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做商業評論的我之前也曾「不務正業」地分享過一個展:
《看展不拍照的我這次大概把「微型現場」的所有作品都拍了》
收穫了不少閱讀及反饋,原因?作品好、有創意、有趣、藝術鑑賞門檻不高,在讀本文之前大家可以先點擊上文連結回顧一下。
拋磚引玉,是因為近日有朋友分享給我一個短片——日本橋高島屋新館將開業的宣傳視頻,該宣傳片正是由上文「微型現場」的日本微型攝影大神田中達也和CG動畫師共同合作完成,搭建了一個童話般的商業場景,看完後除了會對創意嘆為觀止外,更會多一份思考:為什麼我們的商業環境難出類似的作品。
先看宣傳片👇
下文就來聊一聊,為什麼我們的商業項目難出這樣令人拍案的宣傳片。
1、首先不是創意問題
我絕對避諱崇洋媚外說因為人家有創意,我們的廣告公司都是渣渣,絕對不是。個人認為這是大前提,我們應該拋開這個層面來討論本案例。如果一定要說,只可能是我們的從業人員少了些許「心意」。
2、產品導向or租戶導向
百貨公司的核心是產品,購物中心內容更大更多。租戶、空間甚至文化是更主要的宣傳點,而經銷制的百貨又比聯營模式實際上更注重對產品的管理。因此在百貨行業發達程度位於世界頂尖行列的日本,做出這樣以產品為導向的宣傳片也就合情合理——片中呈現的微型世界,核心是突出產品。
那麼問題就來了,相對而言,在我們的商業環境中,品牌端是不缺乏類似導向的高質量內容的,但商場而言,由於整體發展的模式和側重點不同,因此勢必導致我們比較少能沉下心來看產品,或者說是從海量租戶中整合出有趣的內容,這也就是我上文說到的「心意」了。
3、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環境
我一直有種感覺,網際網路行業的高速發展,亦或是整個商業環境對於「機遇」的理解,正與目前所表現出來的「浮躁」心態相對應。
不是我們不注重品牌宣傳,而是相對而言,我們似乎更注重「事件傳播」,甚至在品牌宣傳時,也期望將其打造成「事件」,這其實沒錯,也是上文為什麼說我們不缺乏創意的原因。
只是網際網路太快,以至於我們要追隨著「熱點」去湊事件,從業人員在忙著標榜「上午發生事件,下午出熱點海報」的效率、抖音上做一個「爆炸」特效視頻、微信上僅僅10秒的動畫時,自然也難再有人力物力做一些「額外的」工作——可能是一段1分30秒的傳統廣告。
但其實走心的內容自帶傳播度,創意、特效、時長都只是影響因素之一而已。我周末分享了個20分鐘的「太古裡十周年」短片也能收穫2k+閱讀就是證明。
當然如果是成本受限,這種客觀因素就無解了。
4、藝術家資源
我曾在《關於GINZA SIX,如果我只有資格說一個觀點》一文中有寫到:
商業項目需要如何與藝術家進行合作,藝術家又如何理解商業項目並給到契合度最高的作品。
日本原本在藝術或者說審美領域就處於領先地位,因此有充足的資源來實現願景,這樣的事不僅僅發生在GINZA SIX,在整個商業環境中都有所體現。
高島屋這則短片,同樣是最好的案例之一,藝術家本身的眾多作品,就是從日常產品中挖掘靈感所得,而這些產品你當然能在百貨中所見,因此用很土鱉的話來說就是三者形成了「閉環」,合作從資源和邏輯上都順理成章。
我們的商業項目如今也已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合作案例,例如朱敬一老師的字、Tango老師的畫都是跨界合作的「常客」。
整體商業環境確實在進步,只是我們需要有決心和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資源合作「幹一票大的」,而不是淺嘗輒止;藝術家本身其實也應該有為商業或者說社會大眾服務的責任感。因此我才說我們較難做出類似高島屋這樣的宣傳片,但並不是「做不到」。
我始終保持著樂觀心態,也希望能感染到大家。因為每一個從業者積極樂觀,定能奉獻更多更優質的作品。這甚至和「愛笑的女孩運氣不會太差」一個道理。
最後,優秀的商業案例太多,單靠我個人一定應接不暇,再次感謝朋友的推薦!
微信號:daftkaga
歡迎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