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藏」綜藝《舞蹈風暴》不僅贏得了收視率和好口碑,也推著一批「藏在深閨」的青年舞者走向了大眾。總冠軍胡沈員編導並主演的現代舞作品《流浪》剛剛在上海大寧劇院落下帷幕,相對小眾的現代舞現場竟座無虛席;朱鳳偉自編自導自演新作《一場》,上周末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大劇場連演了五場;郝若琦主演的舞劇《花木蘭》正在全國巡演,前幾日再度獻演國家大劇院……
「陽春白雪」的劇場藝術因綜藝節目「出圈」,劇場邊界正在拓寬,《舞蹈風暴》《聲入人心》等熱門綜藝不斷為劇場舞臺輸送新鮮血液。據悉,《舞蹈風暴2》的舞者黎星、謝欣、李豔超等聯袂主演的《大飯店》定檔於2021年1月22至23日,在大寧劇院上演;而本周六,《聲入人心2》人氣成員袁廣泉還將在大寧劇院帶來個人音樂會。
藝術家和劇院應如何面對「綜藝紅利」的誘惑?「流量」作品距離「經典」還有多遠?
於是,在劇院方與人氣舞者之間,出現了一段饒有趣味的對話。「綜藝紅利」吃不吃?當然要吃。但會不會犧牲一直以來的成長路線?不能!
流量時代,「綜藝文化」開啟明星劇場新玩法
正在熱播的《舞蹈風暴2》最新一期中,青年舞者黎星挑戰了「芭蕾女王」譚元元。他編創並演繹了現代舞《齊天》,以精妙的編排和高難度的技巧,向觀眾表達了不後退、不拒絕、不妥協的創作態度,氣氛「炸裂」現場。黎星曾榮獲6項國際大獎和10餘項國內賽事金獎,他主演的舞蹈作品《沙灣往事》《天路》《絲綢之路》《花木蘭》《青衣》《一撇一捺》等先後上演於林肯藝術中心、甘迺迪藝術中心等地。他被《紐約時報》稱為「一個乾淨而又細膩的舞者,他極強的控制力讓肢體一次次在舞臺空間中到達極致。」《舞蹈風暴2》中堪稱驚豔的表演,更讓黎星贏得了許多新粉絲。
作為國內頂尖舞者,黎星有著更大野心,他始終在探究舞劇的更多可能。其創作並主演的舞蹈劇場作品《大飯店》,集結眾多國內首屈一指的青年舞蹈家:李倩、謝欣、李豔超、李超、於建偉、胡婕、彭捷、張婭姝——每位在臺上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實力派,以全明星舞者陣容講述一個「羅生門」般荒誕、懸疑的故事。此外,黎星還邀請大師級主創班底,誠意打造國內頂級舞蹈劇場:被譽為「電影美術之神」的奧斯卡獎得主種田陽平首次跨界舞蹈劇場擔任舞美設計,享譽國際的荷蘭舞蹈劇場的首席燈光師湯姆·維瑟任燈光設計——簡潔凌厲的燈光語言映襯著東方舞者的抒情身體,呈現力與美、光與影的視覺盛宴。
主創班底深厚、演員陣容強大,《大飯店》本就是演出市場的「香餑餑」,在得知舞劇三位主演都參與了《舞蹈風暴》第二季錄製,劇院方更堅定了邀請他們來滬演出的決心。走進劇院視線的熱門綜藝不只《舞蹈風暴》。據大寧劇院總經理陳倚天介紹,這兩年,小眾藝術因垂直類綜藝逐漸「破圈」,今年演出重啟後,劇院也順勢邀請了不少自帶『流量』的作品,這是結合「綜藝文化」的明星劇場新玩法。11月21日,大寧劇場還邀請了俄羅斯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博士、青年男中音袁廣泉帶來個人音樂會,他因《聲入人心2》而受到大眾的廣泛關注。節目中另一位人氣選手、男低音董攀也將作為嘉賓助演音樂會,粉絲們早已翹首以待。
「『流量』讓更多觀眾開始認識舞臺藝術,並逐漸走進劇場。但觀眾們走入劇場後,如何從喜歡偶像轉變為喜歡劇場藝術並提高參與文化活動的自主意識,我們認為還需要劇場持續展現更多蘊含中國文化的、歷久彌新的經典作品。」陳倚天說。
經典重現,在「美」中品味文化韻味和時代交融
據悉,12月底大寧劇院將呈現三臺經典歌舞作品。中國東方歌舞團以光輝的藝術歷程勾勒出了一個甲子的耀眼光芒,集中代表了我國音樂舞蹈藝術的最高成就,引領著新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成為了時代的「金字招牌」。東方歌舞團曾攜三臺各具特色的經典作品於2017年大寧劇院開幕六周年之際與上海觀眾見面,展現積澱了半世紀的藝術碩果。如今,在經歷了 2020年的挑戰之後,歌舞團更期待用歌聲來擁抱萬物復甦、欣欣向榮的景象,其傾力打造的「東方有佳音」沉浸式音樂會將於12月20日重返大寧劇院,青年男中音歌唱家洪之光、國家一級演員牛妞領銜,以歌聲和舞蹈回顧過往半年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的毅力與信念。
由山西華晉舞劇團出品、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的大型原創民族舞劇《粉墨春秋》《一把酸棗》也將分別於12月28日、30日首登大寧劇院。前者由先後8次擔任央視春晚舞蹈總監的邢時苗執導、獲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獎的著名作家李碧華編劇。舞劇突破了藝術門類的界限,創新性地將傳統戲曲表演融入到民族舞蹈語彙中,通過描寫民國初年,梨園戲班三個武生師兄弟的人生經歷,展現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無窮魅力。其中舞段「高蹺舞」還再現了失傳已久的山西地方戲蒲劇特有的「蹺功」,演員腳穿「三寸金蓮」於戲臺長條護欄上的掩面依次登臺,於方寸間輕盈跳躍。加之氣勢磅礴的髯口舞、行雲流水般的水袖舞等各式各樣的戲曲絕活融入舞蹈中,打造出一部驚豔、獨特、極富觀賞性的舞蹈作品。
舞劇《一把酸棗》則有「山西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之稱,以晉商歷史為依據、大院文化為背景,「酸棗」為線索貫穿全劇,將晉商文化的大主題融合在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中。素樸平實的編舞技巧和舞美設計,在表現三晉風土人情時顯得遊刃有餘而又相得益彰。該劇由因舞段「千手觀音」而家喻戶曉的國家一級導演張繼鋼擔任編導,他力圖在精美絕倫的舞蹈中展現一種包含滄桑的、飽滿的人文情感,一種黃鐘大呂、高天厚土般的文化,「我對舞蹈的把握也集中在展示山西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的層面上,其中的團扇舞、算盤舞和小腳舞等都是中國文化一個側面的展示。」
兩部作品在原創舞劇中已算「長壽」,特別是《一把酸棗》首演至今已有16年。目前兩部經典之作演出已突破1300場,足跡遍布五大洲,分別成為首登雪梨歌劇院和甘迺迪藝術中心的中國舞劇,彰顯了國家和民族的創造實力和文化魅力。「正如演出行業對社會持有更大範圍關注的渴望,大眾也同樣在渴求具有文化深度與人性溫度的藝術滋養。未來,劇院也將持續『流量』明星劇場和經典作品呈現相結合的模式,為社會帶去藝術作品的文化內涵和來自劇場人的溫度。」陳倚天認為,「有趣的是,一個作品經過觀眾廣泛認可、歷久彌新又長盛不衰,我們便可以把它稱之為『經典』。從這個角度來說,『經典』又何嘗不是一種『流量』?」
作者:麗媛
圖片由演出方提供
編輯:徐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