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海鐵路全長251.2公裡,1925年7月開工建設,從奉天古城大北邊門外毛君屯出發,經撫順、營盤、南雜木、梅河口至吉林省海龍縣,1927年8月通車,9月正式開通客貨運輸,是中國人在東北地區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條鐵路。所有的鐵路建設都是中國人搞的,完全是用中國國內生產的材料和中國人的錢,體現了中國人強烈的民族自尊,說明中國人在東北可以不依賴外國,自己搞鐵路,打破列強對東北鐵路的壟斷。
如今,「瀋陽東站」即當年的「奉海鐵路」舊址,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瀋陽東站位於瀋陽市大東區工農路1號,是當年奉天城北門。那時瀋陽東站被稱為奉海站。奉海鐵路於1929年改稱「瀋海鐵路」,其名稱也隨之改為「沈海站」。一九三一年開始設計建造新站樓,一九三一年動工,一九三二年竣工,總建築面積1971平方米。這座建築坐南朝北,呈「一」字形,中央建築三層,東西兩側配樓兩層,地下一層。樓頂為攢尖綠頂,上圓下圓,上有方形小亭。建築前門廊高挑,兩旁裝飾著歐式風格的圓柱體,使整個建築顯得氣勢恢宏。
瀋陽東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初期,當時東北地區處於勢力範圍內,日俄兩國都控制著鐵路。1922年,為擺脫外國鐵路的束縛,奉系政府決定修建東北鐵路幹線。為防止外資控制,張作霖決定奉海鐵路完全自辦,堅決不用外資,當時奉天省長王永江經過兩年多的艱苦鬥爭,才終於使日方放棄了奉海鐵路的借款和修築權。為解決修路資金緊張的問題,奉海鐵路的建設採取了吸引商民投資的辦法,但明確規定:公司股份只能由中國人持有,禁止將股份抵押或轉讓給外國人。
奉海鐵路於1925年7月開始修建,所用的枕木、鋼軌都是在國內生產的,設計和施工都是由我國工程師主持。一九二七年九月,奉海鐵路線通車,次年又陸續建成了各段鐵路支線。奉海鐵路沿線,群山環抱,地形險峻,工程難度極大,當時日本人竟宣稱:中國完全是靠自己的技術來築路的。但是,我們的工程技術人員克服了重重困難,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下,不但提前9個月完工,而且節約了大量的修路資金。奉海鐵路的修建在歐美國家引起強烈震動,證明中國人沒有外力也有能力修建鐵路,鼓吹國威,振奮人心,打破了日俄對東北鐵路的壟斷,也推動了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
開通後,極大地方便了旅客出行和商務運輸,運營利潤逐年增加,甚至成為可與南滿相提並論的「平行競爭者」,讓中國人真正擁有自己的車站和鐵路。而且那時火車站的建設,也加速了瀋陽的發展步伐,是真正使瀋陽成為一個大城市的車站。那時瀋陽的西部是日本佔領的地區,即現在的和平區和鐵西區;而那時的瀋河區和大東區,則是真正的中國領土,是中國人自己建造的城區。瀋陽市東站的建成,是瀋陽城市發展的一座豐碑,開啟了城市發展新篇章。在80多年的風雨中,掛著「奉海鐵路舊址」文物保護標誌的瀋陽東站大樓見證了「奉海鐵路」的滄桑巨變,作為記錄瀋陽近現代歷史的見證者,對這個城市來說,具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