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新郎、新娘及家人正在舉辦婚禮。婚禮現場有鋼琴師和牧師,一切都非常完美。但是這個時候來了一個人,在旁邊吹竹蕭,引起了新娘的注意。她出去一看,原來是黑社會老大比爾(她的情人)來找她了。新娘知道大事不好了。她對比爾說:「我懷孕了,是你的孩子。」話音未落,就被比爾一槍爆了頭。
這樣的開頭給人的感覺就是這個世界是沒有希望的,是沒有什麼道理可講的。但是,為什麼我們看電影時會覺得,在這種毀滅性的攻擊性中還有希望呢?也許是因為在新娘被「爆頭」之後,我們突然發現她竟然還活著。
這一場婚禮大殺戮發生在一個小鎮的教堂,一共死了七八個人,相當於滅門。這是一個大案子,由警長親自辦案。警長的兒子(一個小偵探)也在現場,這是暗喻在這個小鎮也講「裙帶關係」,警長的兒子就是警長塞到警察局的。
警長看著特別有派頭,打扮得特別光鮮,戴著墨鏡——在他的駕駛座前面,至少擺了四副不同顏色的墨鏡。警長來到現場,蹲在新娘面前,被爆了頭的新娘一口血痰吐到他的眼中。警長很鎮靜地用手把右眼的血痰抹去,然後告訴兒子說:「這個新娘還活著。」
比爾手下的幾個女人,非常嫉妒新娘,因為新娘是老大的女友,還懷了他的孩子。老大跟新娘翻臉以後,派她們在內的一群人到婚禮上把所有人都殺了,並且殘忍地折磨了被爆頭的新娘。但是,當知道新娘還活著的時候,比爾派艾爾去殺她。艾爾是嫉妒新娘的女人之一,她是獨眼龍。
在殺新娘之前,比爾突然改變了主意,說:「在她還活著、還可以跟我們鬥的時候,我們可以殺她;但是,我們不應在她昏迷的時候,像賊一樣去殺她。」電影從這時開始轉折。這也是昆汀的一個特點,他總是把事情推向某種極致,然後再回頭。
昆汀的電影雖然以「殺人嗜血」為標誌,但是也隱含其他原始的變態行徑,如奸屍、戀童癖等。
「奸屍」發生在女主角整整昏迷了四年期間。在這四年間,有不少男性花錢買通護理,與昏迷的女主角發生了關係,這其實相當於「奸屍」(這個情節似乎也在揭發醫院的黑幕)。
由美國華裔演員劉玉玲扮演的玉蓮是東京的黑幫頭目。早年她目睹了自己的父母被殺死,所以為了報仇雪恨,她11歲的時候扮成女童找到患有「戀童癖」的仇人鈴木。最後玉蓮終於把鈴木殺死了。這個情節則對「戀童癖」給予了直接體現。
02
在《殺死比爾》第一部中,我們發現裡面充斥著太多的殺戮,以及戀童、奸屍等特別原始的變態衝動。除了這些,你也會發現「盜亦有道」,而比爾就是「盜亦有道」的黑幫老大。
《殺死比爾》第一部結尾部分,女主角找到了東京的黑社會老大玉蓮,準備復仇。這時,昆汀開始把女主角推向極致。玉蓮的手下騎著摩託車回來了,女主角一個人大戰幾百個人。當殺死這幾百個人後,她再與玉蓮交鋒。女主角被玉蓮的劍砍中兩處:一處在後背,一處在側面。玉蓮很輕蔑地對她說:「你一個白種金髮女郎,不配像武士那樣揮劍。不過,我現在可以讓你像一個武士那樣死去。」
沒想到,女主角居然重傷玉蓮。玉蓮在死之前,深深地向女主角鞠了一躬說:「我剛才看輕你了,我向你道歉。」這時,女主角明白她將要殺死對方了,所以兩眼含著淚說:「我接受你的道歉。」然後,女主角像東方武士那樣一劍揮下去,只見一束烏黑的長髮飄落,玉蓮被劍砍死。但是,昆汀並沒有直接描述玉蓮被砍死的畫面,而是把鏡頭推向非常美的東方式雪夜裡。在靜美迷人、無聲飄落著雪花的雪色中,昆汀完成了這一經典場景的塑造。
一般來說,我們歌頌愛情或弘揚道德,總是把它們往好的方向推。但是,越往好的方向推就越會讓我們心生厭倦。因為如果它們太好了,我們反而覺得太假,這也許是源於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惡和不滿。而另類的電影常常是把它們往惡的方面推,往無望無助的方向推。當推到極致的時候,浪子回頭,突然發生轉變。
比如,日本和中國臺灣的很多動作電影都是這樣的。再比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一個人壞到極點,有一天突然變好了,你就會覺得,連他這樣壞的人都能變好,這個世界還是有希望的。
03
在精神分析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假設是:如果讓天使活在一群惡魔當中,能活下來嗎?天使是活不下來的,因為有那麼多惡魔,但只有一個天使,惡魔是不可能被天使感動的;但是,如果讓一個惡魔活在一群天使當中,這個惡魔就有可能變成天使。這是人類心理的某種機制。
一個孩子,如果很小的時候沒有被很好地照顧,那麼他(她)內心就會充滿憤怒。一般來說,如果父母能夠接得住,即在孩子的攻擊中活下來,他(她)就會慢慢地變得比較平和;如果父母接不住,他(她)就會變得特別糟糕,最後甚至會變成惡魔。對於孩子來說,變成「惡魔」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周圍的人都很討厭他(她),他(她)自己很難活下來。
但是,為什麼遭到父母虐待的孩子,卻會說我的爸爸媽媽是多麼多麼好呢?這樣的孩子為什麼容易變成「惡魔」呢?因為在他(她)的內心體驗中,如果自己變成了「惡魔」,那麼父母就是「天使」了,就不會虐待他(她)了。當這樣的孩子不斷地營造「周圍的人都是天使,只有我是惡魔」這樣的內心世界時,現實生活中的他真的會變成「惡魔」。
昆汀喜歡把角色先往「惡魔」的方向推,讓這個人殺人無數、壞到極點,由此把毀滅性渲染到極致。到達極致後,昆汀就會突然點亮一束光線,讓你感覺到在毀滅性裡好像有某種道義、希望和邏輯存在。這樣一來,你就會從整體性的視角看待這部電影,把電影的方方面面有邏輯地聯繫在一起。
本文節選自張海音、施琪嘉、李孟潮等老師所著《觀影療心:10位心理學家的電影療愈課》,點擊書名可在開森書店小程序購買(7折包郵)。
武俠、動作、戰爭等以殺戮為主題的電影總是受歡迎,你覺得這背後的深層心理動因是什麼?歡迎留言互動,8月13日前點讚最多的留言作者(不能低於50個),我們將贈送《觀影療心》1本。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高清版《殺死比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