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大衛·芬奇擅長懸疑犯罪題材影視的創作,他執導的《七宗罪》、《十二宮》、《搏擊俱樂部》、《龍紋身的女孩》、《消失的愛人》等電影,常年被影迷奉為經典神作。
2013年,他與網飛合作的美劇《紙牌屋》第一季,播出之後迅速成為火遍全球的爆款。這部美劇開創了一次性放出整季的全新播放模式,為網飛這個流媒體平臺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紙牌屋》第一季,讓大衛·芬奇收穫了電視劇權威獎項的肯定——艾美獎最佳導演。
大衛·芬奇後來又與網飛合作,陸續推出了《心靈獵人》與《愛、死亡和機器人》這兩部佳作。
最近回歸的《心靈獵人》第二季,依舊保持著良好的製作水準,截止目前豆瓣評分8.8。
第二季的前三集由大衛·芬奇親自執導,奠定了全劇的風格和基調。後邊六集則由《神槍手之死》導演安德魯·多米尼克和《紙牌屋》導演卡爾·弗蘭克林執導。
本劇改編自1996年由前FBI探員約翰·道格拉斯和馬克·歐夏克撰寫的書籍《心理神探:美國聯邦調查局系列犯罪破案揭秘》(又名《讀心神探:FBI心理側寫術》)。這本書同樣啟發了《漢尼拔》和《犯罪心理》等美劇的創作。
**********以下劇透預警**********
劇中的探員霍頓·福特、比爾·坦奇和溫迪·卡爾博士這三位主要人物,在FBI行為科學部門從事犯罪心理研究工作。
他們的工作日常是前往關押重刑犯的監獄,和那些臭名昭著的連環殺手聊天,通過觀察他們的言行舉止,分類歸納犯罪心理和行為動機。最終目的是要建立一個資料庫,用來預防和偵破犯罪活動。
他們創造出了「行為側寫」這個專業術語,根據犯罪現場及個人特徵去分析罪犯的心理狀態,大致推測出犯罪嫌疑人的年齡、性格、職業、外貌等特徵。
我們其實也見證著一門新興學科的誕生,畢竟在劇中所處的那個年代,行為側寫這個方法還沒有得到業內的一致認同,尚未廣泛應用到案件的偵破當中。
第二季一開始,福特、比爾和溫迪三人就迎來了新的上司。
這個新上司還是比較給力的,他為這項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對於行為科學部門而言,他們一方面需要大膽開闢全新的破案思路,另一方面又必須足夠謹慎,以免理論尚未實踐,就不幸中途夭折。
上季最後,探員福特驚恐發作的那幕讓人細思極恐。他與那些變態連環殺手接觸的同時,自身也在一步步走向黑暗。
出院之後的福特,這季重新調整自己,繼續從事研究工作。不過,他的精神狀態始終都是潛在的隱患,說不準什麼時候他會再次驚恐發作。
這裡歪個樓,雖然這季小喬已經肉眼可見的變成了月半喬,但還是要表白一下演員喬納森·格羅夫。
本季依舊圍繞三個主要內容:
一是行為科學部門的成員們在監獄裡和連環殺手尬聊,探索他們犯罪的真實原因和心理狀態;
二是展現行為科學部門的成員們是如何將他們的理論,應用到具體的實踐當中,從而協助案件的破獲?
三是講述他們各自的成長和轉變,由於工作的特殊性,他們的私人生活因此受到了怎樣的影響?
行為科學部門的成員們這季在監獄裡接觸到的罪犯依舊大名鼎鼎,其中包括「山姆之子」大衛·柏克威茲、小威廉·皮爾斯、查爾斯·曼森等人。
當然,還有福特探員的老朋友艾德蒙·肯培。
值得稱讚的是劇中關於這些連環殺手的選角,外貌特徵可謂神還原。
這些在現實中真實存在的連環殺手,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能讓你毛骨悚然。
最可怕的是他們在講述自己的作案感受之時,表現出了一種毫不在乎的態度。很多人甚至認為責任不在自己,否認部分犯罪事實。
不是所有的罪犯都會配合談話,能否讓罪犯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無疑考驗著每一個行為科學部門的成員。
本劇的最大特點在於它的寫實風格,雖然敘事節奏慢熱,大量的文戲對話看似平淡冷靜,卻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震撼。
值得一提的是劇中埋下的最大伏筆,就是那位一直活在片頭的連環殺手BTK——丹尼斯·雷德。
BTK代表著他的作案手法,是「bind(捆綁)、torture(折磨)、kill(謀殺)」的縮寫。他從1974年開始犯罪,直到2005年才最終被抓獲,中間跨越了30多年的時間。
鑑於本劇的故事開始於70年代左右,而本季的時間線大概結束於80年代初期,還要再過20多年的時間,連環殺手BTK才能最終落網,所以下季他很可能繼續出現在片頭......
這位活躍在堪薩斯州的連環殺手,每集都會展現他工作生活上的細節,從中可以拼湊出他的性格特徵和特殊癖好。
第二季後半段講述的亞特蘭大兒童謀殺案,同樣來源於真實發生的案件。
1979年到1981年,亞特蘭大陸續發生多起黑人男孩遇害的事件,最終共有28位遇害者。
FBI行為科學部門的成員,參與到了這個案件當中,將理論運用到了實踐當中。
亞特蘭大兒童謀殺案背後涉及到的是政治層面的問題,當地政府為了利益並不願意承認連環殺手的存在。
案件最初發生的時候沒能得到足夠的重視,絕大部分辦案人員並不覺得案件之間存在關聯,有人甚至將過錯歸咎於受害者的父母,認為貧窮才是罪魁禍首......
本季存在爭議的地方,是用了大量篇幅展現比爾和溫迪私人生活的部分。
溫迪有了新的感情進展,比爾則需要面對家庭的變故。
上季的福特探員讓我們看到了與罪犯近距離對話,將會對身心產生怎樣的傷害。這季的比爾讓我們意識到這項研究工作的特殊性,也會影響到原本和諧的家庭生活。
原著作者約翰·道格拉斯,在書中最後一章《有時龍也會取勝》這樣寫道:
「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有時龍也會取勝。當暴徒殺害一個人時,受害的不僅是那個死者。在我們科裡,我不是因為壓力太大而吃盡苦頭的惟一的人,遠遠不是。家庭糾紛和婚姻衝突時有發生,你無法不為此操心。」因此,對於罪犯心理的研究,無疑是一項艱苦的工作。
與那些窮兇極惡的連環殺手對話,或許會讓你放棄原本對於正直的信仰,否認自己此前對於人性的認知。
在深入探索他們內心世界的過程中,你在看到人性陰暗的同時,也承擔著自身被反噬的嚴重後果。
正如尼採所說的那樣:「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即可下載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