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我們觀劇
《非遺雙絕·大雅清音——崑曲對話古琴》音樂會將於10月19日在上海音樂廳上演。10月15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觀劇》請來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張靜嫻,和主持人張穎一起聊聊她與古琴、崑曲的情緣。
《非遺雙絕 ·大雅清音——崑曲對話古琴》
10月19日,《非遺雙絕 ·大雅清音 崑曲對話古琴》音樂會在上海音樂廳上演。這是擁有六百多年歷史的崑曲與擁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琴之間的一次充滿仙風古韻的美學對話。
《非遺雙絕 ·大雅清音 崑曲對話古琴》音樂會海報
作為一名具有創新精神的崑曲表演藝術家,張靜嫻在本次音樂會上擔任主唱。張靜嫻曾因主演根據莎翁名劇《麥克白》改編的崑曲《血手記》,而揚名愛丁堡國際藝術節。之後參與創作並主演新編歷史崑曲《班昭》,在表演藝術上不斷突破和精進。
古琴與崑曲
崑曲與古琴先後於2001年、2003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兩者在中國都有悠久的歷史,崑曲優雅,古琴清淡,兩門藝術無論在人文內涵,還是審美意趣上都有很多相似相通之處,結合到一起更將產生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龔一先生古琴演奏
這次音樂會的主唱張靜嫻,對崑曲和古琴並不陌生。張靜嫻本身是著名崑曲藝術家,具有豐富的崑曲表演經驗,對崑曲音樂、唱腔均十分熟悉。至於古琴,張靜嫻1981年就為上海民族樂團的唱片演唱古琴曲《胡笳十八拍》。之後她又跟著名古琴大師龔一先生合作,演唱《陽關三疊》、《關山月》等古琴名曲。
樂府詩《琵琶行》
張靜嫻崑曲扮相
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長篇樂府詩《琵琶行》,文學成就非凡,其中很多名句在當下依然膾炙人口。這次音樂會上,張靜嫻需要演唱這首擁有八十八句、六百一十六字的長詩。除了準確的演唱,還要依託聲音塑造人物心境,對演唱者的功底提出考驗。對此,張靜嫻表示並不擔心,《琵琶行》字字珠璣,她希望用這次挑戰給大家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張靜嫻
此外,這次音樂會邀請江蘇省崑劇院作曲家孫建安擔任作曲配器和指揮。孫建安在四十年前連波所創作《琵琶行》的基礎上,在配樂、配器、旋律等方面加以豐富,更增強了這首曲子的表現力。
從傳統戲劇尋找靈感
《血手記》
張靜嫻具有豐富的崑曲表演經驗,對於這次演唱,她希望從曾經的表演經歷中尋找借鑑。張靜嫻在《血手記》演繹鐵氏「閨瘋」的時候,用到下腰、殭屍、跪步、長水袖等技巧性很強的表演。2001年的《班昭》,張靜嫻也成功塑造了青年到老年班昭,在聲腔塑造上有很多新嘗試。張靜嫻覺得,這些方法都可以用到這次《琵琶行》的演唱中來。她將會用中音或更蒼老寬厚的聲音處理白居易抒情的唱段,用旦角女聲演唱琵琶女敘述身世的部分。
角色與曲子
楊貴妃
張靜嫻在舞臺上塑造過楊貴妃、陳妙常、趙五娘、卓文君、杜麗娘以及竇娥等一系列經典角色。本次音樂會上也不乏崑曲經典名段的演繹,張靜嫻將塑造杜麗娘、陳妙常和崔氏三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
《爛柯山·痴夢》
除了演繹三位崑曲人物,張靜嫻還會演唱四段著名的崑曲唱腔。首先是《琴挑》中的琴歌《廣寒遊》,張靜嫻演唱,古琴演奏者伴奏。其次是《朝元歌》第一支《長清短清》,《長清短清》一唱三嘆,極盡南曲委婉纏綿之風。然後是《爛柯山·痴夢》的主曲《漁燈兒》,張靜嫻希望用《漁燈兒》跟前面兩首形成對比和反差。
張靜嫻與杜麗娘
崑曲人物杜麗娘
崑曲旦角一生中最大的渴望就是演一回杜麗娘。而對張靜嫻而言,杜麗娘這個角色尤為珍貴。1966年張靜嫻從戲校昆二班畢業時,正碰上「文革」,她不得不改行,擺脫滿身婀娜的閨門旦氣質,在舞臺上塑造了好幾個革命的老奶奶。直到八十年代,崑劇團恢復,她回到旦角的行當,要找回溫柔如水的古典閨秀風範,不得不再從最基本的腰腿功開始,把荒廢了十年的業務從頭拾起。對於這段經歷,劉靜嫻豁達地表示:「杜麗娘一直活在我的心裡,活在我的腦子裡,也活躍在我的課堂上,只是可能我在舞臺呈現的機會少一點。」
張靜嫻80年代練功照
2000年,上海崑劇團終於排全本《牡丹亭》,上、中本的杜麗娘都由年輕崑曲演員擔任,而劉靜嫻和蔡正仁則在下本中飾演婚後的杜麗娘和柳夢梅。此次音樂會,劉靜嫻選擇了《牡丹亭·如杭》在音樂會上演唱。在這一折中,杜麗娘和柳夢梅新婚不久,柳夢梅要赴京趕考,杜麗娘心中不舍,但依然對丈夫趕考滿懷祝福。劉靜嫻解釋,這段曲子不同於上、中本的曲子風格,唱段節奏比較流暢、明快。
崑曲《長生殿》
崑曲是中國古老的戲曲,當今很多人把喜歡崑曲作為時尚生活的一部分。上昆為紀念湯顯祖逝世四百周年排演的《臨川四夢》,所到之處盛況空前。《非遺雙絕 ·大雅清音——崑曲對話古琴》音樂會的舉辦,也將繼續傳播崑曲的魅力下去。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欣賞《今晚》節目視頻
(以上文字根據節目內容以及嘉賓談話整理)
《今晚》節目往期視頻可登陸愛奇藝網站
節目直播可登陸PPTV.com/直播/熱門電視臺/上視藝術人文頻道
關注星文化 請掃描二維碼
走近經典 藝術人文頻道