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梨泰院class》中手撕反派一路開掛的女主角讓大家直呼過癮。看不慣同學被欺負,就用自己的sns制裁校園霸凌者。即使知道惹怒行政長官女兒的後果,但仍願意幫人出頭去惹這個麻煩。
第一集中女主就說自己是反社會人格,但看了瑪莎·斯託特寫的《當良知沉睡:辨認身邊的反社會人格者》一書後,我覺得編劇大概對反社會人格是有什麼誤解,相比與女主這種敢愛敢恨做自己的性格,劇中的反派張會長更符合反社會人格。
劇中,張會長逼自己的大兒子殺雞,對小兒子不聞不問。大兒子撞死了男主的父親,他卻把男主送進了監獄,然後又資助男主的初戀上學,還讓她進入自己的公司。在真相曝光後,他又裝可憐博取人們同情。種種做法更符合反社會人格的特徵。
瑪莎·斯託特指出,反社會人格,也稱為無良症,是一種無法矯正的性格缺陷,沒有人們普遍具有的情感感受,並且「一貫不負責任」,說白了就是沒有良心。這類人在人群中的比例高達4%,要知道精神病患者的比例才1%。也就是說,在25個人之中,就有一個人是反社會人格者。
《當良知沉睡:辨認身邊的反社會人格者》 瑪莎·斯託特 著
《當良知沉睡:辨認身邊的反社會人格者》的作者瑪莎·斯託特,是美國知名臨床精神病學專家,任職於哈佛大學醫學院,曾在著名的麥克萊恩精神專科醫院(McLean Hospital)接受專業訓練。本書取材於作者多年的諮詢實踐,通過多個不同類型反社會人格者的真實案例,深度剖析反社會人格者的顯著特徵,告訴善良的人如何辨認反社會人格者,以及如何自我保護,防止被操縱與傷害。
殺人犯、連環殺手、大規模殺戮狂人身上明顯的暴力特徵和巨大的社會危害性,讓我們很容易辨認出他們是反社會人格者。但我們身邊真實存在的大量「非暴力型反社會人格者」,你知道該如何分辨麼?
《當良知沉睡:辨認身邊的反社會人格者》書中介紹了七種反社會人格的特徵,只要符合三種,就可以被確定為反社會人格者。
無法遵守社會規範慣於欺騙和操縱他人;行事易衝動,無法提前做出計劃;易怒,具有攻擊性;毫不顧及自身及他人的安危;一貫不負責任;在傷害、虐待他人或偷竊他人東西之後毫無悔意。反社會人格者常用招數之一:對刺激的需求多過常人,並且喜歡拉人下水一起冒險
對於正常人來講,遵守社會規範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但有的人卻「知法犯法」。幾年前的丹霞地貌事件,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難道他們不知道破壞丹霞地貌的後果嗎?他們肯定知道!明知道丹霞地貌踩一腳要六十年才能恢復,仍然「頂風作業」,還發到網上博人眼球。他們不一定全是反社會人格者,但其中一定有反社會人格者。
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嘗試用長相來判斷一個人的品性好壞,但現實世界的壞人通常長得都不像壞人。
反社會人格者常用招數之二:毫無顧忌地使用自己的魅力,因此通常魅力驚人
瑪莎·斯託特在她的書中提到了一個案例,斯基普是一個天資聰穎,帥氣逼人的孩子,他從小就家境富裕,特別會討老師歡心,12歲就開始盤算自己能從父母手裡繼承多少遺產。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湖邊別墅度假時,用剪刀戳死湖裡的青蛙。
長大後,斯基普順利地考上了大學,畢業後靠著冒險精神和施放魅力很快成為公司骨幹,並迎娶了億萬富翁的女兒為妻,有了兩個可愛的女兒。一切看起來都很正常。
但實際上,他為公司努力拼搏,只是剛好因為工作適應他源源不斷地對冒險和刺激的渴望。他與妻子結婚,只是看上了她帶來的財富與背景,並且清楚地知道她會容忍、包涵他的不負責任和拈花惹草。
在一次性侵他的女秘書時,因為他的女秘書反抗,他就掰斷了她的胳膊,只因為她沒有服從他的操控。而公司因為他帶來的大量業績,往往為他的這些劣跡買單,息事寧人。
直到2003年,美國證券委員會指控斯基普犯有欺詐罪,斯基普的真面目才慢慢浮出水面……
我們為什麼會覺得反社會人格者非常有魅力?因為當反社會人格者把一個人當作一枚有利用價值的棋子時,他就會琢磨這個人,拍馬屁,灌迷魂湯,投其所好,直到這個人被「俘虜」。
反社會人格者常用招數之三: 喜歡裝可憐
還記得江歌案麼?2016年11月3日,日本留學生江歌和好友劉鑫一起回宿舍,在樓道裡遇到了劉鑫的前男友陳世峰。劉鑫因害怕陳世峰糾纏,率先跑回了房間,並鎖上了房門,留下江歌一人面對困局。隨後,無路可躲的江歌,被陳世峰堵在樓道裡,刺了十餘刀,刀刀斃命。
2016年11月4日,江歌母親到達日本,她看到了女兒的遺體,因為刀傷血肉模糊面目全非,甚至無法閉合眼睛。她試圖尋找女兒慘死真相。
但那個江歌用生命救下的好友劉鑫,卻切斷了與江歌媽媽的一切聯繫,不接電話,不回微信,否認是江歌救了自己,甚至拒絕為警方調查取證提供證據。
直至案發294天,劉鑫才迫於輿論壓力,戴著鴨舌帽,穿著紅褲子,首次面對江歌的母親。
她把自己營造成一個受害者,不斷強調江歌的死,她也十分痛心。
她說面對輿論的壓力,自己和家人一直都在隱忍,從來沒有反抗過。
她還說以後會時常去看江阿姨,可當江阿姨質問:「多長時間看我一次?」她卻說:「我也不知道。」
她願意上節目,不是因為她知道自己錯了,而是她覺得一邊倒的負面評論影響到了她自己的生活,所以她需要出來裝可憐,讓人們同情她,讓大家覺得「我已經這麼可憐了,你們怎麼還好意思來罵我」。
從劉鑫的回答可以看出,她並沒有覺得自己有錯。
劉鑫為啥要裝可憐?因為她覺得,裝可憐會讓別人感覺對不起她,同情她。她會覺得,同情這件事情是操縱別人的一個方法。
反社會人格者常用招數之四:演技高超,甚至扮演正義的化身
書中講述了一個案例,漢娜的父親是一個公立中學的校長,非常受人愛戴,大家都覺得他是世界上最可愛、最有道德感的人。
有天晚上,有人闖進了他們家。她爸爸拿著槍出去就把人打死了。她的媽媽報了警,於是她的父母都被警察局調查。
隨著調查的深入,漢娜才知道,她的爸爸原來是一個毒梟,而且他已經殺了五個人。
從小愛戴的父親,忽然從萬人敬仰的校長變成了罪惡深重的壞人,這件事給漢娜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她不得不藉助心理治療讓自己恢復正常。
美國詩人、思想家愛默生的一句話:失去一個人有很多方式,而死亡則是其中最慈悲的一種。
除了上面四點以外,反社會人格者常用的招數還有:具有超強的識別好人的能力,一看就知道誰好欺負、好控制、容易騙,善使色誘等。
遇到反社會人格者,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
在判斷什麼人值得信任的時候請牢記,如果一個人一直在作惡,或者行為極度惡劣,但卻總在你面前裝出一副可憐相來博取同情,這就向你發出一個警示信號:他極有可能就是個反社會人格者。
遇到反社會人格者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瑪莎·斯託特在書中給了我們答案。
自我保護的13條法則:
1、 最高法則: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令人痛苦的事實--某些人是沒有良知的。
2、 做判斷時,從自己的直覺出發,不要受到別人身份的影響。
3、 當考慮和某人建立新關係時,拿「事不過三」的原則檢驗對方的主張,承諾和責任。
4、 質疑權威。
5、 提防馬屁。
6、 分清尊敬和害怕的區別。
7、 不要加入他們的遊戲,以為自己能贏。
8、 避開無良症患者,拒絕與他們接觸和溝通。
9、 質疑自己的婦人之仁。
10、不要嘗試彌補已經無法彌補的事情,咽下這口氣,及時止損。
11、千萬不要因為同情或其他原因,幫助他們隱藏其真實性格。
12、捍衛自己的心智,不要讓他們說服你相信人性是一種失敗,大多數人是有良知的。
13、好好生活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