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良知沉睡》:你能分辨出身邊誰是反社會人格者麼?

2020-12-26 小龍蝦沒文化

韓劇《梨泰院class》中手撕反派一路開掛的女主角讓大家直呼過癮。看不慣同學被欺負,就用自己的sns制裁校園霸凌者。即使知道惹怒行政長官女兒的後果,但仍願意幫人出頭去惹這個麻煩。

金多美飾演《梨泰院class》女主趙以瑞

第一集中女主就說自己是反社會人格,但看了瑪莎·斯託特寫的《當良知沉睡:辨認身邊的反社會人格者》一書後,我覺得編劇大概對反社會人格是有什麼誤解,相比與女主這種敢愛敢恨做自己的性格,劇中的反派張會長更符合反社會人格。

劇中,張會長逼自己的大兒子殺雞,對小兒子不聞不問。大兒子撞死了男主的父親,他卻把男主送進了監獄,然後又資助男主的初戀上學,還讓她進入自己的公司。在真相曝光後,他又裝可憐博取人們同情。種種做法更符合反社會人格的特徵。

《梨泰院class》劇照

瑪莎·斯託特指出,反社會人格,也稱為無良症,是一種無法矯正的性格缺陷,沒有人們普遍具有的情感感受,並且「一貫不負責任」,說白了就是沒有良心。這類人在人群中的比例高達4%,要知道精神病患者的比例才1%。也就是說,在25個人之中,就有一個人是反社會人格者。

《當良知沉睡:辨認身邊的反社會人格者》 瑪莎·斯託特 著

《當良知沉睡:辨認身邊的反社會人格者》的作者瑪莎·斯託特,是美國知名臨床精神病學專家,任職於哈佛大學醫學院,曾在著名的麥克萊恩精神專科醫院(McLean Hospital)接受專業訓練。本書取材於作者多年的諮詢實踐,通過多個不同類型反社會人格者的真實案例,深度剖析反社會人格者的顯著特徵,告訴善良的人如何辨認反社會人格者,以及如何自我保護,防止被操縱與傷害。

殺人犯、連環殺手、大規模殺戮狂人身上明顯的暴力特徵和巨大的社會危害性,讓我們很容易辨認出他們是反社會人格者。但我們身邊真實存在的大量「非暴力型反社會人格者」,你知道該如何分辨麼?

《當良知沉睡:辨認身邊的反社會人格者》書中介紹了七種反社會人格的特徵,只要符合三種,就可以被確定為反社會人格者。

無法遵守社會規範慣於欺騙和操縱他人;行事易衝動,無法提前做出計劃;易怒,具有攻擊性;毫不顧及自身及他人的安危;一貫不負責任;在傷害、虐待他人或偷竊他人東西之後毫無悔意。反社會人格者常用招數之一:對刺激的需求多過常人,並且喜歡拉人下水一起冒險

對於正常人來講,遵守社會規範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但有的人卻「知法犯法」。幾年前的丹霞地貌事件,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難道他們不知道破壞丹霞地貌的後果嗎?他們肯定知道!明知道丹霞地貌踩一腳要六十年才能恢復,仍然「頂風作業」,還發到網上博人眼球。他們不一定全是反社會人格者,但其中一定有反社會人格者。

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嘗試用長相來判斷一個人的品性好壞,但現實世界的壞人通常長得都不像壞人。

反社會人格者常用招數之二:毫無顧忌地使用自己的魅力,因此通常魅力驚人

瑪莎·斯託特在她的書中提到了一個案例,斯基普是一個天資聰穎,帥氣逼人的孩子,他從小就家境富裕,特別會討老師歡心,12歲就開始盤算自己能從父母手裡繼承多少遺產。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湖邊別墅度假時,用剪刀戳死湖裡的青蛙。

長大後,斯基普順利地考上了大學,畢業後靠著冒險精神和施放魅力很快成為公司骨幹,並迎娶了億萬富翁的女兒為妻,有了兩個可愛的女兒。一切看起來都很正常。

但實際上,他為公司努力拼搏,只是剛好因為工作適應他源源不斷地對冒險和刺激的渴望。他與妻子結婚,只是看上了她帶來的財富與背景,並且清楚地知道她會容忍、包涵他的不負責任和拈花惹草。

在一次性侵他的女秘書時,因為他的女秘書反抗,他就掰斷了她的胳膊,只因為她沒有服從他的操控。而公司因為他帶來的大量業績,往往為他的這些劣跡買單,息事寧人。

直到2003年,美國證券委員會指控斯基普犯有欺詐罪,斯基普的真面目才慢慢浮出水面……

我們為什麼會覺得反社會人格者非常有魅力?因為當反社會人格者把一個人當作一枚有利用價值的棋子時,他就會琢磨這個人,拍馬屁,灌迷魂湯,投其所好,直到這個人被「俘虜」。

反社會人格者常用招數之三: 喜歡裝可憐

還記得江歌案麼?2016年11月3日,日本留學生江歌和好友劉鑫一起回宿舍,在樓道裡遇到了劉鑫的前男友陳世峰。劉鑫因害怕陳世峰糾纏,率先跑回了房間,並鎖上了房門,留下江歌一人面對困局。隨後,無路可躲的江歌,被陳世峰堵在樓道裡,刺了十餘刀,刀刀斃命。

2016年11月4日,江歌母親到達日本,她看到了女兒的遺體,因為刀傷血肉模糊面目全非,甚至無法閉合眼睛。她試圖尋找女兒慘死真相。

但那個江歌用生命救下的好友劉鑫,卻切斷了與江歌媽媽的一切聯繫,不接電話,不回微信,否認是江歌救了自己,甚至拒絕為警方調查取證提供證據。

劉鑫發給江媽媽的微信截圖

直至案發294天,劉鑫才迫於輿論壓力,戴著鴨舌帽,穿著紅褲子,首次面對江歌的母親。

她把自己營造成一個受害者,不斷強調江歌的死,她也十分痛心。

她說面對輿論的壓力,自己和家人一直都在隱忍,從來沒有反抗過。

她還說以後會時常去看江阿姨,可當江阿姨質問:「多長時間看我一次?」她卻說:「我也不知道。」

她願意上節目,不是因為她知道自己錯了,而是她覺得一邊倒的負面評論影響到了她自己的生活,所以她需要出來裝可憐,讓人們同情她,讓大家覺得「我已經這麼可憐了,你們怎麼還好意思來罵我」。

從劉鑫的回答可以看出,她並沒有覺得自己有錯。

劉鑫為啥要裝可憐?因為她覺得,裝可憐會讓別人感覺對不起她,同情她。她會覺得,同情這件事情是操縱別人的一個方法。

反社會人格者常用招數之四:演技高超,甚至扮演正義的化身

書中講述了一個案例,漢娜的父親是一個公立中學的校長,非常受人愛戴,大家都覺得他是世界上最可愛、最有道德感的人。

有天晚上,有人闖進了他們家。她爸爸拿著槍出去就把人打死了。她的媽媽報了警,於是她的父母都被警察局調查。

隨著調查的深入,漢娜才知道,她的爸爸原來是一個毒梟,而且他已經殺了五個人。

從小愛戴的父親,忽然從萬人敬仰的校長變成了罪惡深重的壞人,這件事給漢娜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她不得不藉助心理治療讓自己恢復正常。

美國詩人、思想家愛默生的一句話:失去一個人有很多方式,而死亡則是其中最慈悲的一種。

除了上面四點以外,反社會人格者常用的招數還有:具有超強的識別好人的能力,一看就知道誰好欺負、好控制、容易騙,善使色誘等。

遇到反社會人格者,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

在判斷什麼人值得信任的時候請牢記,如果一個人一直在作惡,或者行為極度惡劣,但卻總在你面前裝出一副可憐相來博取同情,這就向你發出一個警示信號:他極有可能就是個反社會人格者。

遇到反社會人格者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瑪莎·斯託特在書中給了我們答案。

自我保護的13條法則:

1、 最高法則: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令人痛苦的事實--某些人是沒有良知的。

2、 做判斷時,從自己的直覺出發,不要受到別人身份的影響。

3、 當考慮和某人建立新關係時,拿「事不過三」的原則檢驗對方的主張,承諾和責任。

4、 質疑權威。

5、 提防馬屁。

6、 分清尊敬和害怕的區別。

7、 不要加入他們的遊戲,以為自己能贏。

8、 避開無良症患者,拒絕與他們接觸和溝通。

9、 質疑自己的婦人之仁。

10、不要嘗試彌補已經無法彌補的事情,咽下這口氣,及時止損。

11、千萬不要因為同情或其他原因,幫助他們隱藏其真實性格。

12、捍衛自己的心智,不要讓他們說服你相信人性是一種失敗,大多數人是有良知的。

13、好好生活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報復。

相關焦點

  • 你能識別出身邊那些反社會人格者嗎?
    ……你是不是說想要真正的故事,想要富有震撼力的故事嗎?」但是甘柏謙人其實當時早已清醒,聽到了父親打的電話,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於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報復慢慢開始醞釀,謙人是遺傳性的無情型人格障礙,和他的父親一樣,殺起人來毫不心軟更不會有負罪感,對於身邊待他好的人也是毫無一點感情。這些完全是一個正常人不能理解的想法,然而這就是他們最真實自然的流露。
  • 杭州殺妻案:你身邊隱藏的「定時炸彈」|反社會人格障礙
    《孟子·盡心上》中說到的「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指出,良知是一種天賦的道德意識。人們基於對他人的博愛、善意、共情、惻隱之心,會對他人產生情感附加的、與生俱來的義務感,這種義務感,就是良知的主要來源。雖然大多數人的良知是與生俱來的,可我們總能發現有一些人,不對他人心存善念,傷害他人不會感到不適,那這些人是怎樣一種人呢?
  • 泰國槍擊案背後:如何辨別身邊的反社會人格者?
    我們似乎更容易將這場泰國士兵槍擊事件定義為復仇者衝動的發洩,或者反社會人格的無差別殺戮。總之,在各種災難、危險、迫害下生存,難免使人扼腕世界到底怎麼了?不時作出各種各樣極端行為的人是誰?如何辨別,又如何能免受其所傷?立足於此,這篇文章或許能為「手無寸鐵」的普通人提供參考。心靈的差異比相貌的差異還要大。
  • 舟山砍殺小孩案:反社會人格者,就潛伏在你身邊
    誰給你壓力就去找誰去啊,為什麼要對無辜的婦女和孩童動手? 軟弱、無能、卑鄙、下賤、垃圾、禽獸,再多罵名也不足以發洩我胸中之恨,也不能讓兇手站在被告席面對法律的制裁,更不能喚醒兩條逝去的無辜生命。 其實,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同類型的案件,已經屢見不鮮了。
  • 反社會人格就在你我身邊
    記得之前看過一部美劇《去他媽的世界》,看名字都快高潮了,其實講的事情就是剖析精神變態的日常生活,一個小時候就想怎麼殺更大的生物的小男孩,遇見了學校的女惡魔(相愛了你說你嫉妒不),兩個小孩結伴去漂泊。跟大多數人無關,但是這種人確實是存在在我們身邊,但是與精神變態不同,反社會人格則更為弱化。
  • 心理|你身邊有【反社會型人格】嗎?
    人們通常會給上文事件中的嫌疑人貼上許多標籤,比如「沒有良知」。這也是最容易被觀察到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特點之一。在哈佛大學臨床精神病學專家Martha Stout所著的書《當良知沉睡——辨認身邊的反社會人格者》(The Sociopath Next Door)中有提到,在美國約有4%的人屬於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也就是說,平均25人中就有1個人是反社會人格者。
  • 《當良知沉睡》:為何殺人犯勞榮枝被捕後拍照,仍在淡定地微笑?
    曾經跟她買過手錶的人提到對她的印象:"人確實是這個人,你說是殺人犯,一點都不像。""說話挺溫柔,對人也很客氣"。更有網友曬出她被捕前的朋友圈,所有內容也無比正常,感覺就是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卻讓所有人都想不到,原來她是如此一個殺人惡魔!勞榮枝事件可謂給我們所有人又敲響了一記警鐘,原來,惡魔就在身邊!
  • 遇到反社會人格者,我該怎麼辦?
    如果你能冷靜地意識到這不是你的問題,你就越能應對反社會人格者。5、為了應對反社會人格者,要用他們的思維方式來思考。一旦你發現某個人是反社會人格者,你要看清他的動機和弱點。要是你用對待常人的辦法來對待他們,肯定毫無作用,還會被操控。和反社會人格者相處時,提高警惕,別指望說服他們。反社會人格者不受愛的驅使,是權力激勵著他們,所以你得表明你不會被他們的權力所控。
  • 警惕你身邊的高智商反社會性人格者
    4、別指望反社會人格者在意你的感受。他們根本不在乎別人受到利用或傷害,他們沒有良心,只會利用你的好心。他們的明顯特點就是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會對別人造成傷害。反社會人格者不會變得有同情心。再多的開導和機會都沒用。如果你能冷靜地意識到這不是你的問題,你就越能應對反社會人格者。
  • 別被李準基金秀賢們給騙了:真實的反社會人格是怎樣可怕的存在
    當然,他們是沒有良知的人,並不是說他們無法分辨善與惡,而是說即使他們辨清善惡,其行為也不會因此受到約束。反社會人格障礙會有變化嗎?我們很難發現誰是沒有良知的人,但是一個沒有良知的人立刻就能識別誰比較正派,誰比較容易相信他人。當反社會人格把一個人當做一枚有利用價值的棋子時,他就會琢磨這個人。他會精心研究如何操控這個人,會研究如何拍這樣人的馬屁。對他們來說,別人就是自己的工具。
  • 別被李準基金秀賢們給騙了:真實的反社會人格是怎樣可怕的存在
    由此可見,反社會人格要比厭食症要多,比精神分裂症患者要多3倍。因此,千萬不要放鬆警惕,弄不好你的身邊就有一個這樣的李準基存在。當然,他們是沒有良知的人,並不是說他們無法分辨善與惡,而是說即使他們辨清善惡,其行為也不會因此受到約束。反社會人格障礙會有變化嗎?
  • 一心 | 惡魔可能就在你身邊——學會辨別和遠離虐寵者
    研究表明,同卵雙生子比異卵雙生子表現出更高的犯罪行為的相關性;同時,如果親生父母是罪犯,他們的孩子比養父母是罪犯的孩子更有可能表現出反社會人格的傾向。但僅憑基因是無法全部解釋反社會人格者的,因為無論什麼樣的基因,都需要適當的環境將其基因表達出來。
  • 如何識別反社會人格的人?
    受害者家裡視頻中拍到的曾春亮,帶著毛巾,拿著尖刀和錘子。不久後再出現的時候,一身血。 一周之內,曾春亮殺死了三個人,還用錘子砸傷了一個8歲的小孩子。警方一度把懸賞金漲到了30萬。 但是,完全符合以上七項標準還不夠。在專業上想要鑑別反社會人格障礙,還需要滿足兩個條件: 1)年滿18周歲。2)在15歲之前就有類似的行為,還要持續很多年。 所以,不能輕易給一個人貼標籤。
  • 江西連環殺人案告破:如何識別有反社會人格的「冷血惡魔」?
    從監獄裡出來之後,有人勸他去工廠打工,他有些沮喪:誰願意要我這樣一個坐過牢的人?同時他也討厭上班,掙得又少。他一心只想幹票大的。慘絕人寰的情境,加上這些特徵讓人不得不聯想:曾春亮是不是反社會人格?關於反社會人格群體,還有一個印象,認為反社會人格的人,外表很迷人:外形高大帥氣;善談幽默;從不吝嗇表達對你的愛意;事業有成,不是CEO就是高管;不僅帥氣,還多金……很多人認為,這也是反社會人格能成功玩弄周圍人的原因
  • 身邊的反社會人格:為什麼有人可以做到殺人不眨眼?
    「我要我覺得,不要你覺得。」這句話放在這裡,是對所謂「極端」行為的解釋。你覺得極端,TA覺得正常。在ASPD人群看來,這個世界的不完美,完全是世界自己造成的,不應該怪罪到自己的身上。韭菜的價值就在於被收割,順理成章。割韭菜的人,受批判,是因為這個世界的規則太落後。騙炮的渣男,拜金的物質女,如果有一天你指著鼻子問TA:「你tm沒有良知嗎?」
  • 3種方法教你應對高智商型反社會人格者
    5、為了應對反社會人格者,要用他們的思維方式來思考。一旦你發現某個人是反社會人格者,你要看清他的動機和弱點。最好避免和反社會人格者交流。他們太難相處,如果能避免最好。你和他們的關係永遠不會改善。如果你的約會對象、朋友有反社會人格傾向,你應該斷絕這段關係。敏感的有同情心的人更容易被反社會人格者操控。
  • 心理分析:韓國N號房事件主犯系學霸,反社會型人格的人有多可怕
    在這次的事件中,人們痛斥趙周斌沒有良知、殘忍無情,這是反社會型人格最常見的標籤。你以為「反社會型人格」的人很少見嗎?事實並非如此。哈佛大學臨床精神病學專家Martha Stout在著作《當良知沉睡——辨認身邊的反社會人格者》中就提到,在美國約有4%的人屬於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也就是說,平均25人中就有1個人是反社會人格者。
  • 紀錄片《二十二》:真相面前分辨良知正義
    原標題:真相面前分辨良知正義(鐘聲)   用影像記錄歷史,走進影院拾起沉痛記憶,絕不是為了渲染悲情,更不是為了宣揚仇恨,而是因為唯有從殘酷的戰爭中吸取教訓,才能構築起捍衛持久和平的精神大壩   近日,一部聚焦中國倖存「慰安婦」生活現狀的紀錄片《二十二》在上映6天後,成為國內第一部票房過億的紀錄片。
  • 從電影看反社會型人格到底恐怖在哪?——《壞種》(上)
    英國著名詩人約翰·德萊頓說過:一個人的良知就是他的力量。然而,對電影《壞種》中的小女孩艾瑪來說,這句話完全沒有體現。難以想像,一個9歲的小女孩,用天使的臉龐、迷人的笑容、冷靜的舉止、縝密的思維,殘忍的手段,試圖矇騙所有人的眼睛。
  • 總有未沉睡的良知,致那些感動中國的日本人
    阿勇有話說儘管在中日兩國曾經有過一段非常嚴重的摩擦,甚至部分日本政界人士仍堅持堅持錯誤的觀念,但總有未沉睡的良知,而且有良知的人們佔據了絕大多數。正如周恩來總理曾概括的那樣:「中日關係是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中日友好交往歷史綿延兩千多年,中日兩大民族相互學習,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