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深入落實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合作協議,吸引全國高端創新資源和優秀成果落戶廣州,通過聚焦生物醫藥與健康、新能源與新材料等產業,實現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供給端與需求端的精準對接,為戰略性產業高質量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智力與技術支撐,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廣東省科學技術廳指導,廣州市科學技術局主辦,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承辦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成果對接活動(廣州分會場)將於2020年11月20日(周五)下午14:00-17:00在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一樓國際會議廳(天河北路886號)舉行。
歡迎高新企業、技術轉移機構、投資機構、重大科技轉化平臺、孵化器、銀行報名參加!
指導單位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
主辦單位
廣州市科學技術局
承辦單位
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
時間:2020年11月20日(星期五)下午14:00-17:00
地址: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一樓國際會議廳(天河北路886號)
歡迎:高新企業、技術轉移機構、投資機構、重大科技轉化平臺、孵化器、銀行等代表掃碼報名!
聯繫人
何淦輝:15918574189
吳崟琳:18022412243
馬 雯:18317856709
▲(A)功能性自組裝短肽成凝膠示意圖,(B)不同短肽與生長因子配伍的釋放曲線,(C)神經幹細胞在功能性自組裝短肽納米水凝膠中的分化
▲CD-DOPA/HGF複合水凝膠性能:(A)可注射性(B)自修復性能
所屬技術領域:新材料,人口與健康
主要完成單位:中山大學,暨南大學
成果簡介:生物材料支架為幹細胞和再生組織提供微環境,在再生醫學中發揮重要作用。短肽RADA 16-I可自組裝形成納米纖維水凝膠,支持神經再生。但水溶液呈酸性,直接注射引起炎症反應。我們對其進行功能化改性,製備一類在中性pH條件下形成納米水凝膠的功能性自組裝短肽,解決了RADA 16-I型短肽困擾已久的酸性問題。體外支持神經幹細胞三維(3D)生長和分化,在腦損傷、坐骨神經損傷和脊髓損傷模型中均顯示該功能性短肽水凝膠能夠支持神經再生,促進功能恢復。此外,我們利用靜電混紡RADA16-I型功能性自組裝短肽/可降解聚酯(PLLA)獲得了納米-微米多級化結構的策略,模仿天然細胞外基質,促進神經元分化、軸突生長和突觸形成。最近,我們利用多巴接枝改性殼聚糖,通過鄰苯二酚基團氧化自聚合獲得交聯點,進一步與前期的功能化自組裝短肽複合,通過化學鍵、π-π共軛作用和氫鍵作用獲得可注射及自修復性能。
我們的功能性短肽納米水凝膠在3D細胞培養和再生醫學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研究結果發表在生物材料領域權威期刊(Biomed Mater 2016/2018,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6/2018/2020),授權兩項發明專利(ZL2016 1 0868918.7,ZL2015105219151)。
應用翻譯暫停理性重設計製備重組人I/III嵌合型膠原蛋白
所屬技術領域:生物技術藥物
主要完成單位:暨南大學
成果簡介:項目團隊基於在重組蛋白表達和製備領域的工作基礎,提出將蛋白質的「翻譯暫停」理論應用於重組人源膠原蛋白的表達製備,在不改變蛋白胺基酸序列的前提下,對表達蛋白的核苷酸序列(DNA序列)進行合理、科學地設計,使膠原蛋白在大腸桿菌細胞中表達過程中以合適的速度進行翻譯,在合適的胺基酸位點減速或暫停,讓膠原蛋白正確摺疊;在部分胺基酸序列的翻譯表達時,又加速以實現快速生產,最終高效、正確、一步到位地實現了重組膠原蛋白的可溶性表達。課題組應用「翻譯暫停「技術成功優化了多個重組蛋白的表達,如藍藻抗病毒蛋白N(cyanovirin-N)、抗 CD20 Fab 抗體和抗 TNF-α Fab 抗體、纖連蛋白等,相關研究成果已獲得多項專利並發表在相關學術期刊上。
我們綜合不同亞型人膠原蛋白的序列特徵,設計了I/III嵌合型人重組膠原蛋白,並且通過「翻譯暫停」技術優化,製備出可溶、均一、可自主形成三螺旋結構的膠原蛋白,純度90%以上,為基於膠原蛋白的生物醫學材料開發及化妝品中應用提供了物質基礎。
所屬技術領域:海洋石油天然氣開採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成果簡介:由於水深、海況惡劣、土質鬆軟、淺層地質災害等因素,導致深水淺層鑽井難度大、風險高,承載數百噸的井口易發生失穩下沉等事故,損失巨大。在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支持下,持續攻關研究,發明了鑽井參數與時間協同的深水淺層鑽井設計技術、深水淺層安全高效鑽井作業控制技術和高承載高效率深水淺層鑽井作業關鍵裝備,形成了一套海洋深水淺層鑽井關鍵技術。項目成果已在我國深水井中取得較好的應用成果,支撐了我國首個自主作業的深水氣田陵水17-2高效開發,創造了西太平洋最大水深2619米作業紀錄。
所屬技術領域:生物材料領域
主要完成單位:北京大學口腔醫院
成果簡介:北京大學口腔醫院承擔的「植入材料物理特性對細胞行為/組織結合與再生的調控作用及其分子機制」(項目編號:2018YFC1105300)項目突破了現有口腔臨床種植修復膜材料基本依賴進口的專利技術壁壘。基於仿生電生理活性設計思想,重點解決了口腔種植修復膜材料的力學支撐與誘導成骨有機結合的關鍵技術難題,有效彌補了現有臨床常用口腔種植修復膜在力學性能、臨床操作性、生物學功能、臨床修復效果等方面的技術短板。獲得了電活性口腔種植修復膜材料規模化製備關鍵技術和全套工藝,並實現產品迭代升級,上述產品已完成註冊檢驗、臨床前有效性評價或提交註冊檢驗。上述產品均為相應領域首個國產化產品,上市後將填補該領域市場空白,預計3年累計銷售額在3億元以上。
人體運動意圖感知及適配增強外骨骼機器人 (62076080)
所屬技術領域:人機互動、人工智慧
主要完成單位:哈爾濱工業大學
成果簡介:哈工大姜峰教授人體運動意圖感知外骨骼機器人適配增強項目組提出的人體運動意圖感知和預測等技術,解決了現有的外骨骼等人機互動系統中意圖感知可靠性低、機構延時、人機耦合差等問題;研製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性能分布式生理及運動信息採集系統,可多通道、多類型、高解析度、高精度、抗幹擾生理及運動信息同步採集,實現了儀器的國產化;本項目提出的適配增強技術,利用人機雙向交互原理,構建生理信號評價體系,實現多路冗餘控制方式以及雙向交互過程中人和機器的快速適配,保證了外骨骼等人機互動系統協調控制、高效耦合,為實現人機系統的最優控制提供了路線及示範。
所屬技術領域:生命健康;環境衛生
主要完成單位:天津大學
成果簡介:
1. 細菌感染傷口治療
水凝膠敷料在光照下可快速消除傷口細菌,其抗菌因子可以持續抑菌,其活性成分可促進傷口的快速癒合。動物實驗顯示,本團隊的傷口敷料在消除傷口細菌感染和促進組織癒合方面,明顯優於3M敷料。
2. 植入體表面細菌生物膜治療
醫用鈦植入體在人體發生細菌生物膜感染後,通常需要二次手術更換植入體。經我們改性後的植入體,在植入體內發生感染後,可以通過近紅外或超聲波等手段在體外快速將細菌生物膜感染消除,實現體外無創治療。
3. 治療牙周炎軟膏
使用非抗生素軟膏高效治療牙周炎及種植體周圍炎等口腔疾病。抗菌效果明顯優於臨床金標準「派麗奧」軟膏。
4. 手機鋼化膜表面抗菌抗病毒及長期預防
普通手機鋼化膜經過表面處理後,可實現在手機屏幕光照射下,鋼化膜表面的細菌及病毒的快速清除,以及無光照下的長期抑制。同時防藍光,保護視力。成本低,工藝成熟。
5. 新型抗菌抗病毒塗料
在日光照射下可以實現表面快速細菌和病毒的清除,在無光照下長期抑制致病微生物粘附與繁殖。成本低,工藝成熟。
相關成果已獲得國內授權發明專利18項。
所屬技術領域:電子信息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成果簡介:項目研究團隊緊密圍繞研究目標,解決和突破了大規模陣列式視覺片上系統晶片體系架構、光電子/微電子混合集成設計方法、面向器件實現的視覺信息處理算法、高速高性能像素和陣列設計、處理單元陣列電路設計等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提出了三種重要的可編程多級並行視覺晶片架構,為實現高速視覺片上系統晶片奠定基礎;提出了超高速圖像傳感器的新型像素器件和低功耗高性能讀出電路陣列,實現了超高速圖像傳感器和基於ToF原理的三維成像圖像傳感器;提出了像素級並行、行並行、圖像塊級並行及卷積處理單元等多級並行處理器,通過有機結合實現低、中、高級圖像處理;摸索出一套從工藝條件、光電子器件、模擬/數字電路到系統晶片設計的光電子/微電子混合集成電路設計方法,支撐視覺晶片的設計;實現了視覺片上系統晶片,晶片能夠模仿人類視覺系統視覺信息並行處理機制,圖像獲取和圖像信息處理的系統速度達到每秒一千幀,突破現有視覺信息系統中數據串行傳輸和處理的速度和效率瓶頸效應。
所屬技術領域:有機高分子功能材料
主要完成單位:中山大學
成果簡介:本成果開發出一系列高效有機發光材料和柔性聚醯亞胺(PI)功能薄膜基材。這些發光材料對電和力等具有高效響應,在OLED器件、應力傳感及防偽加密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上述PI功能薄膜包括無色透明膜、發光薄膜、超低介電薄膜、高模低縮薄膜等,用於柔性OLED器件、5G天線、柔性微電子電路基材等領域。利用上述發光材料和透明柔性PI薄膜構建高效OLED器件和柔性OLED器件。
本成果已經申請中國發明專利69餘件,其中已授權42件;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件。發表SCI論文170餘篇。論文他引1萬餘次,15篇論文進入ESI高被引論文。
本成果與華星光電、華為、生益科技、華科創智、順鉉新材等企業進行了產學研開發合作。
本成果獲得2018年度廣東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所屬技術領域:科教模擬儀器裝備
主要完成單位:華南理工大學
成果簡介:借鑑了飛機模擬器、航模和虛擬儀器的思想,研製了微縮高精密儀器模擬仿真儀,特徵如下:
1、體積小,將高精密儀器按比例微縮為一個便於攜帶的模型儀器;
2、功能全,微縮模型保持真儀器的主要操作功能;
3、高仿真,和虛擬軟體聯機,可以完全模擬儀器的功能;
4、科技含量高,硬體和軟體互聯,原理級別的模擬和新功能的開發;
此類高精密儀器模擬仿真儀的市場使用場景包括:
(1)教學活動;
(2)儀器培訓,宣傳;
(3)科普工作;
高精密儀器模擬仿真包含一系列儀器,軟體形成一個生態,模擬各種原件,實現對市面所有高端儀器的模擬,結合全功能微縮模型,實現教學、培訓、自主學習和社會科普等功能。
所屬技術領域:雷射光譜學診斷技術;流體非接觸式測量技術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成果簡介:本項目基於3DLIF技術,針對科研和工程中水體濃度場和溫度場高精度三維測量需求,提出大尺寸均勻雷射片光源、同步運動控制技術、圖像快速同步採集技術、標定與校正技術、三維重構技術、系統集成等關鍵技術解決方案,研製出國際上第一臺具備產業化前景的三維流體標量場(濃度場和溫度場)測量儀器,全部達到和部分超過考核技術指標。
應用前景:(1)流體力學(水力學)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2)航空器、航行器外形設計:開展模型試驗研究湍流對減阻降噪的影響;(3)水下航行器(如潛艇)設計:通過模型試驗,測量湍流結構對航行器的阻力和噪音的影響,優化設計;(4)通過改變雷射波長,可以擴展到火焰燃燒領域,應用於發動機和火箭的火焰燃燒測量。
所屬技術領域:高靈敏度、多通道、可攜式光纖即時檢測技術
主要完成單位:暨南大學
成果簡介:現有POCT技術通常難以兼顧設備的小型化與檢測靈敏度。針對這一問題,暨南大學光纖光子學團隊提出基於光纖傳感器的POCT方案。光纖傳感器本身具有尺寸小巧、成本低廉等突出優點,如何增強其響應靈敏度成為研究的主要難點。團隊在NSFC廣東聯合基金的資助下,在光纖表面修飾納米金三角片/黑磷複合體系,採用界面構築技術增強光纖倏逝場與待測樣品之間相互作用,實現了對疾病標誌物ErbB2的單分子水平的特異性檢測。進一步構建了小型化、多通道光纖POCT設備,面向心血管病的早期診斷實現了心肌三項的高靈三度多模態集成傳感器系統的研發及其應用具有突出的技術優勢。相關技術成果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等高水平期刊上,獲得國際光纖傳感會議最佳論文獎。
所屬技術領域:生命健康
主要完成單位: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
成果簡介:課題組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金磚國家科技創新框架計劃合作研究項目(5186114530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2071370,31470956)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31700859,31000448)等科研項目的支持下,針對生命健康和環境保護等領域亟待解決的難題,基於阻抗傳感器、微電極陣列和光尋址電位傳感器開發多模態集成傳感晶片以及複合傳感系統和儀器,(1)用於水環境中多種生物毒素現場、快速和同時檢測,分析和評價水體質量和安全,不僅可以為水環境生物毒素檢測提供快速和便捷的技術手段,而且對農業和海洋環境保護中的水質監測和安全評價也具有重要意義;(2)用於檢測和採集味蕾類器官的阻抗、膜電位、胞外離子變化和神經遞質釋放等味覺響應信息,為味覺物質檢測和味覺傳感機理的研究提供新的技術手段。
相關成果發表在《Adv. Sci.》、《Biosens. Bioelectron.》、《Sensor. Actuat. B Chem.》等學術期刊。已發表SCI論文60餘篇,引用1500餘次,1篇論文入選ESI熱點論文,2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副主編出版學術專著/教材4部,其中1部入選「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4項、軟體著作權6項。
所屬技術領域:信息技術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
成果簡介:我們的成果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中國科學院儀器設備項目專項、北京市教委重大項目的支持下歷時10年完成的高解析度超聲顯微鏡,可應用於集成電路、符合材料、晶片製造、鋰電池檢測中的缺陷檢測,主要功能模塊和核心技術包括超聲數據的增強與優化、缺陷的自動識別、海量數據的快速實時渲染等方法和關鍵技術。
回歸深度網絡及變分推理在人臉對齊和圖像除雨/除霧中應用
所屬技術領域:人工智慧、機器學習
主要完成單位: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成果簡介:本成果提出異構輸出回歸網絡(HORNet),可以直接從圖像中預測人臉的標誌點,建立了一種新的緊湊的多層體系結構。利用餘弦激活的非線性層解決圖像表示和面部形狀之間的非線性關係,利用線性層的低秩約束對人臉標誌點內部關係刻畫。HORNet還可以用於機器人手臂的自由度之間關係的刻畫,以及其他應用。除此之外,本成果提出多尺度聚合網絡(MAN),通過從CNN的中間層聚集特徵來直接進行人臉對齊。MAN採用一種新的卷積結構,在不同的語義層次上聚合所有尺度的特徵,從而建立信息量高的面部表示,以實現精確的對齊。此外,我們還將注意力機制引入到網絡中,使其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與面部標誌點密切相關的空間區域,以進一步提高網絡性能。
除雨除霧應用在自動駕駛中應用廣泛。在除雨除霧應用中,本應用提出變分除雨除霧方法,為了實現對空間降雨密度的自適應降噪,本應用為每個顏色通道生成一個密度估計圖,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過度降噪和欠降噪。為了獲得更好的去噪性能,我們在此基礎上,又提出條件變分圖像去噪(CVID)網絡,利用條件變分自動編碼器(CVAE)的獨特生成能力為雨天圖像提供多樣化的預測。由於不同顏色通道的雨密度不同,我們還提出了一種通道方向(CW)降噪方案。
所屬技術領域:智慧機器人、高端醫療裝備、精密儀器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成果簡介:智能顯微眼科手術機器人研究緊密圍繞「感知-導航-操作-評估」一體化研究主線,制定機器人輔助手術操作規範和評估標準,通過構建臨床前實驗驗證環境和動物實驗研究,進行機器人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靠性評價。同時,本研究的技術和方法可拓展性強,顯微操作也廣泛應用於神經外科、耳鼻喉科、頜面外科、乳腺外科、創傷科室的顯微操作,如血管吻合、神經吻合、皮瓣移植等。本研究成果的試用與推廣,將為顯微外科新型術式臨床科學研究提供高端儀器平臺。
所屬技術領域:生物醫藥與生命健康
主要完成單位:中山大學
成果簡介:新冠肺炎重型患者容易出現凝血功能障礙和肺纖維化等現象。針對這些現象,中山大學羅海彬教授研究團隊採用自主發展的藥物設計關鍵技術發現抗凝血藥物雙嘧達莫,獲得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1)其對2019-nCoV病毒重要靶點Mpro有較強的抑制強度(Ki為40 nM),通過抑制Mpro阻斷病毒複製;2)對Vero E6 病毒細胞抑制強度EC50為100 nM,效果與氯喹相當;3)動物實驗發現該藥顯著改善毒物導致的肺纖維化和呼吸功能障礙。該藥發現過程已於10月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PNAS上。2020年2-3月在湖北武漢等地開展了雙嘧達莫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多中心臨床實驗,入組患者超過150例。該藥臨床應用方便,每天3次口服給藥,無明顯的不良反應。該藥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症狀與肺部炎症,提高新冠肺炎患者預後,縮短住院時間。其中,普通型新冠患者平均出院時間為7天,明顯優於對照組的11天,三周出院率為100%;重型患者三周出院率為87.5%,優於同期對照組33.3%的出院率(2月的臨床數據)。部分臨床結果已發表在藥學權威期刊Acta Pharm. Sin. B(2020, 10, 1205-1215),併入選今年7月份該刊的封面故事。
所屬技術領域:生物醫藥與健康/生命健康
主要完成單位: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
成果簡介:我們針對骨、軟骨、韌帶、髓核、纖維環等各種運動器官的不同特點,建立一系列器官組織個性化動態力學培養系統。在組織工程技術的基礎上,賦予組織工程材料適宜的微環境(組織/力學/低氧等微環境),讓其在體外施展其力學功能,基於其個性化功能,有針對性的對其進行體外修飾/加工,使其更加符合宿主微環境的需求,建立生物適配性運動系統應用材料;對於自體細胞來源的運動系統應用材料可以直接植入,對於異體或異種來源的材料給於冷凍乾燥或脫細胞等技術處理;建立動態力學培養與測試平臺,既可以用於加工具有功能活性的類器官,又可以體外建立器官培養的疾病模型,從而進行病因、病理、診斷、治療的研究;建立臨床轉化和應用技術以及共性示範和培育基地,形成新一代材料關鍵技術及其臨床應用新技術的研發團隊,儘快搶佔相關材料的國際制高點,從而帶來相應的巨大社會和經濟效益。
水溶性大麻二酚(CBD)的製備及其在化妝品中的應用
▲水溶性CBD ▲水溶性CBD化妝品
所屬技術領域:中藥學,天然藥物化學
主要完成單位:暨南大學,基因工程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成果簡介:大麻二酚(cannabidiol, CBD)是一種天然存在的不會致幻成癮的大麻素,它與CB1和CB2這兩種類型的大麻素受體結合,是目前研究最熱門的植物源性大麻素之一。CBD具有抗炎、免疫調節、抗氧化、抗凋亡和抗癌作用,已被證明在癲癇、神經退行性疾病、精神分裂症、多發性硬化和關節炎等疾病中的治療潛力。但是由於CBD不穩定,幾乎不溶於水,見光易變色、易被氧化等特點,其應用也受到極大地限制。本項目通過新型材料包合技術,製備了一種具有較好水溶性,且在光照、加熱和氧氣作用下均仍保持穩定的水溶性CBD及水溶性工業大麻提取物。產品製備工藝已經過中試試驗驗證,現正開展癲癇治療的臨床前研究,並已將其應用於化妝品中,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掃描二維碼填寫報名表
歡迎高新企業、技術轉移機構、投資機構、重大科技轉化平臺、孵化器、銀行等代表掃碼報名!
聯繫人
何淦輝:15918574189
吳崟琳:18022412243
馬 雯:18317856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