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媽後心境的改變:把別人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般幫助

2020-12-28 鴿子醫生育兒

今天是雨雪天氣,我起床後催促著兩位公主趕快整理好來吃早餐,好讓爸爸趕快開車把妹妹送去上學,我再帶姐姐去學校。把姐姐安全送到學校後,我穿著已經浸溼的鞋子和淋溼的外套,最後連頭髮都溼了,我歸心似箭想趕快回家喝熱飲,快到家的路途中突然有個女孩把我叫住了。

阿姨:我的雨衣破掉了,可以送我到校門口嗎?

當時的我其實有點恍神,突然有個女孩鼓起了勇氣走向我,我人也醒了!

我:好呀!沒有問題,來阿姨帶你去學校!

路上我緊緊著摟著女孩,提醒她可以帶把傘在身上,路上小聊了一下原來是六年級的學生,爸媽在菜市場賣菜,起得早,一般都是自己上學。雖然就只有幾分鐘的路程竟然也聊了許多,最後把女孩送到學校門口提醒著她趕快進教室去別淋溼。

滿滿的同理心

我帶著雀躍的心情回家,覺得能幫助學生解決她的問題真的太開心太棒了,重點是我回去的路上其實路人真的不多,加上女孩有勇氣請求幫忙,讓她自己免於淋溼和遲到的困境,當媽之後才能體會到對其他孩子就會有滿滿的同理心。

把別人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

前陣子也在接妹妹的路上遇到一個幼兒園的孩子被小學生騎車撞傷了,孩子滿口是血坐在地上大哭,孩子的媽媽一邊安撫小孩一邊詢問騎車的孩子有沒有受傷,又請騎車的孩子打電話回家告知父母,那個媽媽接著聯繫警察和救護車,而我就馬上打開姐姐的書包拿出厚的紙巾,幫受傷的孩子處理傷口,然後查看是哪裡流血,檢查有沒有其他地方撞傷,邊安撫著孩子的情緒,就算我的手都是血我也沒有一點害怕,我只想著幫著那個媽媽。

沒有經歷過就沒有傷害

我以前其實不是很喜歡小孩子,有時在餐廳吃飯、走在路上或坐車的時候如果有小孩子哭鬧,聽久了我會覺得怎麼會很煩又很吵,雖然不會表現出來但就也沒有甚麼同理心,等自己當爸媽之後,其實也很能理解那些單身的人的心情,說真的也不能怪他們,沒有經歷過就沒有傷害啊!我也相同用同理心去看待這件事。

當媽媽後心境的改變

一個人的心境隨著年紀、身份、環境就會有所改變,我也是當了媽媽後,才漸漸了解當媽後的辛苦與無奈,我更能體諒有孩子的爸爸媽媽,用我們的同理心去身處對方的立場為人著想,體會他人的心情與想法,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處理問題,這也是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呢。

相關焦點

  • 《親愛的自己》:張芝芝這樣的媽媽,能養出「別人家的孩子」嗎?
    《親愛的自己》:張芝芝這樣的媽媽,能養出「別人家的孩子」嗎?但是張芝芝為了女兒,偏偏想要擠進這個圈子,殊不知其他人根本就沒有把她放在眼裡,張芝芝不管做什麼,都是費力不討好,還被當成笑話看。小孩子看著小似乎不會覺得有什麼,但是實際上小孩子的情感很敏感,能夠清晰地感覺到別人對自己的喜歡或是討厭。雨薇如果長期處於被孤立的狀態,那麼是不利於她的身心健康成長的。這樣長大的孩子,心理上很容易出現問題。討好型媽媽未必有孝順女兒張芝芝是個沒有太大抱負的女人,就想要好好過自己的小日子。
  • 佔有欲強烈的孩子,這樣引導心境更開闊
    而這樣的情緒,其實也正在困擾一大群孩子,所以曦曦媽認為我們有必要進行適當幹預,幫助孩子擺脫這種佔有欲極強給自己帶來的困擾。(1)讓孩子意識到,每個人的好朋友都不能被局限為一個。首先,我會耐心地傾聽完孩子這樣的想法;然後,我會第一件表示理解:「寶貝兒,你是不是覺得你把她當最好的朋友,可是她卻忽略了你呢?其實這種感受媽媽也經歷過,挺正常的。」最後,我會耐心地告訴她:「孩子,每個人的好朋友都不能被局限為數字一。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交友權力,你也可以嘗試著和其他同學做朋友哦。」
  • 那個人走路像鴨子—面對孩子嘲笑別人,媽媽說他只是個孩子
    對一個愛嘲笑別人的孩子來說,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比如,我的朋友,當孩子在嘲笑別人聲音像蒼蠅叫、走路難看時,她並沒有認真告訴孩子這樣的說法是不對的。反而覺得自己的兒子說話有趣,跟著一起笑。這無形中就傳遞給兒子一個信息:我這樣說是被媽媽允許的,媽媽是開心的。所以,媽媽的開心笑也成了他嘲笑別人的動力。即使我對她這一行為提出了意見,她也是以「他只是個孩子,現在還不懂。
  • 孩子寫作業拖拉不認真?「三改變」打開孩子的自驅力
    誰知過了好半天,若兮媽媽說:「不好意思,我在和朋友喝茶,平時作業都是若兮自己做的。」或許別人會覺得她是有意隱藏孩子學習優秀的方法,但去她家做客,見過若兮寫作業後,我也問過她同樣的問題。這篇文章,就為大家帶來這位學霸媽媽的輔導作業心得。
  • 該不該拿別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
    而旁邊往往就站著默默聽我們談話的孩子。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不自知自己在比較,習慣性的謙虛,好像非得要說一個自己的孩子不好的地方才能顯得「謙虛」,那這個時候,孩子聽著,而且都聽得懂。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或者看到這樣的情景?就是兩個家長在聊孩子的話題,旁邊的孩子就一直想拉自己的媽媽走。
  • 從「媽媽」到「媽」,孩子對你稱呼的改變,是一場母愛分離
    還記得上初中的時候,我的語文老師告訴我們「小孩子叫爸爸媽媽總是疊字,這是因為他們還小,叫人的時候不會拐彎,不會單音叫,所以只會說疊字。」其實孩子叫媽媽,不僅僅是因為和母親天然的關係,還有孩子對媽媽的依賴,而媽媽在聽到孩子這樣叫自己的時候,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感。但是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孩子會對母親的稱呼就會從「媽媽」變成「媽」。
  • 這樣的媽媽,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你瞧這被誇後,高興得都暈了,我看這是戲精附體了!這對於一個普普通通的工薪家庭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但秦媽媽這一路上媽媽都選擇支持。當年在大學同學章子怡、劉燁等等都嶄露頭角時,秦昊卻一口氣拒絕了8部電影,只為接自己喜歡的戲。媽媽從沒說什麼,不管「別人家的孩子多優秀」,她只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判斷,只要他能承擔自己做的決定就好了。
  • 媽媽,孩子的呼喊你感應到了嗎?媽媽的態度決定孩子的性格
    很多時候,因為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或者是一些困難,哪怕是孩子跌倒了要爬起來的時候,孩子總是下意識的會呼喊媽媽。是很多時候就是這樣的,即使幫助孩子及時,當孩子遇到困難向媽媽求救,父母幫助孩子的態度也要有分寸,不要什麼都要幫孩子,或者說把事情給孩子做到底,很多時候也要讓孩子適當的分擔,只有這樣才能鍛鍊孩子的責任心和孩子面對困難的信心,否則孩子會養成一種習慣,什麼都習慣性讓父母去做,或者是讓父母去幫自己做,更多的時候又演變成了現在的包辦一切,
  • 小狗被送走後,狗媽媽收養了流浪貓當孩子,暖哭
    >很多人說貓狗是天生的冤家貓狗見面不是貓抓狗就是狗咬貓當然也有例外今天為大家介紹的貓咪狗子感情很好哦狗媽媽將小貓咪當成孩子養狗媽媽之前生了一窩小狗但是都被主人送走了傷心的狗媽媽不知從哪裡撿來一隻小貓貓咪也沒有絲毫害怕的樣子將狗狗當成了自己的媽媽還會趴在狗狗懷裡喝奶
  • 「世上只有媽媽好」是句假話,虐待孩子最多的竟是媽媽
    美國健康與公共事業部從2004年開始,每年都會發布一份調查,發現超過80%的兒童虐待案例實施者其實都是孩子的父母,並且媽媽的比例高於父親。看到這個數據,相信很多人都會很詫異,尤其是媽媽會感到委屈,自己辛辛苦苦為孩子操勞,把孩子當成自己一生的事業,怎麼到最後變成虐待孩子的主要人群了呢?
  • 當孩子說「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可能改變孩子一生
    ,在小區門口看到一位媽媽,她正拽著孩子往車裡進,孩子哭著掙扎:「我不想學舞蹈了,我不去,太累了……」 媽媽怒吼著:「你今天去也得去,不去也得給我去!」 當時的她不明白祖母的意思,長大後,她才明白,祖母堅持讓她學鋼琴,只為讓她長大後有門手藝, 不用被迫謀生,做自己想做的事,多一份生活的底氣,多一份生活的選擇。
  • 從叫「媽媽」到「媽」,孩子對你稱呼的改變,其實是場母愛的分離
    等到孩子漸漸長大,腦海裡的詞彙量越來越多,他們說話也變得簡單明了。從「媽媽」到「媽」是孩子長大的標誌,長大後他們說話還像孩童時期那般幼稚,隨著思想和心智的成熟,他們開始牴觸疊詞,覺得那是小孩子才說的,對母親的稱呼也從「媽媽」變為「媽」。雖然家長會覺得這樣的稱呼沒有以前親切,但這標誌著孩子漸漸成熟,我們應該高興。
  • 孩子畏難,不敢行動怎麼辦?四個步驟幫助孩子突破障礙
    小時候的尼格麥提內向,說話不敢看人,也不敢主動說英語,在這樣困難面前退縮,畏難,是他父母的幫助,讓他改變了。相信每個孩子在成長中,都會有遇到困難,想退縮,不敢行動,甚至還想逃避的時候。而父母這時候的做法,卻是能決定孩子未來遇到困難的態度。不同的父母有不一樣方式的做法,而父母正確的方式才是幫助孩子跨越困難,摒棄畏難情緒的主要因素。
  • 離婚後,孩子叫別人爸爸,做媽媽的有什麼感想
    離婚後,你的孩子叫別人爸爸,你有什麼感覺。我離婚後雖然孩子是判給他爸的,但是孩子一直在我身邊。孩子什麼開銷都是我們出的,老公孩子也是判給對方的,生活各方面都是我們負責的。雖然我們一家其樂融融,但是我們的孩子並沒有改口叫爸爸或者媽媽。
  • 不要讓「別人家的孩子」毀了「自己家的孩子」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榜樣的激勵作用,但是作為父母,如果經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希望孩子自己看到和別人的差距,努力追趕,但這種方法往往會適得其反,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反而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造成傷害。為人父母,我們應該多想想我們的初心。
  • 為什麼「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凡真心助人者,最後沒有不幫到自己的。這是真正的大智慧,下面真實的故事告訴我們:改變自己命運的簡單的武器,那就是「日行一善」。    後來,《華盛頓郵報》以「凡真心助人者,最後沒有不幫到自己的」為題,對古鐵雷斯做了一次長篇報導,在這篇報導中,記者說,古鐵雷斯發現了改變自己命運的簡單的武器,那就是「日行一善」。
  • 《不可思議的媽媽》再拋新問題!該不該將寶貝們培養成「別人家的孩子」
    在我懵懂無知的年少時光裡,最大的敵人就是——別人家孩子。別人家孩子出生就自帶牛逼劇本,小時候成績好,長大後結婚早。他們是張家的、李家的、王家的……反正他們是我們爸媽怒其不爭哀其不幸生不出來的好兒女,是我們永遠無法企及只能仰望的珠穆拉瑪。爸媽永遠不停地在叨逼叨:「你看看別人家孩子……你再看看你!」我們永遠縮水般藏在他們的陰影裡,抬不起頭。
  • 父母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太依賴別人
    1、孩子思想和行為獨立,從來不會依賴別人當孩子遇到問題,不同的孩子處理心態和方式不同。獨立的孩子會依靠自己的思維和能力解決,即便是最後無法短時間內通過自己去處理,他們也不會依賴別人,孩子會堅持己見嘗試找出解決的辦法,這樣的孩子可以從中鍛鍊思維的開發能力,孩子會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
  • 晨兮大語文|名師柯瀅:「把每個學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去教」
    「我希望我的孩子享受什麼樣的教育,我就用什麼樣的態度做教育。」——柯瀅老師"媽媽"這個詞大概是這世間最親切可靠的詞語了。一位老師有著怎樣的魅力,才會被孩子們稱為"媽媽"?熬夜備課、整理教案、做PPT,從早到晚的高強度工作日復一日。
  • 媽媽小心:過度談論自己的孩子,就是沒修養
    爸媽營說本文是今天【媽媽教育專題】第五篇,標題有點驚悚,但是這個現象在媽媽中很普遍。我特地用了「過度」兩個字來緩和一下驚悚的效果。事實上,這個話是有出處的,原文更加嚴厲:陳丹青在《退步集》裡說,「人得有教養。我閨女出生後,我對人大談小孩怎麼好玩,我父母就警告我不要談自己的孩子,沒教養」。好了,今天的媽媽專題,我想和大家分享幾篇我覺得對我們媽媽們特別有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