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有人為了使傀儡紅更具有欣賞價值,便把「煙花」和「木偶」結合起來,在發展過程中借鑑和吸收了戲曲造型、提線木偶等藝術特點,就逐漸形成了這種集禮花、戲劇人物造型於一體的特殊的煙花藝術---盒子戲,它雖無音樂旋律伴奏、說唱匹配,但有與木偶戲、皮影戲、手影戲、紙影戲等民間藝術形式類似的藝術因素和功能。《武林舊事.元夕》載「宮漏既深,始宜放煙火百餘架」,描述的也是此種情景。
盒子自出現以來專為宮延娛樂所製作的,至明代達到製作工藝的頂峰,後來漸傳至民間,雙堂「盒子」便宜得承於此時。清代不但宮延按例觀看,在民間也是競相燃放,紅樓夢當中就有寶釵請老太太看盒子的片段,可見民間流傳甚廣,具《清朝的雜技與遊藝》記載,「盒子之制,大小方圓不一,大架式高懸,一盒三層,一層為 『天下太平』四大字;二層為鴿雀無數群飛,取放生之意;三層為四小兒擊秧鼓唱秧歌,唱「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雲車駕六龍一首。每個盒中包含許多小的花彩,人物花鳥無所不有。」
雙堂「盒子」製作複雜,內容繁多,技藝精妙。其技藝大體包括「盒子」編扎、「故事」單扎、「引線」捻制、「隔火」設計、「故事」安裝、「盒子」燃放等諸多工藝和技藝。「盒子」裝的戲一層一層由牽線連在一起,以一根總藥捻為引子,通過導線一層一層燃放。在每個節目中又有多個小藥捻串連,先引看哪個,看多長時間,均按設計要求精心製作,盒子中最精彩非滿架葡萄、百子千孫和八掛九聯燈莫屬。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又因其地域性、民俗性、傳承性的殊異,其它地方皆以失傳,而唯獨我雙堂仍以原生態的技藝特徵流傳於今。這種趣味性、知識性、科學性、觀賞性於一體的煙花藝術,雖歷經幾千年歷史,至今仍深為當地民眾所喜愛。
注1:南宋的《武林舊事》載:「傀儡懸絲、杖頭、藥發、肉傀儡、水傀儡」
所在區域及其地理環境:河北省雄縣雙堂鄉,雄縣隸屬河北省保定市,位於華北平原中部及京津保中心腹地,北靠著名小商品集散地白溝,南倚華北明珠白洋澱,雙堂鄉(shuantangxiang)位於縣境東部,距縣城19.1千米。面積43.2平方千米,人口2.07萬人(2002年)。轄19個行政村,鄉政府駐雙堂村。雄(縣)固)安)霸(州)人工友誼河流經東北部,昝(崗)霸(州)公路過境。
雙堂建於明朝初年,至今600年歷史,因境內有佛堂兩座(今已不存)而得名,面積40.7平方千米,人口2萬。
分布區域:盒子因其花費巨大、製作繁瑣,工藝要求高等特點,自出現以來多為宮遷製作燃放而用,元末明初民間得以流傳,主要是豪門貴族娛樂,後清朝康乾盛世是被各地店鋪、商號爭相製作,用於招攬四方賓客。興盛時其的分布區域原為中國大江南北多個省市,但因製作工藝不同分為南北兩派,北派以北京、天津等地為代表,尤其北京等最為盛行,但文革後皆以失傳,雙堂盒子元末明初由京城傳入,延續宮廷煙火的特色,繼承了京津等地風格,技藝精湛,因此雙堂「盒子」可以以稱之為北方派別的唯一代表。
中心區域:河北省雄縣雙堂
影響的區域:正月十五放盒子其影響力涵蓋周邊百餘裡的50多個村鎮,鼎盛時期有涵蓋周圍7個縣市。
歷史淵源:
據現存資料考證,「盒子」始源於宋代,得法於火藥的發明應用和「煙火」的創製技藝。據伊水文《古代中國札記》中《煙火略談》對「煙火」的研究,兩宋時期,火藥廣泛用於娛樂性「煙火」之中,已達到相當高的地步。能用燃燒性火器施放大型煙花,能燃放內藏藥線的「屏風煙火」及色煙、聲響兼具的「藥發傀儡」和妙趣橫生的「人物煙花」,這便是「盒子」的雛形。
明代,「煙火」的製作十分普遍,品種繁多,以傀儡表演的「藥發傀儡」長足發展,出現了成組場景的「煙火戲」將藥線煙火編排好後放入盒子裡,搭架懸盒,點燃後盒中藥線逐層脫落燃燒,可幻演多層形象,就是我們俗稱的「放盒子」。
清代,煙火七匠們能用煙火器架燃放能變化、能轉動的「煙火戲」,能將幾種不同的「煙火戲」裝入同一筒中、箱中、或盒中,並以「隔火法」將每戲間之,使一戲之後再現一戲,次序燃放。有的「煙火盒子」能容裝16出之多的「煙火戲」,從而使「煙火戲」達到了盡善盡美的程度。明代時已經有盒子的燃放記錄,明朝金陵笑笑生《金瓶梅詞後》第42回描寫西門慶攔火玩煙火的情景。明代晚期的文學家張岱也記錄過當時燃放「盒子」的盛況,他在《陶庵夢憶》中也有詳細記載:殿前搭木架數層,上放黃峰窠,撒花蓋頂,天花噴礴。四旁珍珠簾八架,架高二丈許,每一簾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一大家,每字高丈許,晶映高明。下以五色火漆塑獅、象、櫜駝之屬百餘頭,上騎百蠻,手中持象牙、犀、角、珊瑚、玉鬥等諸器,器中實千丈菊、千丈梨諸火器。獸足躡以車輪,腹內藏入,旋轉其下。百蠻手中,瓶藥徐發,雁雁行行,且陣且走。移時,百獸口出火,尻也出火,縱橫踐踏。端門內外,煙焰蔽天,月不得明,露不得下。
記載明代民間「放盒子」的文字,尚有劉侗、於奕正所撰《帝京景物略》:「煙火施放。煙火則以架以盒,架高且丈,盒層至五,其所藏械:壽帶葡萄架、珍珠簾、長明塔等。於期時也,絲竹肉聲不辨折煞,光影五色照人無妍,煙胄塵籠,月不得明,露不得下。」
近人徐珂在《清稗類鈔》中記有清代歷朝施放煙火的事例,其中就有燃放「盒子」的記載,茲集錄五條如下:「康熙上元時煙火……大發於筒,以五為耦,耦具五花,掄升遞進。乃舉巨炮三,火線層層,由下而上。其四箱套數,若珠簾、焰塔、葡萄、蜂蝶、雷電車鞭、川奔軸裂,不一而足……火械所及、節奏隨之,霹靂數聲、煙飛雲散。
嘉慶、道光以前,圓明園正月十五日放「和合」,例也。和合即煙火盒子,大架式高懸,一盒三層, 層為「天下太平」四大字;二層為鴿雀無數群飛,取放生之意;三層為四小兒擊鼓唱秧歌,唱「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雲車駕六龍一首。
鹹豐朝,每歲上元夕,京師西廠舞燈放煙火最盛。清晨,先於圓明園宮門列煙火「盒子「數十架。藥線徐引燃之,成界畫欄杆五色,每架將完,中復出現寶塔樓閣之類,並有籠鴿喜鵲數十在盒中乘火飛出者。
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清代自康熙至光緒歷朝均於正月十五燃放煙火。而每以放盒子最為壯觀,這種源於民俗的節令活動得到了認可和提倡。
其中最著名,最被大家所熟知的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中關於放「盒子」的描寫,第九十七回中寫到:「箭廳上是寶釵供應鋪設。面前搭著彩牌樓,對面離半箭遠是盒子架。先在兩旁放了些金盆撈月、五子連科、流星趕月、三打金彈、劉海撒金錢、遍地錦、天女散花、滴滴金、大泥花各樣花炮。放畢接著點放盒子,只見公侯萬代、瓜瓞連綿、百子千孫、滿架葡萄、萬裡封侯、連珠掛屏、九蓮燈,放了好大一會。末了兒是孫悟空大戰火雲洞,一窩蜂花炮流星十分熱鬧。」
清代,凡屬鬧市區,如:東四、西單、鼓樓前、正陽門外大街一些商店,燃放焰火,名為「酬謝主顧」。一般屆晚,首先放萬頭鞭,……最後才是放盒子,有幾層至十幾層不等的。放大型盒子須預先用杉篙搭好架子,把盒子吊在上面。第一層照例是向觀眾祝賀的吉祥話。例如:「恭賀新禧,祝君健康」之類或是主辦鋪戶的字號;然後映出「長明塔」、「珍珠簾」、和合一仙,福、祿、壽三星,八仙人或其它戲劇人物的圖案。還有映出詩名的。清·高士奇《燈市竹枝詞》中寫道:「火樹銀花百丈高,過街鷹架搭沙篙。月明簾後燈籠錦,字字光輝寫鳳毛。」又註:「月明簾、燈籠錦皆盒子內放出者,最後有午夜漏聲催曉箭詩,全首字如鬥大,光焰熒熒,良久方滅。」反映了當時實況。
民國時期因動亂,尤其抗日戰爭的打響,人們忙於躲避戰亂,沒有閒心製作盒子,也就很少有製作盒子的記載了。
新中國成立後曾有個別地方逐漸恢復了製作和燃放,但隨著文革的興起,尤其是破四舊的運動的展開,很多地方都有再度停止,而從此以後再無燃放的記錄,至此大部分地區皆以此時失傳。
雙堂「盒子」的創始人叫李老四,原名李雲山,祖籍京城(元大都)年幼拜師學做煙花,後以製作和販賣煙花為生,後因戰亂落戶雙堂,會做以煙火照明和驅動的傀儡戲,也就是雙堂「盒子」的前身,每年正月十五雙堂人家家戶戶燃放煙花,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當屬李雲山的煙火傀儡戲。
雙堂盒子的第二代傳人李子全,李雲山之子,生卒不詳,幼時學徒木工,據傳此人心靈手巧能描善畫,他用了不少精力研究「煙火木偶戲」的製作,後裝入一個圓柱形的竹編紙糊的盒子裡故得名「盒子」,正是他的妙手神思,是這一民間工藝的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據盒子中著名的八卦九聯燈、百子撒花等皆是此人所做。
李子全全家晚年跟注重技術性、觀賞性、複雜過程度上大為提高,已非一人之力所能及的了,其子李本亭,鄰居劉跟要、劉根需皆幫其製作,也就成就了雙堂盒子的非家族是傳承方式。
後李本亭,劉跟要、劉根需組織村民成立了—冰雹會(又因其正月十五燃放的煙火遠近聞名),李子全被推舉為會頭,其製作盒子的技術帶入冰雹會,成為冰雹會入會及學得手藝之一,雙堂盒子至此發展成了雙堂全體村民的年年必備做,年年必備放的民間傳統,而這一傳統,被雙堂人傳承了600於年。
可以肯定的是從明洪武年間至今無一中斷,可謂傳承有序,而雙堂也已成為「盒子」這一特藝術
唯一傳承地。
基本內容:
雙堂「盒子」的製作複雜,分為如下幾個部分。
一、「盒子」製作:「以實木為主料等製作而成。上板多用木板拼接而成,中板做成八方八角狀,下板為八角形的空心架體,下口直徑約4.5米,用後的皮紙板或竹蓆糊貼而成,中板多已彩繪而成,多為至忠至孝、至誠至信或大勇大賢的上古人物圖型,以及各種中華傳統故事及傳說。
二、「故事」選定:「放盒子」故事取材於民間流傳較廣的典故、神話、傳說、英雄事跡等故事內容。單扎時,根據民俗事項和民俗活動的性質,選定不同的故事內容。如喜慶、節日、燈會等帶有娛悅性的事項,主要有「滿架葫蘆變葡萄」、「慶豐收」、「百童撒花」、「魚變龍」、「觀音坐蓮」、「吉慶報春」、「群燈照塔」、「八卦九聯燈」等內容;新中國成立後,「故事」內容的選擇有所更新,增加了「迎奧運」「慶豐收」「迎國慶」和具有諷刺意義的「打麻將」等新的內容。
三、「故事」單扎:按預先選定的「故事」,分別以期「情節」,精心選用、計算其用料,設計構件的模型、人物傀儡造型及其道具等。一般以竹篾為骨,棉紙為衣,麻線為筋,經裁、剪、卷、折、綁紮、裱繪、壓型等過程,暗施以藥線,做成各種不同「場景」和「故事」模型。這個模型,有的地主稱為「摺紙戲」或「煙火戲」另外,還須單扎四個帶有吉語、祈福語的「彩燈」模型,各內置一小蠟燭,常安裝於「盒子」第一臺,作為「故事」燃放的第一幕,以達到烘託氣氛、引人入戲的目的。其「彩燈」壁上的吉語、祈福語也依民俗事項而定,如春節,用「新年快樂」、「慶賀上門」、「吉祥如意」、「恭賀新禧」等問候性祝福語音 ;
四、「引線」捻制:引線,又稱「藥線」,是放盒子的重要部件。一般以棉紙、敏火為主要材料,加以木炭、潮腦等配藥混合,捻成圓的線條,經過抹、曬乾等製成。在「盒子」安裝中,引線又分為總引線和支引線。總引線作為過渡和通燃設施,控制整個「盒子」燃放的時間、速度和施放質量。支引線是辮縛的總引線上的支線,與「故事」模型的暗藏引線連接,作為每出「故事戲」的啟動設施。
五、「隔火」設計:在「盒子」「故事」模型安裝過程中,用隔
火板將各臺故事間開,使其在燃放時,一臺戲完成後再現一戲,次序燃放展現,又不致於一起燃燒,這種方法稱為「隔火法」。隔火板一般以厚的紙板為材料,按「故事」模型的大小,或方或圓,中間鏤成「十」字形空格,外糊鞏紙做成「底板」,又稱「底託」,是確保「故事戲」表演質量的重要部件。
六、「故事」安裝:即將單紮好的「故事」模型按預先設計的表演程序,逐一安裝在「盒子」中的過程。「故事」安裝是關係「盒子」燃放表演成敗的關鍵,技藝要求頗高。其中引線的設置、隔火技術的應用、「故事」模型的串組,是「盒子」安裝的關節點。安裝過程中,要一邊拴接「隔火板」,一邊鋪設「引線」,一邊置放「故事」模型,每個模型上須糊抹適量的焰硝、硫磺,並用引線和細繩懸掛在它的上一臺隔火板底下部。安裝時,總引線和細繩辮縛成「藥辮」,貫穿全部「故事」模型首尾,支引線辮於總引線,並與每個「故事」模型拴接。總引線穿過隔火板十字口處時,要預留一段盤繞於十字口處,其預留長短要以藥線燃燒與本臺「故事」表演達到速度上的協調和時間上的吻合,以便火到同縛口自燃而墜現表演。一般安裝六至十三臺,第一臺安裝「火字」模型,系熊熊烈火燃燒成幾個字或一句話,然後依序安裝第二、第三……,至最後一臺「八卦九聯燈」。如此這般串聯、組合,使組與組、串與串、層與層、戲與戲之間,既盤根錯節,又有條不紊地連成一個整體。
七、「盒子」燃放:在燃放地的中央搭起幾丈高的架子,稱「盒子架」,用繩將組裝好的「盒子」懸掛在支架上,「盒子」口下系一根細長繩,串上衝天炮,作為點火裝置。燃放時用火點燃衝天炮,衝天炮循線繩發射,使火炮著火而響起,火炮聲止,隔火板接著掉出「盒子」,四隻燈籠隨之落出,懸於「盒子」下方,燈籠中的小燭同時亮起來,燈壁上的「春節快樂」、「慶賀上門」等祝福語展現在觀眾面前。小燈籠掉出不久,第二層火炮隔火板掉出,第二臺「故事」懸於「盒子」下展示表演其「情節」……,如此接連不斷,井然有序地展演第三、第四……,直至最後一臺「八卦九聯燈」表演完畢,緊隨於後則是沖天火焰齊發,煙花四射,將觀眾的興致引向高潮而止。全場燃放
時間約二十分鐘,場面壯觀,其表演的「情節」引人入勝,場景精彩迭起。如「孫猴子過火焰山」,先現以雄雄焰火(意為火焰山),緊接著那孫猴兩臂向上,手握橫杆(意為「金箍棒」)至上而下,焰火直衝孫猴翻騰(意為「翻筋鬥」)數圈,竄上躍下,然後消失;這些表演,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仿佛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令人賞心悅目,驚嘆不已。這種以焰火為動力操縱「傀儡」表演,以多戲同臺匯演的「盒子」藝術,每演即為觀眾送上一臺精彩的文化「大餐」,讓觀眾大飽眼福,娛悅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