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2日消息(記者郭靜 杜震 王志達)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在昨晚(10月1日)的國慶聯歡活動中,變幻無窮、流光溢彩的主題表演一定讓很多朋友感到驚豔、震撼,全場多次情緒的高潮,正是從這裡點燃。在一幅幅流動的、立體的光影畫卷背後,是怎樣一種「神秘的力量」在推動?記者為大家解密助力主題表演的幕後「黑科技」。請看:《把論文寫在天安門廣場,是一生的幸福》。
主題表演由3290位表演者共同完成。在前後總計約36分鐘的集中表演時間裡,他們要在不斷的流動中完成一幀幀畫面,不僅準確逼真,而且三維立體、變幻複雜,這些,究竟是怎樣實現的呢?
表演者當然功不可沒,但在他們身後,被執行總導演甲丁簡稱為「北理工」的一支技術團隊,更是「神秘的力量」。他說:「『北理工』這套東西太實際了!他們把它給數據化。他們通過整個視頻的模擬推演,把行進路線都給算出來。」
這究竟是怎樣一支團隊?
北京理工大學北門往南一百米,有棟六層小樓。25歲的薛彤就在頂樓看似極其普通的這間實驗室工作。這可能是目前國內最具文藝氣質的軟體實驗室。這個以「數字表演與仿真技術」冠名的實驗室,幾乎包攬了近些年國內一系列重大活動的數字仿真系統研發。
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擊缶而歌,到國慶60周年天安門廣場上那個由4028棵發光樹組成的「光立方」,再到去年平昌冬奧會驚豔世界的「北京8分鐘」……實驗室副主任李鵬他們已經積累了11年從仿真技術到數字表演的經驗。但是談到這次這項任務,他卻用「連滾帶爬」來形容。他說最大的難點,是如何在人的不斷有序流動中實現光影的藝術呈現。
「到第四篇章的時候您會看到,整個的人往前流動,『譁』……像流水一樣,一層一層……藝謀導演要那個花瓣是湧出來的。」李鵬介紹,「基本的流程是,拿來他的視頻以後我們算法調一版,然後再和分場編導用手工再調一版。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是讓它『嗖嗖嗖嗖』過去了,但是那個感覺不是演出的感覺。它涉及因素特別多。它必須保持一個跟音樂的節奏感往前走。每一個點位代表一個人,他手上拿的屏幕也有編號,人也有編號,地下也有編號(有點位)。那麼人的編號和屏的編號是一致的,這樣你永遠拿這個屏。然後我告訴拿這個屏的演員從音樂第一個音節開始到最後一個音節你跑的路徑,就是從地上的編號幾走到編號幾,一個一個點走下來。每個演員,每個篇章——他們一共四個篇章,每個篇章大概是100多頁紙,他們要記下來,我們叫《排練手冊》,光《排練手冊》就堆得像山一樣。」
流動感之外,立體感的藝術真實甚至細節真實,也是難點。
李鵬說:「他要求沒有影像的地方就沒有人。您看到那個雪山,兩個山之間有一個山溝,這兒就不許有人,這好像也簡單;但是他要求立體,山還要轉。這是五個山峰,轉轉轉,您就看見仨了。這個沒了,一會兒從這邊出來了。我這山峰比如是用300人舉著的,到哪兒去了?他還得出來。間距就那麼少。我們就得設計。所以後邊有的時候您能發現,那雪山邊上飄了一朵雲,其實是擱人的地兒。一轉,這個雲變大了,其實這些人是跑到雲裡了;這邊一個雲變小了。但是雲那個比例還不能錯,還不能太誇張,還得像故事。所以這裡邊要調,一次一次用算法算。這是我們算的。」
一群原本學計算機的人,無意間闖入大型文藝表演的領域,竟神奇地催生了一門新的交叉學科。實驗室主任丁剛毅教授介紹,他們早已是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而背靠這樣一個實驗室、依託這樣一門新學科,聯歡活動總導演張藝謀更感慨的,則是科技讓廣場藝術有了與時俱進的可能。
張藝謀表示:「所有的大型活動,所有的舞臺表演,所有這樣大型的廣場表演,一定要與時俱進,一定要跟科技、跟國家的發展息息相關。只有引入科技的東西以後,它才會讓人有不一樣的感覺。否則你永遠是老的團體操,你會覺得,雖然很整齊,但不代表新的時代。科技就是這樣,因為我們的科技發展了,所以在這種大型演出中,就不再純粹借用過去傳統的人海戰術,而是要用科技的手段,讓它更完善、更靚麗,而且也體現出科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