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看了篇文章,關於一位母親如何處理孩子跟同學打架並差點毀容的故事,我很佩服文中母親睿智的處理方式,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於是轉頭問老公:「如果女兒在學校被人欺負了,打架打輸了,還傷痕累累差點毀容,你會怎麼處理?」
老公思索良久,一直沒有答案,在我一再追問下,他終於回答:「我會帶著媛媛(女兒小名)去找她同學,然後揍一頓!」
我又問:「如果同學家長知道了又來找你呢?」
他回答:「那就再跟他家長打一架!」
我啞然失笑:「你這冤冤相報,是要一直打下去的節奏啊!你有沒有想過對媛媛有什麼好處呢?她能學到什麼呢?用武力解決問題?還是你要幫她打一輩子架?」
老公沉默了,我也陷入了沉思……
老公的處理方式可能是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是「護崽」的本能反應,但毫無疑問,這不是好的處理方式。
文中孩子媽媽的處理方式,是讓孩子原諒對方,隱忍淡定,並告訴孩子這是他的成長經歷,吃虧沒事,要用紳士的方式有擔當地去處理問題,去跟對方道歉並握手言和。她鼓勵孩子多看對方的優點,認為這不是對方的錯,而是家長教育的失敗。
孩子媽媽的處理無疑是得體的,可我總還是有隱隱的擔憂。
這種處理確實夠冷靜,夠理智,但總覺得不近人情。如果我是她的孩子,我會不會覺得母親冷漠呢?媽媽到達現場後的第一反應不是安撫,而是沉默,是讓孩子主動跟對方示好,這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尤其受了如此大的委屈的孩子來說,未免太過冷酷殘忍。
不只是對幼小的孩子,哪怕是成年人,受了委屈和欺辱,第一時間想要的,恐怕並不是冷靜的道理分析,而是感受溫暖的擁抱和愛的撫慰,是有人不由分說地把自己護在身後,做自己最堅強的依靠,這可能是最安心的安全感的來源。
如果我是孩子媽媽,我會先告訴孩子:「媽媽在這,不用害怕,媽媽永遠是你最安全的依靠,我拼了命也會保護你。」我會給她堅實的懷抱,讓她安心。
我還會告訴孩子:「你沒錯,你只是用自己的方式保護了自己,一味忍讓並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打架哪怕打輸了,也是一種勇敢和力量,讓別人覺得自己不是好欺負的。我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最後,我會告訴孩子:「你得分析你遭遇這件事的原因,這樣你才會真正成長。「
每段經歷,帶給我們的,不該是評判自己或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不是記住成功或者失敗,獲利還是吃虧,而是要從經歷中學到點什麼。
那我的孩子該從打架打輸了這件事中學到什麼呢?
首先,你沒有很好地認清對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人,他們有些是可以當作朋友信任他們,有些可以當作偶像學習他們,有些只能當作陌生人敬而遠之。對於人品不好、心態不正且手段毒辣的人,我們不要去回應,就像路上遇到瘋狗,一定要快速逃離或者尋求幫助,被咬了也不能想要復仇去回咬一口,那樣會讓你也變成瘋狗。常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短長,遠離垃圾人,就是及時止損。
其次,如果你被人背叛了、欺負了,那不是你的錯,也不是所有人都會這樣對你。這些人生性是好的,可惜被經歷蒙蔽了雙眼,你應該給予憐憫,因為他們總會受到報應,得到應有的教訓,但不一定是你去給他們教訓,你只需為你自己的成長負責,你只需要原諒和淡忘,去珍惜那些真正對你好的人。
最後,如果你真的想保護自己,以後還能保護身邊人,你得學會讓自己強大,強大到對他人有震懾作用——就像中國發明核武器不是為了去欺負誰,而是為了警告別人別來欺負我。最強的強大,不是打架打贏了,而是讓別人根本不敢跟你打。這需要你具備很多資本,身體素質的資本,社會地位的資本,金錢實力的資本等等,但是最重要的,我們要提高過濾我們的圈層——當我們有能力出入高檔酒店,就不會遇到地痞流氓。我們要與人品好、素質文化層次高的人在一起。
當然,我沒法保護女兒一輩子,所以,我希望她能學會保護自己,遇事淡定從容,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思考和成長;我希望她能善良溫和,但也自帶鋒芒,屏蔽那些不必要的曲折和苦難;我希望她能和別人相處融洽,但一定不要做「爛好人「去迎合討好他人,要有識人的智慧,更要有堅定的自我,清醒地做自己。
這個世界上總有形形色色的人,我們管不了別人,我們只能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