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笑先生談歷史」每天更新有趣的歷史故事,民間野史,古史雜談等等內容
探究歷史的真相,挖掘過去的故事,聽聽老一輩講述腳下土地曾經發生的故事
正文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佳節,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每年到了春節,中國人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這些活動主要以除舊布新、納福祈年等為主要內容,形式非常多樣。
其實不僅是中國人,歷史上在中華文明的影響下,一些我國周邊的國家也會慶祝春節,比如韓國,越南等等,當地人也和我們中國人一樣,都會過春節。此外還有很多海外華人,雖然身處世界各地,但老祖宗的傳統也不會忘。比如東南亞各國的華人,西方各國的華人,同樣也會過春節。
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春節在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世界已有近20個國家,把中國春節定為整體或者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所以可以說,現在的春節,已經不止我們中國人會過,世界各地的華人,甚至很多外國人,由於受到中國文化影響,也會過春節。
作為受到中華文明影響的國家,比如韓國,越南,當地人自然懂得春節的日期,但是西方人並不知道春節是哪一天。有的西方人會認為,中國人過春節,和西方慶祝新年,也就是一月一日類似,都是慶祝新的一年來臨,只是中國人的春節,不是一月一日而已,但每年肯定也是同一天。
所以有的西方人就會鬧笑話,比如記住了前一年的春節日期,然後到了第二年的同一天,滿心歡喜向中國朋友問候春節,但卻被告知,當天並非春節。比如去年的春節是1月25日,而今年的1月25日並不是春節。這種春節日期的不同,就會讓很多西方人想不通,中國人過春節,為何每年都不在同一天呢?
這個問題,中國人肯定都知道,外籍華人也知道,甚至韓國人,越南人也會知道,但西方人不知道,這不足為奇。其實答案也很簡單,我國有兩套曆法,而西方人只有公曆,公曆一般指公元,即公曆紀年法,這是一種源自於西方的紀年方法,又叫西曆或西元。
西方人的各種節假日,都是按照這一種曆法,比如慶祝新年,就是一月一日,這是固定的。而我國,包括韓國,越南,都是兩種曆法,第一種也是公曆,第二種就是農曆。長期以來,我國歷史上也是只有一種曆法,那就是農曆,但辛亥革命之後,為了融入世界,開始採用公曆,於是便把農曆一月一日稱為「春節」,公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
從此之後,我國就使用了兩套曆法,平時生活一般也是按照公曆,但每當到了春節時期,很多中國人就會按照農曆生活,比如提起當天的日期,不會說幾號,一般都是說初幾。而春節就是初一,也叫大年初一,即農曆年的第一天,這和西方人慶祝一月一日新年,意思確實差不多。但由於兩種曆法的算法不同,就會導致,對應的日期不斷發生變化,每年都不一樣。
這主要是因為,公曆,在我國也叫西曆、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一個回歸年的準確時間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但為了方便紀年,就按照一年365天,其餘的時間,每四年加一天,即366天,這種年份稱為閏年。不過按照這種算法,每四年又會虧44分56秒,所以每四百年少設三個閏年。公曆的月份,主要分為30天和31天,2月平年時28天,閏年時29天。
而農曆,也叫陰曆,實際上是一種陰陽合曆,意思是說,農曆的月平均時間,為29天12小時44分03秒,非常接近朔望月,即月亮繞地球一周的時間。為了便於紀年,月份為兩種,29天和30天。所以有時候除夕,沒有大年三十,二十九之後,就是春節。而農曆的年平均時間,則非常接近回歸年,即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365天5小時48分46秒。按照約月29天和30天的算法,每年就會比回歸年少11天,因此採用每19年閏7個月的方法與回歸年取得一致。由於兩種曆法的不同,就會導致對應的日期每年都不同。
其實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如果按照農曆,春節的日期確實是固定的,每年都是初一。只不過對西方人來說,由於只有公曆,農曆大年初一,對應到公曆,就會產生中國人過春節,每年都不在同一天的認知。
點擊下方公眾號名片關注我吧,每天更新不一樣的奇聞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