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向西10多公裡,就到了豫龍鎮的興國寺村。
村頭西邊,河道纏繞,綠樹成蔭,風景幽靜而美麗,而著名的'興國寺',就座落在這美景當中。
興國寺一一滎陽四大名寺之一,同時又屬於洛陽白馬寺的下院,建於唐代,有著1336年的歷史,但如果追溯,時間也許更早……
據說,秦末時期,楚漢相爭,劉邦項羽大戰於北邙。
那日,劉邦率眾人經過此地,見這裡有一座小廟,廟門口有兩棵碗口粗的大槐樹,劉邦拴馬在槐樹上,並樹下休息。
'楚漢之爭'結束,劉邦得天下,漢朝建立,眾人稱這棵槐樹為:"系馬槐"。
唐鹹亨二年(公元671年),洛陽白馬寺的慧悟禪師雲遊時路過豫龍鎮,見這裡北枕檀山,南臨須水,五條河流形似五條巨龍,猶如"五龍朝聖"一般,於是興建天王殿、前佛殿、閻王殿、大佛殿……等一系列殿宇,由廟成寺,定名為 『興國寺』。
建寺後,寺門兩側的古槐樹日漸繁盛壯大,遺憾的是,東側的古槐不幸枯死而去。
清朝時期,西側的古槐樹巳是盤根錯節,虯曲蒼勁。
最為奇特的是它的形狀:樹枝騰空而出,遂又垂地,繼而再上翹伸向天空,猶如一個騰空的巨龍在寺前上下翻飛。
而樹身也很奇特:樹根巨大,中間鏤空,裡面能容四人對坐打牌,周邊村民皆稱這棵古樹太神奇!
康熙十六年,這棵千年古樹被列為滎陽十景之一,名為"古槐夜雨"。
寺院西邊,一直順著步道向前走,就能看到一系列'虎牢關之戰' 的精美浮雕。
浮雕做工精美,栩栩如生,生動形像地再現了當年興國寺330名武僧相救唐王的大氣磅礴場面。
隋朝末年,中原地區有三大勢力:李淵、王世充、竇建德,三人各據一方,三個政權形成了 '三足鼎立' 的政治局面。
浮雕故事:
公元620年,西域胡人王世充在洛陽稱帝,自建國號 '鄭國' 。
李世民率兵攻打洛陽,洛陽被困,王世充大急,遂向在河北自稱 '夏' 帝的竇建德求救,考慮到唇亡齒寒,竇建德帶領10萬大軍前往洛陽,救援王世充。
當竇大軍走到滎陽牛口峪一帶時,李世民率3500精兵突襲竇軍,竇軍大亂,李世民趁機追殺,這時興國寺方丈慧悟不僅籌措了大量糧草,同時還派了330名武僧前來相助。經過多次激戰,李世民最終以少勝多擊敗竇軍,這就是傳說中的:"豆(竇)入牛口,勢不得久"。
虎牢關之戰以後,李世民專門為興國寺慧悟方丈樹碑立傳,並撥專款重修了興國寺。
入寺院,須持身份證進行實名登記。
李選 雕像
宋末元初,中原地區戰亂頻繁,興國寺也慘遭劫難,大殿被毀,文物被劫。
公元1518年(正德十三年),滎陽縣丞李選路過興國寺,看到寺內滿目瘡痍,深感痛惜,於是帶頭捐款重修廟宇,附近村民紛紛相助,寺內和尚也一同出門化緣。
經過眾人一年的艱苦努力,興國寺又重新褶褶生輝,香火再次鼎盛起來。
順著雕像向南走,就是這條靜靜的了小樹林,林子盡頭有靈塔。
青通尼師的靈塔,河南新密人,授戒於山西青原山淨居寺。
具體情節可看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