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放映|N分鐘影像藝術節《臺灣選片單元》
時間:2015年9月12日 13:00-14:40
地點: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
地址:上海市莫幹山路50號18號樓
策展團隊: tamtamART 臺北
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CAC)與N分鐘影像藝術節合作,將於9月12日為公眾帶來本屆藝術節臺灣選片單元的影片展映。
本次展映共分兩個部分:tamtamART 單元與A.S.C.單元。
tamtamART 單元邀請五件作品主題圍繞著」生存「,生存的環境、生存的身份、生存樣貌。影像裡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他們獨特的影像世界的時空異變 , 也可以看到多重面向的人物形變。
A.S.C.單元沒有主題限制,主要是發掘並號召一批在海內外從事影像創作的臺灣藝術家一同參與展出,未來也會續介紹串聯更多優秀創者進行各式的跨地區合作交流。
放映作品一覽
tamtamART主題選片《生存》
吳梓寧Tzu-NingWu 《網路原民》CyberNative : 5'21''
杜佩詩Pei-ShihTu 《遺願》Lastwill : 7'15''
陳依純I-ChunChen 《小黑在工廠中的一輩子》Little Black's Whole Life in the Factory : 10'00''
葉育君YuJunYe &Alexis Mailles 《太平洋羅曼史》Pacific Romance : 3』48''
A.S.C當代媒體影音系列
吳燦政Tsan - Cheng Wu the Walking City: 8' 00"
詹育傑Yu-Chieh Chan At the end of the game: 4'20"
孫瑞鴻Ruey-Horng Sun 《洗車》car wash: 11'56"
樊智銘Chih-Ming Fan landscape: 5'20"
侯建呈HouChien Cheng All the Others: 10'16"
何昱達Yuda Ho TheDundee Train: 1'36"
徐嘒壎Hui-Hsuan Hsu Settlement?: 10'04"
吳宜曄I-Yeh, Wu Inthe future: 3'35"
李若玫Jo-Mei LEE 《石垣島》Ishigaki Jima: 12'32"
鄭先喻Xian-Yu Zheng isISis:5'00" version/ flexible 實時生成無片長(5分鐘輸出版本)
作品介紹
-吳梓寧 Tzu-Ning Wu/ 《網路原民》Cyber Native : 5』21」
《網路原民》是以作者 2008-2009 年於國立臺灣美術館展出 360°環景數位影音創作個展《虛鏡迴圈》所重新剪輯的單機播放版本。作者認為3D電腦動畫所生成的非物質性數位影像,最貼 近網路虛擬世界由純粹數碼所組成的概念。作品呈現各種網路虛擬分身與網路空間場域的想像, 從去性別、結合動物形象並隱含七宗罪寓意的《虛境公民》系列,到《網路原民》以自畫像呈現」類原住民」形象的小女孩,她身上與臉孔流動如原住民紋面的圖案,其實來自作者個人網站的 螢幕擷取圖像,依稀還可辨認出網頁瀏覽器的圖示與操作選單滾動而過。穿梭遊走在網路森林與 網路城市場景中的小女孩,也有了形象上的進化,在網路城市中遊走的小女孩彷彿哥吉拉巨獸般, 獨自漫遊於網路世界。網路科技快速成長,影響全球人類的生活形態,並發展出越來越快速傳遞 流通的網路流行文化,網路族群發展出獨特的溝通語言與人際互動方式,如今已跨越國家種族、性別、年齡...等界線,全球化的網路文化後殖民現象,也早已經悄悄滲入我們的生活與認同之中。
1978 生於高雄,臺灣。吳梓寧是位作品創作樣貌多元、在生活與藝術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同樣複合流變的創作者。從早年帶有劇場性格與文學詩性的複合媒材空間裝置的具體詩透過展場佈局來進行作者、作品與觀者間的場面調度,並對生活與社會中的種種問題與質疑,提出觀念性的作品提問。
-杒珮詩 Pei-Shih Tu /《遺願》Last will : 7』15」
《遺願》2013 本作品收集了七位名人的遺言,透過文字描述,藝術家幻想這些臨死前的心願在影像中實現的樣貌,並串聯成一部動畫。包括卡夫卡要求死後其好友布勞德能將他的手稿銷毀,貝多芬渴望能有一天純粹的快樂,在自然中傾聽歡樂深遠的聲音...等。製造出的想像試圖脫離過往動畫史中特有的青春結構,而立基於對死亡的描繪。
杒珮詩,1981年出生於臺灣苗慄縣,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系畢業之後,2005 年前往英國倫敦大學金匠藝術學院深造,2007 年獲創作碩士學位,為目前臺灣極具潛力之新生代創作者, 並在2009年獲得紐約亞洲文化協會臺灣獎助計畫。使用定格動畫與拼貼作為媒材,她的作品關注影像與敘事之間新的可能性,以及想像和現實在現代社會中的關聯性。
-陳依純 I-Chun Chen/《小黑在工廠中的一輩子》Little Black's Whole Life in the Factory : 10』00」
許多的」黑仔」花費了一生的辛勞,在漆黑酷熱的廠房中勞動,賺取微薄的薪水,供養家人和孩子讀書。他們願意為家人付出最多的勞力和不為人知的辛苦而默默背負一切,那樣的生活 態度是值得令人尊敬的。而另一方,資方卻永遠覺得給的已經足夠買下你的一生;在工業區人們戲謔自己,做的像一隻狗,但他們依舊努力,為了家人。
備註:小黑,是影射作品中的狗頭人稱呼,也是臺灣地方稱呼皮膚較黑的人的暱稱。而在工廠很多人必須在酷熱中工作,或太陽下工作,沒有防曬,所以也很多"黑仔"的親暱稱謂表達友善,在地下化的工業區中。
陳依純主要以錄像藝術、實驗動畫影像、互動藝術、複合媒材、繪畫為主要創作,長期關注於工 業區、邊陲及中下階層等社會議題及民間故事。而這些創作主要目的為編織一個巨大的工業和農 村歷史地圖,去承載其個人的真實與虛幻間的經驗,並嘗試與真實/現實社會的對話,以詩意的 影像方式,浪漫輕快的音樂盒去敘說的痴人之夢與期望。
-葉育君 YuJun Ye & Alexis Mailles/ 《太平洋羅曼史》Pacific Romance : 3』48」
葉育君自2001年起,留學於法國,取得國家高等造型藝術文憑,及索邦大學藝術與數位媒體 雙碩士。作品的形式以行為藝術、錄像裝置、聲音表演為主。關注於身體的私人、公共空間與公共關係。於法國留學期間,參與國際藝術團體 Réseau Artskool,並與法國知名編舞家Daniel Dobbels 習舞。常與其他領域的藝術家做跨界的合作。作品多次發表於巴黎及柏林。自 2009 年, 回臺灣後,專注於在公共空間的行為表演,以及以「藝術版圖擴張「為計畫目標,希望在藝術的疆界中,藉由觀念、行式的突破,為當代藝術帶來新的可能性。近年來重要的作品有: 「行動中的城市」(2009-),「寶藏皇宮青年旅社」(2010),「藝術行為與記錄交換計畫」(2010,2011),Nipaf 日本國際行為藝術節(2011),一個遊擊性的表演 One Night Band (2011-2012), 遊擊快炒果汁吧(2013),愛莉絲的後花園(2013) ,「時,空,間」臺灣行為藝術展(2013), 「屹立於城」臺灣香港行為藝術節(2013)。曾與參與國際藝術團體 Réseau Artskool於法國M ain d』oeuvre 藝術中心進駐(2007),以及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駐村(2010),18th street art centre 駐村( Santa Monica,Los Angeles2014)。目前,在臺灣新北市蘆洲區,成立一個新的藝術空間:instant 42,將空間塑造、營運,當成是創作的一個形式。為一個兼具藝術展演/工作室 /藝術家進駐三種功能的複合性藝術空間。
-吳燦政 Tsan - Cheng Wu/ the Walking City: 8' 00"
採集錄製高雄地市區的聲音作為素材運用 Google Map 的圖像作為影像編輯結合聲音與影像元素處理成片段的高雄聲音音景狀態。 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畢業,從事聲音藝術創作、聲音田野記錄、創立臺灣聲音地圖計畫者。曾擔任C06臺灣前衛文件展、複音馬賽克- 蜜糖藍激隊藝術總監、寶島新聲 TNT 電臺節目 主持、臺灣地區視聽工業會-空間概念規劃、變奏降 E 大調三重奏-音樂、裝置與空間劇場-空間裝置設計。
-詹育傑 Yu-Chieh Chan/ At the end of the game: 4』20
出生臺北,目前尌讀於法國巴黎,美學與文化研究,巴黎第一大學博士研究。法國國立尼思高等學院碩士。影片曾入圍第35屆荷蘭鹿特丹影展、獲得第27屆金穗獎最佳影片、入圍第7屆臺北電影節...等等。
-孫瑞鴻 Ruey-Horng Sun/《洗車》car wash: 11』56」
《洗車》創作於2011年。作者在美國求學時期,利用攝影機拍攝使用自動洗車機時,擋風玻璃前的風景。再透過軟體編修,企圖轉譯/放大日常生活中抽離而超寫實的視覺經驗。
孫瑞鴻1983年出生,美國洛杉磯加州藝術學院(CalArts) Video for Performance, Integrated Media藝術碩士雙主修畢業。孫瑞鴻專注於科技與表演藝術跨領域創作,個人創作涉足實驗短片, 錄像裝置,及表演藝術影像設計。作品曾於臺灣,中國,德國,法國,美國及加拿大等地發表, 如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紐約古根漢美術館,紐約EMPAC實驗媒體與表演藝術中心, Baryshnikov Arts Center巴瑞辛尼可夫藝術中心,HERE Arts center,3LD Art&Technology Center,Jim Henson Foundation吉姆漢森基金會, 德國TUI Operettenhaus,加拿大Banff Centre, 洛杉磯LAX FlyAway Terminal等地。2013年,孫瑞鴻獲美國紐約林肯中心「導演實驗室」邀請,擔 任客座設計師。
-樊智銘 Chih-Ming Fan/ landscape: 5』20」
出生臺北,影音藝術創作者,科隆多媒體藝術學院碩士,目前居住於德國柏林尌讀柏林藝術大學大師班。作品參展德國科隆ACHT BRUECKEN當代音樂節、科隆PLATINE藝術節、多特蒙德 INSZENIERUNG und EFFEKTE、裡斯本Temps D'Images藝術電影節...等。曾獲得2010年臺北 數位藝術節-數位音樂與聲音藝術類首獎、2013《想像的風景II─不朽的追求》國際新媒體藝術徵件第二名。
-侯建呈 Hou Chien Cheng/ All the Others: 10』16」
侯建呈,1981出生高雄,目前居住工作於比利時安特衛普。2010 曾入選比利時青年藝術家大獎、參展2013巴西聖保繫Videobrasil 國祭當代藝術雙年展..等並多次於荷蘭、比利時舉辦個展與編寫劇本出版。
何昱達 Yuda Ho/ The Dundee Train: 1』36」
1981 出生臺北,英國愛丁堡大學視覺藝術博士、紐約帕森思設計學院視覺傳達碩士。 曾 擔任2008雲門舞集: 風.影/ 紐約古根漢博物館海外公演表演紀錄與攝影、蔡國強:IWANT TO BELIEVE 2008 策展紀錄與攝影,DVD 由古根漢博物館授權發行、蔡國強工作室專屬助理與攝影工作、CA-SQUARE 廣告公司 2007 New York, NY動畫與後製剪接、實驗影像 2005腦天氣藝術節, 臺北。
-徐嘒壎 Hui-Hsuan Hsu/ Settlement?: 10』04」
1982 年出生於高雄,現居創作於英國倫敦,英國裡茲大學藝術創作博士候選人,從事錄像藝術創作。作品曾在倫敦、紐約、愛丁堡、卡帝夫、裡茲等等畫廊展出。
-吳宜曄 I-Yeh, Wu/ In the future: 3』35」
1984 出生臺北,倫敦哥德史密斯大學 Computational Studio Arts 藝術碩士。 2013 曾於芬蘭土庫Turku駐村、 作品曾於芬蘭Titanik 畫廊、臺灣國立美術館、臺北當代館、失聲祭等發表。入圍展出第五屆臺北數位藝術節互動裝置類、舊金山 ERROR 415 新媒體藝術獎、澳洲Screengrab 新媒體藝術獎等。
-李若玫 Jo-Mei LEE/ 《石垣島》Ishigaki Jima: 12』32」
《石垣島》源自我爺爺從小時候反覆講述一個關於我的祖先的故事,我的太祖是第一個抵達衝繩石垣島開墾的臺灣人。對我們整個家族來說,這個故事又近又遠,既真實又非真實。這些記憶並非由我們自身的經驗而來,即使我們從未親臨石垣島,卻在話語的傳遞中建立起整個家族的聯繫, 成為每個成員共有的記憶,也各自衍伸出不同想像。因此,於 2009 年春天,我提議一次旅行, 將這個故事帶回故事發生的地點──這個記憶的場所,以拍攝做為旅行的動機,實為出發至遙想 的遠方,探尋這個家族故事所建立起的記憶與想像。《石垣島》全片取景石垣島,影像主要分作兩個部分,一部分以爺爺作為第一人稱來講述這個故事,以無聲的口白,文字的形式落於石垣島 各處的風景背景上;另一個部份則是在尋訪故事的過程中,與石垣島當地的臺灣移民之間的對談。 這些移民大部分於日據時代遷至石垣島,與周圍鄰近各島開墾與生活,而二次大戰結束之後,由 於美軍強行進軍接管琉球,而後便定居於當地,從來沒有機會再回到臺灣了。《石垣島》透露了 這個關於人與地方的記憶,不僅僅是屬於一個(我的)家族故事,而是牽涉到更大的時代背景中 之下,人事物的移動與社會結構的變遷,一個更大的文化脈絡下集體的歷史。
李若玫 1985 出身臺北,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其創作主要來自於個人日常經驗的感受及其轉換,善於透過不同的手法讓那些習以為常的 生活經驗產生變化,讓這些日常事物被重新審視。她時常通過挖掘個人、家庭與家族的- 以歷史命名並與個人生命相關連-記憶文本,並藉旅行、移動、重訪等身體經驗或再次經 驗,一方面努力接近歷史與記憶的夾層,一方面為「喚起」感受性的層次,創造一種在不斷位移的位置上觀看「之間」、「距離」的方式。從而在這「之間」的重組、轉化中,尋找一 種重現過往的可能性,並試圖鬆動人與歷史、人與人,或人與環境中間既有的關係與樣貌。現居住與工作於臺北與淡水。
-鄭先喻 Xian-Yu Zheng / isISis:5' 00" version/ flexible 即時生成無片長(5 分鍾輸出版本)
荷蘭格繫寧根大學環境與新媒體藝術碩士,擅長電子機械、電腦程式影音創作曾被荷蘭鹿特丹 V2 科技藝術中心提名年度藝術家榮譽、獲得 2014年臺北數位藝術節位藝術獎首獎、2014國際ISEA 電子藝術論壇、2014臺北混種現場、挪威 Piksel 電子藝術節、義大利繫馬 L. P. M 現場影 音表演藝術節...等。
關於「當。滲透影像媒體藝術節 2015」
「當。滲透影像媒體藝術節 2015」是由 tamtamART 臺與 A.S.C.平臺發起。
BERLIN tamtamART 柏林臺灣藝術協會,成立於 2009 年初,致力推廣臺灣藝術在柏林的國際文化交流,四年的柏林在地耕耘,已邀請眾多臺灣藝術家 及作品至柏林展演交流。為積極增加其能見度,團隊多次與大小知名藝術空間合作,並參與柏林當地大型主題性展演和策展,藉由如此的協辦合作,開 通國際間的交流管道、產生更深入的聯結。
2013 年春夏之際,tamtamART 正式與鏡花園 IPIX 跨界合作,於臺北市中心 成立 tamtamART TAIPEI .IPIX 藝術空間,此空間欲匯集各領域、跨學科之 藝術家及其創作,提供一個實驗性的當代藝術空間 ; 致力於提供各類型、各媒材藝術家實驗性的展演。更不定期舉辦座談、表演、研討會。 同時也與 BERLIN tamtamART 柏林臺灣藝術協會搭起跨國橋梁,提供柏林及臺灣藝術 家甚至兩城市民眾豐富的交流帄臺。
A.S.C.藝術庇護所與電影院是一個當代媒體影音帄臺, 尤其是針對新興和新世代的創作者而立。 ASC 將挑著戰實驗與創造力來與觀者分享。鼓勵激進的藝術與文化透過交流、展覽、活動等試圖突破社會和政治困境同時也提出另類的視野與大膽的想像。
關於N分鐘影像藝術節
N分鐘影像藝術節是一個藝術破牆的公共藝術項目。於2011年創立,每年9月至10月以上海為主場,通過舉辦一系列如展覽、影像放映、講座、表演與論壇活動的實踐,將影像類藝術創作形態延伸至公眾生活可觸及的城市空間,形成跨界互動,從而實踐策展人對藝術介入公共空間的實驗性探索,詮釋公共藝術的新的可能。2015年N分鐘影像藝術節的展映項目將與北京、廣州、日內瓦、馬德裡和巴黎的眾多藝術機構進行合作。N分鐘除了為中國觀眾帶來有影響力的國際影像藝術家的作品與項目,還將持續在國際平臺上推廣和傳播中國當代影像。N分鐘影像藝術節在1個月的周期內將與上海及其他城市的多個藝術機構、美術館、公共空間合作,就影像、新媒體和視聽藝術的收藏與發展,展開多場交流活動。
Website: www.n-minutes.org
Facebook: www.facebook.com/nminutesfestival
Wechat/ 微信號:n-minutes
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CAC)成立於2013年,系國內首家致力於媒體藝術之展示、研究/創作及學術交流的非營利性藝術機構。通過展覽、駐留、獎學金、講座、工作坊及相關文獻的梳理與出版,CAC為媒體藝術在全球語境中的論述、生產及傳播開拓了一個多樣化且富有活力的平臺。CAC以批判地介入不斷改變進而重塑當代經驗的媒體技術來推動藝術創新及文化認知。
Established in 2013, Chronus Art Center (CAC) is China’s first nonprofit art organization dedicated to the presentation, research / creation and scholarship of media art. CAC with its exhibitions, residency-oriented fellowships, lectures and workshop programs and through its archiving and publishing initiatives, creates a multifaceted and vibrant platform for the discours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media art in a global context. CAC is positioned to advance artistic innovation and cultural awareness by critically engaging with media technologies that are transforming and reshaping contemporary experiences.
www.chronusartcent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