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後,麻餈飄香,尤其東錢湖麻餈,名聲響亮。由於原料相同,有人把麻餈叫做青塊、青團。不過有網友爆料:在寧波東錢湖環湖線上,偶遇某小作坊的麻餈加工場景,簡直不忍直視!求吃貨的心理陰影面積……
寧波網友@輕舞飛揚01在東方論壇上爆料:可以看到麻餈原料——「青」裡面諸如草之類的雜物很多。老太太們能挑出來多少,能不能徹底挑揀乾淨,就靠自行想像了。
原料是是艾還是草,無從分辨了。
第二處加工場所:
左下角,是挑揀出來的雜草等物質。至於沒挑出來的,就不知有多少咯。
有點疑惑,照說「青」的採摘,應該是純手工野外採集的吧,難道眉毛鬍子一把抓?否則裡面怎麼會有噶許多雜草。
量非常大,不知需要多少採摘人手。
大鍋在煮「青」
穿著膠鞋踩啊踩
踩啊踩,踩啊踩,用力踩,踩得越狠,吃得越香……
最後變成了這個……
另外,網友@輕舞飛揚01有個疑惑:青團生意一年四季,這「青」是怎麼來的?
錢報記者了解到,寧波的艾青麻餈,名氣最大的就是東錢湖下水麻餈,正是網友「輕舞飛揚」帖子裡所說的地方。
記者來到東錢湖下水村附近的十裡四香,果然見到這一片幾乎家家戶戶門口都擺放著艾青麻餈,就在路邊支起貨攤,現做現賣,前面賣麻餈,後面做麻餈,來東錢湖旅遊的遊客基本上都會買幾塊時令的麻餈吃吃。
就在記者採訪時,還遇到不少顧客從柴橋、大碶、小港等地特意驅車過來買青團和青麻餈,市民王師傅買了10斤青麻餈,並預訂40個青團。他說:「大家都說這裡的青麻餈又香又有嚼勁,這不,親朋好友託我一起幫他們訂了。」
這裡的麻餈真有那麼好吃嗎?一位姓單的村民告訴記者,村裡人家都是在用老底子傳下來的方法製作麻餈:艾青要選清明後一個月內的,最香最新鮮;糯米和白糖雖然令製作成本會高一些,但成品的口感會更好。糯米用清水泡一個晚上,再放到蒸籠裡用柴火蒸,為了保證後期軟糯,一邊蒸一邊要出鍋搓揉幾次,保證米粉碾壓均勻。
不過錢報記者也注意到,附近幾家製作艾青麻餈的人家都習慣直接出門在東錢湖裡清洗他們的艾青,但這一片湖水的水質稍顯渾濁,邊上還漂浮著一些垃圾。而且在路邊銷售時,做好的麻餈、青團直接暴露在空氣中,每當路邊有車經過時,總會揚起大量的灰塵,飄落在擺在路邊的麻餈和青團上。
當記者詢問店家是否有銷售許可證、衛生許可證等經營性證件時,一位村民嗤笑了聲說:「那個是給有鋪面的人辦的吧,我們連店鋪都沒有,怎麼會有這些證件。」
那麼這樣的生產銷售是否違規呢?
記者特意諮詢了寧波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一位工作人員回覆:「對於這種小作坊式製作銷售傳統的手工食品是否違規,目前還沒有出臺專門的法律法規。不過如果有市民因為食用這種手工作坊裡的食物出現問題,向我們反映我們一定會及時處理。我們也針對寧波人愛吃的特色食品推出了『小作坊生產許可證』生產麻餈、青團的小作坊都可以來要求領證。」網友熱評@永泳甬湧:看了這加工環境,求食客心理陰影面積。
@慄子糖糖:看上去賊噶踢踏
@6級廚師:東錢湖的生意人會恨你的。
@xzj0901:東錢湖陶公村南安橋邊上的這家是專門用脫水機甩幹的,各道工序做的也挺衛生的,不存在樓主看到的那樣。
@shz1205:不要看到一個,就否定全部。
@匿名:「青」是可以儲存的。我奶奶每年清明節前一個禮拜就把青準備好了,採來可以放在冰箱裡,因為清明節的時候肯定沒青可以採了。不過一年四季都有青的話,這儲存技術真想見識一下
有些人不放心外面做的食品,可是又不願放棄讓人直流口水的寧波麻餈,究竟是怎樣做成的?橫溪鎮的沈阿姨擁有幾十年的製作麻餈手藝,她來手把手教你如何在家裡動手製作。
步驟一:首先給糯米粉加水,再慢慢攪拌均勻。等灶臺上的水煮開,放上蒸籠,把攪拌好的糯米粉一層一層放入蒸籠中,如果一齊放進去,則會導致無法蒸熟。
步驟二:待糯米熟後,再往上放洗好的艾青,艾青本身有苦味,需要經歷多次搓洗,洗完後,艾草放在糯米上蒸一會就可以出鍋了。
步驟三:將糯米粉和艾青蒸熟後,接下去就是最重要的環節——捶打。
把蒸好的糯米粉團放入石臼,將艾青和糯米糰攪拌均勻,再倒上幾斤白糖。
步驟四:準備妥當,再揮舞石杵,每揮一下,注意要快速伸手將糯米糰翻個面,以保證捶打能夠均勻。捶打需要持續至少上百下,方才好吃軟糯。
步驟五:最後鋪上乾淨的木板,撒上黃色松花粉,作用是防止粘連,松花粉本身也很有營養,將捶打完畢的糯米糰放在上面。沈阿姨用篩子給糯米糰撒上一層松花粉,然後拿起一根擀麵杖開始慢慢擀這個巨大的青糰子。沒多久,就擀成了長方形,高約1釐米左右。
步驟六:最後一道工序是冷卻後,用剪刀將麻餈剪成片。
成品後的麻餈透著絲絲艾青特有的清香,放進嘴裡咬上一口,滑溜溜、軟綿綿,糯米和著白糖的甜味、松花的香味、艾青的清香,帶來一種久違的熟悉的傳統記憶,令人神迷。
沈阿姨說,青麻餈不用加什麼東西,直接吃就好。如果一下子吃不完,放上幾天也不會壞,但口感可能會稍差一些,用平底鍋加熱一下即可,不用放油。
覺得小編提醒及時,就給個ZAN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