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有陰晴圓缺

2020-12-26 新民周刊

閱讀提示:科幻小說中很多對月球的幻想,在今天仍未實現。如科普作家葉永烈創作的《小靈通漫遊未來》中,提到的人造月亮(小太陽燈)和月球城市「魯迅市」就處於「八字都沒一撇」的階段。

記者|金 姬


  技術發展會受到時間限制,而想像力不會。在1969年7月阿波羅11號登月之前大約1800年,科幻先驅們就已經暢想了人類登月的種種可能,其中一些想像的技術甚至真的在後來派上了用場。而登月成功半個多世紀以來,有關月球的科幻小說仍然層出不窮,為人類的太空探索提供無限可能。


寫到靈魂出竅



  很多人以為最早涉及登月的科幻小說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1865年發表的《從地球到月球》,其實早在公元200年左右,來自薩莫薩塔(今土耳其東部)的諷刺作家盧西恩在《真實的歷史》一書中寫了一篇《月球之旅》,其中就提到地球人見證了月球上的一場戰爭,而月球上的生命包括三頭禿鷹、長著翅膀的草鳥、流著奶的人類,以及大象大小的跳蚤。

  很明顯,這個故事是虛構的,盧西恩也沒有掩飾這是一個幻想。事實上,他在一定程度上討論了一些哲學觀點,即什麼是真理,如何判斷真理等。這可能是目前現存文獻裡已知的最早關於月球的「科幻故事」。

  1657年,中國觀眾熟悉的「大鼻子情聖」原型——西拉諾·德·貝熱拉克創作了《月亮帝國滑稽故事》,故事裡主人公的登月方式第一次是全身綁著盛滿露水的玻璃杯,第二次是用層層疊疊的爆竹作為推進裝置的飛行器。爆竹推進裝置雖然和300年後的登月火箭相差很遠,但至少想法上有些接近了。

  中國人很早就對月球進行了各種文化創作。嫦娥奔月的故事流傳千年。到了清朝末年,中國人開始用科學的視角來看待月球。

  1903年,魯迅把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從日文轉譯成中文,取名《月界旅行》,並在《月界旅行·辨言》一文中寫道:「導中國人群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

  這本科幻小說的確點亮了當時中國的文化界。1904年,一位署名「荒江釣叟」的中國人在《繡像小說》上連載章回體小說《月球殖民地小說》,講述湖南人龍孟華搭乘「氣球」尋覓妻兒,先在地球上找到妻子,又在鳳飛崖找回曾經登月的兒子龍必大,全家最終團聚。可惜,這部小說在發表35回,約13萬字後,沒有完結。即便如此,《月球殖民地小說》是目前可以查到最早的中國原創科幻小說。

  1905年,中國才有了第一部完整的科幻小說——發表在清末文學刊物《小說林》上的《新法螺先生譚》,作者是徐念慈。小說主人公新法螺先生被一陣「宇宙大風」吹得靈肉分離,靈魂遊歷到了月球、金星等地,最後又回到地球。

  不知徐念慈在創作這一科幻小說前,是否閱讀過18世紀瑞典科學家艾曼紐·史威登堡的《靈界見聞錄》。史威登堡被譽為凌駕亞裡斯多德、達爾文的「北歐巨人」,晚年卻放下科學研究而寫下一本記錄自己靈魂出竅、遨遊靈界的科幻小說,依次講述他在水星、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月球,以及太陽系外恆星的所見所聞。從創作構思上說,《新法螺先生譚》和《靈界見聞錄》不謀而合。


硬科幻崛起


  在科幻小說界,以科學技術為重點的被稱為「硬科幻」,相關的登月內容也更有前瞻性。

  例如,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被視作提前104年預見了阿波羅計劃的成功。小說內容和後來的阿波羅11號相比,發射的地點都是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太空人都是三人。連飛行器的形狀和速度也驚人地相似:形狀都是炮彈形,小說裡的速度為36000英尺/秒,而現實為35533英尺/秒,這使得飛行所用時間有所不同:小說為97小時13分20秒,而實際為103小時30分,最後返回地球墜入大海的地點,小說與現實也只相差幾十公裡而已。

  要知道,凡爾納寫這部小說的時候,飛機和汽車還沒有發明,冥王星和銀河系還沒有被觀察到,甚至連一張詳細的月面地圖都沒有。而凡爾納只是一個文科生,拿到的是法學學士學位,卻可以在37歲時如此精準地計算出如何把人送到月球上去,不得不叫人佩服!

  當然,凡爾納小說裡還有許多不合理的猜想——比如光的速度還不如電,月球表面有空氣,最不科學的地方就是那門哥倫比亞大炮了。書中寫大炮長270米。但物理學家經過重新計算,要使炮彈達到脫離地球引力的第一宇宙速度7.8米/秒,炮管要20千米長才行!

  在現代科幻「三巨頭」中,英國作家亞瑟·克拉克的小說最為「硬科幻」。克拉克早在1945年就在自己的科幻小說中提出利用同步衛星實現全球通信的設想。由於他的這一前瞻性預見,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赤道上空的同步衛星軌道命名為「克拉克軌道」。

  1968年,51歲的克拉克與40歲的美國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共同構思《2001:太空漫遊》的小說和劇本,在科幻電影和小說界都是裡程碑式的傑作。

  《2001:太空漫遊》小說發表一年後人類正式登月,隨後不斷驗證著克拉克的這部作品有多「神」——小說中,弗洛伊德博士歷經25小時的常規登月旅程抵達月球基地「克拉維斯」,遙遠的彼方,地球像是個藍綠色的水球,閃耀著生命的光彩。1970年,「阿波羅13號」遭遇意外時,向任務中心報告的第一句話是:「休斯頓,我們出問題了。」幾乎和小說所言一模一樣。1977年,「旅行者號」探測器應用了書中預言的利用行星引力加速的技術,並於2013年9月13日代表全人類首次成功飛出太陽系。1981年,「旅行者號」探測器傳回第一批土衛八圖片,其景象與書中所描述的幾乎完全一樣。

  1997年,在《太空漫遊》四部曲的最終曲《3001 :太空漫遊》序言中,80歲的克拉克不無得意地總結說,當年他和庫布裡克對月表地貌的猜測大體而言,還是蠻準的,只是他們的月球景觀比真實月球略微崎嶇不平了一些,因為月球表面經過億萬年來的流星塵吹襲,早就被撫平了。

  當然,科幻小說中很多對月球的幻想,在今天仍未實現。如科普作家葉永烈創作的《小靈通漫遊未來》中,提到的人造月亮(小太陽燈)和月球城市「魯迅市」就處於「八字都沒一撇」的階段。


比科幻更有意思的


  科幻小說有兩大經典主題,一為星際旅行,一為生命智能。前者以宇宙為舞臺,拓展人類生存空間的廣度;後者以人為核心,探索生命自身生存的意義。而圍繞月球的科幻小說,同時滿足了這兩個主題。

  在1901年英國科幻小說家威爾斯的小說《登月第一人》中,作者將整個航行、登月和探月的情景描述得非常詳盡,栩栩如生,但其真正的興趣和重點是在對月球洞穴中陌生文明的描述上。這是科幻小說第一次以一種非人類文化的角度,對人類社會進行的批判。

  1909年,陸士諤寫出了《新野叟曝言》,其中寫到,為了解決人口過多的問題,中國皇帝下令造出「飛艦」,準備移民月球等地外星球。

  在亞瑟·克拉克1955年的硬科幻作品《地光》中,特意探討了月球對於人類的意義。小說一開場就描繪了未來月球基地的場景,在月球的表面下,人類發現了厚度有100公裡的金屬礦層,各種金屬礦產全有。這裡就出現了作者一個核心設定,22世紀,人類躍升為橫跨整個太陽系的星際文明,各大行星成為地球的殖民地。到時候的人類,分成兩個陣營。一個叫地月聯盟,地球和月亮是一夥的。另外一個叫行星聯盟,就是除了地球和月亮之外的所有行星組成了一個聯盟,包括水星、金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等。兩個聯盟為了月球豐富的金屬資源展開談判和戰爭。地月聯盟防守,行星聯盟進攻……

  「美國現代科幻小說之父」羅伯特·海茵萊茵1967年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嚴厲的月亮》,描繪了月球地下城中住滿了從地球流放的罪犯。犯人們及其後代經過艱苦努力,使月球變成了一個糧食基地,卻受盡地球盤剝。為了保證月球有限的資源不會枯竭,月球人開始了反抗……這個故事和地球上曾經發生的殖民歷史何其相似?

  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唐納的《月球家族》三部曲,更像是《權力的遊戲》+《教父》的科幻版,講述了22世紀的月球世界由掌握五大支柱產業的五個家族控制,他們各自抱持不同的信條,彼此敵對又交叉聯合,通過婚姻締結盟約。最後,五大家族的內鬥轉移成為對地的抗爭,有一種《權遊》中維斯特洛大陸七大家族聯手對抗異鬼的既視感。地球政府提供的機器人軍隊,因為無差別殺戮,給月球的平衡格局帶來了毀滅性打擊……在麥克唐納筆下,無論是在哪個星球,都免不了少數集權和各種政治鬥爭。

  美籍華裔青年作家鮑嘉璐的《月球三部曲之一:月球人》,也提到了月球人對地球的反抗。故事中的人類已變成了地球人的後裔,稱為「月球人」。地球資源匱乏之後,人類不得不離開地球,去往太空並開始月球殖民統治。在月球這個生態系統中,月球人成立了「月球軍團」來維持月球的治安與對外防止侵略。但實際上,月球軍團延續的仍然是地球人的那套統治手段。

  21世紀初,中國女科幻作家凌晨寫出經典長篇《月球背面》。書中的2055年,中國人興建了月球城,名曰「龍城」,在那裡,中國人與世界各國的科學家一起,探索宇宙奧秘。

  而郝景芳在小說《弦歌》中,則提到了地球人對於外星人的反抗——鋼鐵人襲擊了地球,摧毀了地球人全部的武裝和軍事設施,但撿出跟科學藝術和歷史相關的群體,加以寬容。因為鋼鐵人從不攻擊表演場所,人們瘋狂地學習音樂,聚集在演出場所尋求庇護。地球上的精英,大部分被送到了月球上,只要他們答應與鋼鐵人合作,就會獲得名譽、財富,以及最重要的安全。但是,仍有少數人醞釀著反抗,以一場驚人的行動——在音樂演出的現場,利用連接地球和月亮的納米「天梯」做激振器,與月亮共振,炸毀月球而消滅了鋼鐵人,地球終於重獲安寧。

  不難發現,自從人類登月以來,有關月球的科幻小說越來越少談科技。這也是以硬科幻小說為主的劉慈欣,從來不以月球作為創作主題的原因之一。他曾表示:「月球有個特點,離地球最近,沒有大氣層,一切都暴露著,它沒有太多秘密,從神秘感上說,寫地球都比寫月球強。這種狀況下,科學對月球的探索,比科幻更有意思。」


夢會有圓時


  2019年,在人類登月50周年之際,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主任、研究員吳季出版了科幻小說《月球旅店》,成為這一領域第一位寫科幻小說的中國科學家。與大多數科幻小說通常描寫距今幾百年後的虛幻世界不同,吳季退休以後創作的這部小說,通過20至25年後前往月球旅店的構思設計與融資過程兩條故事線,展現了前往月球旅遊對遊客的獨特吸引力和實現這個願景接近真實的技術途徑和可行性。有評論稱:「書中展現了月球旅遊的詳細過程,可以說是一部現實版的月球載人飛行工程手冊。」

  事實上,在國外,早有科學家投身科幻小說創作的先例。俄羅斯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本人就是一名科幻作家,曾經預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人類決不會永遠躺在這個搖籃裡,而會不斷探索新的天體和空間。人類首先將小心翼翼地穿過大氣層,然後再去徵服太陽空間」。

  正是齊奧爾科夫斯基本人在20世紀初的論文中論述了將火箭用於星際交通的可能性,首創液體燃料火箭的設想和原理圖,說明了火箭在星際空間飛行和從地面起飛的條件。

  而他19世紀末創作的科幻小說《宇宙的召喚》《在地球之外》《在月球上》對於後世有關星際旅行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以《在地球之外》為例,寫的是2017年,20名不同國籍的科學家和工匠乘坐自己建造的火箭飛船飛出大氣層,進入環繞地球的軌道,處於失重狀態。他們建成了大溫室,種出了足夠食用的蔬菜水果。他們穿上宇宙飛行衣從飛船裡出來,在太空中飄遊。然後,飛船又飛向月球,其中的兩個人乘一輛四輪車在月球表面著陸,考察一番之後又點燃火箭離去,與在環繞月球的軌道上等候的母船會合。

  他的另一篇科幻小說《在月球上》則借一名少年的夢境,用第一人稱詳細描繪了月面上的種種奇妙景象。可以說,齊奧爾科夫斯基的科幻小說既講到科學知識,又有生動幻想,雖然寫成於20世紀初期,仍適合今天的讀者閱讀。

  而一個世紀以後吳季創作的《月球旅店》,獲得中國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由此可見,航天科學家涉足科幻小說領域,對於普羅大眾而言反而有了更好的入門讀物。因為這樣的人在創作科幻作品時,一邊沉浸於以科技實現人類夢想的情懷中,一邊把控著最嚴謹的邏輯和技術可行性,試圖論證每一處文學想像。

  正如齊奧爾科夫斯基所說:「首先一定是信念、夢想,甚至是傳說、故事;其次,是科學的計算;最後,才是終極夢想的實現」。(記者 金姬)

版權作品,未經新民周刊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東坡有沒有見過月全食?
    一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道出多少人的感同身受,又讓這麼多天王、天后在後世綿延的歌聲裡,許下「但願人長久」的無盡渴望。能寫出「陰晴圓缺」,蘇東坡對「命運」這件事,已經是一種達觀的態度。多少人的悲歡離合,在他眼中不過是一場場「起舞弄清影」的對手戲,主角是命運和當事人自己。但他有沒有見過「月全食」?蘇東坡的八字,就好像池中的一輪明月。
  • 鑑證科|《侍神令》:穿行陰晴圓缺中
    影片近日發布「月相」版海報,晴明、百旎、慈沐等主要人物的線索細節隱藏在月相的陰晴圓缺中。這系列海報以陰晴圓缺的月亮為背景,串聯起八大主要人物不同的角色心境。陳坤飾演的晴明一頭銀色長髮,馭蛇佇立,看似離經叛道,其腳下大蛇的眼睛卻暗藏玄機——白衣晴明隱藏其中,一如其身後明亮的滿月,寓意他身懷大義心志堅定。周迅飾演的百旎則置身符咒之中,手持法杖英氣十足,體現她陰陽寮掌案的身份。
  •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 圓缺陰晴今古月,柔心一片逐斜陽;七首浪淘沙令,悲歡離合盡成傷
    皛玊題記:圓缺陰晴今古月,柔心一片逐斜陽。君夢裡見多番,悲歡離合盡成傷。欲醉何曾醉,不過紅塵一夢多迷茫。欲醒何曾醒,不過千秋功過幾滄桑。何故多惆悵?殤痛痴狂人生別樣。欲醉又難醉,欲醒又難醒,混沌如此費思量。看花開,復花謝,世事無常,終歸是,萬般紅塵皆虛妄。吾且高歌吟一曲,率性今生醉蒼茫。
  • 10月上旬,靜水流深,滄笙踏歌,三星座陰晴圓缺,花開只為你
    十月下旬,靜水流深,滄笙踏歌,天秤座陰晴圓缺,花盛開只為。水瓶座這一全世界,有那樣一類人,她們一切都完美主義者,追求極致。她們不容易由於一時的糊裡糊塗而做出終身不可原諒的不正確。水瓶座就是那樣一類人,她們但凡都追求完美說白了的極致,他們自己為自己定目標,隨後又自身果斷地堅持到底。
  • 陰晴圓缺月,且看古人何待之
    陰晴圓缺月,且看古人何待之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那你知道宋朝的文人墨客是如何看待的呢?一起來看看吧!《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著這首詞以月起興,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詞作上片問天反映執著人生,下片問月表現善處人生。落筆瀟灑,舒捲自如,情與景融,境與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滿哲理,是蘇軾詞的典範之作。
  • 螞蟻莊園月有陰晴圓缺答案 螞蟻莊園今日答案月有陰晴圓缺
    螞蟻莊園12月18日的問題已經出來了,「月有陰晴圓缺,月亮的圓缺變化是由什麼引起的」看到問題的小夥伴都已經開始在腦袋裡思考答案,其實只需要參考沃遊網小編為大家準備的攻略,用戶就再也不用擔心會選擇到錯誤的答案,每天都能順利的得到180克飼料。
  •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裡,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 為什麼陰晴圓缺的月亮,卻可以帶動「潮漲潮落」,專家告訴你真相
    為什麼陰晴圓缺的月亮,卻可以帶動「潮漲潮落」,專家告訴你真相!提到月亮,你是否想起那些文人墨客筆下的綺麗詩句?你是否聯想到客居他鄉的遊子?你是否感嘆悲歡離合的世事?提到潮漲潮落,聰明的人們從中發覺了潮汐能,即利用潮水的落差,將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來發電,潮汐主要分布在海峽,河口區域,我國就有著名的三峽大壩,葛洲壩等想像夜晚,人類的萬家燈火,不僅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饋贈,也是我國大國崛起的標誌啊。
  • 引起月亮的圓缺變化的原因是什麼螞蟻莊園 螞蟻莊園月亮圓缺答案...
    月亮圓缺的原因因為什麼?自古以來對於月亮的觀察是十分重要的,不僅可以通過月亮的形狀來分別日期還可以通過月亮看天氣。下面就來詳細的為大家解答一下月亮圓缺的原因。月有陰晴圓缺,月亮的圓缺變化是由什麼引起的?
  • 毛澤東詩詞中的陰晴圓缺
    詩人毛澤東也不例外,多次吟詠月亮,既有傳承更有新意,抒發了人所共有的離愁別緒和萬般情思,更寄寓了不同凡響的精神寄託和人生追求。照橫塘半天殘月《琵琶行》有吟:「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人們都渴望圓滿,現實卻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因而「殘月」總令人感到冷清孤寂、悽楚悲愁。如王昌齡《青樓怨》:「腸斷關山不解說,依依殘月下簾鉤。」
  • 螞蟻莊園月有陰晴圓缺 螞蟻莊園今日答案月有陰晴圓缺[多圖]
    今天的問題是月亮的圓缺變化原因,找到原因即可,每天通過答題獲取180克的小雞飼料,每個人只能答一題並且領一次飼料獎勵,答題答對之後千萬不要忘了領取飼料哦!遊戲鳥小編會將最新的答案分享在下方。支付寶螞蟻莊園12月18日問題:月有陰晴圓缺,月亮的圓缺變化是由什麼引起的?
  • 陰晴圓缺
    學習狀態不是很好,想把手機拿遠去,但過程中,依然會有一些片段在腦海中飄過,想著晚上要不樓下自助餐吃一個,當是對自己好一點,可不知不覺想到曾經。。
  • 螞蟻莊園月有陰晴圓缺答案解析 12月18日今天支付寶螞蟻莊園答案大全
    今天的問題是月亮的圓缺變化原因,找到原因即可,每天通過答題獲取180克的小雞飼料,每個人只能答一題並且領一次飼料獎勵,答題答對之後千萬不要忘了領取飼料哦!支付寶螞蟻莊園12月18日問題:月有陰晴圓缺,月亮的圓缺變化是由什麼引起的?
  • 「月有陰晴圓缺」:古代關於月亮的那些事,你知道嗎?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是蘇軾中秋詞《水調歌頭》中的名句。在地球上看,月球的形狀經常在變化,它圓了又缺,缺了又圓,時而彎弓斜掛,時而銀鏡高懸,有時是半個夜晚的弦月,有時整夜都看不見它。
  •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是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孤獨寂寞;是王維「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的自然灑脫;是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人生感慨;還是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的經典傳說?月亮總是匯集了人類無限美好的憧憬與理想,大自然的景物中,數月亮最是浪漫。月亮從來都是文人激發靈感之物,李白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最讓人印象深刻,兒童眼裡的月亮像白玉盤,生動易懂。
  • 源氏山 | 陰晴圓缺
    在《古今和歌集》的序文中有這麼一段文字:「やまと歌は ひとの心を種として よろづの言の葉とぞなれりける」大意翻譯成「所謂的和歌,便是以人心為種子,綻放出猶如千千萬萬枝葉般的話語。」在新海誠的電影裡,這些如枝葉般散開的話語就是獨白。❶演員原節子日本文藝電影裡的女性甚是可愛,碎碎念的獨白讓人憐愛又痛惜。
  • 專訪|秘密後院:陰晴圓缺是肉眼所見,月一直都是圓滿的
    若都在進步,連相貌都變好看了,不太符合月有陰晴圓缺的自然規律呀。匡笑餘:這個更多是代表自我世界的確立。而且陰晴圓缺是肉眼所見,月其實一直都是圓滿的嘛。所以是我用我的肉眼看自己,當自己的一切都在向更好的方向變化,於是可以欣賞自己了。澎湃新聞:為什麼說「杭州場在見江湖之後院,上海場在見未來之後院」?是指樂隊未來的方向嗎?匡笑餘:樂隊總是會有些大大小小的變化的。
  • 中秋書單:月亮圓缺,月好人團圓
    ↑↑↑點擊  寶寶閱讀 關注我喲前陣子聽朋友提起,月亮的陰晴圓缺是小學三四年級的課綱內容之一憶起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站在頂樓陽臺欣賞雲朵和月亮的變化等等都是童年美好的諸多回憶,似乎月亮的圓缺深深影響著華人的作息。趁著中秋佳節,也來介紹幾本跟「月亮」相關的繪本,或許現在鮮少有時間,可以好好的靜下來,佐著月光聊天,但能和孩子一起讀讀相關的故事,在學習上能帶來更深刻的印象,同時不也是建構著親子之間未來可供回憶的美好點滴。
  •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是為什麼呢?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十有》裡面寫過: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那麼月亮為什麼會變化呢?今天的問題是~~~~月亮上面有嫦娥和玉兔嗎?請給我們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