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簡史:拍戲不為藝謀,電影再無凱歌

2020-08-31 夜聽麵包屋

1978年,在陝西鹹陽棉紡織廠當了7年搬運工的張藝謀,帶著一包煮熟的雞蛋,走進北影考場。

當時攝影系的年齡限制是22歲,張藝謀因年齡偏大而名落孫山。

不願認命的他私下託關係打聽,終於將攝影作品遞到了文化部部長黃鎮手裡。

黃鎮欣賞張藝謀的才華,親自下了批文:年齡大了,讀四年太長,兩年也可以嘛,人才難得。

北影謹遵部長指示,給棉紡廠發了公函:僅同意其旁聽兩年,日後自謀職業,校方概不負責。

如願以償的張藝謀,激動地收拾行李,告別妻子,滿懷憧憬地跨入北京電影學院的大門。

那年與他一同進入北影的大齡考生還有一人:陳凱歌

自幼出生在藝術世家的陳凱歌,父親是著名導演陳懷皚。初中畢業後,陳凱歌被分配到西雙版納農墾局當工人,砍了幾年樹。後來當兵轉業,去了北京電影洗印廠工作。

他文筆極佳,寫作文一絕,報考時一心想讀北京大學中文系。但坐進考場,看到考題時,陳凱歌卻滿眼發懵,終於知道天外有天。

報考北大失利後,陳凱歌聽人說起北影導演系不用考數理化,便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參加報考。

結果同樣出人意料,原本名落孫山的他,因電影學院擴大招生,而僥倖入學北影。自此,命運轉向新的篇章。

他們兩人機緣巧合進入電影學院,第一次接觸外國影片,在屏幕上看到比基尼和直升機時,只聽到怦怦心跳聲。

色彩從電影院流淌而出,塗染了那個灰蒼的年代。張藝謀和陳凱歌發現生活之外,還有更廣闊世界,以及更遼遠的夢想。

在張藝謀和陳凱歌聚首北影的那年,年僅15歲的姜文也匆忙參加高考。

成績落榜後,英達鼓動他去當演員,騎自行車載著他去中戲應考。

在最關鍵的表演面試中,別的考生只會朗誦「幾回回夢裡回延安」,姜文卻背了一段契訶夫的《變色龍》。不動聲色,幽默且高級。

那一年,剛考上北大分校的大院子弟鄭曉龍,給死黨王朔寫信吹噓學校生活。

在部隊服役的王朔羨慕不已,只能終日在倉庫中枯坐發呆,憑空想像外面的世界。百無聊賴之下,他提筆寫出人生第一篇文章《等待》。

在他的筆下,等待的日子漫長而又飛快。

四年後,復員回京的王朔依然無法忍受上班生活,下定決心要搞文藝創作,為了提高文學修養,他特意買來《成語詞典》刻苦攻讀。

鄭曉龍則回到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做編輯,由於能寫能幹,兩年後升為主管生產的副主任。

春風得意的他,在酒桌上提拔了兩個平民家的孩子。其中一個就是馮小剛

而原本盼望留在北京的張藝謀,則被分配到廣西電影製片廠。臨行前,他和宿舍好友大醉一場,相約富貴時絕不相忘。

到南寧後,張藝謀暗自發誓:一定要幹出成績,讓學校請他回去。

但他卻沒想到,日後請他回北京的,卻是他的同學陳凱歌。

畢業去了北京兒童製片廠的陳凱歌,進廠就擔任副導演。

1983年,廣影廠專程請陳凱歌導戲,寄給他兩個劇本。陳凱歌選了陝北題材的《深谷回聲》,但提出必須要讓張藝謀來攝影。

當時,剛拍完《一個和八個》的張藝謀,只往包裡塞了一張照片,就坐火車去了北京。

那照片是陝北大鼓,幾十個漢子揮舞鼓槌,場面宏大,黃土飛揚。陳凱歌看了,感覺震撼,就把電影名改成《黃土地》。

電影在冬天開拍,零下20度的北風中,攝影張藝謀穿一雙綠膠鞋,襪子都沒有,在山路上跑了兩個月。

到了夜晚,他跟陳凱歌鑽窯洞,睡土炕,聽陝北老漢唱民歌,拉家常。

窯洞外,廣袤的陝北土地,正悄然孕育著深沉而雄渾的力量。粗獷豪放的信天遊,在夜半時分,隨風掠過曠野和溝壑。一個時代正在甦醒。

那一年,《黃土地》問世,一舉奪得金雞獎最佳攝影,以及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

距離上一次中國電影在國際上露臉,已是20年前,謝晉導演的《紅色娘子軍》。

1985年,太行山的偏僻農村。攝影張藝謀放下相機,將自己打磨得老氣橫生。

他一天挑水十幾擔,連打了兩個月豬食,光著膀子在烈日下暴曬,還背了兩個多月150斤的石板。手、背都被磨糙了皮。

到了開機拍戲時,張藝謀面色黝黑,舉止已與山間老漢無異。但他仍嫌不足,為了表現出被困井下奄奄一息的狀態,他三天不敢吃飯喝水,將自己鎖在屋子裡,體驗孤閉時的心境。

那是1986年,張藝謀為了揣摩孫旺泉這個角色,「差點將自己的半條命給玩進去」。

就在《老井》快要開拍前,他從朋友那裡借來《人民文學》第三期。

當讀到莫言的小說《紅高粱》時,他連讀數遍,就像翻動一片片寫意的色彩。

《老井》殺青後,張藝謀坐火車進京尋找版權,聊了十分鐘,莫言就同意了。故事怎麼改不重要,重要的是,張藝謀讀懂了莫言包在紙裡的火。

一個即將搖晃時代的劇組就這樣潦草成立。

莫言等人成為編劇,張藝謀拉來同學顧長衛做攝影,姜文則是當仁不讓的男主角。陽剛、野蠻、有爆發力,當時影壇姜文獨一份。

《紅高粱》開拍前,莫言帶張藝謀回到山東高密老家,挨家挨戶發動老鄉,將膠河岸邊的100多畝地,種滿了高粱。

張藝謀仍覺不夠,他在幾千裡外的銀川鎮北堡搭了一個造酒坊,把所有狂放,都灌入那碗酒內。

粗糙的酒碗,盛著高粱的醉意和生命的野性,一飲而盡。

拍完最後一個鏡頭,張藝謀把拍戲時穿破的一雙鞋,埋在鎮北堡的黃土中。

他發誓,這部電影不成,以後再不拍電影。

1988年,當湯臣集團的徐楓拿著《霸王別姬》的小說找陳凱歌時,《紅高粱》已經在柏林摘得金熊,成為中國首部在三大電影節上拿獎的片子。

出盡風頭的張藝謀,因此見到了聯邦德國的總統。介紹中、美、蘇三國電影的節目,則在歐洲播了整整7個小時。

柏林一家電臺發表影評:拍攝《末代皇帝》的貝託魯齊,也要放下身段向張藝謀請教。

1993年仲夏夜晚,坎城會堂假日宮大殿主廳人流如織。

近三小時的《霸王別姬》首映後,掌聲持續了整整十分鐘。

張國榮三起三坐,掌聲就三起三降。

陳凱歌興奮揮手,手上的黃絲帶隨之搖擺。黃絲帶是3個月前,他去西雙版納遊玩時,一位素不相識的傣族姑娘送的。

絲帶上的幸運結,像一枚棕櫚葉。陳凱歌覺得這是吉兆。

為了那晚的坎城盛會,鞏俐也特意挑選了幸運色。


《紅高粱》奪獎時,她穿著一身白色禮服,在威尼斯一舉拿下最佳女演員。一年後,為了《霸王別姬》,她再次穿上白色襯衫。

已在亞洲封神的張國榮,則緊張得像個孩子。醉酒時,他偷偷告訴同行的攝影師。

「我真的很想在坎城拿一個獎。」

《霸王別姬》結束了中國電影25年來與金棕櫚無緣的歷史。踏出頒獎大廳後,陳凱歌直接被當地華僑抬了起來。觀眾們動情告白:

「你們知道你們今天做了什麼嗎?你們簡直太偉大了!」

從坎城回來的張國榮,在接受採訪時依然興致盎然,「拍到一部好電影,我完全感受到被尊重的滿足感。我還年輕,以後可以多來。」

當時的姜文,則在北京宣布《陽光燦爛的日子》開機。

剛拍完《大太監李蓮英》,脫下戲服的姜文躊躇滿志。

他和當初的張藝謀一樣,想當導演蓄謀已久。到王朔家串門,王朔塞給他一本《收穫》,上面有新寫的小說《動物兇猛》。

那晚半夜三點,姜文睡前隨意翻到這篇小說,塵封的日子呼嘯而來,恍惚中有高亢歌聲,以及明媚陽光傾瀉而下的久違味道。

最終,6萬字小說被改寫成了9萬字劇本,封面上最後寫下三個字「那時候」。

《陽光燦爛的日子》剛開機一周,劇組就彈盡糧絕,姜文只好厚著臉皮,四處賒帳。有些景點自此留下陰影,再不接待劇組。

即便如此,為了劇本中簡單的6行字,姜文依舊不惜成本,咬牙動用20輛坦克、10多架飛機,以及上千群眾演員。

劇組經費蒸發乾淨,無奈之下,姜文只能自掏腰包支撐開支。

王朔在飯局上遇到他,大家問何時拍完,有演員戲說片名要改叫《大約在冬季》。姜文差點翻臉。

1994年1月,在用完25萬尺膠片後,《陽光燦爛的日子》終於拍完。在此之前,中國電影用膠片,沒有超過20萬尺的。

進入剪輯階段,後期做了不到一半,姜文一分錢也拿不出來了。咬牙堅持兩個月,完成了初剪,片長4個多小時,沒錢繼續剪,也沒錢做拷貝,電影只能晾著。

王朔到處打聽,給姜文找來一個法國製片人,看完4個小時《陽光燦爛的日子》,法國人讚不絕口:

誰要是錯過了這部電影,就等於錯過了大師費裡尼的處女作。

法國人安排姜文到德國做後期,去之前,姜文用家裡的攝像機,對著剪接機拍了十幾分鐘,就用這樣寒酸的方式,姜文把樣片寄給了威尼斯電影節。

9月,電影節獲獎名單出來,憑藉《陽光燦爛的日子》,剛滿18歲的夏雨,成了威尼斯電影節歷史上最年輕的影帝。

不久,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出1995年度全球十大佳片,《陽光燦爛的日子》排在第一,風頭十足。

這一年,成為國際影帝的,還有37歲的葛優

陳凱歌執導的《霸王別姬》成名後,張藝謀緊跟其後,向餘華要了《活著》的小說版權。

電影問世時,一舉獲得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葛優憑藉福貴的角色拿了坎城影帝。

他用「天上掉個大餡餅」來形容獲獎時的衝擊。從坎城返程途中,葛優特意去香港應了張國榮的飯局,張國榮的祝福中,帶著望而不得的遺憾。

然而在國內,《活著》卻面臨被禁映的困境。國內票房慘敗,張藝謀一下子虧了2000多萬。

當年在票房上敗北的,其實並不止張藝謀一人。

1994年7月,在張藝謀拍過《紅高粱》的寧夏鎮北堡,一個靦腆的香港年輕人,在賓館房間外徘徊,猶豫7天之後,終於叩響了房門。

這個年輕人是周星馳,房間內的人,則是劉鎮偉。這時候的他們,正在拍《大話西遊》。周星馳找劉鎮偉,是要談自己對電影中孫悟空的看法。

周星馳想在電影裡呈現不一樣的表演,劉鎮偉告訴他:去看看金凱瑞的《變相怪傑》,好好研究研究。

100天後,《大話西遊》上下兩部,在寧夏鎮北堡殺青。春節前,《大話西遊》在全港60家影院同時上映。

借著周星馳的名氣,兩天內,票房就賣到了500萬,但到了第三天,情況急轉直下,觀眾紛紛叫嚷「看不懂」,看到一半憤然離場。

票房也一跌到底,兩部加起來,最終只收回5000多萬。

多年後,周星馳回憶說,《大話西遊》票房慘敗的那一夜,他覺得自己如墜地獄。

1995年,戲裡的「紫霞仙子」與「至尊寶」終究沒能修成正果,而戲外的朱茵與周星馳也就此一刀兩斷。

而在當時,同樣拍完《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後,張藝謀和鞏俐黯然分別,九年的戀情,最後只餘橋下凌亂的水波。

張藝謀痛苦不堪,一個人躲到澳大利亞療傷。期間,他看了一本小說,叫《晚報新聞》。

失去了鞏俐,張藝謀決定把這部以男人為主的小說拍成電影,起初定名為《一個女人和三個男人》,後來改為《有話好好說》。

從澳大利亞回國,拿著國外投資商的2600萬投資,張藝謀找來剛演完《秦頌》的姜文,準備大幹一場。

但卻依然難掩票房頹勢。失意的張藝謀叫來姜文喝酒,一場醉夢後匆匆作別。

幾個月後,北京電影局,馮小剛被叫來約談:你拍三部賀歲片,就讓你拍《一聲嘆息》。

在這之前,他的電影一個接一個被斃,為了保住《一聲嘆息》,馮小剛決定向商業妥協,並立下軍令狀,三年拍三部賀歲片。

馮小剛拍完三部賀歲片的1998年,在紐約畫畫的陳丹青,接到一個電話:最近出了一個人叫賈樟柯,拍了部電影叫《小武》。

電話是從北京打來的,幾天後,陳丹青收到了《小武》的錄像帶。

看完錄像,陳丹青感嘆:這次對了!中國電影導演,終於有人擺脫了主旋律。

賈樟柯二十歲那年,看了張藝謀的《黃土地》,便下定決心要拍電影。

他自學畫畫,拼命看電影,考了3次,終於考進北京電影學院。

備考時,賈樟柯買過一張新出的《中國美術報》,上面有一篇文章寫的是「第六代」導演,賈樟柯被其中一個故事深深打動:

為了拍《冬春的日子》,王小帥趴著拉煤的火車,去出產地保定買便宜的樂凱黑白膠片。

畢業後,追隨著王小帥的故事,賈樟柯籌了20萬投資,租了設備,帶一幫同學,坐上回老家山西汾陽的火車,用21天時間拍了《小武》。

1998年的柏林國際電影節、釜山國際電影節、溫哥華國際電影節,《小武》都拿了獎,28歲的賈樟柯從此成名。但在國內,《小武》被禁,成了「地下電影」。

這一年秋天,華誼廣告公司兩位創始人王中軍、王中磊商量後決定:轉型做電影。隨後,他們投了轉型後第一部電影——姜文的《鬼子來了》。

《陽光燦爛的日子》過後,姜文又琢磨著拍新片,他選了尤鳳偉的小說《生存》。

《生存》開拍後,姜文改名為《鬼子來了》。為了場景更真實,姜文在唐山遷西縣潘家口水庫邊的山坡上,花80多萬,搭建了一個村莊。

屋頂則是從山西專程運來,為拍出砍頭特效,專門從美國進口了幾臺能滾動拍攝的特殊攝影機。

除了讀文獻,看戰爭電影和紀錄片,姜文還讓劇組在北京密雲一個武警訓練基地軍訓了一周。

《鬼子來了》拍得很慢,攝影顧長衛告訴姜文,不能拍成黑白的,因為設備不齊,技術也不成熟,但姜文堅持要黑白的。

1999年,《鬼子來了》在唐山殺青,用掉了48萬尺膠片,成本比原計劃的2000萬超了百分之三十。

經歷了長達9個月的剪輯後,終於在2000年5月21日,《鬼子來了》出現在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上,並被陣陣掌聲包圍。

這一次,姜文拿下了僅次於金棕櫚的評委會大獎。

但在國內,《鬼子來了》被禁止公映,姜文也被禁止五年內不得再擔任導演。

姜文被禁時,一個叫婁燁的年輕導演,把剛剛剪輯好的《蘇州河》,寄到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那時候的婁燁還想不到,五年後,他將面對和姜文一樣的命運。

2003年,在北京電影學院,王小帥、賈樟柯等「第六代」導演被宣布解禁。現場一位官員的話意味深長:

今天我們給你們解禁,但你們要明白,你們馬上就會變成市場經濟中的地下電影。

賈樟柯套用詩人北島的一句詩:我不相信,你能猜對我們的結局。

2005年,姜文拍《太陽照常升起》。這是他沉寂七年的試水之作。

姜文說,這是一次火力偵察,但可能火藥用猛了一點。

王朔給他拉來太合影視的王偉,中影掌門韓三平給他拉來英皇的楊受成,拍攝一再延期,錢越花越多,最終電影票房1800多萬,只收回成本三分之一。

這是一部沒有起承轉合的非線性敘事片,如同無人駕馭的豪華馬車。觀眾說看不懂,姜文只能回應:看不懂就多看兩遍。

看懂的人如痴似狂,看不懂的人惱羞成怒,姜文的評價從此兩極分化。

同年,陳凱歌的《無極》上映。據傳聞,劇本完成時,他非常自信,堅定說這是個好劇本。

《無極》投資兩億人民幣,創造了當時的單日票房紀錄。

但電影上映沒幾天,口碑就急轉直下,所有風頭都被惡搞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搶走,一向文雅的陳凱歌失了風度,大罵其無恥。

張藝謀和鞏俐兩人直到2006年,才再度重逢。鞏俐參演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

發布會上,張藝謀說,十四年前,他曾在長城上許願,讓鞏俐演一回女皇,沒想到今天才如願。鞏俐扭臉拭淚。

那部電影中,到處都是商業時代最閃耀的金黃,可再沒有高粱的紅。

12月,《黃金甲》公映,同一天上映的,還有賈樟柯投資不到600萬的《三峽好人》

2006年9月,憑藉《三峽好人》,拿下威尼斯金獅的賈樟柯不信邪,非要把電影安排到跟《黃金甲》同期上映。

製片人反覆勸說,你要是敢在這時上映,票房會把你教訓得很慘。

賈科長依舊執拗:「那就請允許我們殉情吧,我就是很好奇,我要看看,在這個崇拜『黃金』的時代,還有誰會關心『好人』。」

《三峽好人》是賈樟柯在國內上映的第一部電影,他之前的《站臺》、《世界》,都沒拿到公映許可證。

這次「撞片」,賈樟柯頭破血流。《三峽好人》票房30萬,而《黃金甲》,國內總票房接近3個億,到國外上映,又賣3個億。

銀幕內的世界同樣遵從商業法則。當一個時代收斂,擊鼓者就成了異類。

王朔懶得寫了,張藝謀早已不願傾訴。陳凱歌在電影《梅蘭芳》中傾吐不快,澆江湖塊壘,很快又選擇擁抱商業。

留下芳華,往後回顧

馮小剛對往事的留戀,臨末了不過是脖子上一抹雪白。芳華已逝,冰湖上茬一架就是他終極夢想。

2018年,《紅高粱》修復版重映。最終票房,僅40萬。

三年前,鄭曉龍接過張藝謀的衣缽,翻拍電視劇《紅高粱》時,尚且還能看見高粱地暑氣的殘痕。

殘痕消褪後,市場經濟浪潮洶湧,銀幕的光影生活,終究只是虛幻投影。

這更像是一個隱喻。雨打風吹,大江東去,熟悉人物組團謝幕,影院燈光亮起,我們終歸要習慣散場之後的生活。

曾經的一代代電影人出發、迷茫、掙扎、尋找,一場場電影夢誕生、變質、破碎,最後都毫無例外地變為無可奈何。

如今的人們進入電影院,已聽不到生活的語言,看不到平凡的日常,更見不到活生生的角色。

銀幕中的生活,要麼光怪陸離,要麼遭遇離奇,即便上班白領,也如同身處一個和現實社會脫節的虛假職場之中,演繹著繁華都市的破碎幻夢。

劇場中的觀眾們或許偶爾也會笑,也會感動,但是藝術的共鳴已經退化成周末的消遣,還沒等走出影院,一部電影便已經忘得七七八八。

一切,終究如夢幻泡影。

1978年,張藝謀和陳凱歌等人入學時,與他們同一屆的攝影系學生鄧偉,曾經做過一個大膽的嘗試。

他領著學校配發的海鷗205旁側取景照相機,為剛經歷過磨難的文化名人攝影留念。

學生鼓起勇氣敲開了一扇扇陌生的門,門後是一個個高山仰止的名字。

他說,真擔心那一代人的風華將逝,後世的人們再難追尋。

在他按動快門,定格時間的那些年裡,他的同窗張藝謀四下張望,終於放下了相機,選擇了電影。

他告訴鄭偉,浪潮已至,藝術和風骨終將會由不同方式來記錄和註解。

而與張藝謀並肩同行的一代人,則在目睹風雲變幻和潮漲起落後,又以不同方式揮手告別曾經理想。

2007年,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在威尼斯電影節不敵李安的《色·戒》。

評選公布後,姜文填了一闕《念奴嬌》。

雲飛風起,莫非是、五柳捎來消息?一代人來,一代去,太陽照常升起。浪子佳人,帝王將相,去得全無跡。青山嫵媚,只殘留幾臺劇。

而今我輩狂歌,不要裝乖,不要吹牛逼。敢駕閒雲,捉野鶴,攜武陵人吹笛。我戀春光,春光誘我,誘我嘗仙色。風流如是,管他今夕何夕。

相關焦點

  • 中國電影往事:拍片不為藝謀,電影再無凱歌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叉燒往事」作者:叉少經作者授權
  • 背叛大哥的日子:拍片不為藝謀,電影再無凱歌
    電影是合作的藝術,這幾人的合作創造了中國電影的輝煌。後來,大哥離開,幾個兄弟各自分散。再度聚首時,大哥瞧不上小弟的「大片」,小弟也不再聽大哥的話。中國電影沒能再出現一部《霸王別姬》。 本文略長,建議用好微信浮窗。 求學
  • 雜談:華語電影巔峰,為什麼凱歌導演再也拍不出《霸王別姬》
    ,叫他小夥子都不違和但也有傳言說《霸王別姬》是他的父親陳懷皚拍的,凱歌只是掛了個名現在這種說法基本被大家否決了,稍微琢磨一下也知道不是真的從網上流傳的劇組視頻和照片可以看出,在現場指導的導演是凱歌他能不能導,導成什麼樣子,好的演員都知道編劇蘆葦說過,他覺得那個時候的陳凱歌狀態是最好的,變相說明《霸王別姬》的作者是凱歌再就是,如果凱歌掛名導演結果上臺去拿獎,他以後還想不想在這圈子裡混了也難怪影迷會有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因為凱歌后面再也沒有拿出像《霸王別姬》這麼好的作品就像學渣的一次超常發揮
  • 有人問藝謀兄弟誰是中國好的演員,他只說了兩個人
    大家好,在現在的娛樂圈裡,沒有演技是不可能相處的,那些沒有任何表演技巧的人真的依賴摳圖並且有一張高顏值的臉來吃飯,他們站不住腳。在藝謀大哥眼裡,誰是中國中最好的演員?一起來來吧!眾所周知,藝謀兄弟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導演,他的電影都贏得了極高的票房,比如《紅高粱》,《十面埋伏》。作為導演,你必須有很好的眼光,你需要從眾多的演員中選擇合適的人來扮演他的電影的主角。有人曾問藝謀大哥,誰是他眼中最好的演員?這是一個敏感問題。不容易回答,但藝謀哥哥毫不猶豫地說了陳道明和鞏俐。
  • 她是中國最風騷的女作家,藝謀、凱歌、小剛電影的春藥,她是......
    擱不下你了?」電話剛一接通,江山的老爹劈頭蓋臉的一通臭罵。 江山呵呵的笑著,聽著老爸的斥責,心裡美美的。在部隊中就是這樣,人家越是罵你,就是越賞識你,誇讚你呢。 「說話,從哪學的花把式?把同學揍了,而且我還聽說,空手制服了一個持刀的歹徒。長能耐了?啊!」 江山只是嘿嘿的笑著。 「傻笑什麼?這次的事情已經弄完了麼?」 「嗯,沒事了。爸,謝謝!」 「謝什麼!只此一次,下不為例!
  • 她是中國最風騷的女作家,藝謀、凱歌電影的春藥,美國高官都被她俘獲
    僅靠一部作品,就讓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不顧名導身份瘋狂搶奪她,如果沒有她,中國電影將倒退10年。她不僅才華洋溢,更是貌美傾城。留美期間,僅用一個眼神,就將美國國務院高官勞倫斯迷得神魂顛倒,為了得到這個中國女人,甚至放棄美國國務院高薪職位。你不一定聽過她的名字,但你一定看過她的作品,她離你很遠,也離你很近。
  • 她是中國最騷的女作家,藝謀、凱歌、小剛電影的春藥,美國高官都被她俘獲,她是......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銳視界(ID: rshijie)授權轉載,轉載務必聯繫銳視界。
  • 藝謀大哥被問誰是國內最好的演員,僅僅說了兩個人,眼光太毒了
    在藝謀大哥眼裡,中國最牛的演員是誰呢?一起來了解吧!藝謀大哥我們都知道,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導演,他導演的電影都獲得了異常高的票房如《紅高粱》、《十面埋伏》等。曾有人問藝謀大哥,在他的眼裡,誰是中國最好的演員?這個問題比較敏感。不怎麼好回答,但是呢藝謀大哥卻毫不猶豫說出來了陳道明和鞏俐。
  • 她是中國最風騷的女作家,藝謀、凱歌、小剛電影的春藥,美國高官都被她俘獲,她是......
    老鄉繼續命令道:「再丟下去一些!」第二批大約50斤肉品又飛出了後車門,也就一袋煙的工夫,又被8隻狼分食的乾乾淨淨。吃完後8隻狼整齊地坐下,盯著後車門。這時,我們幾人各個屏氣息聲,緊張的手心裡都是冷汗,甚至能夠清晰的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我們不知道能有什麼辦法令我們從狼群中突圍出去。看到這樣的情形,老鄉又發話道:「還有嗎?一點不留地丟下,想保命就別心疼這些東西了!」此時,除了緊張、害怕還有羞憤……!
  • 蔡卓妍等主演電影《聖荷西謀殺案》在加拿大開鏡
    蔡卓妍、佟大為等  蔡卓妍、鄭秀文、佟大為與林嘉華主演電影《聖荷西謀殺案》在溫哥華開鏡,將在聖荷西、香港與深圳等地取景。電影改編自莊梅巖同名舞臺劇,電影導演潘源良。電影《聖荷西謀殺案》  Sammi稱這類港產的驚悚電影並不多見,她近年多接拍輕鬆愛情片,《聖荷西謀殺案》中她所演的是潛藏陰暗面的恐怖角色,表面是生活好好,但到結局時原來一切是假像。
  • 李叢:香港電影簡史(六)
    陳立品參演的鬼片主要有《厲鬼纏身》、《俾鬼捉》、《小狐仙》、《邪完再邪》、《邪鬥邪》、《鬼咁過癮》、《鬼眼》、《鬼新娘》、《狐仙奇緣》、《師兄撞鬼》等。 6、其他驚悚電影 香港還有不少值得稱道的驚悚電影,比如孫仲執導的《香港奇案之紙盒藏屍》;何夢華執導的《毒女》;楊志堅執導的《人頭豆腐湯》;黎繼明執導的《滅 men 慘案之虐殺》;餘允抗執導的《兇榜》、《兇貓》;徐克執導的《地獄無門》;馮淬帆執導的《粉骷髏》;黃光亮、葉晨主演的
  • 五個年代的「謀女郎」,撐起中國新時期電影的「半邊天」
    張藝謀新片《一秒鐘》的披露和定檔,使張藝謀新起用的「謀女郎」劉浩存浮出水面,再一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從張藝謀起用鞏俐開始,他每一階段的電影基本都起用並造就了一個女星。人們稱其為「謀女郎」。真可謂是:五個年代的「謀女郎」,撐起中國新時期電影的「半邊天」!
  • 中國戰爭電影簡史
    面對外族侵略,電影界人士也迅速聯合起來,以抗戰為主題創作出《戰地歷險記》《民族生存》《奮鬥》等最早一批戰爭題材作品。其中,聯華公司的《共赴國難》還被譽為中國第一部以抗戰為主題的故事片。1936年,電影界提出「國防電影」創作口號,號召廣大電影工作者以電影為武器,參與抗日鬥爭,將戰爭電影創作推向一個高潮。
  • 【馬來西亞凱歌合唱團】藝術無國界 文化通民心(全國優秀合唱團展播 22)
    音樂讓無力者有力 有悲觀者前行合唱讓孤島連城大陸讓繁星匯聚銀河傳播友情 溝通心靈讓歌聲與友誼相隨合唱與世界同飛馬來西亞凱歌合唱團藝術無國界 文化通民心麻坡凱歌歌樂協會成立於2005年,是一個政府註冊非營利的民間業餘音樂團體
  • 不聽藝謀言,章子怡吃虧在眼前
    其實不只是「國際章」,很早就有從電影跨界電視劇的周迅,近年的湯唯,陳坤,倪妮等「電影演員」,他們在電視劇中的表現都沒有達到觀眾的高期待值,能不被吐槽已經是萬幸了。  不得不佩服張藝謀的真知灼見,他給章子怡的建議是正確的。如果章子怡還是專注在電影領域,就不會有那麼多爭議,她還是那個被眾人仰望的國際章。  現在,她也只能感慨。
  • 賈躍亭:《長城》北美上映,創造中國電影的世界影響力
    由樂視影業聯合出品的電影《長城》,自去年12月16日起在國內上映,已經斬獲票房11.7億。
  • 中國影視盜版簡史:網絡電影半小時抓取,院線電影1天盜錄
    一個叫「麻花影視」的app通過盜版影視資源進行傳銷式「拉客」,甚至接到片方律師函都拒不下架,簡直就是赤裸裸地向《著作權法》挑釁("麻花影視"猖狂盜版挑釁法律,四大片方聯合宣戰)。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樣的情況,在2020春節檔將繼續上演。然而,一邊在打擊,一邊卻換個域名重新上線,就在麻花影視被打掉的同時,另外一個麻花影視早已經死灰復燃,這就是中國打擊盜版的現狀。
  • 為什麼中國電影沒能再出現一部《霸王別姬》?
    :拍片不為藝謀,電影再無凱歌》中國電影有兩座高峰,《霸王別姬》和《活著》。 電影是合作的藝術,這幾人的合作創造了中國電影的輝煌。後來,大哥離開,幾個兄弟各自分散。再度聚首時,大哥瞧不上小弟的「大片」,小弟也不再聽大哥的話。中國電影沒能再出現一部《霸王別姬》。 本文略長,建議用好微信浮窗。
  • 張藝謀和「謀女郎」的電影
    在1998年的時候,其實當時的張藝謀已經是非常的有名了,張藝謀後來也成為了中國電影界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導演之一。當時張藝謀在拍攝《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的時候,其實就是想著將現實生活一些貧困地區,落後的教育展現了出來。在展現教育落後的前提下,又把人間大愛,還有人和人之間那種溫暖的、感人的力量給展現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