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想不通,中國人過春節,為何每年都不在同一天?

2021-02-13 笑先生閒談歷史

關注「笑先生談歷史」每天更新有趣的歷史故事,民間野史,古史雜談等等內容



探究歷史的真相,挖掘過去的故事,聽聽老一輩講述腳下土地曾經發生的故事


正文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佳節,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每年到了春節,中國人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這些活動主要以除舊布新、納福祈年等為主要內容,形式非常多樣。

其實不僅是中國人,歷史上在中華文明的影響下,一些我國周邊的國家也會慶祝春節,比如韓國,越南等等,當地人也和我們中國人一樣,都會過春節。此外還有很多海外華人,雖然身處世界各地,但老祖宗的傳統也不會忘。比如東南亞各國的華人,西方各國的華人,同樣也會過春節。

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春節在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世界已有近20個國家,把中國春節定為整體或者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所以可以說,現在的春節,已經不止我們中國人會過,世界各地的華人,甚至很多外國人,由於受到中國文化影響,也會過春節。

作為受到中華文明影響的國家,比如韓國,越南,當地人自然懂得春節的日期,但是西方人並不知道春節是哪一天。有的西方人會認為,中國人過春節,和西方慶祝新年,也就是一月一日類似,都是慶祝新的一年來臨,只是中國人的春節,不是一月一日而已,但每年肯定也是同一天。

所以有的西方人就會鬧笑話,比如記住了前一年的春節日期,然後到了第二年的同一天,滿心歡喜向中國朋友問候春節,但卻被告知,當天並非春節。比如去年的春節是1月25日,而今年的1月25日並不是春節。這種春節日期的不同,就會讓很多西方人想不通,中國人過春節,為何每年都不在同一天呢?

這個問題,中國人肯定都知道,外籍華人也知道,甚至韓國人,越南人也會知道,但西方人不知道,這不足為奇。其實答案也很簡單,我國有兩套曆法,而西方人只有公曆,公曆一般指公元,即公曆紀年法,這是一種源自於西方的紀年方法,又叫西曆或西元。

西方人的各種節假日,都是按照這一種曆法,比如慶祝新年,就是一月一日,這是固定的。而我國,包括韓國,越南,都是兩種曆法,第一種也是公曆,第二種就是農曆。長期以來,我國歷史上也是只有一種曆法,那就是農曆,但辛亥革命之後,為了融入世界,開始採用公曆,於是便把農曆一月一日稱為「春節」,公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

從此之後,我國就使用了兩套曆法,平時生活一般也是按照公曆,但每當到了春節時期,很多中國人就會按照農曆生活,比如提起當天的日期,不會說幾號,一般都是說初幾。而春節就是初一,也叫大年初一,即農曆年的第一天,這和西方人慶祝一月一日新年,意思確實差不多。但由於兩種曆法的算法不同,就會導致,對應的日期不斷發生變化,每年都不一樣。

這主要是因為,公曆,在我國也叫西曆、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一個回歸年的準確時間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但為了方便紀年,就按照一年365天,其餘的時間,每四年加一天,即366天,這種年份稱為閏年。不過按照這種算法,每四年又會虧44分56秒,所以每四百年少設三個閏年。公曆的月份,主要分為30天和31天,2月平年時28天,閏年時29天。

而農曆,也叫陰曆,實際上是一種陰陽合曆,意思是說,農曆的月平均時間,為29天12小時44分03秒,非常接近朔望月,即月亮繞地球一周的時間。為了便於紀年,月份為兩種,29天和30天。所以有時候除夕,沒有大年三十,二十九之後,就是春節。而農曆的年平均時間,則非常接近回歸年,即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365天5小時48分46秒。按照約月29天和30天的算法,每年就會比回歸年少11天,因此採用每19年閏7個月的方法與回歸年取得一致。由於兩種曆法的不同,就會導致對應的日期每年都不同。

其實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如果按照農曆,春節的日期確實是固定的,每年都是初一。只不過對西方人來說,由於只有公曆,農曆大年初一,對應到公曆,就會產生中國人過春節,每年都不在同一天的認知。

點擊下方公眾號名片關注我吧,每天更新不一樣的奇聞趣事


相關焦點

  • 我們作為中國人,應該過西方的聖誕節嗎?
    天主教和新教的聖誕節是在每年的12月25日,而東正教的聖誕節是在1月7日(儒略曆12月25日)。在英國、美國、加拿大、法國等以基督教為主的國家中,聖誕節被列為了法定節假日。有些國家還會將聖誕節與元旦節連在一起,組成一個為期一周的大長假。那麼,我們作為中國人,應該過西方國家的聖誕節嗎?
  • 中國人過春節,為啥說只過了106年?以前的都不這麼稱呼!
    過年,就是過春節。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國人只過了106年。為啥呢?因為以前的年,都不稱呼為春節。春節過年的風俗已久,但是古代人不叫春節,過年的日期也不相同。夏朝的時候,採用「夏曆」,也就是現在的「農曆」,根據天幹地支將全年分為十二個月,對應十二生肖,夏人規定建寅為正月,即每年一月為新年初始,這與現代農曆並無太大差別。不過,後代就不一樣了。到了商朝時期,規定夏曆十二月為正月,即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如此一來,商人過年的時間就比夏人提前了整整一個月。
  • 聖誕節來臨,為何學校噤若寒蟬!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洋節?
    聖誕節,就是西方的春節,而平安夜則相當於除夕,雖然是一個帶有鮮明宗教特色的西方節日,但近些年在我國年輕人群體中越來越流行。今年和往年不同,與各大商場濃鬱的節日氛圍相比,學校卻顯得冷清的多。這是因為越來越多的學校禁止在校內舉辦聖誕節等的洋節活動。為什麼要禁止學生過洋節?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哈工大感恩節事件。
  • 平安夜斷想——西方基督教徒的節日,中國人怎麼過的
    具體活動程序已經記不清了,但聽主持人講了關於平安夜最著名的三首歌曲:《泉水叮咚響》《鈴兒響叮噹》《平安夜》(是不是這三首記得不是很清楚)。那個夜晚,沒看出什麼名堂,純屬好奇,也不知道基督教徒們唱《聖經》裡的讚美詩。據說,每個禮拜六或禮拜天,都有信徒或半真半假的信徒們來到教堂裡搞活動,讀《聖經》,唱讚美詩。
  • 羅倫斯:西方人怎麼看中國人的春節?
    我上大學時,一幫老外留學生曾總結過中國學生的三大怪:「吃瓜子,開門,開燈」,就十分精闢。如果讓中國人自己來總結,吃瓜子這一條或許在列,但只會當成一種飲食習慣。留學生們則看出來:吃瓜子不光是吃,更是社交手段。就像有位留學生說的:我每次進出宿舍樓,門衛都在嗑瓜子—這不算怪。怪在每次我一打招呼,他便會抓一把瓜子請我吃。
  • 春節冷知識:中國人過年有幾千年歷史,但過春節僅有107年歷史
    漢武帝認為更改曆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徵求百官的意見,當時的御史大夫兒寬以及各種專業博士們都表示同意後,漢武帝才下令司馬遷等"議造漢歷"。有了聖旨,司馬遷等人召集了全國二十多位專家學者,最後制定了十餘部曆法供皇帝選擇。
  • 春節不僅是咱中國人的,蘇利南、汶萊、越南等十國也在過哦!
    雖然有一些小插曲,但這個春節的氣氛依然不減。賣門神、「喜錢」、香燭的小販在街上擺攤吆喝,沿街的房屋、商鋪已貼滿了對聯、燈籠,帶給我們節日的氣氛。但您知道嗎,春節不僅僅是咱們中國人的,全球也有好些個國家的居民在過哦。
  • 全世界都在囤積的美食,為什麼中國人就看不上?老外表示:想不通
    這次疫情的爆發讓大家有點措手不及,很多人家裡都出現斷糧的情況,不過好在目前形勢明朗,疫情也算是過去了大半,相信大家對緊急情況下的應急糧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和重視,以後不管怎樣都會在家備上一些,以防萬一。在我國,大多數人準備的應急糧食都是一些大米、麵粉、土豆等等適合長時間保存的糧食,但是有一種非常適合用來作為應急糧保存的糧食,卻不是大多數人的選擇,那就是食品罐頭。在國外,罐頭特別受歡迎,因為它保存時間足夠長,而且足夠美味方便,符合一些一切應急糧的特點。所以,可以說全世界都在囤積它,但是卻不包括中國人,這是為什麼?很多老外都表示想不通。
  • 中國人過萬聖節等於叛國?藍盈瑩發圖過節遭網友痛罵!
    在我們的印象中,似乎每年的萬聖節總會有些事情鬧出來,比如前幾年的一個很受人關注的事情,貌似今年也有類似的。就是大人們領著孩子去便利店討糖?結果引起很多朋友的反感,總感覺是素質差的人借著節日出來搗亂。好像部分中國家長對於西方節日的理解有點「不一樣」,有點「不會過節但是要硬過」或者「明白怎麼過存心瞎過」的感覺。
  • 遙遠的德國小鎮,明明金髮碧眼卻說是中國人?與華人一起過春節
    中國人一直都被稱為是炎黃子孫,我們從人種上分是黃種人,只是由於歷史的原因,有一些「老外」遷徙到中國生活,成為了我國的一份子,因此在我國的民族中也有白種人。只是他們都是生活在中國的版圖上,可是在國外有一小鎮,明明全是金髮碧眼卻說自己是中國人,與華人同步一起過春節,官方語言是中文。
  • 2021年清明節和復活節是同一天 2021年放假安排時間表最新通知
    當清明節遇上復活節,一個中國節日和西方節日在同一天,這是中西文化的碰撞,發生這種事情的概率是很低的,網友們感嘆奇怪的知識又增加了,清明節和復活節同一天是幾月幾號?2021年清明節和復活節是同一天今年國慶和中秋節在同一天,而現在網友發現,明年的清明節和復活節也在同一天。這也吸引了眾多網友的目光,兩個節日在同一天,清明節也是復活節。據了解,清明節是我國獨有的節日,復活節是西方信封基督教的國家的節日。
  • 除了中國,世界上這六個國家居然也過春節,文化傳統和我們相似
    首先我們就來說一說日本,日本是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每年都有很多中國遊客會去日本旅遊,日本應該是中國人最愛去的國家之一,除了日本與中國的距離比較近以外,在日本有很多與中國相似的地方,讓中國人也覺得更加親切。而且日本也是過春節的,他們的春節雖然是和元旦一起過的,但是在這一天還是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的元素。
  • 中國七夕節VS西方情人節!為何中國傳統節日氣氛越來越淡?
    為何說中國七夕節氣氛不如西方情人節?8月25日就是中國的七夕情人節,或者說是為了紀念牛郎和織女之間矢志不渝愛情的「中國情人節」,中國的每一個節日都有著其特殊的含義。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雖然還是許多中國人仍然在慶祝七夕節,但大多數商店的氣氛並不像2月14日那麼熱烈。每到西方情人節,大小商店、商場中都堆滿了各種鮮花、巧克力、心形裝飾物,一派浪漫氣氛。七夕節起源於漢朝,現已被中國政府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西方人信仰上帝,中國人只相信自己的雙手,這是為什麼?
    可是,這樣的事情在中國卻是極其罕見的,如果一個人因為覺得生活不如意,就在大街上喊上帝保佑的話,可能還會被別人嘲笑。因為,中國人大部分認為,你自己不去努力,憑什麼讓上帝保佑你?的確,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是非常大的。對於西方人而言,上帝是真實存在著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上帝的孩子,自己做好事壞事都會被上帝所看到。
  • 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是崇洋媚外還是為了娛樂?這幾點不能忽略
    中國人應不應該過聖誕節,這是一個很有爭議性的話題。有的人認為我們過聖誕節僅僅就是為了娛樂,與文化、信仰無關,只是一种放松的方式。有的人認為中國人過聖誕節就是崇洋媚外,我們有自己的傳統節日,為何要去過洋節?難道外國的月亮就比中國的圓嗎?還有人認為,僅僅是過一個節日,沒必要小題大做,願意過的就過,不願意的就不過,不用糾結太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可以討論一下,我們究竟要以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這一現象。
  • 為什麼中國人發明了麻將、西方人卻發明了撲克?內涵驚人
    春節,是一家人團圓美好的時刻,全家人在一起吃個團圓飯、看春晚、打麻將這三項是最主要的娛樂方式了,但是你知道為什麼中國人如此熱衷打麻將而不是打撲克嗎?撲克與麻將中包含哪些中國與西方不同的價值觀念和文化背景呢?01.麻將與撲克中包含中西方人們不同的價值觀念。
  • 過勞時代,為何中國人忙得停不下來?
    為何當下這個時代,不止勞動節,很多重大節日幾乎都成了勞動的節? 所以是否過勞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自我的選擇,並不能說是中國人的宿命,這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 為何都說北京是最適合春節旅遊的地方?原因很簡單
    導語:為何都說北京是最適合春節旅遊的地方?原因很簡單隨著年關的臨近,越來越多的人開啟了放假模式,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春節放假除了要歡度春節之外,更重要的是來一次特別的春節旅遊。根據數據顯示,喜歡春節旅遊的人群中有45%都是90後,而70後和80後也佔到了20%以上,因此春節旅遊的大軍還是以年輕人為主。今年的春運和往年也大不相同,反向春運這種新穎的春運方式也使得一些一線城市熱鬧了起來。
  • 我是中國人,不過聖誕節
    我是中國人,不過聖誕節每年的12月24日是西方的平安夜,12月25日是西方的聖誕節。但,這只是西方的節日,與我這個東方人,特別是中國人,又有何相干呢?西方的節日,我這個中國人為什麼要去過呢?而,西方的平安夜和聖誕節,只是一個白鬍子老頭的出生日期,只是一小部分人的代表,或者說是西方對東方文化侵略的一個縮影!哪能與我們博大精深的中國春節相提並論?我最喜歡網上的這個段子:平安夜時,女兒買了幾個蘋果回家,給家人每個人都分了一個,並說了幾句平安祝福語;她父親就問這個蘋果的價錢,女兒說是八塊錢一個哩!
  • 廢除漢字50年,韓國人過春節寫春聯,為何依然用漢字?
    韓國過春節與我國不同步,白紙寫春聯,本來的喜慶被他們玩壞了!韓國春節為何選「立春」?他們沒學錯,我國古代春節就這麼過!廢除漢字50年,韓國人過春節寫春聯,為何依然用漢字?受華夏文明的影響,東南亞諸國,也都保留了過春節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