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又上熱搜了!
而這一次是最後一期,7人團「出道」了。
而有人說:夏天結束了,《乘風破浪的姐姐》也結束了。
為何一檔綜藝節目,如此萬人空巷開天闢地。
歸根結底,是因為在這些30+的姐姐們身上看到了:
經過了歲月的打磨,堅持自我,勇於挑戰,活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
無懼年齡,無畏拼搏,用自己的人生詮釋何謂「乘風破浪」。
而張雨綺更是在臺上哽咽霸氣喊話道:
「我要努力,我要告訴我的寶寶們,你媽我不僅芳華絕代,還能乘風破浪!」
發言不僅震撼,簡直太颯了!!!
01 媽媽的身份,不應該成為女人的枷鎖!
每個女人當媽後,難免要經過一段屎尿屁髒亂差的陰暗生活。
● 董卿曾這樣形容她初為人母的時刻。
「那是一段特別艱難的日子,我整個人也變得瑣碎平庸。」
● 對於做了媽媽的狀態,作家蘇美這樣形容:
只有把自己鎖在洗手間,坐在馬桶上眺望遠方的時候,才有一點點找回自我,可是外面孩子一哭就得立馬衝出去。
等衝出洗手間,坐在沙發上玩手機的爸爸可能會瞪你一眼:「你是怎麼當媽的?連個孩子都哄不好!」
人人都以為,媽媽帶好孩子天經地義,卻忘了關心媽媽帶孩子有多苦多累。
一旦有什麼不妥,就會有人拋來一句:
「你怎麼當媽的……」
就像作家湯小小說的:
在中國當媽媽真是太難了。
難在100%的犧牲,難在100%的完美。
這是對中國媽媽的道德綁架。
某母嬰公司做過一項調查:
當媽後,你對生活滿意嗎?
結果令人震驚:99%的女人不滿意自己的生活。
一個不幸福的媽媽,怎麼培養出幸福的孩子?
我們給予孩子最好的愛,不是做一根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孩子,而是活出自我,用愛照亮孩子。
愛與自我,應成為媽媽角色的新形象。
02 媽媽做自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鍾麗緹在一次採訪中說:
我有了自己的女兒,但我還有自己的夢想,有自己的生活,我還喜歡漂亮的衣服。
辣媽和女神只是我在每一天的不同角色。
還有被外界一直批為性感、脾氣暴,打老公的張雨綺,她也像我們身邊的每一位普通的媽媽一樣,為孩子付出所有,絞盡腦汁、傾盡心力。
會為了保護孩子,承受網友攻擊,自己打碎牙往肚裡咽;
經常被拍到帶孩子出去玩,給他們足夠的陪伴;
會帶孩子一起去片場,會在《浪姐》裡提及孩子落淚。
而談到乘風破浪,除了在節目中的姐姐,還有很多人配得上這四個字。
比如永遠白月光——王菲。
前段時間,剛過51歲生日的王菲再次驚豔。
她的一生好像都在追求自我,活得特立獨行,不是世俗眼中的好母親。
然而,她卻與兩個女兒親密無間。
王菲瀟灑自信,在她的潛移默化下,竇靖童在音樂上嶄露頭角,李嫣也在T臺上氣場強大、揮灑自如。
心理學家張怡筠博士說:
媽媽越時髦,孩子越自信;
媽媽身材越好,孩子越驕傲;
媽媽越有進取心,孩子越勤奮;
媽媽越堅持做自己,孩子越獨立。
母親是孩子靈魂的塑造者。
王菲用鮮活的靈魂,滋養出了生命豐滿的女兒。
媽媽,是孩子的靈魂之根。
媽媽做自己的女神,孩子的生命才會更加滋潤、豐盈、生機勃勃。
英國靈性導師 Alison 說:
在家庭中,一個女人與自我的關係將直接影響她與其他成員的家庭關係,她會把與自己的關係投射在與他人的互動關係上。
一個綻放自我的媽媽,才是孩子生命的源動力,
為孩子提供向上而長的力量。
03 鼓勵並且支持孩子的興趣和夢想
當今時代,社會競爭壓力大,家長們希望早一點培養孩子各方面能力。
市面上各式各樣的培訓學校興趣班應運而生,有培養孩子閱讀的,有培養思維能力的,有繪畫音樂培養藝術能力的,還有舞蹈滑冰等體育運動能力,令人眼花繚亂。
但家長在給孩子選擇興趣時常常迷茫,甚至擔心埋沒了孩子的天賦。
而易烊千璽的媽媽,為所有的家長們做了一次優秀的示範。
據媽媽回憶,千璽小時候非常熱衷跳舞,每天都要乘坐4個小時的公交車往返家中和舞蹈學校,當其他孩子在玩泥巴打遊戲時,他卻把時間用來學習舞蹈。
為了支持孩子更好地學習舞蹈,媽媽每次都會陪伴千璽到興趣班一同上課,以便於回家指導千璽繼續練習。
媽媽甚至還充當千璽的舞伴,一步一步幫助孩子發揮舞蹈特長。
在媽媽的鼓勵下,千璽更加自律和努力,舞蹈技能不斷精進,還成為了街舞節目的冠軍導師。
孟非曾在節目中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所大學,沒有一個老師,對我們的影響是超過我們的父母的。」
可見,家長的引導對孩子的人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知乎上有個高贊論點:扼殺孩子興趣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誠然,父母不尊重孩子的興趣,而盲目地為孩子選擇「興趣班」,很有可能會扼殺孩子真正的興趣。
面對大家如何選擇興趣班的疑問,讓我想起了一句話:
興趣是孩子獲取知識和幸福的最大動力,千萬別讓興趣班「綁架」了孩子的童年。
04 女人學會獨立,才能在婚姻中幸福
前段時間,袁詠儀的一段關於婚姻的採訪讓我感觸頗深。
他們夫妻倆經濟獨立,就連一起做節目的收入都要五五分帳。
在談到自己的時候,袁詠儀一句話逗得自己和主持人哈哈大笑。
「我就是非常獨立的,獨立到很少用自己的錢」
夫妻倆之所以如此恩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彼此誰都不依靠誰而活。
因為袁詠儀相對老公來說,自己一點也不差。
所以,「獨立到很少花自己的錢」也就不奇怪了。
當你在婚姻裡有足夠的能力之後,男人也就更願意寵著你,願意為你付出。
這讓我想起了一段很有道理的話:
只有先經濟獨立才能人格獨立。
作為女人,如果你沒有獨立,男人會有一萬個理由嫌棄你。
先爭取到獨立,尊重和理解也就不爭自來了。
好的婚姻一定是勢均力敵的。
結婚時一句「我養你」,離婚時很可能變成變成「都是我養的你」。
任何時候請謹記,獨立是一個女人最起碼的尊嚴!
有一句話說的非常好:
當你成為更強大的自己,你才會發現自信的人生是多麼的過癮。
只有你經濟獨立,人格獨立,不依附於男人,這個男人才怕把你丟了。
也才會擁有長久而又幸福的愛情與婚姻。
04 愛的教育,源於互相的照耀
兩個媽媽的故事曾感動了很多人。
一個10歲的小男孩領著媽媽去商場的珠寶櫃檯,要用自己的8800塊壓歲錢給媽媽買鑽戒。
他選中了一款8100塊錢的鑽戒要買給媽媽,可是媽媽卻選了一枚5萬多塊錢的戒指,「媽媽喜歡這個,等你攢夠了錢再給媽媽買」。
因為錢不夠,小男孩當時就急哭了。
然而事情的真相是,媽媽因為捨不得花錢更捨不得花孩子的錢,故意選了昂貴的戒指,讓兒子「知難而退」,留下這筆錢。
孩子世界的「暖」,很簡單,不自私,懂得感恩,心裡裝著更多的人。
《少年說》裡,這個讀高一的姐姐給自己兩個月大的弟弟寫了一封信,全文如下:
這封信,讀哭了孩子,聽哭了媽媽。
媽媽說,女兒一直是別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周圍的親戚朋友不知道多羨慕自己有這麼一個可愛的女兒。
這是一個多麼可愛的女兒啊。
她懂事得令人心疼,卻希望弟弟可以做一個不那麼懂事的孩子。
她理解爸爸媽媽的付出和辛苦。
她愛那個和自己分享了一切的弟弟。
媽媽說,如果沒有女兒的「慫恿」,她沒有勇氣在這樣的高齡要二胎。
女兒告訴媽媽,想要弟弟,是因為擔心自己上大學以後爸爸媽媽會孤單,想有一個人可以陪陪媽媽。
我們總是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其實「別人家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別人家的媽媽」,好媽媽和好孩子是彼此成就的。
愛的最好回應,是我默默為你付出,而你懂我的委屈。
愛的教育,是一種互相的照耀,你給予光,得到熱。你感恩我的付出,我珍惜你的用心。
高爾基說: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母親賦予我們生命,便是一切的開始,是她教會我們認識這個世界;
也許她很平凡,甚至不那麼聰穎,但我們就是她一生的光榮和驕傲;
而我們一切的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於她一路的陪伴和養育!
我們一生的底氣,都是母親給的,有母親的地方也是家!
—— END ——
文字/源於網絡 侵刪
留言寫出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