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瑋先生》封面
文/ 王曉波
中國青年歌唱家武瑋繼《真核》與《女唱師》兩張氣質特異又氛圍峻險的專輯之後,武瑋新近推出了第三張歌曲專輯《武瑋先生》。此專輯由武瑋創作錄製於2014年,發布於2015年3月13日。
此專輯由丹麥王國新林蔭大道馬姆特劇院(Mammut Teater)延展的「猛獁唱片」(Mammoths)與德國藝術家合作錄製並發布,其海外版於當地時間3月13日後陸續在歐洲和東南亞華語地區上市,隨後國內版將由中國唱片深圳公司出版發行。
武瑋的新專輯《武瑋先生》我首聽於張廣天先生處的2015年3月13日上午,隨後2015年3月13日上午武瑋又發給了我。當時,我正在為因撰寫巴塞爾香港第三屆藝博會的稿件在忙祿中,但我是在一邊聽著《武瑋先生》在寫作。
我第一時間被《武瑋先生》所吸引,被武瑋娓娓道來的歌唱所感動。專輯分五個部分,分別由【天】【地】【人】【物】【事】構成,按照傳統筆記小說的構架組織分類,形成了作者獨特的音樂筆記的風範。曲調、聲腔、聲音對比、音質音色等元素以材料屬性和文學記敘的方式融匯貫通,飄逸中不乏沉闊,情理中足見性靈。
繼2008年超現實主義結構的《真核》和2013年樂府復興的《女唱師》的嘗試後,這次在《武瑋先生》的創作中,武瑋完成了新樂器和材料屬性的兩大冒險。所謂「新樂器」,武瑋解釋說:「只遵從音質的需要,去彈撥、吹拉、敲擊或者數碼重組;不是樂器決定演奏,而是演奏決定樂器。於是,我們需要也可能發現無限的新樂器。」而關於「材料屬性」,武瑋說:「用材料之間的差異和相同,去組織聲音的共鳴,完成音質的呼應和對立,是最最古老又最最長遠的音樂法則,這是順應天理的樂理,而不是簡單地用節奏與和聲去組織樂音的社會音樂原理。永恆的音樂,根源於天工開物的法則;瞬間的音樂,迷戀於人際交往的關係。和聲是一種人為的經驗,而材料組織原則卻是神啟的發現。」
一名騎著自行車的詩人,跨越天地和心魂,從西北到東南,從物是到人非……我們似乎看到,四處坍塌零碎的意象中,一個自稱先生的女子,作為這個時代最後一個人,先於下一個時代獲得了新生。他踽踽獨行於蒼茫的黎明,唱道:「星星不再劃破黑夜,鳥兒也不會等待我起床。如果我不提出請求,光明又怎能找到我在的方向。」
武瑋是個性鮮明音樂人,更讓人點讚不斷的她是集詞、曲、唱、表演和演奏為一體的獨立藝術家,武瑋新專輯《武瑋先生》作曲,作同、演唱都由她擔當。
武瑋小時候學習舞蹈,後入北京電影學院學習表演。2006年起師從戲劇家、作曲家張廣天學習戲劇、文學和音樂。曾在舞臺劇《眼皮裡摘下的梅花》和《紅樓夢》中有極為個性的表演。2009年受「韓國導演協會」邀請,為《哈姆雷特危機》作曲並演唱 。主要作曲作品:專輯《真核》(北京中唱出版)。專輯《女唱師》(中國唱片深圳公司),此專輯獲「華語金曲獎」2013年3月十佳專輯第一名,蝦米音樂網將此專輯列入2013半年度盤點華語「最奇葩」 和2013年度精選唱片 ,被《都市快報》評為2013年度華語十大唱片之一 。為韓國導演協會出品的話劇《哈姆雷特》作曲(韓國版2009年4月在漢城首演)。受邀為丹麥哥本哈根馬穆特劇院的《基爾開廓爾藥丸》Pills By Kierkegaard作曲並演出演唱。受赫爾辛格劇院邀請,為《神佑新丹麥人》作曲並擔任形體指導。2012年為中國國家話劇院《杜甫》作曲。
武瑋的自信使藝術界感受活力,又使音樂受眾不斷感到欣喜。她在新專輯《武瑋先生》中使用了挑戰庸常的新組織原則,使慣常的豔俗、媚態卻步,讓自然、自由、人生情感回歸予音樂之中,讓業界中存在的一些庸常在她的筆端、音符、歌聲裡受到了挑戰而無地依附。簡單地說,庸常的音樂組織原則,在這裡遭到了挑戰。為了證明這樣的挑戰,作者又反其道而行之,單在【人】的章節裡,恰當地使用了傳統和聲原理去寫作。
《武瑋先生》新專輯是我至今為止,聽到的隨心、隨意、隨感的說唱佳音妙樂。我分明聽到在武瑋唇齒間摩擦出來的,是一種看似與時尚、潮流、甚至時間無關的味道,但她在自然而又直白的直說中,流淌出她的哲學思考和文化主觀表達,以及她最客現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