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塔書社 | 馬格南攝影師特倫特·帕克​《Minutes to Midnight》

2021-02-19 電塔書社

「我拍下的第一張照片,是我走路回頭時看到的自己的腳印。從那一刻起,我的鏡頭便一直對準我所感興趣的東西,遊弋於影像之間。」

特倫特·帕克(Trent Parke),澳大利亞攝影師,12 歲時擁有了母親的 Pentax Spotmatic 相機,並利用家中的洗衣室作為衝洗膠捲的暗房,然而在13歲時,他的生活中發生了一件影響他一生的事情——母親的突然去世。當時唯一目睹母親哮喘突然發作去世的人就是Parke。死亡讓Parke深切意識到生命的脆弱和無常,他覺得自己不能去信賴什麼明天,而是要抓到當下的每一天。

這段特殊的人生經歷使得 特倫特·帕克 的照片,不同於我們一般刻板印象下生在澳大利亞黃金海岸的明媚和陽光,他以一種陰翳的黑白攝影風格而與眾不同,追逐著光影中的神奇。

2003年,已經獲得3次 荷賽獎的 特倫特·帕克 開始了他的環澳旅行,這是一次持續兩年的漫長旅程,覆蓋的距離超過了90,000公裡。《Minutes to Midnight》是這次的攝影記錄,融合了傳統的紀錄片技巧和想像力,創造了一種黑暗的視覺敘事,描繪了懷舊,浪漫主義和沉思現實主義的澳大利亞。這不是一個物理景觀的記錄,而是一個情感記錄,這是一個人類焦慮和強度的故事。


作為澳大利亞第一個進入馬格南圖片社的攝影師,既是帕克的榮譽,也是帕克的應得,他對於光的溫度、硬度,以及那種透明感的控制掌握,既能給觀看者壓抑感,還能給觀看者那種所謂的高級感,他仿佛是一位黑夜漫遊者,在荒蕪寂寥的國度間遊走,往返於現實與虛假之間所創造出一幕幕蜃景。這些影像就像是潛意識與噩夢交織灑落的碎片,在某種程度上勾起我們的思緒、串起我們的情感,繚繞於霏微的記憶之中。




「 電塔書社 」

《Minutes to Midnight

藉由深入的一場公路之旅,Trent Parke 發現,無論是鄉間或都市,人們的故事意外地與世界息息相關,我們面臨著種族主義、貧富不均、氣候變化等巨大問題,它們可能被認為事不關己,事實上卻已近身衝擊我們的生活。透過《Minutes to Midnight》,他將這些事件聯繫起來,我們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傳統與社會地位中建立身份認同,有時甚至必須在痛苦掙扎中尋求解答。

出版社:Steidl

出版時間:01 edition (2 Dec. 2013)

ISBN:9783869302058

尺寸:29.2 x 1.3 x 25.4 cm

精裝,96頁

語言:英文

本文章圖片、部分文字引自網絡,

文字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原作者,

在本微信公眾號留言告知,待確認後,即刻刪除

今天,我們進行

《Minutes to Midnight

英文正版攝影集的 團購 活動,

享受團購價 」

259元 / 本 優惠價;

只需您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只有15本

只需您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添加下面「電小二」微信,留言「購書」,隨後會收到購買連結,因為數量有限,難免有購買不到的朋友,轉發本文獲得【優先購買權】。

                          

 歡迎關注【電塔書社】官方平臺

轉發本條微信至朋友圈,

發送截圖給「電小二」

轉發本推送文章即可享受包郵

相關焦點

  • 電塔書社 | 寇德卡《The Making of Exiles》
    我從來沒為任何人工作。我從來不接活,也不為錢而拍。我拍照只是為我自己。我以最低要求的方式生活,我不需要太多東西:一年只需要一個好的睡袋,幾件衣服,一雙鞋,兩雙襪子和一雙手套。」埃爾維·吉伯特(Hervé Guibert)更喜歡將他比作阿瑟·林波(Arthur Rimbaud)模範中的浪漫英雄。寇德卡是攝影師「步履如風」的縮影。「寇德卡的離群獨居令人想起盧梭,一個熱愛人類但厭惡與人交往的人;充滿著對不可能重返的黃金時代的嚮往…這位來自遠方的清教徒有著先知般的名字,留著一把先知的鬍子。神永遠把自己顯定給先知的靈魂。」
  • 電塔書社 | 《The Whiteness of the Whale》
    (2007)這一系列拍攝了微小瑣碎的人和事物,Paul Graham 用契訶夫式的節奏和停頓將「American Nights」 中被白色過曝所模糊掉的人群慢慢地呈現明晰的面孔:在馬路上吃外賣的黑人婦女,等待公交車的人群,割草的農民……而這種不停被中斷的序列照片,和書籍本身不斷留白的排版方式,也讓這個系列有了如 Paul Graham
  • 電塔書社|英文原版森山大道最新寫真集《記錄record》
    日本著名攝影家森山大道在日本的「人氣度」可說是如日中天。他強勁的影像風格尤其受到當代日本青年人的喜愛,這令他自己也有點不知所措。但他作品裡所呈現的青春的感性與活力,是使他當之無愧地得到青年人的掌聲的。森山大道自20世紀60年代在攝影界登臺亮相後,就一直以他對攝影的真摯態度感動,感染著所有從事攝影的人。
  • 勞裡·託維爾-加拿大首位馬格南攝影師 【布列松的選擇】NO.046
    加拿大攝影師Larry Towell就不僅是一位攝影師。他還是一位詩人和口述歷史學家。1984年,他辭去了教書的工作,成為了一名自由攝影師。他的第一個拍攝項目,關注的是尼亞加拉的戰火,這也是為什麼馬格南圖片社會將他招募麾下。
  • 剛去世的馬格南攝影師阿巴斯,曾見證長達444天的「伊朗人質危機」
    點擊上方「中國攝影出版社」關注我們2018年4月25日,馬格南攝影師阿巴斯(Abbas)在法國巴黎去世
  • 時差 | 臺灣馬格南攝影師
    張乾琦1961年生於臺灣是瑪格南圖片社攝影師拉瓜迪亞機場附近,美國,2011這組作品《Jet Lag》(時差)的所有影像幾乎都來自世界各地的酒店和機場,對攝影師而言,「時差」是與妻子、家庭、國家、時間和地球脫節的最終協議
  • 100 美元,就能買到一張馬格南攝影師的作品?
    一直以來,在很多攝影人心目中,久負盛名的馬格南攝影師都是具有傳奇色彩的,而能夠收藏一幅他們的作品更是有點困難,因為名家的作品通常都太貴了……目前,馬格南圖片社正在進行一場線上照片售賣活動
  • 見證攝影師的職業精神:馬格南首位華人攝影師張乾琦
    馬格南圖片社歷來被喜愛人文、街拍的攝影愛好者們視為最高殿堂,但其中卻鮮有亞洲人
  • 馬格南攝影獎,還有馬格南「那個味」嗎?
    ,馬格南主席MARIO CRUZPortugal 葡萄牙Selected by Newsha Tavakolian 由Newsha Tavakolian挑選Magnum Photographer 馬格南攝影師
  • 從龍發堂到唐人街——第一位華裔馬格南攝影師張乾琦
    ——張乾琦張乾琦,1961年出生於臺灣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1990年獲得印第安納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1995年加入馬格南圖片社,並於2001年正式成為正式成員。作為馬格南唯一一位華人攝影師,張乾琦絕大多數作品的主題都在思索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與聯繫,這與他早年的移民經歷有關。
  • 馬格南主席Martin Parr推薦的10本攝影畫冊
    本期良倉達人嘉賓:馬丁·帕爾Martin Parr 馬丁·帕爾出生於1952年,童年時代在祖父的啟發下對攝影產生興趣,後來在曼徹斯特大學專攻攝影,2014年至今擔任馬格南圖片社主席馬丁·帕爾,自進入馬格南之後就被稱為是「來自另一個星球的攝影大師」,甚至因其獨特的審美品位,一度被視為馬格南的 「害群之馬」 。本周,我們邀請他做客良倉達人,為大家推薦十本今年他最喜歡的攝影畫冊。
  • 2017最受馬格南歡迎的相機,第一是佳能索尼,第二是……
    今年的44張馬格南年度圖片對已經70歲的馬格南來說,一年時間不算太長。不過這一年馬格南新任主席 Thomas Dworzak 剛剛上任,這些照片就是由攝影師親自挑選後,由他完成了最終的編輯。同時,在器材方面,馬格南攝影師的選擇對比去年也出現了明顯變化。請看餅圖:
  • 用Leica M10掃街是什麼體驗——馬格南攝影師告訴你
    徠卡135相機的出現,改變了過去攝影師只能背著中大畫幅相機去拍照的窘境,相機可以隨身攜帶、走街串巷了,這真是一個創舉。Leica M10來自英國的街頭攝影師 Matt Stuart,加入馬格南圖片社的時間也不算長,沒聽過他的名字的話也不要緊,如果你關注街頭攝影領域,應該見過這些詼諧幽默的照片:
  • 【攝影師】王申:相機帶著我走在街上,若飄在雲端
    切入正題,我的拍攝手法,就是調用身體所有的感官去獲取影像和我連接的密碼,匹配一刻即是按下快門的一瞬。所以,我無比堅定地信仰布列松闡述的決定性瞬間,那是點燃並溶解一切原始性的絲滑之物。Q:有沒有人說你有點類似於馬格南?
  • 馬格南攝影師Patrick Zachmann鏡頭裡的別致中國
    法國攝影師派屈克·扎克曼(Patrick Zachmann),出生於1955年,法國攝影師,1985年加入瑪格南,1996-1997年任瑪格南副社長
  • 一張經典照片背後還有很多經典照片:馬格南大師的接觸印相
    書本來的名字就叫《馬格南接觸印相》,但是硬被翻譯成《馬格南世紀經典》這樣去添油加醋總讓我覺得這本書一下子變得很廉價,而且嚴重偏題了,它的關鍵是用接觸印相告訴我們照片背後的故事。
  • 電塔影賽 | 圖蟲網街頭攝影月賽第33期獲獎作品展
    其中,評分前五名作品的攝影師獲得月度「電塔街拍獎」,獎品為手機鏡頭十件套,並且獲得直通「胖電塔與街頭攝影」年賽機會,角逐年度「電塔街拍獎」。其餘十五名攝影師獲得「優秀街拍獎」,獎品為圖蟲手機殼+貼紙。請以下獲獎攝影師發送詳細地址,私信到胖電塔與街頭攝影圖蟲官方平臺,我們將儘快寄出獎品。下面,開始第33期街頭攝影展:@佐小虹:非常不錯的街頭作品,頭像和腿的巧合,抓拍的挺好;腿與腿,手與手之間,也有較好的對應關係。
  • 轉折點 | 海邊之吻、夢露成名照片 … 從世界重大事件的標誌性圖像到親密的快樂時刻,來自馬格南攝影師鏡頭下的偉大時刻
    那天早晨,我在東河岸邊,看著從倒塌的雙子塔升起的濃煙,腦海裡一直在想這幅可怕的畫面。我開車經過,看到一群人坐在陽光下,看上去很放鬆。我按了幾下快門,繼續開車。它成為了一個有爭議的圖像,在瞬間拍攝,記錄了現實的一小部分,而不影響人們的行為或肢體語言。但不知何故,在觀察者、評論家和學者的眼中,它也成為了希望的象徵,表明生命在繼續,而且還會繼續;我們是強大的,會戰勝的。
  • 賦予世界意義 薦書
    1933年,在一次巴黎左翼文藝界聚會上,他和坐在旁邊的波蘭攝影師戴維·西摩搭訕聊了起來。幾個月後,西摩又把布列松介紹給匈牙利人安德列·弗裡德曼——他後來改名羅伯特·卡帕。十多年後,就是他們,一起創立了著名的馬格南圖片社,這是後話。
  • 攝影師|保羅·福斯克:因為感同身受,所以傳奇難以複製
    圖片來源 馬格南官網2020年7月16日,長期關注邊緣群體,瑪格南圖片社的傳奇紀實攝影師保羅•福斯克(Paul Fusco)去世,享年90歲。瑪格南圖片社在其官網上確認了消息,負責人奧利弗•亞瑟(Olivia Arthur)發表了聲明:「我們深感悲傷,我們偉大的同事和朋友保羅•福斯克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