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代藝術展把公眾拒之門外,而故宮展覽又讓人趨之若鶩

2021-02-19 新京報書評周刊

微信ID:ibookreview

『與414000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

按:近日,故宮博物院九十周年院慶「石渠寶笈」特展換陳品,然而像「故宮上千群眾通宵排隊只為看《清明上河圖》最後一眼」這樣的新聞標題卻早已不再引人矚目了。因為整整一個月,身在北京的朋友們都總有機會從微博、朋友圈和各類媒體上不斷得知「故宮特展擠爆頭」的最新戰況:勢頭從最初的「上午八點半一開門群眾狂奔衝向武英殿」,發展到了凌晨三點就開始有人排隊;排隊的平均時間則從最初的6小時發展到了10小時及以上。有人認為,如果撰寫當代中國文化史,今秋故宮的空前盛況絕對有必要寫上一重筆。然而,這是本雅明意味的藝術之「靈暈」復歸了嗎?作為啟蒙空間的博物館內化了一套權力與秩序,崇敬之心不會讓人看見藝術,因為聲名的光芒過於晃眼,並總將自身偽裝成靈暈。

撰文 | 王若千

在故宮展覽的空前盛況之下,本雅明所說的「靈暈」(aura)似乎回來了。攜帶馬扎和乾糧的觀眾紛紛表示,老祖宗的寶貝一定要看,排隊很值。而流傳著的話語中,關鍵詞總是「真跡」、「十年一見」、「齊聚一堂」這些。「真」顯得很重要,哪怕面對「真」的時間只有三分鐘,而且雙腿酸軟,並始終處於其他觀眾和展覽工作人員的精神壓力之下。在本雅明的著名篇章中,「靈暈」是藝術起源於神聖崇拜的佐證,而在機械複製時代,它卻逐漸湮沒在展示和傳播之中。——不過本雅明在他謎一般的寫作中未能為我們理清「靈暈」與商品拜物教之間的精神聯繫。

由聲名「庇護」的藝術品

先讓我們看看最近一年在國內比較熱門的展覽都有哪些。

在作為文化中心的首都北京,除了今年的故宮博物院院慶特展,還有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絲綢之路」展(儘管火爆程度遠遠不及前者)。而在上海,則是莫奈畫展,還有曾經在歐美引發轟動的「雨屋」,以及前不久巡展到北京、沒有一副真跡的「不朽的梵谷」(被網友吐槽為大型的梵谷PPT展)。後兩個展覽的熱門不僅由於主辦方的宣傳得力,更在於其「賣點」強調了一種「嶄新體驗」,打破了傳統博物館/展覽之中那種觀看者與觀看對象鮮明區分的欣賞方式,在某種意義上與3D電影、主題公園式的現代消費體驗形成了暗合。


朝陽大悅城正門口的「凱迪拉克 不朽的梵谷 感應藝術展」現場

而事實上,就在這個夏天,南非的國寶級藝術家威廉·肯特裡奇在798尤倫斯舉辦了為期兩月的大型個展,門票只有10元,卻只在小圈子內引起了討論。而就連安迪·沃霍這樣的當代藝術大咖,去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為此所做的大型回顧展也未能引發公眾多高的熱情——相對比之下,2004年中國美術館的印象派畫展至今令許多人記憶猶新,那場展覽也如今年的「石渠寶笈」一樣,引發了繞館三周的觀眾長龍。


肯特裡奇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個展《樣板札記》

或許我們可以試著總結出如下有關觀眾人次的一般性規律:

書畫作品(更符合西方意義上的「藝術」範疇)>工藝品、文物

經典藝術>當代藝術

《清明上河圖》>《五牛圖》

梵谷>塞尚

畢卡索>勃拉克

……

顯然,聲名是驅動現代博物館參觀的一大關鍵因素。藝術品和聲名,某種意義上像是模仿了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之間的那種關係結構:似乎價值應該依託於使用價值而存在,而在實際的社會交換中,卻往往超越了使用價值而擁有獨立的身份;同樣,聲名似乎應該依託於藝術品審美的、歷史的、文化的「本質」而存在,而在實際的社會文化生活中,藝術品卻往往在聲名的庇護之下被欣賞。

那麼,決定藝術品聲名的要素有哪些呢?或許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層面:首先是藝術史和藝術教育中所展藝術品的價值,然後是作為主導者的藝術體制(博物館/美術館以及媒體/藝術批評)導向,最後接受者接受的文化語境。

當故宮博物院的官方微博爆出早上開門時大批觀眾狂奔衝向武英殿的照片時,有幾位美術史專業的學者由此感慨,這說明了中國公眾在藝術史教育上的匱乏。的確,大部分觀眾是衝著《清明上河圖》來的,甚至只知《清明上河圖》而不知有其他者亦大有人在。的確,《清明上河圖》藉由歷史課本、報紙電視還有師長的描述成為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拒絕的概念。當然不得不承認,也是由於《清明上河圖》作為少見的大型民俗畫,充滿了一種敘事的動態效果,更易於令深受電影電視薰陶的當代觀眾找到欣賞的趣味。

然而,反觀在藝術史教育更為普及和發達的歐洲,筆者發現在羅浮宮的《蒙娜麗莎》跟前,觀眾圍得裡三層外三層,你卻可能有機會在另外的展廳跟一面牆的倫勃朗獨處片刻;在佛羅倫斯,看米開朗琪羅青年時代的名作《大衛》需要排隊,而在美第奇禮拜堂,大師晚年的曠世傑作《晝》、《夜》、《晨》、《暮》卻始終安靜地等待在那裡。同樣,在西方,梵谷也比塞尚更討普通觀眾的喜愛,不僅因為其作品的「可理解性」(對於普通觀眾,梵谷在藝術上的獨特性以及他在藝術史上的承前啟後性近乎是一目了然的,不需要做觀看前的功課;而塞尚的重要性就相對需要更多的專業性知識和更為系統、細緻的觀看才能理解),更是由於梵谷私人生活的傳奇色彩,更確切說,是後世對於其生活的傳奇化。


巴黎羅浮宮中,《蒙娜麗莎》前裡三層外三層的觀眾

因此,中國觀眾在故宮特展上爆發出的、近乎犧牲般的狂熱(排隊十小時只為看畫三分鐘),雖說是個極端個案,但很難稱得上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特殊性。一句「表現出民眾對於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極度渴求」並不能幫助我們進一步思考公眾對於藝術欣賞的需求到底意味著什麼。

也許我們重新回到博物館的歷史之中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博物館內在植入的權力與秩序

現代意義上的博物館跟藝術史這門學科一樣,並不像(自在的)藝術的歷史那樣古老。1753年,大英博物館作為全世界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大型博物館在私人收藏和英國王室的支持下建立,它昭示著藝術在這一新的歷史時刻所產生的新內涵。

根據《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的定義「現代的博物館是徵集、保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的實物,並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機構」,博物館首先出現在資本主義擴張最為強勁的民族國家、出現在啟蒙運動的高潮時刻,正如實地呈現了博物館起源的本義。


大英博物館中國展廳

如果你曾參觀過大英博物館、羅浮宮這樣的世界頂級博物館,就不難遭遇到這樣的震驚和短暫的迷茫:將世界劃分成各個區域並按照不同時期劃分展廳背後的規則是什麼?將非洲的宗教祭物、中東的織毯、日本的面具和尼德蘭繪畫陳列在同一個空間之中背後的理念是什麼?可以看到,現代博物館興起,不僅伴隨著一個強勢權力主體及其預設對象的興起,也伴隨這一整套新的認識方式以及支撐這套方式的活生生的暴力——那就是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博物館在宣揚其公共性和民主性的同時內在植入了權力與秩序。

藝術家也是在這一時刻,伴隨著資產階級的上升與傳統特權階級的瓦解,從金錢和權勢的直接掌控中進入了自律領域。然而這最終被歷史證明是一種極為有限度的自律。1917年,杜尚將從商店買來的小便池命名為《泉》並送往美國獨立藝術家展展出,被認為是現代藝術史的轉折點,並從而開啟了隨後一百年藝術家與包括博物館在內的整套藝術體制之間悖論式的搏鬥/遊戲。


杜尚《泉》1917

杜尚的重要性在於,他以一種看似隨意的方式揭示出了藝術之所以成立的框架性因素,並斥之以憂鬱的嘲諷。杜尚的後來者們,無論是在博物館內部還是博物館之外,無論怎樣花樣翻新,卻永遠都只淪為了杜尚創舉的重複。對於藝術體制的批判,逐漸退卻最初激進的先鋒色彩,慢慢固化為體制的一部分。甚至這種批判只能在體制內部才得以成立和被寄予解讀,從而某種意義上進一步確認和鞏固了體制。這也是為何當代藝術和受教育程度相對不高、業餘時間和金錢上相對不那麼充裕的普通觀眾之間隔閡頗深的原因,因為當代藝術美術館所預設的觀眾是一些掌握了語境並做好了反思準備的人。而主流博物館所預設的觀眾,卻似乎剛剛從繁忙的俗務中脫身出來,拘謹而又虔誠地準備接受「知識、教育和文化」(「文化」這個概念在詞源上就包含了教化的一層意義)。

博物館最初且至今都是一個啟蒙空間,儘管如今,啟蒙似乎學會了反思。安德烈·馬爾羅認為「博物館建立了藝術這個新類目,亦即建立了一項創造另一種心理定向的新分類原則,從而把圖像變成了藝術」。當然並不只是圖像,我們看到,還有埃及法老的木乃伊和莫高窟的佛像。這是一種前提性的同質化,把不同文化、不同範疇、不同功能的事物納入到同一個框架之中,再「回饋」以多元的、不斷更新的認識。因而馬爾羅非常悲觀地認為,過去的藝術對我們完全封閉。就《清明上河圖》而言,作為大型捲軸畫的代表,我們卻註定永遠不可能體會當年文人士大夫在彼此鑑賞時,徐徐將其展開、以一種時間性的方式(而非西方繪畫的那種單一透視點的空間方式)觀看時那種隱秘的愉悅。


《清明上河圖》

筆者無意質疑觀眾對於故宮特展的熱情的誠摯性。事實上,需要被質疑的反而是那些易於自我感動的、聲稱應該「讓敬畏之光燭照文化傳承」的文化人士,以及對藝術教育和藝術體制本身無所反思的學者們。智識上的優渥並不必然保證政治性的觀看或嶄新的美學體驗,也不必然使人距離藝術更近。同樣,崇敬之心不會讓人看見藝術,因為聲名的光芒過於晃眼,並總將自身偽裝成靈暈。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王若千,編輯:禽禽。轉載請聯繫書評君,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挺一下堅持原創的書評君

點擊以下 關鍵詞 查看精彩內容

年度好書 | 四月好書 | 紅鏡頭 | 聶隱娘 | 同性戀群像 | 馬克·吐溫 | 康夏 | 權力的遊戲 | 小王子 | 孤獨圖書館 | 黃家駒 | 腋毛禁忌 |二十四節氣 | 伍迪·艾倫 | 夏日翻書 | 禁菸令 | 瑪麗蓮·夢露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購買《醜聞藝術博物館》,欣賞歷史上那些不落窠臼之作

相關焦點

  • 【展覽預告】2016年亞洲當代藝術展秋季展
    作為亞洲區酒店藝術展的先鋒,第九屆亞洲當代藝術展秋季展將於2016年9月15 - 18日在香港港麗酒店舉行。
  • 【展覽】自覺表現·當代藝術展·第一季(作品集)
    (石家莊) 中國新眼鏡蛇畫派創始人,多次參加中外藝術展覽,獲獎。》,2015年作品參加56屆《威尼斯雙年展•創造身份展》,2016年獲全國《劍膽琴心》美術作品展一等獎,2017年作品參加《中國當代藝術聯盟全國年度展》優秀獎,2018年全國100萬公眾投票獲選中國最具創造力藝術家榮譽,獲全國第二名,2018年作為特邀中國藝術家由美國,英國和澳洲雪梨等海外媒體推介,2019年獲中國濟南《國際抽象藝術展》優秀獎,同年作品由外交部《世界知識畫報》海外中國文化藝術全球推介
  • 展覽丨「生生不息——敘事的黃河」當代藝術展開幕!
    展覽丨「生生不息——敘事的黃河」當代藝術展開幕!(孫景波作品《河源系列》)同時這也是第一次以大型展覽的方式回溯黃河歷史文脈,從多元的視角探索黃河文化的時代意義,展覽構成了關於黃河的歷史與當代的對話,現實與精神的交融。
  • 【展覽全景】走在海面上:日本當代藝術展
    --Walk on the Sea: Japanese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走在海面上——日本當代藝術展」是廣州53美術館的系列國際展覽項目,2016年日本當代藝術展第四回展共邀請了13位日本當代藝術家參與駐館創作。
  • 當代景泰藍精品藝術展中山展覽
    為讓觀眾領略到這一具有皇家氣派的工藝品,中山市博物館和廊坊博物館特聯合主辦的「流金溢彩 國粹新顏——當代景泰藍精品藝術展」近日在市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共展出60餘件展品,古今結合,讓中山觀眾領略到這一傳統工藝的新技法新姿態。
  • 【展覽推薦】楚天放神——劉一原當代水墨藝術展
    於是,當我思考如何談論一原的這批新作,把握它們在當下文化語境中的意義,通過最佳的展覽方式將之呈現給觀眾時,「敘事」二字便一下浮現在眼前。劉一原的現當代水墨藝術創作起始於20世紀80年代。他近半個世紀以「心象」「點線」「感時」 為關鍵詞的現當代水墨藝術實踐,為當今中國藝壇提供了一系列意味深長的當代水墨敘事。
  • 在故宮「活捉」當代藝術 讓古代文化服務當代人的生活
    此次《記憶與當代》展覽,共有18位中國當代藝術家參展,類別不同,風格各異,一個共同點也許是,他們都常去故宮。「作為一個當代藝術家,古代繪畫為什麼能影響到我?因為好的繪畫不只屬於古代,它可以超越時間。」任何當代藝術都攜帶傳統文化的基因在《記憶與當代》展覽中,彭薇的作品是裝置藝術《遙遠的信件》。
  • 第二屆義大利當代藝術展將於12月10日在青島市雕塑館開展
    此次展覽得到義大利文化遺產與活動部、佛羅倫斯市政府、佛羅倫斯美術學院等政府及學術機構的大力支持。12月7日,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姜德志就"第二屆義大利當代藝術展"相關情況進行介紹,青島市公共空間藝術促進中心主任蔡普增,中國雕塑院青島分院副院長葉東煒陪同發布,並回答記者提問。
  • 2018 香港亞洲當代藝術展秋季展
    亞洲當代藝術展是亞洲歷史最悠久及最成功的酒店藝術博覽會,屆時將為您搜羅來自全球超過20國家逾2,000件當代藝術品。展覽於9月29日(星期六)開放予公眾人士入場,展期至周一10月1日。率先預覧參展畫廊名單及作品 : http://www.asiacontemporaryart.com/visit
  • 藝術家許皓攜新作亮相當代威尼斯2019ITSLIQUID國際藝術展
    此次展覽是主辦方ITSLIQUID GROUP舉辦的第六屆當代威尼斯藝術展,其舉辦的往屆威尼斯平行展覽曾在威尼斯著名的場所和歷史建築中展出,例如多爾芬·博拉尼宮,弗蘭基尼宮,卡薩納爾迪宮和THE ROOM當代藝術空間,共有來自60多個國家的600多位藝術家參加了展。
  • 亞洲當代藝術展宣布取消2020年春季展
    撰文 | 何安安上周一,2019年秋季亞洲當代藝術展結束了為期四天的展覽,在香港港麗酒店落幕。但與此同時,主辦方也傳來了一個令人遺憾的消息:出於一些原因的考慮,將取消2020年春季展,並退出明年香港藝術周。
  • 抓住2020和展覽季的尾巴,全家一起打卡這些驚豔的藝術展吧!
    帶寶貝看藝術展常常會讓是爸爸媽媽的尷尬時刻:不是被一遍遍催問「什麼時候回家」,就是滿展廳飛跑著追不到孩子,再或者,再面對寶貝的十萬個為什麼的時候,爸爸媽媽瞠目結舌……所以,想要寶貝和爸爸媽媽一起投入享受、享受、滿足精神世界?當然首先要選一個大家都喜歡的畫展!藝術達人小MilK再次上線,奉上4個城市歲末年初的6個藝術展覽。
  • 免費看展 義大利當代藝術展在青島市雕塑館開展
    青島新聞網12月10日訊(記者 丁淑華)「義大利當代藝術展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要去讀作品,跟作者和作品形成互動,這是此次展覽最獨特的地方。」12月10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雕塑院、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主辦,青島市公共空間藝術促進中心、中國雕塑院青島分院、義大利中意當代藝術協會承辦的「第二屆義大利當代藝術展」在青島市雕塑館開展。該展覽也是青島市雕塑館「歐洲當代藝術展」系列的重要組成,是繼2018年「雕塑之路·義大利當代藝術展」後,再度將義大利優秀藝術資源引入青島。
  • 第二屆義大利當代藝術展10日在青島開展!免費開放持續1個月
    12月7日,青島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第二屆義大利當代藝術展」於12月10日在青島市雕塑館開展。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1月10日,每周二至周日9:30-16:00免費對外開放。9位義大利當代藝術家參展今年恰逢中意建交50周年,作為本年度「城市品質改善提升攻勢」三大城市公共空間系列藝術活動之一,展覽以「兩種文化,一個空間」為主題,通過比較中國與義大利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並以藝術介入當代城市和對當代城市空間的組織為參考,提出空間與人、動物、自然、社會、城市之間的生存和美學關係
  • 巴塞爾藝術展為什麼選擇邁阿密海灘?
    1970年在瑞士巴塞爾成立的第一屆巴塞爾藝術展馬上成為全球當代藝術日曆中最重要的時刻之一。2002年,巴塞爾藝術展也將市場拓展至美洲,成立了每年12月舉辦的巴塞爾藝術展邁阿密海灘展會,吸引全球超過83,000名觀眾的參加。即將於今年舉辦的第18屆邁阿密海灘展會將呈現全球269家頂尖藝廊及其作品。
  • 蔡國強遠行而歸,藝術展在故宮開幕
    「遠行與歸來」蔡國強藝術展在故宮開幕 蔡國強的第一部VR作品同時展出 「遠行與歸來」蔡國強藝術展在故宮開幕,本次展覽共展出蔡國強藝術作品180件,以對話東西方文明的創作形式,呈現藝術家近年「一個人的西方藝術史之旅」項目的精選作品,及以冬奧為主題和以紫禁城為靈感創作的新作。
  • 一個展覽的進化與後退|小魚看展:故宮裡的神獸世界
    19年末的時候我曾經寫過一個我蠻喜歡的展覽《故宮裡的海洋世界》。雖然提出了一些展陳設計上的問題,但我相當認可展覽的內容和轉譯,以及針對兒童的互動與知識設計。這個展覽也放入了年度Top10展覽。所以在今年看到主辦方緊接著這個主題做一個「故宮裡的神獸世界」的時候,我是相當期待的,早早就買好了早鳥票,也在展期中就耳聞了展覽的火爆。
  • 展覽推薦 | 享譽全球的巴塞爾藝術展瑞士開展!全球34個國家的290家國際藝廊參展!
    適逢巴塞爾藝術展50周年,翹首期盼的巴塞爾藝術展巴塞爾展會在6月正式回到瑞士巴塞爾的巴塞爾展覽中心,來自34個國家的290間藝廊齊集場內,歡迎一眾藝術愛好者及頂尖藏家。這座藝術之城見證了巴塞爾藝術展從地區性藝術展到全球性頂尖藝術展的發展。2018年巴塞爾展會現場
  • 用火藥畫出銀河上的《冰嬉圖》,蔡國強藝術展在故宮開幕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遠行與歸來」蔡國強藝術展12月14日在故宮博物院開幕。這次展覽是以火藥繪畫聞名的蔡國強的多年作品回顧展,以「一個人的西方藝術史之旅」項目為主體,也包含多個近年以冬奧和故宮為主題的創作。
  • 「生聲」中國當代生態藝術展在北京798藝術區開幕
    11月8日,「生聲」中國當代生態藝術展在北京798藝術區開幕,此次展覽作為「2020北京798藝術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北京798藝術區管理委員會主辦,北京央美文化藝術中心承辦,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孫偉擔任學術主持,孫菁、韓琳聯合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