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上海國際電影節又把聚光燈打在青年導演身上。7月28日晚,歷經試映會、公開陳述、洽談會,為期四天的電影項目創投活動落下帷幕。站在評委會主席刁亦男面前的年輕導演,既有名不見經傳的青澀夢想家,也有在演員領域聞名遐邇卻打算重新挑戰自我的「新導演」。入圍上影節「創投」,成為這群年輕電影人登上夢想階梯的第一步。
「如果說電影是一個殿堂,『創投』就是第一扇門,你能不敲開它,敲響它,讓裡面的人聽到?這對年輕創作者來說是很重要的一步。」導演、演員黃渤比喻。
在上影節,很多人敲這扇門,也有很多人敲響了這扇門。電影項目創投自2007年創辦以來,已見證《鋼的琴》《Hello,樹先生》《白日焰火》等71個項目進入製作,其中一半以上實現在世界各地院線上映,更有不少作品重回上影節,衝擊亞新、金爵獎。
從短視頻作品、金爵短片、創投訓練營、電影項目創投到亞洲新人獎、金爵獎,上影節六級階梯型新人培育體系日趨完善,一批華語新銳導演在這裡起步並成長。
以創投為起點,為青年導演圓夢
10年前,青年導演李霄峰帶著《灰燼重生》走進第1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創投」的洽談會,儘管未能拿獎,卻讓不少人記住了這位年輕人。同一年入圍名單中,還有刁亦男自編自導的《白日焰火》。10年後,導演、編劇刁亦男成為本屆上影節電影項目創投的評委會主席,而李霄峰則帶著新作《風平浪靜》入圍金爵獎最佳影片。
這樣的成長並非個案。2007年,電影項目創投活動誕生之時,即以溝通產業資源、扶持華語新銳影人、促進中外合作為目標;在10多年的發展中,逐步形成青年電影計劃、電影項目創投、合拍片項目、製作中項目四個子單元。用刁亦男的話說,一個新人導演的作品,能在這裡找到投資、有個結果,「更重要的是年輕人有了交流的平臺」。而站在評委的立場,在發掘新人的同時,創投也令從業者掌握對未來電影市場的預判。
本屆創投項目共收到來自9個國家的450個申報項目,共29個項目入圍。這些入圍項目中,半數以上為中小成本項目,七成為導演處女作。演員王學兵帶來了處女作《困獸》;導演梁鳴在處女作《日光之下》入圍亞洲新人獎的同時,攜第二部影片《甜蜜變奏曲》亮相創投會。
「每年入圍創投的片子,評完獎後,開機率是很高的。」上海國際影視節中心副主任王曄說。翻開各大影展的展映片單,不少華語片的起點正是上影節的電影項目創投。2018年,孫傲謙的《少年與海》入圍創投,次年入圍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浪潮」單元和平遙國際電影展「影展之最」單元。導演陳曉鳴的《學區房72小時》在創投之後,入圍了2019年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新風」單元展映,並於同年院線上映。
從創投到亞新、金爵,孵化培育華語新人
10多年來,創投已孵化並促進71個電影項目的製作。它們中的許多作品又反哺上影節,壯大了這個國際影展的華語實力。很多如今頗具實力的電影人,都與上影節密不可分。用黃渤的話來形容,上影節是「自己撒種子、自己開花,自己結果」。
這離不開上影節逐年完善的階梯型新人培育體系。2004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首度創立「亞洲新人獎」,許多年輕導演在亞新的舞臺上被看見。他們之中就有寧浩。10多年前,還是新銳導演的寧浩憑藉《綠草地》斬獲亞洲新人獎最受歡迎影片;多年後,他又回到亞新獎,挖掘新一代亞洲新人新作。晚於亞新獎成立的電影項目創投,則把新人孵化培育的觸角進一步向業界延伸,在它的激勵下,許多青澀的年輕導演嶄露頭角。
這些有關電影的故事,從上海駛向世界。2015年入圍亞新獎的《少年巴比倫》,一路搭上「上海—東京直通車」,入圍東京國際電影節「亞洲未來」單元,接著又去了塔林黑夜電影節;2017年獲亞新獎提名的《被陽光移動的山脈》,被金爵獎評委會主席庫斯圖裡卡一眼相中,帶回了庫斯滕多夫電影節。
「從創投到亞新、金爵,這是很多導演的進階路徑。」王曄說,上影節的平臺尤其關注華語影片、中國片方,「創投項目開機了,我們會主動做宣傳,通過我們的服務增加影人的黏性,而且對於專業性我們也非常有信心,上影節的好朋友一年比一年多。」
7月28日晚,本屆上影節電影項目創投發布本屆榮譽名單。其中,「最佳製作中項目」為《漢南夏日》《思想沒問題》;「最佳創意項目」為《長夜漫遊》;「評委會特別推薦項目」為《困獸》;「最佳青年導演」項目為《慢半拍》《我心底的美麗世界》。收穫頗豐的新人導演中,誰將是下一個寧浩?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圖片來源:上海國際電影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