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張冰清 通訊員 孫美燕
卵巢深藏在女性的盆腔內部,即使長了腫瘤也不易被人察覺,所以卵巢癌是女性最難發現的惡性腫瘤,2/3的卵巢癌發現時已是晚期。
杭州26歲的小何差點兒也成為其中的2/3,好在前後兩次偶然性事件,讓她在卵巢癌早期及時做了手術,切除掉癌變部位,還保留了生育功能。
三年前查出卵巢囊腫沒在意
三年後手術發現竟然是惡性
一個多月前,小何來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就診。但當時並不是因為卵巢癌,而是因為查出宮頸癌前病變。
浙大婦院婦科腫瘤科副主任陳亞俠主任醫師在詢問病史時注意到,小何三年前體檢時曾查出卵巢囊腫,但她沒有放在心上,未做任何處理。
陳亞俠說,卵巢囊腫不像宮頸囊腫以觀察為主,不需要特殊治療,「卵巢囊腫很難判斷是良性還是惡性,一旦是惡性,往往發現了就是晚期,所以我們通常會建議手術切除。」
雖然小何的卵巢囊腫沒有任何症狀,三年裡也沒有快速增大,但陳亞俠還是勸她在做宮頸癌前病變手術的時候,順便把它切除了。
最後,醫生通過腹腔鏡從她左側卵巢切除了一個三公分大小的腫塊,術後切片檢查顯示,腫塊是惡性的,好在還處在Ⅰa期。
陳亞俠說,小何同時患上兩種婦科癌症很不幸,但能通過體檢和手術意外發現早期卵巢癌,實在是不幸中的萬幸。早期卵巢癌的五年生存率可達到95%,由於患者已婚未育,醫生還為她保留了生育功能。
據浙大婦院腫瘤科統計,醫院卵巢癌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2歲,大致是處於絕經期前後,低於歐美的平均年齡,也有個別低齡患者,年齡最小的僅13歲。
目前,卵巢癌早期篩查手段依然十分缺乏,婦科腫瘤學界也不推薦沒有症狀的、非高危女性進行卵巢癌的篩查。如美國婦產科學會、美國放射學會、美國癌症協會等均不推薦在一般女性人群中開展卵巢癌的篩查工作。
卵巢癌難發現、易復發
大多需要多學科聯合診治
但是,大多數的卵巢癌患者沒有小何這麼幸運。
新當選為中華醫學會婦科腫瘤分會主任委員的浙大婦院謝幸教授告訴錢報記者,2/3卵巢癌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會出現劇烈腹脹,大量腹水,腸梗阻,進食困難,呼吸困難等症狀,五年生存率僅20~30%,位列女性惡性腫瘤致死率第五位。而且2/3患者對化療敏感,2/3患者會復發。
「全世界的婦科腫瘤醫生都在各種嘗試,各種研究,希望能提高晚期卵巢癌的總體預後。在浙大婦院,通常晚期和復發的卵巢癌患者都會進行多學科聯合診治(MDT)。」
在謝幸教授的帶領下,浙大婦院腫瘤團隊3年前成立了MDT團隊,團隊匯集了包括謝教授、萬小雲和陳亞俠主任在內的婦科腫瘤科全科精英,並囊括了本院外科專家,胃腸道和盆底腫瘤專家,放射科、超聲診斷科以及病理學專家,不定期對特別疑難婦科惡性腫瘤及晚期卵巢癌等患者進行病案研究及診治策略討論。
浙大婦院腫瘤團隊對卵巢癌病人進行多學科討論
兩年前,在杭州打工的雲南人嚴阿姨挺著一個大肚子來到浙大婦院,肚子的規模跟醫院裡待產的孕產婦沒什麼差別。當時,她已經是卵巢癌Ⅲc期,腹腔積液達到了5000毫升,腹內有多個腫塊,除了卵巢上,直腸、橫隔膜、肝臟表面也都有腫瘤分布。
浙大婦院婦科腫瘤團隊馬上叫來放射科、病理科、超聲診斷科和外科的醫生,組織了多學科聯合會診。根據嚴阿姨的情況,他們最終制定了先化療、後手術的治療方案。
接下來的2個月裡,嚴阿姨進行了3次化療,腹腔內的積液大量減少,最後手術切除了一個5公分的腫塊,沒有殘留病灶。三個月前,嚴阿姨再次來複查,情況一切良好。
目前,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在浙大婦院已經進行到第45期,通過該模式診治的患者達到60餘人。在團隊的通力合作下,所有患者的治療方案都能做到合理而精準,患者的手術切淨率大大提高,也延長了生存時間並提高了生活質量。
浙大婦院設卵巢腫瘤專病門診
每周一、周四正高名醫坐診
為了提高卵巢癌的診治效果,浙大婦院新設卵巢腫瘤專病門診,由謝幸教授和國內知名專家萬小雲主任和陳亞俠主任共同組成首席專家組。
「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卵巢腫瘤患者儘早得到精準化的檢查和診斷,及時收住入院並接受治療,納入規範化管理,減少患者的痛苦,減輕家屬的焦慮。而對於高度可疑晚期卵巢癌患者於就診同時開通綠色通道,安排住院接受規範治療。」謝幸教授說。
據了解,卵巢腫瘤專病門診將於11月26日正式開診,四位名醫專家每周一、周四輪流坐診。由謝幸、萬小雲、陳亞俠、毛愉燕等4位婦科腫瘤名醫輪流坐診,根據情況進行多學科聯合診療。
門診地點:浙大婦院1號樓6樓
門診時間:11月26日起,每周一、四全天
出診專家:
謝幸教授(周四上午)
萬小雲主任醫師(周一上午)
陳亞俠主任醫師(周一下午)
毛愉燕主任醫師(周四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