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2月19日報導,即便歷盡千辛萬苦,也要在除夕前趕回故土與家人團聚,這就是中國人的團圓觀念,中國也因此年復一年地上演著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過年對於中國民眾已不再意味著一定要返回故鄉,一些人留在工作的城市與家人團聚或出遊,原本在家鄉的親人到城市裡過節,被稱為「反向春運」的這種過年遷徙方式正書寫中國人團聚的新形式。
46歲的醫生楊萍萍今年已經是第三年與家人留在北京過節。她篤定地對《聯合早報》說:「過年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在哪裡都一樣。」
他們一家三口加上孩子的爺爺奶奶,與三四家朋友一起共度春節:「各家拿出特色菜和土特產,做一桌不同口味的年夜飯,再分工合作包餃子,逛廟會,比返鄉過年還要有年味。」
對於像楊萍萍這樣已在大城市安家落戶的人來說,過年返鄉團聚不再是必然的選擇。
公務員黃淑豔今年也沒有加入返鄉大軍,夫妻倆請來雙方父母在上海過年。她長籲了口氣說:「不用再博弈到底回誰家了,老人也不反對換個地方過春節,我們也能盡孝心。」
報導稱,民眾觀念的改變,讓仍以闔家團圓為主題的春節有了不同的形式。除了留在所工作的大城市,還有些人早早訂好了機票,帶著父母一起旅遊,領略不同地方的節日氣氛。
由中國旅行社協會與途牛旅遊網等發布的春節旅遊趨勢報告稱,2018年春節舉家出遊過年成為民眾旅遊消費的主流選擇。北上廣深以及南京、蘇州、杭州等都是旅遊過年的熱門城市。
由於旅遊「過大年」日益火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春節期間人氣漸增,已不再是「空城」。數據顯示,過去兩年外省到北京過年的遊客人數持續增長,去年達到149.8萬人次,同比增長3.6%。
中國在線旅遊公司攜程旅遊公布的數據也指出,節前三四線城市預訂到北上廣深反向春運的跟團遊、自由行等產品,都較去年同期增長八成以上。其中「85後」「90後」是反向春運的主力。他們把安排父母住星級酒店、吃酒店年夜飯作為表孝心的重要方式。
有分析認為,反向過年既可以有效緩解春運交通壓力,也能帶動淡季旅遊的酒店、景區等消費,對個人來說,也不必為搶票心力交瘁,甚至節省旅遊費用。
旅遊過年、異地過年正在成為各地興起的春節新風尚,返鄉過年不再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民眾心目中具有濃厚的皈依感,「年味淡了」是時下很多人對過年的共同感受。
實際上,「過年」本身並沒有多少變化,闔家團圓永遠是春節的主題。
年味的變化只是形式上的變化。走親戚、看春晚、穿新衣等傳統形式已滿足不了現代人的需求,而旅遊過年、微信拜年、紅包大戰等,都在以新年俗的形式詮釋著闔家團聚。新年俗的興起,賦予了根植於農耕社會的春節新的活力,讓幾千年來的年味得以延續。
據拉美社2月18日報導,中國國家旅遊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8年春節假日前三天全國旅遊收入同比增長9.9%。
數據顯示,春節假日前三天,全國旅遊接待總人數累計2.14億人次,同比增長9.7%,實現旅遊收入累計258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9%。
以上數據是綜合通信運營商、線上旅行服務商和各地旅遊部門提供的數據,經國家旅遊局數據中心綜合測算得出的。
根據國家旅遊局數據中心此前公布的調查數據,今年春節假日期間,全國出遊人次將達3.85億,預計將實現國內旅遊收入4760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2%和12.5%。此外,預計春運期間全國旅客發送量將達到近30億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