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十年的耕耘,創投在電影公司和電影學院之外,為創作者、投資者和市場之間架設起一個靈活、公開的平臺,並協助塑造一個更為多元、細分的中國電影市場。
2017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創投邁入第十一個年頭。創投起源於2006年電影節期間的中歐電影合拍片論壇。2007年起,電影節正式成立「中國電影項目創投」(CFPC)和「合拍片項目洽談(Co-FPC)」的活動,專注於電影項目融資。2012年,活動更名為「電影項目市場」,一統兩個部分,專屬Logo誕生。2014年,「中國電影項目創投」部分更名為「青年電影計劃」子單元,進一步明確上海國際電影節對於華語新人的支持。
如果說上海國際電影節在首個十年中致力於為中國觀眾「展映世界佳作」的話,那麼在第二個十年中,電影節則努力延伸至電影產業內部,通過電影市場活動,盤活中國電影的創作資源。而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電影項目創投平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通過十年的耕耘,創投在電影公司和電影學院之外,為創作者、投資者和市場之間架設起一個靈活、公開的平臺,並協助塑造一個更為多元、細分的中國電影市場。
迄今為止,共有44個項目順利完片,其中不乏在口碑上有所建樹的佳片,如《鋼的琴》(張猛)、《HELLO!樹先生》(韓傑)、《忘了去懂你》(權聆)、《白日焰火》(刁亦男)、《十二公民》(徐昂)、《少女哪吒》(李霄峰)、《師父》(徐浩峰)、彭浩翔(《公車》)、侯季然(《南方小羊牧場》)、陳正道(《幸福額度》)、王童(《對風說愛你》)等,以及隨合拍項目而來的郭在容(《再見,阿妮!》)、筱原哲雄(《甜心巧克力》)等也曾亮相創投,而創投也因此成為這些導演與中國市場聯結的重要紐帶。
創投提案在英文中對應的單詞為「pitch」,如今在各行各業都是創意者爭取更多機會和資源的重要途徑。在影視行業中,具體呈現為製作者(導演、製片人或編劇)在短時間內對決策者(片廠、投資人等等)進行陳述以獲得投資與合作機會的方式。一方面,創投提案可謂創作者的必修功課,作為重要的遊說手段,它強調創作人員對於項目的把握、呈現能力和自我「銷售」的綜合能力。另一方面,製片公司除了自行開發的項目,「散兵遊勇」的項目,尤其是原創項目也有很大的需求。業內諸如「創投會」、「提案會」、「路演會」、「項目市場」等為名的,便是以電影項目為核心,對接兩者的平臺性活動。而一個創投會的定位和活動設計,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該平臺所服務地區的電影產業狀況,要給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項目創投定位,必然需放在「電影節」和「市場」這兩個坐標軸上同時考量。
2007-08年,開創時期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創投從中國獨立電影創作中汲取資源,入圍作品中不乏俠義意義上的小成本「電影節電影"。王分的《箱子》、王超的《重來》、楊恆的《光斑》等一系列影片都在題材和美學上強調作者表達和影像實驗。但同時,如《我的唐朝兄弟》這樣雜糅了類型元素和迷影精神的項目也來到了創投。
2009-2010年的創投入圍項目集中了這樣一批種子選手:《鋼的琴》、《忘了去懂你》、《HELLO!樹先生》、《南方小羊牧場》等中小成本項目在成片之後,成為電影節上得獎大戶,實現了一次井噴。這些影片所帶有的類型化元素,都影響了重新定義了大眾印象中打上「電影節」標籤的「藝術電影」。它們都擁有一些可被概括的、能吸引特定觀眾的特質-喜劇,女性,荒誕,奇幻...但「類型元素」並不抵消影片的銳氣和作者性,幾部影片都擁有優秀、自洽的美學風格。2014年柏林電影節上,2010年的項目《白日焰火》以「當代中國黑色電影」之姿斬獲最佳影片和最佳男演員兩項大獎,成為了「上影節創投影片」在藝術電影節上所獲成就的頂點。
這些「創投片」成長的時間段,正與中國國內電影的細分市場的形成相輔相成。2011年,《失戀33天》的票房成功引起了人們對 「中小成本類型片」的關注。也正是在2011、12年前後,《鋼的琴》、《忘了去懂你》、《HELLO!樹先生》等片相繼製作完成。這些「創投出身」的影片投入市場,也成為了 「前藝術影院時代」在中國藝術電影版圖上開疆拓土的先行者,為轉型中的中國電影市場投石問路。2011年《鋼的琴》上映,口碑極佳。但由於藝術電影發行不成氣候,院線排片慘澹,這引發了影評人和影迷在線上和線下接力為《鋼的琴》呼籲排片的「行為藝術」,也成為了影迷昭告「中國觀眾有藝術電影需求」的一次集體發聲。四年之後,《白日焰火》借柏林之勢奪得一億的票房,成為了「電影節電影」進入市場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2014-2016年,是中國電影市場以幾何級數快速發展的三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創投項目」成片並在國內院線公映似已成為常態。2015-16年上檔的《師父》,《十二公民》,《少女哪吒》,《紐約,紐約》(羅冬),《冰河追兇》(徐偉)等片成功在院線發行,為市場提供了更豐富的選擇。
平心而論,不論是商業市場,還是文化市場,每一個平臺發展到一定時期,都會出現「追求穩妥」的局面。人們似乎有一種印象,但凡項目有知名人士背書,或在投資上已有部分眉目,該項目的成功率有可能增加。然而,平臺是否能感知創意版圖的動向,前瞻市場需求的變化,對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的項目和人才的潛力有辨別能力,對於資方不止於提供服務、而兼具引導的作用,這就取決於組織方的用心和視野。雖然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創投介於「作者性」和「市場」之間,但其電影節屬性則樹立了一種更尊重電影本體的工作方式。創投參與者在前期籌備的過程中也經歷了一整套規範化的產業培訓,在不斷反芻中走向成熟。而在此平臺上獲得的鼓勵、指導、和「吾道不孤」的寬慰也是創投經歷的寶貴財富。
創投青年電影計劃大師班培訓
而在中國,更大的問題其實是——究竟存在一個怎樣的市場?市場深度有待探底,細分市場仍待開拓。在這個過程中,單個影片、單個作者、類型群落都有可能開拓新的可能性。同時,電影節的最大財富就是以迷影為名構成的「合法空間」,能容納不同的題材、地域、審美和風格。它擁有塑造觀眾、培養觀眾的優勢,能對電影市場產生積極、長遠的影響。
據悉,創投在2017年還將有進一步新的動作,這也是對中國電影產業轉型,及青年電影人孵化的進一步思考和回應。我們或許可以期待,在未來的十年,有更多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創投項目」被製作出來,在電影市場上形成合力,增加當代中國電影題材的多元性,引導資本對電影製作質量的關注,甚至催生多元個性化的院線系統,從而助力塑造一個更為多元、細分、專業、完善的製作環境和電影市場。
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創投
創投十年,初心不變
項目徵集 2016.12.10-2017.03.10
活動日期 2017.06.18-20
www.siff.com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申報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