱跑到神經內科,出現骨折跑到骨科,請我們會診發現的。預防肺癌,不管有沒有基因突變,都應該定期規範體驗,早發現才是比較好的預防方式。」陳雄教授說。
如何找出基因突變肺癌患者?
做個基因檢測!
既然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沒有特異性的症狀表現,如何從眾多肺癌患者中找到他們呢?
「患者來到後,第一步就是先確診,根據患者的拍片情況,病灶比較小、靠近周邊的可以通過經皮肺穿刺確診,如果是中央型肺癌,就需要通過支氣管鏡活檢,確診肺癌病理類型,是小細胞肺癌還是非小細胞肺癌。」周向東教授介紹,「確診以後,我們會建議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做一個基因檢測,並且應該覆蓋整個驅動基因。當然,還要確認患者是早期肺癌還是中期、晚期肺癌,根據具體情況再選擇更加精準的治療方案。」
目前來看,針對非小細胞肺癌,國內外指南推薦做基因檢測。陳雄教授表示,「基因檢測的結果對於治療方案的選擇是有指導作用的。如果不做檢測,而是隨意給患者用上免疫治療等方案,不僅效果不好,而且可能會迅速進展,出現嚴重的毒性反應,所以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必須要做基因檢測。就像患者張平,棘手的復發轉移性肺癌,幸好做了基因檢測,又有靶向藥物可用,這才收穫了病灶清除、病情長期穩定的好結果。」
面對這類基因突變的肺癌,
新藥延長生存期!
對於前面提到的三位患者來說,他們雖然不幸患上肺癌,但不幸中的萬幸是,他們都檢測出有明確的EGFR基因突變,可以「對症下藥」,非常有利於病情的控制。面對我國發病率較高的EGFR突變肺癌,現在已有多種藥物和方案可以選擇。「目前有一代、二代、三代多款EGFR突變靶向藥物,臨床上可選擇的藥物較多,如何排兵布陣才能獲得最理想的生存獲益,這個是我們廣大臨床醫生非常關注的問題。」莊武教授說。
據2018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發布的數據,一代EGFR肺癌靶向藥治療的患者中位總生存期(OS)為26.8個月,而二代藥物則是34.1個月,提高了半年多。
「接下來第二年,在2019 ESMO Asia會議公布的亞洲患者的亞組分析結果中,二代藥物較一代藥物的中位總生存期(OS)延長了8.6個月。」莊武教授表示。
總生存期,是醫患追逐的最大目標,讓患者活得更長才是王道。從本文三個患者的經歷中可以看到,他們患病後積極採納醫生的建議,及時按照醫生調整的治療方案執行,都獲得了令人欣喜的長生存期,甚至都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生活質量獲得大大提升。醫生們對這類患者的印象也格外深刻,並發自內心地替他們高興。這樣的範例,充分體現了醫患的互信互助,也給醫生和患者帶來了信心和希望。
「整體來講,目前EGFR突變的肺癌患者可供選擇的藥物和方案較多,我們會根據患者的腫瘤負荷、體力狀態、突變狀況,甚至醫保情況,個體化地為患者制定診療策略。」陳雄教授說,「雖然在精準這方面我們已經走得非常靠前了,但是還要再精準、再細分,讓患者更多獲益。」
原標題:《這類肺癌晚期病人,能長期生存了!新療法把肺癌變成慢病!》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