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終於有證了,我們心裡的大石頭終於落地了,感謝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工作。」12月26日下午,義烏福田街道江北下朱村辦公樓人頭攢動,260戶村民順利領到了不動產權證。自街道深入推進農村住房歷史遺留問題處理工作以來,村民一直盼著這一天。
今年以來,福田街道深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工作,農民和村集體經濟受益明顯,土地資源得到盤活,改革紅利不斷釋放。
切實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讓農民住得安心
在福田轄區內,土地可謂是「寸土寸金」,但由於規劃手續不齊等問題,許多村遲遲未能辦理不動產權證,更有個別村拖延了十餘年。今年年初,福田街道確定樓西塘、聯平、屋基、江北下朱、湖塘等五個村為歷史遺留問題處理村,涉及總戶數2001戶,總宗數1370宗。其中,樓西塘村和聯平村涉及農戶多、利益矛盾大,各類問題尤為突出,在街道與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截止12月26日,福田街道已完成5個村的農村住房歷史遺留問題處理工作,共收取有償使用費1878戶,總金額合計9951.75萬元;完成不動產登記1276宗,完成任務數的121.52%。
「集地劵」項目落地
村集體收益大幅增加
據悉,福田街道有江村、西羅店、堂閣、立碑塘、東大魯、毛竹園、東崗山磚瓦廠等七個集地券項目,涉及總面積164.7畝。
其中,東崗山磚瓦廠興辦時間久、涉及員工多,拆除難度較大。為順利推進東崗山磚瓦廠的拆除及拆後利用工作,福田街道於今年6月成立東崗山磚瓦廠拆除工作組,充分利用市政府出臺的淘汰落後產能、兩路兩側環境整治、低效用地轉型升級等相關政策,與村兩委、企業主多次協調溝通,僅用三個月順利完成拆除。此外,搶抓土地改革機遇,該地塊作為集地券項目啟動實施,增加用地指標60畝,村集體增收600多萬元,實現市、鎮、村三級共贏。
目前,福田街道七個集地券項目中已有四個通過驗收,涉及總面積84.5畝,剩餘三個地塊將於12月底前接受驗收。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農村土地資源有效盤活
2017年全年,福田街道共完成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地塊兩個,面積達13.68畝,入市資金1170萬以上。
宗宅村東清溪地塊是福田街道打響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的「第一槍」,是全市第一批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項目之一,涉及面積約7.5畝。該地塊原有2戶舊改遺留民房拖延5年未拆除。自試點工作啟動以來,通過實地走訪、現場辦公等方式,6月初順利完成清表工作。最終,該地塊由市場開發服務中心有限責任公司以454.8871萬元的價格競得,後續將用於建設菜市場等設施,帶來更多民生福利。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不僅盤活了存量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也最大程度增加了村集體收益和村民財產性權益收入。據悉,福田街道另一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地塊——下西陶村地塊預計將在年底前完成招拍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