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宮「活捉」當代藝術 讓古代文化服務當代人的生活

2021-01-08 中國網

  《記憶與當代》展覽中,以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為靈感設計的家具。

出生於1988年的李明威,最近參加了人生中兩個重要的展覽:一個是她的研究生畢業展,她剛剛畢業於中央美院設計學院攝影工作室;一個是第57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的平行展《記憶與當代》,在這個由故宮博物院主辦的主題展覽中,紅色的宮牆在她的鏡頭下成為黑白的山水。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展覽主題『記憶與當代』,就是要通過『藝術』這一具有獨特洞察力和廣泛延展性的文化視角,將當代藝術的生成發展作為著眼點,探索歷史文化所構成的『記憶』。」

於是,我們在展覽中能看到用光影「繪製」的故宮所藏名畫《江山萬裡圖》,以故宮藏品為靈感來源的現代家具,還有從捲軸、花窗、雕梁畫棟中得到啟發的裝置藝術……宮裡的一切似乎都有了新的模樣。

從中國到義大利,從北京到威尼斯,從600年的紫禁城到逾百年的雙年展,時間流轉,空間切換,故宮的記憶,究竟如何遭遇當代?

在故宮偶遇當代藝術家並不難

六七歲的時候,李明威跟著父母第一次到北京,就被故宮的牆吸引,「高高的、紅色的牆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回家後,李明威去爸爸的書房翻《我的前半生》,想知道皇帝長什麼樣、皇后又長什麼樣。長大後,李明威到了北京上大學,經常一個人去故宮,最吸引她的還是牆。

「故宮的牆最大的特點是多、高、長,給人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紫禁城的『禁』,就是通過牆來表現的。」但作為攝影專業的學生,李明威從禁錮的宮牆上看到了自由的山水。靈感來源於她偶爾聽到的一句話:昔古人敗壁張素,朝夕視之,既久而透見高下曲折,皆成山水之象。這句話的大意是,古人長時間觀察一面破敗的牆,會從牆面上的抽象形象中看到山水的意境。

從此,李明威常去故宮拍牆,雖然宮牆是紅色的,但她更願意用黑白來表現,因為「有歷史感在裡面」。不過,歷史也會變,有時候,故宮做維修,牆面被粉刷一新,拍攝過的「山水」,數月不見就失去了蹤跡;有時候,一面牆上,新的山水又在生發。

在故宮,要偶遇李明威一樣的當代藝術家並不難。此次《記憶與當代》展覽,共有18位中國當代藝術家參展,類別不同,風格各異,一個共同點也許是,他們都常去故宮。

馮良鴻常去看故宮春秋兩季的書畫展,耿雪最喜歡的是故宮的瓷器,李洪波正與故宮合作一個課題「中國古代書籍藝術」,宋陵想要用自己的方法重新解釋宋徽宗的作品,隋建國參展作品的主題是「延續」……

參展藝術家之一彭薇說:「每次我路過故宮、路過天安門,我都認為它是世界上最美的宮殿之一,以至於我每年都要去好多次。」

彭薇最愛的是繪畫館,「我從小就喜歡的《千裡江山圖》《採薇圖》,都是故宮藏品」。故宮幾乎所有的繪畫展,她都如數家珍。2015年,故宮博物院90周年大慶,舉辦《石渠寶笈》特展,彭薇排隊去看了兩遍,「雖然很熟悉《清明上河圖》,但真正看的時候,還是很感動」。

而最讓彭薇駐足的,是一張並不熱門的《宋李嵩錢塘觀潮圖》。這幅畫遠看像一張白紙,淡到了極致;近看卻是由很多密密麻麻的小點組成,繪畫方式十分現代。「作為一個當代藝術家,古代繪畫為什麼能影響到我?因為好的繪畫不只屬於古代,它可以超越時間。」

任何當代藝術都攜帶傳統文化的基因

在《記憶與當代》展覽中,彭薇的作品是裝置藝術《遙遠的信件》。彭薇認為,面對傳統山水繪畫,自己並不僅僅「看見」某位大師的「畫面」,而應該「整個兒看見」一件通體完美的「手工製品」,包括古畫捲軸與冊頁的包首、封面,束畫的絲帶、連接絲帶的玉別,盛放捲軸冊頁的畫盒,當然,也包括題跋。

彭薇介紹:「中國古代繪畫都有題跋,而我的作品是反向的。在挪用古代繪畫圖像的同時,我用西方文人的信件、詩歌,『替代』了題跋;但這替代的位置、書法、效果,仍是『題跋』。這是有趣的對應遊戲——古人用題跋與繪畫交談,我借西方文人的書信與中國古人的畫交談,同時,也與現代觀眾交談。」

早在1993年就參加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的徐冰,這一次帶來了一幅《江山萬裡圖》。嚴格來講這並不是一幅畫,沒有畫布、沒有宣紙、沒有顏料,完全用光在空間中構成一幅圖像。

為什麼要用這樣的手法,再現中國古代一幅實實在在的繪畫?徐冰說:「由於時間的作用,墨色與紙、絹徹底浸透在一起,使古畫獲得了豐富的魅力,而這種魅力可以用光來表達。因為光被稀釋和滲透在空氣中,變化極其豐富,勝過任何顏料。」

作為當代藝術家,徐冰成名已久,他的藝術有兩條貫穿的線索:一是對傳統藝術進行當代轉換;二是從當代社會的「現場」中獲得能量,並將這種能量轉換為藝術語言。

「任何當代藝術和當代的人,包括我,都攜帶著一種文化基因。這種基因深藏在每個人的身體裡,藏得很深,即使有時候你不喜歡它,想掩蓋它,但它總是會跑出來。」徐冰說,「在我最想讓我的藝術表達出當代性、國際性的時刻,我做出來的東西,卻有非常強烈的中國思維的背景和中國古代哲學的方法。」

在徐冰看來,故宮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關係,自然而然地會影響創作。「故宮是一個參照,當你需要判斷當代文明發展到今天的節點、走向、問題、盲點時,它會從一個坐標,給你一個判斷的標準。」

故宮不僅保存古代文化,還服務當代人的生活

李明威記得,自己小時候對中國古代的記憶是有疏離感的,「從小受到的藝術教育,講西方的東西多一些,最早知道的是『文藝復興三傑』,但對『四王』『四僧』『南北宗』,要大學後才知道」。徐冰說:「過去一二百年,我們處於一個學習西方的階段;現在,我們意識到中國文化的了不起之處。」

《記憶與當代》中方策展人之一、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王亞民表示,故宮博物院作為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進行公眾教育,把傳統與當代社會對接,而威尼斯雙年展正是一個這樣的平臺。

「文物是靜態的,如何讓文物、讓古代藝術活起來,是我們博物館工作者和文創從業者需要解決的課題。任何文化、任何藝術,如果和當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沒有切實聯繫,它就不會有很大的意義和作用。」王亞民說。

本次展覽跨越了時間、空間、行業、技術。除了18位中國藝術家,另有5位義大利時尚設計師用故宮元素設計了家具;還有來自於11所美術和藝術院校的99位在校大學生,利用燈光、音響、全息、AR等新技術參與創作。

中方策展人之一、派格傳媒總裁孫健君說:「以前,我們誤以為故宮就是收藏中國古董的地方,而事實上故宮在這些年來,長期致力於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時尚。故宮不僅保存中國古代的文化,還服務於當代人的生活。故宮在收藏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扶持中國當代藝術的創新。」

在展覽的開幕式上,徐冰說,自己沒有資格代表18位參展藝術家,而這18位藝術家也沒有資格代表中國所有的當代藝術家,但所有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活在中國文化的基礎上。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17年11月26日。而從故宮的記憶出發,中國的當代藝術正走向下一個時代。

相關焦點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香港視角演繹故宮文化
    「傳統中國視藝文化」「傳統中國空間文化」與「當代香港都市文化」有機結合,傳統文化融入香港現代都市首先體現於建築設計之上。由香港建築師嚴迅奇設計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依照香港空間緊湊的特點,以縱向的空間呈現中國古代建築的藝術。
  • ...230 億公共文化補助、首屆廣州當代藝術博覽會開幕、藝術北京...
    >財政部官網陸續發布了四個重要通知,共涉及資金 230 億元,以補助公共文化建設、2020 年 12 月 16 日,首屆廣州當代藝術博覽會開幕,以「藝術共同體」為宗旨和理念,展出了具有超高品質的現當代繪畫、雕塑、影像、裝置及多媒體藝術作品、2020 年 12 月 16 日,「藝術北京·發現」展開幕暨2021藝術北京全新發布宣布,作為國內首創以藝術經紀人為參展主體的藝術博覽會將於
  • 劉思麟:我在故宮修文物,並不耽誤玩當代藝術
    原創 裴剛 雅昌藝術網 收錄於話題#藝術38#當代藝術1#藝術家6#故宮2#文物1劉思麟上班第一件事,在網上淘了輛老鳳凰自行車,據說是70年代第一批出口國外的老鳳凰劉思麟在「故宮修文物」,但她也玩當代藝術,因為「我老幻想與那些遙不可及的人之間的關係
  • 王明賢:古代山水傑作附上當代藝術的靈魂-搜狐文化頻道
    我們文化的現狀又何嘗不是如此?文學方面,20年來,沒有一部小說,沒有一首詩,能打動人的心靈;今天只有微博、簡訊可以橫行天下。現在人的文化素質更是令人扼腕,不少大學生恐怕連金庸和瓊瑤的小說都看不懂,無可奈何花落去。古代山水傑作附上當代藝術的靈魂 搜狐藝術:當今浮躁的中國社會是否需要新式傳統文化?
  •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交流互鑑鑄就文化豐碑
    故宮博物院供圖10月20日晚,由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與清華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聯合主辦的清華大學文化藝術大講堂拉開帷幕。作為首期主講人,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以「敦煌與故宮——不同力量鑄就的文化豐碑」為主題,為現場的師生講述了敦煌與故宮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時分享了自己在這兩大文化殿堂工作的感悟。本報記者特邀請王旭東院長,就讀者感興趣的相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 招商蛇口旗下招商文化攜手故宮用「文化+科技」打造數字藝術新IP
    在學術和藝術兩方面,《獸譜》都極具價值。它既體現出中國古代動物學與神話學的特色,又洋溢著東西方藝術相互影響的美學。 文化與科技,歷史與現代數位技術的結合與碰撞吸引了無數年輕人和親子家庭爭相前來打卡。經歷了一年半的孕育,故宮博物館和招商文化為這場展覽的完美呈現廣邀專業博物館策展人、文史專家、古代書畫研究專家以及數字多媒體團隊共同策劃創作。策展團隊對《獸譜》進行文史考證,還精心鑽研了大量古代繪畫與器物紋飾中的動物形象,以及與之相關的天文、地理、醫藥、志怪文學等知識。
  • 《故宮觀止》:探尋中國歷史的文化根脈與傳承
    故宮既是中國歷代藝術品博物館,又是一個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同時是一個世界遺產遺址,還是一個特殊的原址保護、原狀陳列的博物館。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書是由《三聯生活周刊》精品創製的集成之作——《故宮觀止》。>本書是《三聯生活周刊》多年對故宮文化研究的集成之作。
  • 展商風採|純本生活:輕奢新中式,打造當代品質家
    作為戰略支持單位,純本生活將於8號展位與您不見不散!  優質展商推介  【純本生活】  展位號:8號  純本生活以東方千年傳承的紅木匠藝為基礎,將追求精緻與品質的人居環境為己任,用專一與專注的工匠精神持續為當代人創造品質居家空間。
  • 為什麼當代藝術展把公眾拒之門外,而故宮展覽又讓人趨之若鶩
    因為整整一個月,身在北京的朋友們都總有機會從微博、朋友圈和各類媒體上不斷得知「故宮特展擠爆頭」的最新戰況:勢頭從最初的「上午八點半一開門群眾狂奔衝向武英殿」,發展到了凌晨三點就開始有人排隊;排隊的平均時間則從最初的6小時發展到了10小時及以上。有人認為,如果撰寫當代中國文化史,今秋故宮的空前盛況絕對有必要寫上一重筆。然而,這是本雅明意味的藝術之「靈暈」復歸了嗎?
  •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 北京故宮文化服務中心對外投資了12家企業
    作為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近年來伴隨著有趣的文創產品、豐富的文化活動、層出不窮的跨界合作,北京日報的報導中曾提到,從每年的「紫禁城初雪」刷屏,到手辦、彩妝等文創產品走進千家萬戶,從《上新了·故宮》《故宮回聲》等文化類綜藝節目接連上線,到還原紫禁城裡過大年場景引發大家爭相進宮「打卡」過年……如今的故宮,儼然已是「網紅」姿態,總能「腦洞大開」,於古今交匯處為沉睡的文物找到新的可能。
  • ...展覽館|art021|上海|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愛德華·蒙克|博覽會
    「線上展示單元」第一次出現在ART021,33家畫廊跨越物理距離呈現國際當代藝術作品,法國雕塑大師康斯坦丁·布朗庫西;美國當代藝術家亞歷克斯·卡茨等的作品都出現在該單元。翟永明更願意稱其為「劇場」,這是因為在今天,人們的生活已經變成了一個大的表演空間,不管願不願意,人們都在各個社交頻道上表演。
  • 當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在倫敦相逢,英國人的眼球才是最大贏家
    大英博物館裡陳列的精美絕倫的中國文物,對大多數英國人而言,是中國藝術和文化的啟蒙。英國人民驚嘆於中國古人的巧奪天工,也對神秘的東方無限神往。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博物院享譽全球,但大多數英國人民也許無緣踏足。
  • 深圳「萬一」首展:當古陶、拓片「相遇」當代藝術
    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11月藝術季期間,除了2020深圳灣公共藝術季「智識城市」大展,一個名為「萬一」的萬一空間開幕首展近日也對外展出,這一展覽推出了不同時期、不同國籍、不同創作媒介和藝術風格的作品,共展出⻘銅器、古陶瓷、佛像、唐卡、拓片等16件中國古代歷代藝術珍品,同時呈現白楊、梁紹基、查理希爾德
  • 北京故宮文化《金甌永固杯》國寶再造,禮獻故宮600周年!
    同時為紀念故宮建成600周年,「北京故宮文化」以故宮第一宮廷之寶—金甌永固杯為原型。邀請「花絲鑲嵌」第一人王樹文大師再創金甌永固杯,《國家寶藏》欄目組授權推薦,用新時代金甌永固杯獻禮祖國70華誕,象徵中華盛世永固長存。 聚滿浩瀚之氣,事業永固;鎮宅安家,事事平安!
  • 600年的故宮,風華正茂
    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紫禁城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宮殿建築群,它的建成,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更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古代建築理念的集大成者,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工匠共同創造的結果。
  • 藝術新聞{埃及與故宮}
    二  故宮佛教法器展讓我們穿越時空從故宮深處來到嘉德藝術中心共同開啟紫禁城的"法器"之美"妙寶莊嚴"故宮博物院藏藏傳佛教法器展,不僅僅是藝術,更涵蓋及輻射了審美、品味、學識、家族文化傳承和家庭投資等在其中。
  • 上新了,故宮!揭秘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智慧」建造密碼
    2017年6月29日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見證下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與故宮博物院舉行《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協議》
  • 故宮出版社王亞民:賦能商業地產 要從故宮文化中汲取精華
    活動現場上,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故宮出版社社長王亞民帶來了《商業地產:文化賦能——以故宮「宮囍龍鳳呈祥」項目為例》主題演講。     王亞民表示,提取故宮文化DNA,以故宮文化創意賦能商業地產,要體現文化價值、藝術價值、情感價值以及市場價值。
  • 藝術觀點 被消費的大眾文化
    這樣必然導致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物化,進而導致大眾人格的物化。安迪·沃霍爾  作品正如格林伯格所說:「藝術要挽救自己這種每況愈下的困境,只能通過證明它們提供的某種經驗本身是有價值的,這種經驗絕不會從任何其他活動中獲得。」首先是重新思考繪畫的本質,追求「純粹」的繪畫。因為傳統繪畫追求再現現實,強調對物體的模仿和把握,講究焦點透視,塑造真實幻覺和真實空間。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主體結構竣工,將展出800件故宮文物
    博物館預計將於2022年中開幕,屆時將有約800件文物從北京故宮博物院運抵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11月18日,主體結構竣工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新華社記者 王申 攝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定位是一座世界級的中國文化藝術博物館。據項目承建方中建集團旗下中海集團介紹,博物館在設計上將「傳統中國視藝文化」、「傳統中國空間文化」與「當代香港都市文化」有機結合,整體的建築造型呈現「上寬下聚,頂虛底實,巧妙平衡,變換肌理」的視覺效果,內部結構為中庭空間垂直遞進,以縱向、立體的中軸線將不同樓層的中庭串聯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