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趙老師於去年12月受央視3臺邀請錄製《國家寶藏》節目,今晚7:30播出。趙老師說的是山東博物館的一套戰國青銅器具。他個人平日不看電視,從幾個學生和友人獲悉這檔節目播出之後,的確讓越來越多年輕人感興趣博物館以及歷史文化,很認可這樣的立意。經過前期的幾次接觸,劇組提出讓老師講講中國人用筷子的歷史,趙老師也很願意和更多人分享他關於筷子的一些學習體會,對他幾十年一直力行倡導的中華餐桌文明禮也是個推進。而且,劇組希望通過趙老師,讓更多人知曉食學這個領域。就這麼地,應下來了。
(山東博物館 青銅展廳)
節目拍攝和製作,導演和整個劇組也是非常認真,表現了極大的媒體敬業心和專業度。學術和傳媒畢竟是兩個不同領域,幾次的磨合也使我們意識到,學者的嚴謹和力求準確很難在有限的時間和舞臺的空間完整呈現,劇組出於傳媒效果的考量,對畫面和語言的一些處理,對於器物的解讀難免有些許遺憾。以下,做一點必要的說明,感興趣的觀眾可以作為參考。
(62個出土物件,60件青銅套裝)
中國有俗語說:「美食不如美器」。美器反映了進食者的等級身份、志趣愛好,還體現了社會風俗、禮儀制度等更多的寓意。
(趙教授研究恢復的漢代官場食禮,後被定為曲阜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山東博物館陳列的這套命名為「銅餐具」的器物,約15公斤重、60件,趙先生認為其準確定名應當是【戰國青銅套裝酒宴具】。中國是青銅器出土的大國,從考古學的角度,這套器物的價值或許不及商周時代的鼎鼐重器。但在社會生活史層面,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義。
(這套器物的陳列)
戰國時期,宴會的主題、內容、形制均不同於其後,漢以前的宴會多以酒為主題,因此,以食學思維去看,這套器皿的準確定名,趙老師認為應當特別強調酒宴具。(比如中國人在茶宴雅集的時候,不會認為但當中的一把紫砂壺是「餐具」,而認為是茶具無誤了,即是這個道理)
(基本數據測量 山東博物館提供)
這套酒宴具的精密套裝工藝,設計理念與功用,可以直觀和檢測,但是其中凝聚隱含的歷史信息,也就是它所處時代特定社會族群酒宴生活的歷史畫面,需要通過相關學科知識與識別手段的聚焦去謹慎解讀。
(拍攝前的彩排)
先秦典籍《禮記》中記載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禮,在相當意義上就是餐桌禮儀。禮藏於器,文化與文明深寓其中。
(節目拍攝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