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小院的五年變遷

2020-12-22 李旺澤

老家是豫東的農村,世代以農耕作為謀生的主要手段,在市裡甚至在省裡都因貧窮而出名。

2011年,剛上班兩年的我結婚,按照風俗,婚禮是在老家舉辦的。那時候,家裡是十幾年前建的三間矮小的瓦房,為了給我準備婚房,父母提前搬出了他們自己住的房間,刷白、吊頂,地面用水泥抹平,好一通收拾,房間仍然顯得狹小和陰暗。父母住到了偏房裡,那是原來放置農具的地方,簡陋而潮溼,連牆都是用黃泥塗的,冬天牆縫裡到處漏風,只好貼上舊報紙抵禦寒風的侵襲。

廚房是單獨一間矮小的土房子,裡面砌的灶臺是農村常見的燒農作物秸稈、木頭的土灶。記憶裡,一到做飯,父親就會坐在灶臺前,一手拉著風箱,一手往裡填麥秸,濃煙嗆得人睜不開眼,母親邊做飯邊嘮叨,表述著對現狀的不滿。廚房的一個角落裡,裝的是洗澡用的熱水箱,為升高水壓裝了一臺小電機,使整個屋子顯得更加狹小。

婚禮就在我家的小院裡舉行,婚禮上有一個程序是感恩父母,本來在城裡見慣了各式各樣的婚禮,知道這時候可能會掉眼淚,之前都做好了心理準備,可是看看眼前略顯破敗的房屋,想想父母住的那麼簡陋,真覺得慚愧得很,流程化的儀式變成了真情的流露,哭得差點控制不住。小院裡的壓水井靜靜地看著這一切,飛舞的秋葉平添了一份悽涼。

半年以後,我弟弟大學畢業,找到一份道路養護的工作,雖然在野外工作很辛苦,但也有一份不錯的薪水。父親作為一名教師,工資也逐漸提高。我的工作也漸漸穩定下來,房貸的壓力也越來越輕。趕上弟弟也要結婚,住房不足的壓力陡然增大,父親就動了重新建房的念頭。

父親和我商量,我當然同意。父親就和母親著手算細帳,一算不要緊,建一棟房子居然要二十幾萬。我上班時間短,結婚、買方、兒子出生,能顧住自己就不錯了,加上弟弟結婚也需要用錢,父親只好暫時擱置了下來。

去年春節,我帶著妻兒回老家過年。家還是那個家,因為增加了四口人,顯得更加擁擠。

除夕,我對父親說,爸,咱家得蓋房子。父親沉默,看了看母親。母親說,蓋房子哪裡那麼容易,荳荳(我侄女)還小,哪裡都需要用錢。雖然這兩年糧食賣了些錢,可還差的遠。

我說,這事兒該辦了,我拿不出太多,拿五萬吧。家裡這環境確實得改善改善了,不然咱家人都住不下。

我弟說,蓋!我手頭還有點,再說我們不還都掙著錢呢麼。

父親說,你們都同意,咱就蓋!都舉杯,為了咱明年住新房!

酒杯的碰撞聲裡,我家的一件大事就這麼定了下來。接下來就是父親不停的操勞:買磚、買預製板、設計房屋戶型、找施工隊……

轉眼到了今年7月,房子蓋好也裝修好了,父親在電話裡通知我,話語裡帶著自豪和滿足。我趁著休假帶兒子回了一趟老家,真的是大變樣:高大的門樓旁邊是一間車庫,小院裡鋪的水泥地面,弟媳養的幾盆月季花開的正豔。一棟典型中原建築風格的兩層樓,帶有一點江南建築的氣息。一進門是寬敞明亮的客廳,60寸的高清彩電格外清晰,客廳的牆上掛著母親親手做的百福十字繡,地面的瓷磚能照出人影來。東邊是餐廳和廚房,櫥柜上一塵不染,西邊是主臥,寬大的玻璃窗使整間臥室顯得特別明亮。樓梯設計在室內,二層是四間臥室和兩個衛生間,還有寬大的陽臺,樓頂裝著太陽能熱水器。

我有點疑惑,問父親,爸,廚房這麼設計,準備使用液化氣?

父親說,不用液化氣,西氣東輸管線從咱這裡過,離這不遠,咱村現在都用上天燃氣了。

那吃水呢?我在院子裡也沒看到壓水井。

吃水更簡單了啊,鄉裡給村裡撥了一筆錢,現在都吃自來水,壓水井已經是過去式了。

母親在一旁只笑不說話。我問她,媽,天燃氣好用嗎?

母親說,好用是好用,比燒柴火好用多了,也不冒煙,就是剛裝上我還不太會用。

我和父親就笑。兒子跑過來說,爺爺,咱家的房子好大呀!我喜歡!

父親很開心,抱著兒子說,喜歡就經常回來,在這院子裡你可以撒歡,好不好?

好!兒子響亮地回答,爺爺,你可要給我留個臥室啊,過年我和爸爸媽媽都回來。

父親說,乖孫子,咱可說好了啊,拉鉤!

「拉鉤上吊,一百年不許變!」父親、母親和兒子的幸福笑聲傳遍了小院。

我感慨!五年,我們家辦成了多年想辦而沒有底氣辦的事,背後是祖國經濟發展的印記,是三農政策惠民工程的成效。小院變了,農村變了,「水泥路」真的變成了水泥路,轎車也成了普通家庭的必備,再也難見到炊煙嫋嫋升起,那都成為了回憶,一段難以忘記卻充滿了辛酸的回憶,願這回憶飄散在風裡,永遠不再提起。

相關焦點

  • 農家小院的朗朗笑聲
    農家小院的朗朗笑聲     本報訊(通訊員 王節英)小麥倉滿囤圓,玉米堆如小山……2月24日,農曆正月十五,永年縣講武鄉小北汪村農民郝科向整潔的農家小院裡,前來領取土地流轉「二次分紅」的鄉親們笑聲不斷,處處充滿歡樂祥和。    「科向,春節前不是剛發了700元的承包費,咋又通知來領錢?
  • 迎接中國花博會崇明的這些農家小院開滿鮮花
    為了迎接花博會,崇明的村莊正開展環境整治,一些農家小院也悄然變樣,開滿鮮花。今天上午,崇明區港沿鎮第一屆「家庭園藝」比賽的決賽舉行,來自港沿鎮的6位村民互相pk,比一比誰家的院子美麗,拼一拼誰的園藝水平高。來自港沿鎮惠中村的陳錦歡是一位即將退休的教師。走進他家的院子,向日葵正在盛開,池塘邊的花架上擺滿各種多肉植物,白石子鋪成一條小徑,農家小院仿佛一座小公園。
  • 【碧瓦朱簷】[凸凸凸] 碧瓦朱簷-農家小院
    基本上就用這個作為參考的基礎,再加上一些自己的創作和細節。這個民居是比較典型的南方農家小院,在還原的時候,我想儘可能的體現細節,所以沒有按人仔比例進行設計,也導致整體的體量比較大...最後成品是一個80*80顆粒。
  • 去農家小院,不僅好玩,最重要美食太有特色
    今天是五一小長假的第四天,也是五一的倒數第二天,今天天氣突然變得涼快起來了,和前幾天37度以上的高溫,今天最高氣溫只有25度,瞬間的感覺渾身特別的舒服,就決定帶著家人去農家小院遊玩一下。畢竟出去玩,天氣是第一要考慮的因素,雖然現在交通工具很發達,能去玩的地方很多,但是我還是喜歡去一些有特色的農家小院遊玩。之所以選擇去農家小院是因為那裡風景優美,遠離了城市的喧鬧,能給心靈一點寧靜,還有就是農家小院有特色的美食,如果說景能讓人心靜,那美食就是能讓肚子滿足,今天就重點給大家分享一下農家小院的美食。
  • 當雞蛋變得不香時,奮爸設立農家小院,奮豆從此變成綠巨人了
    星太奇和小桂子抱怨現在的雞蛋都不香了,因為過多的人工幹預,而奮豆卻說奮爸為了他的健康在郊區設立了農家小院呢,裡面安排好了各類精心種植的養育的蔬菜、奶牛和雞鴨魚肉呢,可是吃了一段時間後,奮豆卻變異成綠巨人了呢,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濰坊青州市:翰墨生姿 花果飄香 農家小院春光美
    男主人是一位裝裱師,一雙巧手把屋內打扮得翰墨飄香,女主人在小院裡種花種菜,夫妻二人合力打造出一個農家院裡的「世外桃源」。小院全靠女主人趙翠華打理,在村裡是出了名的「生態小院」,田壟裡的蔬菜「自產自銷」,更有「茂林修竹」,牡丹、芍藥、月季掩映其中,不時飄過陣陣芳香。男主人祝世超則負責屋裡的裝扮。平日裡哥哥負責畫畫,身為裝裱師的他就在家裝裱畫作。
  • 靈臺農民歌手從央視星光大道唱到農家小院
    助興演出農家小院也是「星光大道」  今年春節,是楊福紅回鄉後和鄉親們度過的第一個春節。楊福紅告訴記者,自己從小輟學在外打工,吃盡了苦頭,如今在家鄉也有許多農村娃娃面臨就業問題,他想辦拉麵培訓班的初衷,也就是希望能讓這些孩子有一技在身,外出打工也能容易很多。
  • 鄭成功公園農家小院-溪鄉裡誕生記泉州首家綠色農產品助農餐廳
    我從這個時候,就開始聽見了不到三個月時間,這裡就煥然一新仿佛筆墨一灑,書寫成章,就這麼都實現在眼前了你看在2019年10月,夢想中的溪鄉裡農家小院正式落成春雷下的冒尖筍窩裡的新鮮雞蛋大爺家的濃香蜜切切實實都是日耕夜作、星辰山谷所出之物這一鄉村的風味就這麼帶到了溪鄉裡農家小院
  • 于謙白慧明夫婦入住的是農家小院,過上
    于謙白慧明夫婦入住的是農家小院,過上悠哉遊哉的田園生活。這個小院子外面看起來有點年代感,但是環境真的不錯,有竹林有花田,室內也融入了多種元素。·客廳空間不大,但溫馨舒適。與室外相隔的是亞麻門帘,既通風又能做隔斷。·這個廚房是個雙廚:有農家土灶,又有現代化的燃氣灶,設計還是蠻有特點的。節目中于謙老師做飯手法嫻熟,白慧明老師收拾家務乾淨利索,兩人的日常看起來非常溫馨隨意。
  • 徒步秦嶺:嘉陵江邊景色美,農家小院惹人愛,網友:可以租嗎?
    農家小院打掃得還整潔乾淨,主人家應該是個勤快人。在院子下方放置了幾塊石頭,估計平時可以坐在這裡吃飯,現在石頭上也放了一個竹器,叫撮箕子,裡面曬了不多的香椿芽。我喜歡這樣的農家小院,在這樣的春色裡小院很是惹人喜愛,非常最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
  • 住進農家小院養老,醫生每天「查房」:這家田園養老院新增30張床位可照顧失智老人
    記者了解到,江蘇省老年病醫院(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老年醫院、江蘇省省級機關醫院)攜手谷裡街道開辦的谷裡田園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康養小院,一期已有34人入住,如今新增「田園頤康之家」,可提供床位30張,主要為出門不遠還有花田、農場,漫步山水田園間,感受農家的慢生活……這是江蘇省老年病醫院與谷裡街道開辦的田園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一期康養小院目前有34人入住,平均年齡超過了80歲。武奶奶是今年年初入住的。「我的老伴已經半癱瘓了,日常照顧需要護工保姆。今年疫情期間小區封閉,護工保姆都進不來,我和女兒看了很多養老院,都不滿意。
  • 那些藏在巷子深處的農家味道
    而整天被城市裡林立的高樓大廈浸泡著的人,在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之餘,身心疲憊之時總喜歡約上三五知己到鄰近的農家院休閒一下。 臨夏的農家樂,歷史悠久,生態自然,多彩風情。在臨夏生活了這麼久,你知道那些藏在巷子深處的農家樂嗎?快跟著小編仔仔細細的再了解一遍那些隱藏在深巷裡的農家美味吧!
  • 馮恩昌:農家的小推車
    農家的小推車 作者 | 馮恩昌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小推車是農家的主要運輸工具「土改」不久,農家普遍還不富裕,但有了自己的土地,種莊稼的勁頭很大,多數人家買上了木輪小推車,春天送糞,秋季收莊稼,它是主力軍。山野裡經常吱嘎吱嘎響著木耳車,就像一隻只鳥兒,唱著婉轉的歌向農家報喜。 伴隨農村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的改善,逐漸把木輪車,改為膠輪車。一般都用槐木作車樁,棗木、柿木或柳木作車耳,這些木頭質地硬,很耐磨,使用年二八載不肯壞。
  • 深秋時節,一家人再次回到農家小院,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犁地、施肥、種麥子,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母親和家人一起種麥子的情景,這情景既熟悉又陌生,似乎那樣遙遠,又似乎如此親近…… 又一次踏進了老舊的農家小院,倆孩子很好奇院中的一草一木,禁不住各自拿起鐵鍬鏟土。鏟累了,又去看雞冠花,雞冠花花色深紅色,形狀如公雞雞冠的形狀,故名雞冠花。孩子一會兒嗅嗅,一會兒摸摸,很是好奇。然後又相互觀看菜園裡的蔬菜去了。
  • 華夏嬌客:暖暖的小院 暖暖的家
    說起薆來小院也許您會問是哪裡呀?薆來小院座落在燕山東嶺,曾經是一個農家院落,現在成了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是文化交流的平臺。整個院落布置的有濃濃的書香味道,並帶有獨特的田園藝術之美。院主常常在這裡組織民間的文化交流活動。我有幸常來常往,在這裡我結識了院主輕輕、艾行知還有守山人、秋葉、德潤身、任我遊、看得見風、快樂的豬豬等等諸多好友。
  • 北京房山博士小院民宿,元旦打造「跨年巡山」親子遊,驚喜多!
    博士小院的創立始終圍繞著「博士」二字,博士古指專精某種技藝的人,可授為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而小院之「博士」二字,非指學歷,而是能找到熱愛的事情、在某一方面沉心鑽研、有所專長的人,這體現生命價值的深度。博士小院民宿主人一家都是教師,女兒是心理學博士,在民宿建設之初,一家人對引入自然教育理念的想法不謀而合。
  • 聊城追夢人農家院裡的電影開機儀式
    十一期間,在莘縣王奉鎮北王奉村的一處農家小院裡,一場別開生面的電影開機儀式隆重舉行,籌備了近一年時間的網絡電影《夜探空屋》開機拍攝。年輕演員們整裝待發、熱情洋溢,農家小院裡更是熱鬧非凡,吸引了眾多村民的圍觀。據悉,《夜探空屋》是王懷見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驚悚懸疑電影,時長大約65分鐘。劇情是一幫人出去遊玩,途中打賭講恐怖故事、探索空屋。
  • 黃山區稻香小院農家樂三次「露臉」央視
    12月23日晚,中央電視臺CCTV-2《回家吃飯》欄目在 黃金時間播出了「浦溪河畔,黃山腳下美食大比拼」節目,黃山區稻香小院等4家農家樂登臺獻藝,向全國觀眾展示了本色本香本味的「徽州味道」。安徽省三星級農家樂稻香小院農家樂本次已經是第三次上榜央視,把徽州特色美食帶出黃山,走向全國,讓全國觀眾更好地了解徽州美食,倡導健康生活理念。在連綿起伏的黃山山巒下,美麗的秧溪河沿S218網紅路緩緩而淌,稻香小院農家樂依山傍水,粉牆黛瓦,小院被千畝稻田和純天然菜園環繞,魚塘荷美,稻田花香,自然風光得天獨厚。優美的生態田園風光,為遊客的旅途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舒適。
  • 董潔的4千萬豪宅,3層獨棟洋樓,種滿果樹的農家小院,真有情趣
    光是豪宅外部的條件,就足夠讓不少人羨慕不已,因為這座豪宅不僅是屋內使用面積,在屋外還有一座種滿果樹的農家小院
  • 喝酒擼串 看山間朝露夕陽 老鐵山腳下的民宿小院裡做個心靈SPA
    旅順茶緣逸棧,就是這樣一個有內涵的小院民宿。仿古的建築風格很有代入感,仿佛會有店小二迎上前來,熱情的問道:客官,是打尖還是住店啊!再看小院裡,一方獨立空間,木質座椅,盆景花卉,燒烤爐具,既有格調,又有一絲溫暖的煙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